字花再現第二十屆台北國際書展

Filed under: 字花活動 — Editor at 1:08 pm on Sunday, January 22, 2012

年前字花舉辦公開籌款,曾承諾部份捐款資助香港作家前往台北書展,推動跨地域文學交流、推廣香港文學。今年二月,我們將資助兩位作家赴台北書展,並舉辦/參與下列活動。衷心感謝各位善長對香港文學、對字花的支持。如果你剛好身在台北,誠邀你蒞臨參加。

1. 詩的跨域流動:袁紹珊的「詩想」Wonderland


日期:2月2日(四)
時間:下午1時至 ~ 1時45分
地點:世貿一館.迷你沙龍
嘉賓:袁紹珊、楊佳嫻
合辦:字花、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從《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到《Wonderland》,詩人袁紹珊旅行、移動的軌跡未曾稍歇:澳門、北美、北京、台北、香港……在路上,她以一首首詩召喚我們這個時代的流亡之歌——世界分崩離析,我們無所依傍。詩在旅途中跨域流動,但也是對wonderland的now-here及no-where的見證,及抵抗。


2. 世界的流動:跨境文學創作對談

日期:2月3日(五)
時間:下午4時 ~ 4時45分
地點:世貿一館C749(黃沙龍附近)
嘉賓:袁紹珊、潘國靈
合辦:字花、逗點文創結社、一人出版社、南方家園、文化工房

  華文世界的作者面對一共同,而又彷彿千差萬別的,語言的海洋。如果我們不僅僅是在各自的島嶼上孤獨地寫作,那在不同語境、狀態下的寫作者共同面對著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袁紹珊、潘國靈近年不斷來回於數個城市,而非固守於一城一地,那些不斷出發、流動的經驗,怎樣啟動他們的創作?

3.《字花》座談會:城市.身體.疾病書寫

日期:2月4日(六)
時間:晚上8時 ~ 8時45分
地點:世貿一館黃沙龍
嘉賓:潘國靈、駱以軍
合辦:字花、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談論疾病,是一種天方夜譚式的娛樂。──William Osler
  城市生活的扞格不入,疾病與身體的困頓既使我們集體失語,又讓我們永遠不會倦於談論種種疾病與身體經驗。
  是次《字花》邀請香港中生代作家潘國靈與台灣作家駱以軍一同探討現今創作者共同面對,卻又有所分歧的城市、身體、疾病文學背景,了解它們如何與文學創作連結,讓兩地的創作者與閱讀者對現今世代的困惑與恐懼。
  書寫既是後遺,又是我們負隅頑抗、復元過來的棲息地。

第35期.一臉之差

Filed under: 出版 — Editor at 9:38 am on Saturday, January 21, 2012

第35期.眾生十相.一臉之差
諸般色相.黎紫書、麥曦茵、小橋宅
光影殘像.劉霽、鄭政恆

專題.說不盡的外傭故事
莫昭如.羅貴祥.林歡曉
陳椎走訪女傭書寫社群
洪曉嫻與梁佩佩談《媽媽離家上班去》

走著瞧.洪慧小輯
謝曉虹譯介.詩詩愛荷華
詩歌佔領中環

淮遠專訪警句連連 談新作《蝠女闖關》
北歐譯介小輯

[ 完整目錄 ]

水煮魚誠徵行政人才,有沒有!

Filed under: 啟事 — Editor at 5:09 pm on Monday, January 16, 2012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現正招請全職行政總監/行政經理,歡迎進取及樂於與人合作的藝術行政人。

  應徵者學歷須在大學或以上(或具豐富相關經驗),對文學及文化事務有熱情及基本認識;有志於為文化機構開拓收入來源,能撰寫計劃書及申請資助;亦須具處理公司日常文件及財務、對外聯絡的行政能力;為人積極及有責任心,能夠自發、有條理地工作;與創作人溝通配合。有相關工作經驗者更佳。行政總監須具管理及帶領文化機構的能力及視野。

  工作時間可有彈性,挑戰性高。即時上任。有興趣的朋友請將應徵函及履歷,註明要求待遇,寄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或新蒲崗大有街2-4號旺景工業大樓13樓D座水煮魚行政部收(請註明申請行政總監/行政經理)。可透過上述電郵查詢。2012年2月7日截止。

————————————–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如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辦之「筆可能寫作計劃」等等。成立6年多以來,水煮魚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水煮魚目前的收入來源有:藝術發展局資助、私人基金資助、出版收入、廣告收入、與文化團體合辦活動、慈善捐款等。

35期字花語

Filed under: 字花語 — Editor at 2:26 pm on Monday, January 16, 2012

字花語

在末日來到之前

/  洪曉嫻
 
  2011年肯定是多事的一年,世界面臨強大的改變,從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開始,反政府浪潮席捲全球,從中東燒到北非,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地青年紛紛起而反抗,推翻貪腐的極權政府。然後浪潮燒去歐美,英國學生上街抗議學費暴漲、美國青年發起佔領華爾街行動,對資本主義使貧者更貧的不滿形成全球大串連。
 
  這邊的香港,卻是面對巨大分裂的時候。一方面行動者愈發明白「行完就算」的示威對統治者而言毫無影響,只能以更激進的方法對抗不再是人民的政府;另一方面市民在艱苦中,把責任推向更弱勢的一方,反對新移民、反對外傭居港權的行動接踵而來。雙方都陷於無力的摔角之中,無論是在看不見出路的行動,還是犬儒的生活態度。
 
  但我們仍然相信,在這崩壞的世道之中,藝術可以治療我們的傷口,藝術可以悄悄縫合分裂。今期《字花》專題關注外傭(自我)書寫,希望從不同視角看這些異鄉人在香港的所面對的諸種壓力,書寫和劇場如何幫助他們面對和改變這些壓迫。在剛過去的11月,我們把詩帶到佔領中環現場,參與者除了詩人朋友和行動者,還有其他日常被困於辦公室的人,我們在寒風中讀了一夜的詩。植字裡刊登了其中三首作品,全部都是對資本主義的反思:這個城市何以會走到如此敗壞的地步,使人一再想狠心將城市腐爛了的部分捨割,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我知道這些都說得太早,如果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終會終結,這個末日也等得太久,恐怕在真正的世界末日來到以前,現行的社會制度已經把我們每一個都折磨得半死:過長的工時與沉重的生活壓力,顯得藝術和追求改變是過分奢侈的事。
 
  儘管如此,我仍想到聶魯達的一首十四行情詩如是說:

海浪在不安的岩塊上碎裂,
明亮的光在那兒迸破,綻放出玫瑰,
海的圓周縮小成為一束花苞,
成為一滴藍色的鹽而落下。
噢,綻放於泡沫的木蘭花,
迷人的過客,它的死亡開花
又消逝——週而復始的出現,消失;
破碎的鹽,令人目眩的海的運動。
你和我,愛人啊,讓我們一同封住沉默,
當海洋摧毀它無止境的雕像,
推倒它衝動的白塔;
因為在漫漫水波和滾滾砂石
交織成的隱形織物裡,
我們支撐起獨一且多難的溫柔。(〈早晨之九〉)
 
  這不正正就是我們的處境嗎?如果我們是海浪,努力的沖刷那磐石一樣的社會,每一次都留下一朵鹽花,然後破碎,又消失。盤石不轉移,而我們感覺疼痛,從肉體也從精神的疼痛(就像每次大型拘捕後,甚至僅僅是與反外傭人士辯論平等後,也感覺身體的某一部分被挖空、擲在地上)。可是沉默,可是在這樣的社會中連沉默也成為幫凶,路有凍死骨沉默就是讓一個又一個的人在你面前被車輾死,你卻毫不憤怒。我們毫無選擇,只能一再衝向那頑固的制度,期許有一天改變會因為眾人的決心而到來。
假如2012年是世界末日,那就讓我們在末日來到之前,繼續為美好的生活努力,仍舊期許我們走在同一道上,集結成「獨一且多難的溫柔」。

35期封面專題:一臉之差

Filed under: 特集啟首 — Editor at 2:11 pm on Monday, January 16, 2012

封面專題:一臉之差

啟首語:迷路的臉

/陸穎魚  
 
  臉,或完整,或缺陷,或美麗,或醜陋,或善良,或暴烈,每人都配有一張,及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與衝突的神秘世界。然而,現今科學及醫學昌盛,我們已經可利用技術去複製夢想中的臉孔,變臉已非天方夜譚。但無論那張臉是天然抑或偽造,有些時候,我們對鏡自照,意識依然難免會突然在迂迴曲折、疲憊不堪的五官中失去身分與位置。然後,漸漸,忘了自己是誰?
 
  美國著名電影男演員格力哥利柏(Gregory Peck)曾說:「一個人的生命其實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他周圍的人。」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臉也不僅屬於自己,它具有各種不同面向,對於他人另有一層意義。太陽底下無新事,現今我們可以透過先進的醫學技術去整容,可是臉貌美醜與否,表面上亦只是一個標籤、一個頭銜,那皮肉之下又隱藏了甚麼不可告人之物?
 
  本輯以「臉」為題出發,邀來幾位作者以文字為工具,為各種人臉化妝甚至整容,試圖從不同文本與媒介當中尋回還原各種人物正在迷路的驚慌神色。黎紫書的小說〈色相〉,當中人物的臉都跟欲望連接,時而出現,時而隱藏,讓讀者無法捕捉眉目的完整,整個故事由過去的臉、回憶的臉、現在的臉堆砌而成,猶如一幅馬賽克的畫像。
 
  麥曦茵的眼角膜早前突然脫落,有一段時日,她的眼睛都是隔著厚重紗布去生活去工作,更令她有感而發地寫下一篇私密性極高的愛情散文,明目張膽地通過回憶及小故事去解放自己的情緒起伏變化。而Geeio Yuen則以兩幅畫作去表現並且放大女人的臉,一美一醜,對比鮮明,玩味十足。
 
  時間不等人,臉容日漸老。2011年已成為歷史,去年有多位風雲人物逝世,如金正日、拉登、卡達菲、喬布斯;文學及電影戲劇界則有哈維爾、森田芳光及木心同時世界各地的抗爭運動亦此起彼落,如佔領華爾街、烏坎村村民抗議、撐粵語行動等等。當中包含平凡或不平凡的臉孔,當中我們又記得多少?
 
  環球經濟已經一體化,資本主義遍佈任何一個社會,人類的感受力逐漸變得一文不值,許多人連一秒的回憶都記不住,更何況是一張日常不過的臉。誠如辛波絲卡在〈旅行輓歌〉寫到,「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無一為記憶所有,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問候與道別,在匆匆一瞥間。過與不及,脖子的一次轉動。」

第35期專題:說不盡的外傭故事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1:59 pm on Monday, January 16, 2012

專題:說不盡的外傭故事

啓首語:看見,看不見

/高俊傑 洪曉嫻
 
  自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留宿家庭傭工供給不足,政府開始准許輸入外地傭工作家務勞動工作。目前,居港外傭數以十萬計,每逢假日,在街道、廣場、公園上,往往可見外傭姐姐唱歌跳舞又或是販賣家鄉小物。然而外傭在港人眼中,一直都是熟悉而陌生的一群——我們或者同住,或者在路上相遇,目光所及,但沒有交匯。
 
  外傭居港權案鬧得滿城風雨,市民驚恐於外來者剝奪港人資源,這種排外邏輯與2001年港生內地生子女居港權事件同出一轍。排外邏輯無論在理據還是數據上,都只是空中樓閣,根本無可討論。明明活在同一個城市,明明是常見的鄰人,我們卻鮮有聆聽她們的故事。故事的匱乏,使我們不願將她們理解成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而是面目模糊的一群家務勞動者。

  一如所有族群,藝術也一樣在外傭中生長,如果我們細看她們的生命敘事,外傭群眾終究是複雜而多樣的,書寫的現實與想像,或者可以交織成更立體的外籍家庭傭工形象。陳椎訪問在港書寫的印尼傭工文學團體,展現她們如何從繁重的工作中,堅持以書寫表現自身的生活狀態,在紛繁多姿的作品中,除了顯示外傭對香港的想像,也從文學裡重建外傭的視角。莫昭如從事民眾劇場多年,重構壓迫現場以外,也試圖尋找出路,無論是舞蹈還是劇場,都是外傭的身體書寫。郭臻執導、梁佩佩等編劇的〈媽媽離家上班去〉是另一種角度的書寫,編導細緻複雜的觀察,以本土青年的角度再現外傭離家來港,原應投放於原生家庭的母愛失落,當中的無奈與深情。
 
  最後,羅貴祥的〈否定自我:文學寫作的位置與外地(外籍)勞工〉提醒我們要突破二元對立的假像,無論是民粹群眾與知識分子的對立,還是文學與社會的割裂,也必須小心處理,一旦割蓆必然會成為一道本土與外地間無可修補的傷口。而書寫外傭以及發掘外傭自身的書寫,便是為了努力重建一道連接彼此的橋樑。是次專題的文章,無意為她們的生命代言,而更接近是一種共同的發言。
 
  如果我們能夠看見,是因為我們從她們的生命中也看見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