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期封面專題:超老齡主義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11:19 pm on Saturday, May 21, 2016

封面專題:超老齡主義

啟首語
/查映嵐

 

zihua61-a_2zihua61-a_頁面_1

下筆之際突然好奇,這幾個月來陷入了老之泥沼的字花編輯室,平均年齡其實是多少?計數機給出的答案:27。即使我們當中有人自覺已步入中年,總也不好意思為賦新辭強說老,但是反過來說,誰又會對老感到陌生呢?日夜路過街頭巴士地鐵扭開電視電腦翻看報紙雜誌的我們永遠無法逃過那些關乎凍齡逆齡抗皺抗斑抗氧化的苛刻提醒,衰老彷如背後靈,一種揮之不去的惘惘威脅,我們被要求以最堅硬的意志與紀律盡力抵擋、延緩那場終將來臨的惡夢。

「不許人間見白頭」似乎是現代人類社會的共識,老人被視為必須割除的負累,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正是極致表現這一價值觀的經典文本。李日康以此進入晚期藝術風格的討論,擦拭並推開名為美學的窗,為的是讓讀者看到超脫經濟價值的暮年風景。最初蹦進眼簾的是六十後周耀輝和九十後王樂儀的對寫,二人從個人成長經驗領悟「老」其實非關年齡而是關乎心境與身體狀況,並且發現在越活越回去和未老先衰之間,原沒有高下之分。

接着緩緩現身窗前的是五位文學老人:與大海搏鬥的勇悍老漁夫;癡迷於探尋年輕肉身秘辛的慾望老人;試圖挽回將傾之大廈的封建女家長;在抗衰老旅途上分道揚鑣的老浣熊與老狐狸;抱有扭曲美學信仰的變態老人。如果說社會認定老去就是邁向毀壞、衰弱、昏庸、沉默、隱形的過程,那麼黃念欣、王証恒、張婉雯等作者筆下所呈現的老人形象,可謂完全非典型:力量龐大,欲望強橫,挑通眼眉,崇尚甚至迷信美,多面的美學形象撕破了蒼白扁平的衰老想像。阿修以寓言為作家黃天石招魂,並進一步辯證老去的真義,提出青春常駐在心方為真正衰老;盧勁馳則寫正值盛年的三島由紀夫在為七十六歲的本多繁邦寫下結局那個早晨毅然赴死,批評三島的美學策略其實是忽略了老年內含的創造力量。

這種足以嚇人一跳的創造力量和幻想,直接體現於老人創作中,八十有一的蔡炎培的詩作就是例子,詩人書寫當下晚景,我們除了可見他絲毫未減的浪漫跳脫,更可從其手稿一窺他指腕的勁力。如疾風一陣,這些文學與視覺的再現吹散了老之迷霧,窗外終於浮現一道清醒夢般的奇異風景:顏忠賢筆下的顏鄭堂。那家老藥店充斥着各式老物,老不再是一個生命階段,而是自成一個完整世界,許多有着青花瓷製肉身的老家人到處晃蕩,又有成群的機械青花瓷童子剛好放學。青花瓷的意象疊合老年與幼年,祖先後代同樣肉身崩裂,於是打破了作為衰老前設的線性或循環時間觀;一如比青花瓷更古舊的北宋汝瓷,裂紋如蟬翼,「雨過天青雲破處」的蒼穹之色卻歷千年而不老,或者也是理所當然——畢竟天空也從亙古鋪展至未來,裂痕再多還是同樣澄明、同樣狂暴,何曾言及青春抑或衰老?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