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第10期字花語
/編輯部 鄧小樺代行
據說現在處處搞文學雜誌都艱難,正如據說每個年代都是難的都是糟的。
創刊以來,字花就被稱為「不可能的文學雜誌」。據說「不可能」一指編輯班底集合了不少香港現時活躍的年輕作者和學者——文學創作的人一般被認為比較自我,這麼多人七手八腳地辦一本文學雜誌,還要強調討論和民主決策(像每期植字版的「自言自語」,就花很多力氣討論,並吸引了大量投稿),怎麼可能?又說「不可能」是指因資助及預算關係,編輯報酬低微得必須保密,不能糊口之餘還要高呼「設計與文學不可分割」,將大量資源投入排版設計;又比如都說香港文學評論風氣疲弱,評論版卻以「喧囂與躁動」作為形象,還說有很多agenda要推動……這樣彷彿脫離現實的貪心,卻竟真的能處理現實問題:《字花》現在站穩了一個突破性的銷量,許是近十年香港文學雜誌之冠;又據說有學生在大學收生面試時,告訴教授自己看《字花》。我們樂於解決現實問題,也樂於《字花》及文學能解決某些現實問題。
當編輯們都為趕稿催稿捱生活而面容潰爛皺紋暴現,《字花》卻於同時輕飄飄飛降台灣。猛灌提神飲料之後編輯豪語:年輕的字花必須拿出力氣,在香港與外地的文化交流舞台上擔當一個腳色!(項目主任陳東禹在旁咕噥:拿出力氣在死線前把稿追齊就好。)
眾所週知,許多重要的香港作家作品在台出版,台灣的書籍、電影、歌曲等等,也構成了香港的文化基礎。經歷殖民經驗,香港與台灣同樣孜孜於追尋自我與主體性,因而可互為參照。如果台港之間的界限根本難以廓清,那麼這豈非也是一種自我/他人的關係——且讓我們在此想望一種外親性(extimacy):簡言之,正因為我們如此陌生,更份外感到不可分割的詭異親近。
對台灣朋友而言,這裡的作者大抵有一半都是生面孔;《字花》能夠向台灣朋友呈現一個與他們想像中不一樣的香港麼?比如,曾得過2001年《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李維怡為罷工30餘天的紮鐵工人詩集所寫的序言,或者就能提醒人們,香港不單是購物天堂,也會有工人運動;文化工作者不一定孤僻高雅,也會捍衛庶民價值,與基層同立於生活的邊緣;不是學院中人,也會寫文學評論。正如我們印象裡的台灣,除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悠閒的咖啡書香,也包括學術界在現代性、主體性等論述範疇裡的探尋,活潑細膩動人的社區營造,如近月的捍衛樂生運動。希望《字花》來到台灣後,台灣讓我們懂得更多。
今晚死線,編輯個個人模鬼樣,筆者此時己累得坐都坐不直了。做得來麼?但文學的事情,本該是這樣做的。也該要這樣才做得下去。
《字花》第10期目錄
鄧小樺 字花語
特集:拾
Angelfish 拾食記
黃茂林 十里香
蘇娜 漏洞
麥榮浩 上蒼保佑仍然未被業主迫遷的人們
鯨向海 把詩句靜靜收拾成怪物
周瑮 收拾的天份
尹庄 拾零過往
ppp Carry On Up The Morning
黃靜 拾遺不報
十年,我們失去的
李思慧 第十誡
謝曉虹/韓麗珠 雙城辭典
心慰 兔兔拾拾下之拾前拾後
灰明 關於拾物心理的虛擬訪問
梁進 拾枝滿肚墨水的原子筆
可樂王 那個往日的我
璇筠 朝花
黃淑琪 相片拾趣
銀色快手 拾級而上
劉芷韻 只有衣魚
麥樹堅 拾婆
可洛 又係舊作?並無搞錯
字花花
袁兆昌 創意十句應援團
人山人海
十字街頭
一方 十年又十年的窮風流
吉百利 忽然劃十
L 十字架的兩旁
牧草稻子 手合拾
拾之選
漫畫騎劫文學
江康泉 石
智海 石
交叉感染
張歷君、梁偉怡 空白之頁
璇筠、饒欣凌 女皇之畫皮
玩物喪誌
王貽興 電磁俠
韓麗珠 髮圈
朱凱迪 伊朗男子的背脊
植字練習
劉綺華 便秘
畢小鶯 人和人/周圍的人
心雪 顛倒
鄭紫盈 高跟鞋
溫雁冰 完缺
植字
黃燦然 全是世界,全是物質/我不抱怨黑夜/傘
陳滅 殘缺的和聲
劉偉成 含羞草/福岡,2007
方秀宜 五月驪歌
鄧正健 我在兩個城市的快樂旅程
六月 入秋
何福仁 愚公移山
鄭政恆 京都一夜
淮遠 破衣同好會/近況/特遣隊和射猴員
王京 一天
葛亮 夜
崑南 設計的天空(一)
編輯自言自語
眉批
愔齋句讀 陳智德 憂鬱星光的開關
硃筆小楷 可洛 我們還要失去多少?
微微眉批 王宇平 畫中人
讀一車書
馬國明 文筆聊生
李達寧 序書言書
曹疏影 茱萸箱底
書寫的人
葉愛蓮 蝴蝶、腹稿、情欲小小說
文學星座
字花神婆 天蠍座/人馬座
跳著看
鄧正健 跟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喧囂與躁動
李維怡 勞者歌其事──如何看待紮鐵工友尊嚴的謳歌?
潘國靈 作者作為讀者──「作為」的複雜性
郭詩詠 真假的界線──〈色,戒〉小說與電影對讀
朗天 英瑪褒曼聰明一世──以《第七封印》和《野草莓》為例
四方月亮
陳耀成 〈迷人的法西斯〉譯後記
許維賢 「噢,同志們,這裡根本沒有同志。」
──評述德里達《友愛的政治學》中文版及其他
香港藝術發展局特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