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期封面專題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5:37 pm on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啟首語
/ 黃靜

我們把琴都掛到柳樹上,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人要我們唱歌。
──《詩篇》137: 2-3

選舉應是政治辭彙裡,愛好風格、文藝的人最抗拒投入、難以感興趣的課題。
如今固是發颷、表決、宣示立場的時代,吶喊掩蓋沉思與猶豫;選舉更是聲音的極致。縱然法國政治史家追溯歷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提出選舉乃是人民擺脫被社會關係定義政治權利的一場「平等的革命」,然而,投胎轉世至今,代議政制為資本主義運行的一部分,合法化所有權力運作,投票無論從美學、充權、個人意願上皆似已成為落伍、失真的行為。

走在掙脫現實政治的軌跡上,我們有時沉默、厭煩、甚至否定。我們難以體現心目中理想的政治與價值。今年九月,作為香港三重選舉(區選、特首選舉、立會選舉)的終章,議會席次增加,競爭劇烈,資金流竄,又決定了所謂普選夢之出路。而在另一平行線上,市民過著「星期日上街式」的政治生活,民間社會正在質變。文學不應被視作避世之途,在「我們」和真理的迷思面前,在近乎失語的邊緣,偏偏唱起歌來,效果會是如何。

專題中,小說家胡晴舫寫下一則黑色喜劇〈花生醬〉。要數選舉娛樂的先祖,首推台灣。裹腹與政治糾纏,磨蝕出對立與怨恨:以醬料代血刃,譏諷直迫深淵,在她筆下,平等也可以是一層扭曲。陳飴的〈宣傳〉看準了意識形態流竄之心臟——西洋菜街。數碼、速度、感官、廣告、性、網絡以至選情在氣溫、分貝、光度、風向等底下,成為難以脫身的巨網……敘事者以冷眼趕這淌渾水,結果渾身濕透。

而在古希臘哲學家的說法裡,代議政制是社會變大後的大勢所趨,政治體的原形在於小社會直接政治:參與、想像、調解歧異。白雙全是恆常的能量轉化者,從現實的選舉場景裡挖掘,生產出他心目中較理想的政治形態、正面的能量。另有九位行走在求變前沿的市民,併出政治生命的群像。有沙田模式出身的派飯者,有怕被斬死又寧做巴勒斯坦人盾、與敵共存的社會運動者,有香港公民上身之內地詩人,有連接樸素農作與高端科研者,有催化基層自我文化表達者……香港一直有個別的人和群體,拒絕犬儒地否定政治,他們正積極創造「小社會」的狀態,在議會的喧囂旁,平靜地實踐日常的政治。

兩篇評論則嘗試將選舉和近期的批鬥喧亂還原到更大的脈絡中去檢視,包括語言、文學的座標。馬國明藉十九世紀俄國革命失敗後文學、思潮遍地開花的景象,為當下時空虛弱的狀態進言。而李智良以神話「鏡中魚」裡囚於鏡中的人向鏡外人反撲成魚的故事,以及中譯本的誤譯,辯論香港認同政治的核心議程,勾勒出「香港人」在政治運動裡錯認的畫面。

李智良把我們落在浮在城市裡各種噪音的注視,一下子捲回波赫斯文本翻譯者的潛意識裡:原來政治在寂靜的表達的深處。由踏實的日常實踐、創造,到符號的、文本的省思,在如今沒有重量的喧鬧裡,主流政治的他者,在社會裡隱然成為一頭靜默的獸。這或許正是我們決定把樹上的琴拿間下來撩撥一番的緣故。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