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專題:恥與我們同在

Filed under: 專題啟首 — Editor at 6:06 am on Sunday, November 6, 2011

專題:恥與我們同在

啓首語: 知恥……

/     張翠瑜
 
 
知恥,我知道。小時候父親明訓「知恥近乎勇」。做了錯事,感到羞恥,是近乎勇敢的表現。懂得羞恥,就算做錯,我仍是一位乖巧的小朋友。在學校,老師教誨「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恥是知善惡之別,是四大立國綱維之一。由此可見知恥是何等重要,人不知恥, 人不為人,國家也不會安定。不過,小時候大人沒有告訴我的是,善惡之別,原來不是自有永有,而是由人決定,特別是「大多數人」協商出來,又或者是當權者話事,最終成為社會的無形典律。因此之故,知恥,可以修身之道,也可以是「大多數人」拑制「少數人」的手段。大人說得不清不楚,害我把所有的國恥族恥城恥家恥我恥不知廉恥當作同一回事……

到本科生時代,似懂非懂地聽過存在主義,當我打開《存在與虛無》,讀到沙特論恥(shame):「羞恥……是自我的羞恥,是自我認知到自己就是那個大他者正在觀看及審判的物體,唯有在我變成一個既有之物而失去自由的時候,我才可能感到羞恥。」此時我開始明白羞恥是自我與他者互動和互為界定的重要運作,體會恥的兩個層面,一是自我,二是那個內在化他者眼中批判的自我。而我自小習得的知恥「美德」,實為一直內化他者對我的批判之行徑。頓然發現,活了二十餘年,我常常提到知恥二字,原來實不知恥,真是好一件值得羞恥的事!

就如策劃這個專題,編輯們提「恥」,初時想到「恥感」是一種無所不在卻又難以啟齒的情感,原以為文字書寫是面對自身近乎失語狀態的上佳療法,疏導這種鬱結在心的情緒。怎料專題作者交來的文稿帶來驚喜不斷,每每衝破編輯們對恥感的想像,再一次證明我真的不太知恥……

各人提到的恥,橫跨公共到私人領域,層次豐富分明。鍾國強筆下的恥城,國家機器操控民眾而民眾盲從不反抗,是為集體之恥。〈近恥之樂〉描繪小丑的戲謔文化史,道破觀眾集體地寧願相信荒謬也不願承認個人的缺陷,是故小丑存在實為必要。梁惠敏偏偏撰文向讀者告白個人的缺陷,是為跨越羞恥的文字紀錄。邀稿之時,難得台灣作家陳雪正值新婚佳期,也抽空送來節錄自長篇作品的〈陌生之夜〉,帶領讀者體驗身體快感與羞恥共存的陌生之愛。在此,字花仝人謹祝陳雪和她的女朋友新婚愉快。

這邊廂香港特行女子俞若玫也交出〈從317到579〉,敍述兩位主角因未能如願控制身體而深感羞恥的故事,寄語身體是羞恥之源,社會也是。專題的壓卷之作出自游靜手筆,實乃作者經過參與製造文化論述、製造文化再現及參與同志運動三條戰線多年煉成的警世之作。此文不僅直面、談論恥感,還召喚讀者超越羞恥,以期他日我們「可以想像甚至享受到無恥的自由。」

但願有這一天。

No Comments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