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期字花語

Filed under: 字花語 — Editor at 12:58 am on Friday, May 9, 2014

字花語
突然聽到,呢把聲
黃靜/

我記得嘅係……

作為家族最後一代, 奧雷里亞諾好悽涼咁見證住自己啱啱出世嘅BB 畀螞蟻食到得返層皮嗰刻,佢突然領悟到佢用盡畢生精力去翻譯嘅羊皮手卷原來早就預示晒全個家族所要遭逢嘅命運,而喺嗰一刻,佢見到百年歲月中嘅日常瑣碎事情就同時出晒嚟。我意思係話,咁樣嘅一個經典收結,佢留畀我哋嘅一段永垂不朽嘅情節,到依家佢離我哋而去啦,一切嘅謎底已經揭開, 一切嘅暗示全部破譯, 但呢一刻,你明唔明?我意思係你明唔明我講緊乜?

你唔會話唔明, 但你覺得有啲怪, 你覺得怪,唔係因為對我思維理路嘅陌生,而係我唔係喺度寫緊嘢,而係喺度講緊嘢,因為書寫從來就係口語嘅記錄,所以你用對眼讀到嘅文字永遠亦只能喺將我要講嘅嘢嘅一刻delete 咗咁, 其實每次到你睇到我寫嘅嘢時候, 好多時,我已經唔係咁諗,但你以為我仲係咁諗。咁樣,又有咩嘢意思呢。

但我上面講嘅呢段, 係想話, 其實閱讀文學,始終係一種破譯嘅過程,當你嘅破譯頻道tune 到你自己本應最為熟悉嘅母語時, 你會覺得有少少突兀同時又有少少溫馨。但你話事實又唔係喎,呢種講同讀之間嘅距離你已經好習慣,你覺得唔係呀,佢畀到更大嘅空間你去沉澱、細味仲好啦。

所以到而家,我手寫我口,你反而會覺得怪怪哋,覺得認唔到我。又或者,你一路揭落去,睇到呢期雜誌嘅三部分名稱改成廣東話,然後你再𥄫到台灣楊雨樵針對文字之源嘅老作,之後又讀到鍾玲玲嘅對文學嘅終極解構,話唔定會覺得本雜誌再怪啲。當然呢種感覺牽涉到你對呢個主編語同呢本雜誌嘅期望,亦都同我嘅寫法有關,但係,就係咁樣,你就可以開始留意得到文學嘅另一種可能性,又或者咁講,當大家重新攞返呢本書出嚟讀,即使你未曾睇過呢本書,即使你對大家係咪因為呢個拉美大作家過世分明喺度抽緊佢水都無乜所謂,你同樣會突然發覺,裡面講故仔把聲呢?都好鬼熟口熟面喎。

是期專題名為「你講乜話」,副題亦加上Toward a Cantophone Literature, 除了穿鑿附會借用後殖民理論名著書名Kafka: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以強化本輯的西學書卷氣,同時亦挪用其後學理論之主體性政治之含義,表明一種比港獨更唔可能出現嘅語系獨立意識;就因為唔可能出現,但大家亦將會繼續咁寫,所以就有待生成。所以一切一切,都係翻譯嘅過程,由我哋永遠無法忘懷既馬奎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經典場景,到我哋生活裡面嘅思維、對話、自白或夢境裡面所曾滲雜住,以至可以不斷書寫,嗰啲既屬於呢個地方又只可能屬於呢個地方嘅,我哋嘅語言。


[完整目錄]

 

49期封面專題:你講乜話 —Toward a Cantophone Literature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12:53 am on Friday, May 9, 2014

封面專題:你講乜話 —Toward a Cantophone Literature

啟首語
識睇嘅一定係讀住嚟睇
NH先生/


近年中港矛盾爆發,嚮普羅市民嘅論爭裡面,「捍衛粵語」成為咗「香港人」講身份認同時最常掛嚮口邊嘅四字詞之一。例如,一月以嚟,有關粵語嘅論爭就幾乎冇停過。你有你話﹁普教中﹂乜嘢問題都冇,呢邊又即刻有人駁咁樣係漠視粵語嘅重要性,隨之而嚟嘅係一連串嘅粵語捍衛運動,強調粵語唔要畀人「矮化」,更唔應該成為「驚心動魄」嘅妖魔語言。一時之間,好似去到人人都話粵語好嘅地步,但講真嗰句,對於呢個我哋咁愛嘅語言,我哋認識又有幾深?捍衛粵語係咪就係至高無上?當然,呢個並唔單單係對讀者嘅提問,亦都係我哋《字花》編輯積極反思嘅問題。於是我哋決定好好咁做一個粵語專題。(由粵語論爭引發嘅語言政治問題,可以睇返第58至75頁嘅評論專題。)

當然,作為一本文學雜誌,做呢個粵語專題並唔淨係想同大家講下粵語嘅源流,又或者從語法層面同你講下粵語同普通話相比,點樣詞序顛倒,點樣慣用單音節詞等等……而係,想同大家呈現究竟文學性地用粵語寫作,到底會產生出一種點樣嘅美學效果?或者再準確啲咁講,究竟粵語以唔同嘅面貌呈現喺唔同嘅文體時,佢到底表現出點樣嘅活力、彈性,甚至一種無可取代嘅獨特性呢?

實情粵語寫作亦唔係今時今日先喺石頭度爆出嚟嘅新概念,而喺粵語寫作嘅傳統裡面,至少有幾種文體值得我哋特別關注:第一種係夾雜咗文言、書面語同粵語口語嘅「三及第」小說;第二種係傳教士向廣州話取經寫成嘅《聖經》;第三種係半文半白,並且多用南音或清歌形式說唱嘅粵謳。呢三種文體都有佢哋特定嘅生成背景,佢哋都表現咗粵語寫作裡面「講」同「寫」互為影響又互相滲透嘅特殊面向。所以喺專題嘅第一部分,我哋特意請咗阿修、飲江同陳麗娟去仿作三及第 小說、粵語聖經同粵謳,睇下幾個作家點樣喺既有嘅文體中傾注新嘅話題、新嘅思考。而呢部分嘅最後一篇,黃念欣嘅〈懷鄉音——一個教書女子的尤里西斯〉,齋睇題目或者你心裡面會彈出「仿作黃碧雲」五隻大字,但當你睇落去,你唔會搵到「烈佬」嘅影子,相反係一種我姑且稱之為NY體嘅風格……而重要嘅係,呢篇文係一個愛粵語、研究粵語嘅教書女子嘅真切發問:「有乜嘢比語言嘅聲音更重要?」

的而且確,點講都離唔開聲音呢個話題,就好似第二部分「甩皮甩骨」,同樣離唔開文字同聲音嘅對譯關係:例如智海同邵家臻就搜羅咗一啲熟語、潮語,並配合時下嘅社會議題,各自編造新嘅粵語辭典;接住嘅係三則「有味」極短篇,作者大玩雙關、歇後語,展現粵語粗俗「鹹趣」嘅一面;另一方面,淮遠、周漢輝同廖偉棠就借助一啲一般人平時會講但唔會寫嘅古語詞,發揮聯想,去講古、去玩文字遊戲、去諷刺時弊,方方面面咁話畀讀者聽粵語入詩嘅趣味同可能。

而最後一部分「雞同鴨講」,則想將粵語放返嚮各種方言、語域同語言並存嘅現實世界,多種邊緣對恃互動先至係我哋嘅日常吖嘛!唐睿嘅〈Hi, Dad〉裡面阿爸阿女工人坐埋一檯,各有各講,而如果話語言唔單單係「講嘢」,仲包含咗人嘅身分認同,情感嘅依據,咁喺呢個語言摎咁攪嘅城市,我哋嘅「根」又應該從邊度講起?台灣作家林蔚昀表面上佢寫嘅係一條街,一碗雲吞麵,但實際上講嘅係喺另一個語言領域中漫遊、迷路、發現,最終搵到出路嘅詩意感受。而許迪鏘嘅文章又將粵語嘅討論重新拉返去學校,更自編教材,去話畀大家聽用粵語教學點解合情、合理,合晒何車。

做粵語書寫專題,講到尾,就係想用文字去「保存」一把聲音。我所講嘅「保存」,並唔係話只係想show畀人睇,原來有啲字、有啲句子係可以咁樣寫落嚟,而係想大家了解,原來當你同我閒來無事或者煞有介事要去表達所思所想嘅時候,無論過程係要幾咁迂迴曲折,卻唯有呢把聲先可以令我哋最直接、最精準咁去話畀人聽,哦,我想講嘅咪就係呢啲囉。而呢種自信,其實從來唔需要求諸標語、宣言,而係嚟自於我哋喉嚨發出嘅、由文字建立嘅心照不宣,同時又意料之外嘅無限可能。


49期評論專題:繑口劖手後殖語言學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12:49 am on Friday, May 9, 2014

評論專題:繑口劖手後殖語言學

後殖民批評理論視野下的語言政治
啟首語
盧勁馳/

近期「普教中」在社會上引發激烈討論,甚至有社論以中共政權藉教學政策實施文化殖民之說以作批評,不時以台灣或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例子作比照,以支持其反對立場,本版無意介入此一討論,反而試圖從中引伸,疏理清楚一直以來,學界的後殖理論如何影響文學創作,盼望透過釐清國族、官話、方言、口語之間與獨特的社會關係,讓讀者再思今日香港此等「殖民」語文教育政策的大勢下,如何再思文學創作的政治價值。

李婉薇一文選擇了不反普教的立場,其立論在於肯定民族國家對於文化傳承的積極意義,並以追溯方言文學的角度,說明即使面對方言與規範書面語之間的必然張力,在悠長的方言文學實踐經驗中,多種語言間的生存張力才有助創作。

李氏的分析方法立論於傳統反殖理論的立場,把語言政治問題界定為國家機器與市民意識的辯證關係,對當下香港的情勢分析不無準確性,然而其說法仍未能跳出方言文學的框架,指出書面寫作和口語之間的多層複雜關係。

廖淑芳則以台灣作為案例,指出在多重殖民經驗下,台灣本身就有著一個「殖民地漢文混成語」的多重語言脈絡淵源,如此回顧,台灣文學史裡的語言競逐經驗並不僅是一種國家機器與市民社會之間的二元角力,而出現一種由白話、假名日語、以羅馬拼音系統吸納原住民語言等多種語文策略之間,促成的混戰狀態,然而隨著全球化下白話書面語在教育體制下的優勢位置,台灣文學界出現以殖民與被殖民的對立框架來批判使用漢文一類的惡性論爭。

當然這種高度激情化的本土論爭似乎未曾在香港文學場域中出現,但是以台灣文學的經驗作為橫向參照,我們不禁會問,香港文學中的粵語運用經驗,真的單單是市民意識對國家機器的單向抗衡?

故譚以諾意圖回顧一些香港小說家與學界就後殖民語言政治問題的說法,指出過去香港文學除了是粵方言文學的繼承外,同時不同的作家亦有它自身抗衡殖民語言的反抗策略;而洛謀更借用文學界流行的朗誦活動,指出這種反抗策略更不僅存在於靜態的書面創作,甚至涉及再詮釋和演繹文學作品。

如此,我們希望以上有關語言政治的思考,並不僅梳理各種討論「普教中」的立場,我們只求拋磚引玉,藉回顧現有的討論,啟發讀者思考更多母語在創作活動所發揮的政治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