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期特集啟首

Filed under: 特集啟首 — Editor at 12:36 am on Friday, March 12, 2010

特集啟首

鄧小樺

陌生人是現代主義的經典主題。從鄉村到城巿,大量新鮮的事物之展示,與陌生人非常近距離的日常接觸,不適感以及新鮮感,曾讓無以數計的作家寫過優秀的作品。

香港是都巿,一個人口稠密的中轉港(或曰旅遊城巿),一個過於擠迫而欠缺空間(物理上及心理上)的城巿。流動過多而欠缺安全感,於是,人們往內轉向,步足心思圍繞在小而親密的社群,接觸陌生人令人畏懼、覺得是花耗力氣的事情;而本輯作者均生於七十年代中後,他們處理「陌生人」的主題,實在亦反映當下青年現象。

受陌生的介入、騷擾卻又無法割離,是韓麗珠一貫的主題,〈魚遇〉以變形手法寫出「陌生」的深度:陌生者本來包涵著我們無可名狀的一部分,遠離而又歸來,無終止的輪迴。作為當下的存在感觸,要書寫陌生,往往卻須繫於辯證的對立:陌生人的親密感或熟悉感,那種莫測難言,乃至於非常接近愛情。林禹瑄寫的是午夜捷運車廂中陌生人那種互不相識的同一感;黃茂林以樹為人,都是在溝通的距離中,將陌生的他者作為「我」的另一重身;不須同一,相安無事,情感及想像在冷淡的都巿中其實隨時充盈溢出—而作為都巿裡一顆小螺絲帽的我們,又信守不過度闖入他人範疇的禮節。

健吾的故事展示的是一種以自己為陌生人的介入可能。健吾言說的人,明明是常見的普遍的,他卻從來不讓他們有朋友、有社群(像蔡明亮的電影處理方式)。這故事反映了當代一般年輕人的一種共同習慣:把自己當成其它人的陌生人,來作抽離的敘述及評論,並覺得自己的異見其實無法改變世界。這些抽離的評論卻又熱切、當下,牽捲近日的反高鐵示威。

健吾與陳景輝時常形成有趣的對照。陳景輝簡約勾出陌生人在當代理論中的幾個參照點,分別是都巿範疇、愛情範疇,以及他親身參與的社運範疇,陌生與接近的辯證迴環往復。陳景輝以公共維度去處理「陌生人」主題,立場上是最接近地傾向於與陌生人交流的一篇;但細觀其梳理手法,卻又是最直接地 address 愛情的一篇。文中有時代與年齡的弔詭,範疇與範疇的衝突,以及年輕人處理自己的方式之出乎意料。

流動與相遇,是陌生的必要成份。齊美爾指出,商人作為各個地方的陌生人,不受信任—而他們又攜來新的貨物、資訊及方向,以及情緣、故事、變易的可能。鄧小樺的文章談及流動與可能,其中大幅徵引飲江的詩。飲江有多首寫及陌生人的詩。他是香港罕有地一直堅持將「陌生人」處理為一個正面的概念。當編輯向飲江邀關於陌生人主題的詩,飲江說每一首都是呢,不過,現在,沒有。是因為香港近年的階級流動性減低、近年公共空間衰落而讓我們的經驗狹窄困囿、我們的社會資訊過度泛濫而讓人失去興趣,以致這樣過分標榜流動的城巿,竟然那麼少書寫,能夠給予我們比較深沉的,關於流動與可能的范特西(fantasy)。現實,太現實了。

文學想要一步登天地改變城巿的整體,也許未夠班;本輯未算完成,只是開端與準備;也許,我們只能在文學裡準備。為現實空間裡的變革準備。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