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即將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張煒森
編輯

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現從事策展、藝術評論、創作、教育及推廣等工作。對於藝術,只有喜歡。現時只想單純地詮釋藝術,然後加以保存及傳頌。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藝術在大南」(合舍,2019)。著作有《浮白》,編著包括《在鐵盒上抹一把塵--廿四個寶物的故事》、《一個由遠古而來的呼喚》等。現為「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獲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6 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102期

第102期字花語

啟首語──新田園詩

關天林

種植,可以很簡單,播種,培植,等待開花結果(或等不到)。

田園,聽起來浪漫,但要堅持,在「晨興理荒穢」之餘,面對「草盛豆苗稀」,怎樣仍能維持生計,和對某種生活方式的信念?

農業,更複雜。一方水土,整個產業,從生產到銷售,從自然到城市。在香港,最常聽到的形容,便是農業式微,彷彿只剩嘆息。但關心的人當然知道,本地農業非但沒有休息,不少田園還打理得有聲有色。

周思中和香港農業3.0研究團隊在《夕陽的光》一書便說明了式微這流行話語背後,更複雜也更富動態的現況。這城市的發展規劃,本來就是不斷犧牲農業資源,再加上八十年代以來內地蔬菜供港大增,不經菜統處的接軌更令本地蔬菜連繫本地需求的供應鏈失效 。傳統市場邊緣化之下要重拾生路,唯有由零星合作社、農墟網絡等開始,雖然供應不穩定,卻更趨多元。我們經常講「本土」,思考農業其實也能帶動我們重新把「本土」具象化,思考水土、生態、消費者口味等元素的眾多關係。

秋收冬藏,但南方的農人沒有閒著,我們去了打鼓嶺、荔枝窩、丹竹坑和屯門藍地,採訪心和手都停不下來的種地人。「復耕者聯盟」清醒地認識到香港地,土地價值至上,在圍板之中耕田維生,就是要「跑數」;「Mis’ Garden」的阿鏡在跑數之餘也追尋踏實、充實的貼地生活,享受密切的社區聯繫;「鄉騲習作」Rebecca通過醃漬融入傳統技藝和珍惜自然的生活態度;「香港遺菇」Russell一邊秉持環保理念,一邊學習行銷。除了農夫,也感謝李文靜、陳康濤、池荒懸和李夏昵以詩回應,從土壤帶回另一種成果。

泥土無言,但人心有路,俞若玫寫有心人走入田間,身體力行栽種希望,儼然沉默時代的模範。周思中分享種荷蘭豆的辛酸,令人驚異於自然演化的奧秘,盡人事而安天命,成功移植牛油果的淮遠相信也有很深體會,生機畢竟無法定義和預料,雜草和作物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小青的除草課,教我們也要打理心田,以迎接收穫或虧欠。

讀完龍子維的梅窩農業考現記,大家還不快點支持早已紮根本地、甜到入心的黃皮和菠蘿?當然也可入坪洲找瑪朱森林學藍染和藍曬,那一抹幽藍,也是來自我們的地土。

種植,從來就不簡單。


《字花》第102期目錄

字花
issue102
春田花花

啟首語/關天林

一年之計
一年之計在於種
泥土無言/俞若玫

你種乜野
型農要跑數:訪復耕者聯盟
我們到田裡去/李文靜
到底發生了荔枝事──訪Mis’ Garden
瓦歌/陳康濤
從香氣開始 回到自然的味道──訪鄉騲習作
亞提拉/池荒懸
霧中菇景:從回收廢棄物到蠔菇生成記
菇菇乖乖快長大/李夏昵

黎慧儀、勞麗麗對談:種稻的藝術家們

有種植民
逆境波的打法/周思中
我的香港牛油果/淮遠
除草筆記/小青
中年返鄉梅窩農業考現記/龍子維

短毒
(三)無關痛養/游靜

香港偏偏見
在太子過一條街/曹疏影

大商場
E(s)lite/梁莉姿

起格
可不可以不說/集體即興創作
何福仁/花草箋兩首
馬尼尼為/是那隻貓在帶路的
白日曛/曾詠聰
未婚妻/吳緯婷
宋明煒/冬意八首
阿鍇/海娜集結在西南偏南
司康/舊瓶新酒
曾瑞明/房子
葉秋弦/28

解像
看不見的電影,看得見的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小輯前言
新香港電影在地平線上? ──兼論情感政治主導下的電影接收現象/朗天
看見看不見(又)想不想看見:當下香港電影的微妙情勢/陳子雲
離去現場後,香港紀錄片如何重構現實?/蔡倩怡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四十七站──英語詩
第四十八站──劉紹銘
《吃馬鈴薯的日子》
黃裕邦Nicholas Wong短訪

花字
issue003

出場敘
盧巧音 自由身,或正午十公里的日常/林喜兒

土沉香
與自然有染──在坪洲農莊訪本地藍染品牌瑪朱森林/劉平

特稿
紐曼行/西西
光之圖書館/陳芳

五格漫畫
無風之景/TINY STRINGER
希望的降臨/PIM NG

倚音
池荒懸 X tomii X 高立

聚聲
有一種鄉愁叫紙巾/謝傲霜
當老派約會遇上盲婚啞嫁/陳嘉銘
風景/何阿嵐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即將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張煒森
編輯

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現從事策展、藝術評論、創作、教育及推廣等工作。對於藝術,只有喜歡。現時只想單純地詮釋藝術,然後加以保存及傳頌。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藝術在大南」(合舍,2019)。著作有《浮白》,編著包括《在鐵盒上抹一把塵--廿四個寶物的故事》、《一個由遠古而來的呼喚》等。現為「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獲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6 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102期

第102期字花語

啟首語──新田園詩

關天林

種植,可以很簡單,播種,培植,等待開花結果(或等不到)。

田園,聽起來浪漫,但要堅持,在「晨興理荒穢」之餘,面對「草盛豆苗稀」,怎樣仍能維持生計,和對某種生活方式的信念?

農業,更複雜。一方水土,整個產業,從生產到銷售,從自然到城市。在香港,最常聽到的形容,便是農業式微,彷彿只剩嘆息。但關心的人當然知道,本地農業非但沒有休息,不少田園還打理得有聲有色。

周思中和香港農業3.0研究團隊在《夕陽的光》一書便說明了式微這流行話語背後,更複雜也更富動態的現況。這城市的發展規劃,本來就是不斷犧牲農業資源,再加上八十年代以來內地蔬菜供港大增,不經菜統處的接軌更令本地蔬菜連繫本地需求的供應鏈失效 。傳統市場邊緣化之下要重拾生路,唯有由零星合作社、農墟網絡等開始,雖然供應不穩定,卻更趨多元。我們經常講「本土」,思考農業其實也能帶動我們重新把「本土」具象化,思考水土、生態、消費者口味等元素的眾多關係。

秋收冬藏,但南方的農人沒有閒著,我們去了打鼓嶺、荔枝窩、丹竹坑和屯門藍地,採訪心和手都停不下來的種地人。「復耕者聯盟」清醒地認識到香港地,土地價值至上,在圍板之中耕田維生,就是要「跑數」;「Mis’ Garden」的阿鏡在跑數之餘也追尋踏實、充實的貼地生活,享受密切的社區聯繫;「鄉騲習作」Rebecca通過醃漬融入傳統技藝和珍惜自然的生活態度;「香港遺菇」Russell一邊秉持環保理念,一邊學習行銷。除了農夫,也感謝李文靜、陳康濤、池荒懸和李夏昵以詩回應,從土壤帶回另一種成果。

泥土無言,但人心有路,俞若玫寫有心人走入田間,身體力行栽種希望,儼然沉默時代的模範。周思中分享種荷蘭豆的辛酸,令人驚異於自然演化的奧秘,盡人事而安天命,成功移植牛油果的淮遠相信也有很深體會,生機畢竟無法定義和預料,雜草和作物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小青的除草課,教我們也要打理心田,以迎接收穫或虧欠。

讀完龍子維的梅窩農業考現記,大家還不快點支持早已紮根本地、甜到入心的黃皮和菠蘿?當然也可入坪洲找瑪朱森林學藍染和藍曬,那一抹幽藍,也是來自我們的地土。

種植,從來就不簡單。


《字花》第102期目錄

字花
issue102
春田花花

啟首語/關天林

一年之計
一年之計在於種
泥土無言/俞若玫

你種乜野
型農要跑數:訪復耕者聯盟
我們到田裡去/李文靜
到底發生了荔枝事──訪Mis’ Garden
瓦歌/陳康濤
從香氣開始 回到自然的味道──訪鄉騲習作
亞提拉/池荒懸
霧中菇景:從回收廢棄物到蠔菇生成記
菇菇乖乖快長大/李夏昵

黎慧儀、勞麗麗對談:種稻的藝術家們

有種植民
逆境波的打法/周思中
我的香港牛油果/淮遠
除草筆記/小青
中年返鄉梅窩農業考現記/龍子維

短毒
(三)無關痛養/游靜

香港偏偏見
在太子過一條街/曹疏影

大商場
E(s)lite/梁莉姿

起格
可不可以不說/集體即興創作
何福仁/花草箋兩首
馬尼尼為/是那隻貓在帶路的
白日曛/曾詠聰
未婚妻/吳緯婷
宋明煒/冬意八首
阿鍇/海娜集結在西南偏南
司康/舊瓶新酒
曾瑞明/房子
葉秋弦/28

解像
看不見的電影,看得見的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小輯前言
新香港電影在地平線上? ──兼論情感政治主導下的電影接收現象/朗天
看見看不見(又)想不想看見:當下香港電影的微妙情勢/陳子雲
離去現場後,香港紀錄片如何重構現實?/蔡倩怡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四十七站──英語詩
第四十八站──劉紹銘
《吃馬鈴薯的日子》
黃裕邦Nicholas Wong短訪

花字
issue003

出場敘
盧巧音 自由身,或正午十公里的日常/林喜兒

土沉香
與自然有染──在坪洲農莊訪本地藍染品牌瑪朱森林/劉平

特稿
紐曼行/西西
光之圖書館/陳芳

五格漫畫
無風之景/TINY STRINGER
希望的降臨/PIM NG

倚音
池荒懸 X tomii X 高立

聚聲
有一種鄉愁叫紙巾/謝傲霜
當老派約會遇上盲婚啞嫁/陳嘉銘
風景/何阿嵐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即將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張煒森
編輯

嶺南大學中文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現從事策展、藝術評論、創作、教育及推廣等工作。對於藝術,只有喜歡。現時只想單純地詮釋藝術,然後加以保存及傳頌。策展項目包括「張三李四收藏展」(大館,2018)、「藝術在大南」(合舍,2019)。著作有《浮白》,編著包括《在鐵盒上抹一把塵--廿四個寶物的故事》、《一個由遠古而來的呼喚》等。現為「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獲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6 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102期

第102期字花語

啟首語──新田園詩

關天林

種植,可以很簡單,播種,培植,等待開花結果(或等不到)。

田園,聽起來浪漫,但要堅持,在「晨興理荒穢」之餘,面對「草盛豆苗稀」,怎樣仍能維持生計,和對某種生活方式的信念?

農業,更複雜。一方水土,整個產業,從生產到銷售,從自然到城市。在香港,最常聽到的形容,便是農業式微,彷彿只剩嘆息。但關心的人當然知道,本地農業非但沒有休息,不少田園還打理得有聲有色。

周思中和香港農業3.0研究團隊在《夕陽的光》一書便說明了式微這流行話語背後,更複雜也更富動態的現況。這城市的發展規劃,本來就是不斷犧牲農業資源,再加上八十年代以來內地蔬菜供港大增,不經菜統處的接軌更令本地蔬菜連繫本地需求的供應鏈失效 。傳統市場邊緣化之下要重拾生路,唯有由零星合作社、農墟網絡等開始,雖然供應不穩定,卻更趨多元。我們經常講「本土」,思考農業其實也能帶動我們重新把「本土」具象化,思考水土、生態、消費者口味等元素的眾多關係。

秋收冬藏,但南方的農人沒有閒著,我們去了打鼓嶺、荔枝窩、丹竹坑和屯門藍地,採訪心和手都停不下來的種地人。「復耕者聯盟」清醒地認識到香港地,土地價值至上,在圍板之中耕田維生,就是要「跑數」;「Mis’ Garden」的阿鏡在跑數之餘也追尋踏實、充實的貼地生活,享受密切的社區聯繫;「鄉騲習作」Rebecca通過醃漬融入傳統技藝和珍惜自然的生活態度;「香港遺菇」Russell一邊秉持環保理念,一邊學習行銷。除了農夫,也感謝李文靜、陳康濤、池荒懸和李夏昵以詩回應,從土壤帶回另一種成果。

泥土無言,但人心有路,俞若玫寫有心人走入田間,身體力行栽種希望,儼然沉默時代的模範。周思中分享種荷蘭豆的辛酸,令人驚異於自然演化的奧秘,盡人事而安天命,成功移植牛油果的淮遠相信也有很深體會,生機畢竟無法定義和預料,雜草和作物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小青的除草課,教我們也要打理心田,以迎接收穫或虧欠。

讀完龍子維的梅窩農業考現記,大家還不快點支持早已紮根本地、甜到入心的黃皮和菠蘿?當然也可入坪洲找瑪朱森林學藍染和藍曬,那一抹幽藍,也是來自我們的地土。

種植,從來就不簡單。


《字花》第102期目錄

字花
issue102
春田花花

啟首語/關天林

一年之計
一年之計在於種
泥土無言/俞若玫

你種乜野
型農要跑數:訪復耕者聯盟
我們到田裡去/李文靜
到底發生了荔枝事──訪Mis’ Garden
瓦歌/陳康濤
從香氣開始 回到自然的味道──訪鄉騲習作
亞提拉/池荒懸
霧中菇景:從回收廢棄物到蠔菇生成記
菇菇乖乖快長大/李夏昵

黎慧儀、勞麗麗對談:種稻的藝術家們

有種植民
逆境波的打法/周思中
我的香港牛油果/淮遠
除草筆記/小青
中年返鄉梅窩農業考現記/龍子維

短毒
(三)無關痛養/游靜

香港偏偏見
在太子過一條街/曹疏影

大商場
E(s)lite/梁莉姿

起格
可不可以不說/集體即興創作
何福仁/花草箋兩首
馬尼尼為/是那隻貓在帶路的
白日曛/曾詠聰
未婚妻/吳緯婷
宋明煒/冬意八首
阿鍇/海娜集結在西南偏南
司康/舊瓶新酒
曾瑞明/房子
葉秋弦/28

解像
看不見的電影,看得見的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小輯前言
新香港電影在地平線上? ──兼論情感政治主導下的電影接收現象/朗天
看見看不見(又)想不想看見:當下香港電影的微妙情勢/陳子雲
離去現場後,香港紀錄片如何重構現實?/蔡倩怡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四十七站──英語詩
第四十八站──劉紹銘
《吃馬鈴薯的日子》
黃裕邦Nicholas Wong短訪

花字
issue003

出場敘
盧巧音 自由身,或正午十公里的日常/林喜兒

土沉香
與自然有染──在坪洲農莊訪本地藍染品牌瑪朱森林/劉平

特稿
紐曼行/西西
光之圖書館/陳芳

五格漫畫
無風之景/TINY STRINGER
希望的降臨/PIM NG

倚音
池荒懸 X tomii X 高立

聚聲
有一種鄉愁叫紙巾/謝傲霜
當老派約會遇上盲婚啞嫁/陳嘉銘
風景/何阿嵐

別字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透光

別字

第八十一期
<   
   >

別字

第八十一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透光
  • 忘年室友
  • 接吻
  • 沒有一起成為明天的內臟
  • 朽木硬雕
  • 〈鑽〉——致SK
  • 我坐的巴士
  • The Contemporary
  • 現代性
  • 苦瓜和粥
  • 唐樓的竊聽術:哨音集
  • 唐樓的竊聽術:震音集
  • 境遷——觀相米慎二《搬家》後作
  • 幻影之城的生存法則
  • 姐姐
  • 職志
  • 冠軍
  •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4「母語的邊界」後記
  • 松達寺外的貓
  • 忘年室友
  • 接吻
  • 沒有一起成為明天的內臟
  • 朽木硬雕
  • 〈鑽〉——致SK
  • 我坐的巴士
  • The Contemporary
  • 現代性
  • 苦瓜和粥
  • 唐樓的竊聽術:哨音集
  • 唐樓的竊聽術:震音集
  • 境遷——觀相米慎二《搬家》後作
  • 幻影之城的生存法則
  • 姐姐
  • 職志
  • 冠軍
  •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4「母語的邊界」後記
  • 松達寺外的貓
轉注
  • 《等待雪崩》推薦序——從個體的想像朝向更大的外在力量
  • 殘天暗港霧水情:王証恒小說人物的異化與破敗
  • 《等待雪崩》推薦序——從個體的想像朝向更大的外在力量
  • 殘天暗港霧水情:王証恒小說人物的異化與破敗

透光


忘年室友

譚穎詩
筆名詩哲。寫詩、散文、小說及評論,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曾任文學雜誌《字花》執行編輯、並於多間大專院校任教創意寫作及文學課程。2017年與友人創辦後話文字工作室,出版香港文學著作,2019年起進駐富德樓。
SHARE


    「富德之寶」黃生在他的工作/生活空間當值。(江田雀攝)
     
      創作總是離不開設計。故事的情節、角色的性格外形、說話腔調、視角,身處的空間,敘述的時間⋯⋯彼此構成絕妙的平衡,想表達的主題就能以一種最圓足的狀態支撐起整個筆下的世界。起步的瞬間,便要想像一個結局同時開始運行,待結尾圓滿重疊——就算並不圓滿的結局,也必須要在控制之內。
     
      或者正是出於這種創作的習慣,我在搬進富德樓時,就一直想著怎樣離開。一邊帶著遷離的想像,一邊購置傢具,暗暗惦量桌椅的重量(是否能以一己之力搬走它們?)又摸著錢包,思忖書櫃的材質(不必訂得太好?反正待得不久),環保材料即使不太耐用,但卻方便隨時撤離。看著友人興奮地打點入伙,然而我的怯弱使我矛盾,我的心情先於我的身體在喬遷派對中提早退場,在初來報到的熱鬧氛圍中顯得格格不入。
     
      開始時我們一起把牆壁漆成薄荷綠色。室友在鋪灰色的地板。工作室的天花板滿是燈軌,據說上一手租戶是做劇場的,留給我們一大綑的電線,當中只有僅僅數條能連接燈管。換言之,大部分電線的用處只是綑住灰塵,放在那裡卻沒法亮著任何東西——在一個創作的空間裡,這未免是過於殘忍的隱喻。就這樣我們筆下的工作室就在灣仔鬧市漸漸成型。
     
      富德樓座落於十字路口,窗外可以看到鵝頸橋,極目而視也可以望到跑馬地。有時我用望遠鏡眺望,想像自己是哥倫布,沿著電車路差一點點就看到祟光百貨,更多時候,只是散漫地看向附近種在鬧市中心的兩棵大樹,看它們茫然成長。後來旁邊的大樓拆了,變成沙塵彌漫的地盤,再後來一棟大廈落成了,老實不客氣地把擋住了一邊的窗,我們於是不情願卻自然而然地失去了一幀市景,像被蓋上了一邊眼睛。
     
      在回到工作室之前,我總是要先爬一段窄長的樓梯,和黃生打招呼。黃生是富德樓的看更,年過七十仍未退休;他的保安崗位,就在升降機的右邊,一張辦公室的舊桌、一把風扇、一個座枱電話,會在他下班時鎖進櫃中。早上到夜晚,黃生的工作空間就在那裡;晚上他住進富德樓的三樓,據說是業主提供的宿舍。一個看更每天守護他自己住的大廈,所以他在守護他自己嗎?我嘗由對面馬路抬頭望向他的家,一整排衣服可能是制服、也可能是其他,我現在已記不清楚了;然而,我其實從未見過黃生穿制服以外的其他衣服,每次見面總是藍色的恤衫和深藍近黑的褲子,夏天短袖,秋天披著冷衫,冬天則加件黑色褸,好像也見過羽絨。一直一直都只穿藍黑色,以致我在等升降機時,總覺得右手邊應該是藍色的,直到現在還是如此。藍色的他、綠色的大樹、黃色的斑馬線,日復一日,如門前電車叮叮;我常常將不同藝術單位的工作室想成向上建築的房間,黃生便負責擔任那個總在客廳裡坐鎮的長者。
     
      熱衷於到處移動的我,第一次發現有人可以完全不離開同一個空間,生活可以重複卻絲毫沒有痛苦的模樣(至少看上去是)。他雖然整天守著崗位,然而沒有受困,自如地將那一米多的桌子,轉化為自己的生活空間。他總是像在家看電視一樣自在,進來的人全都是他的室友,即使年紀可能相差很遠;他的手機最常播放的是格鬥競技,其次是一些奇案搜查,而且通常都是死人冧樓或者大賊。當我八卦問他今天看甚麼,他每次都是興奮地分享節目中令他驚訝的種種內容。原來那些每天看的東西還可以令他感興趣,他最常是以「好犀利呀呢個」開頭,而從來不會說「都係咁喇」、「都係嗰啲嘢喇」。或者正因為他總是自得其樂,令我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罷——偶爾在格鬥和大案之間,出現的是我聽不懂的印尼歌,來自他陌生的故鄉,歌聲在安靜的走廊之間迴盪,沿著樓梯攀升;更少遇見的是他和手機另一端的家人視像對話,我通常識趣地加快腳步離開,只記得一次他一邊聊天一邊向我介紹畫面裡模糊的小女孩,聲音比平日更歡快。那時忘了誰曾告訴我,黃生再過兩年就退休回鄉共敘天倫了。
     

    黃生的其中一個「室友」,前艺鵠書店店長連安洋手繪的黃生肖像。(連安洋繪)
     
      有一次,黃生眉頭深鎖地告訴剛走進「客廳」的我,他的手機在巡邏時掉到𨋢槽下面了,離下次升降機例行檢查又久,不知道可以怎辦;我會和鄰里們也曾一起幫他研究他手機的種種故障和問題。不同於那每天都上鎖的座枱電話,小小的手機可能是他唯一通往外界的門——在那扇門後,他可以選擇過驚濤駭浪的逃亡生活(他特別熱愛的犯罪題材!)也可以選擇在此刻就回到夢中的印尼。但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稀有的煩惱才在有機會在他臉上顯現。究竟手機還沒這麼普及的時候,他是怎樣渡過漫長的工作時間呢?或者他也有過覺得生命枯燥的時候?
     
      黃生習慣他的生活,而我後來也習慣生活裡有黃生。疫情期間,出出入入有時為他跑腿買咖啡,他每次都會在口袋裡多掏一些零錢,請我多買一杯給自己(當我只買一杯,他還會問「你做咩唔飲啊?」),我們的關係就在出入之間、在每次幾分鐘的交流之間,層層疊疊變厚,儘管我們對彼此所知不多。想到那個退休的傳言,我的習慣又開始啟動,在腦海中提早演練離別的情節,想像他退休後將跨進手機的那一端,回到低像素的印尼——我一定要和他交換電話號碼,讓他反過來在手機裡和我們用廣東話寒暄,去旅遊時去他家裡探訪,喝一杯咖啡,看看他已經長大的女兒,尷尬地和我這個虛擬的鄰里交談。是的,原來在這裡待得久了,我也會像他那般,浸潤在重複的生活裡彷彿痛苦愈來愈淡薄,幾乎忘記人來人往的定律。
     
      最後一次見黃生,他還是很精神,和平日沒有兩樣。那天我們在頂樓的艺鵠書店,剛完成新書發佈會,他巡樓,閃身進來,看一看,又離開。活動結束的時候,我們打點好一切,心情放鬆,出了升降機就朗聲說拜拜,走下樓梯,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記得他也輕鬆地應我們拜拜,聲音如常地洪亮。後來我再沒機會看到他了。他咳嗽了一段時間,到求醫時已發現身患重病,自己親手簽了拒絕搶救的文件。我們所有租戶,即是他的忘年室友們,全都只能通過群組裡的文字訊息得知他的病況。保安崗位空了,三樓窗前卻還是一片藍色。我沒有看到過黃生病中的照片,終究也無法想像他消瘦、虛弱的模樣。原來真正的離別,往往超出預算,一張合照也未找到理由拍,就已模糊不清地消失殆盡。我努力地回想,我有跟他深談過嗎?我清楚他喝咖啡的口味,冷或熱奶或糖,但我有坐下來和他共享過一杯咖啡的時間嗎?他留在我心中的,那個躬身在書桌前,凝視手機的安樂姿勢,舒展的臉容,原來就是永恒的一瞬。那麼我呢?我留在他記憶中最後的殘像,會是慣常那個等𨋢的青綠色側影嗎?還是,只是隨便的那一句拜拜?
     
      行文至此,我似乎又將黃生變成我筆下的一個人物,企圖把他和我的相處經驗,放進審美的框架中;將我們的初見和訣別,銜接成首尾呼應的故事,補上令人感動的情境作為結尾。然而生命中的種種計算,原來最後都只是無稽的想像,連回憶都是如此,被雜亂無章的瑣碎事情堆滿,揀不出賺人熱淚的畫面作素材。一切彷彿只走到中段,還可以發展下去,卻悵然地踏停了,而這就是終結。現實偏離了慣常的軌道,竟更像文首提到的那幀沙塵翻飛的市景。
     
      或者應該慶幸我們最後一次相見時,彼此一切如常,一點悲傷也沒有。而如常就是祝福。這使我在寫他時,不會習慣沉入精雕細琢的技藝中,讓我還是能試著貼近、重現真實的交往。如是我才能不加美化,仍可模糊地記起他總是和善的微笑,瞧著手機興味盎然的樣子。希望他眼中那個最後的我,縱然只是個毫無準備的背影,卻也是充滿活力、心情舒暢的。
     
    (2022年12月,守護富德樓數十年的看更黃祖森先生與世長辭。謹以此文悼念和感謝。)

    轉注


    《等待雪崩》推薦序——從個體的想像朝向更大的外在力量

    羅貴祥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創意及專業寫作課程主任。歡迎有志寫作的你,加入我們。
    SHARE


       
      初次讀到黃言丹的小說,是在某一個文學獎的參賽作品之中。在眾多以日常生活、筆觸都較傾向寫實的創作裡,言丹的處理手法,確實有點不同。她寫的多是貌似虛構的故事,但構思想像卻頗為大膽,近乎天馬行空,但又不是不著邊際。因為我以為,無論言丹所寫的旅程故事會走得多遠,始終都會回到個人的内心世界裡頭。而且,她的幻想故事也不是無緣無故地走出來的,很大程度上是繼承著香港文學的魔幻傳統。
       
      當然,不少論者認為,香港文學的魔幻特性,並非是單純的魔幻,而是緊密地扣連著我城的現實。表面上看,言丹故事裡出現的地域與環境,不少都是異國風情,甚至是虛妄幻境,似乎與這個城市的時、地、人,不是那麼能交疊對接。集子裡五個短篇,主角儘管都來自這個城市,然而他/她們的奇幻遭遇以至赫然突變,未必與我們現在身處現實的起伏跌宕,有容易感覺得到的吻合。不過,魔幻寫實手法的光譜可以很寬廣遼闊,讀者也不一定只追求針對某時某地的幻想寓言。
       
      五個獨立的故事,附帶著五個異域名稱的機場。但這些幻化奇特的機場,不一定能令故事裡的人物翱翔萬里、逍遙化外。首篇〈阿德爾瑪〉講述一個牙醫往加德滿都探訪舊朋友,先是在機上有名女子送他一本名為《佩妮洛普的遊記》,到埗後又去了一個不知是真正存在還是在夢境中的「阿德爾瑪」小村莊,遇見了在生命中已逝去的親人。〈你不曾在此〉寫一個長期離港、從事物流業的女子,回港參加妹妹的婚禮,在地鐵車廂巧遇廿年前的同學,聚舊的話題竟然是那位舊同學愛上了參加陌生人的喪禮。〈尼斯水怪〉是關於剛喪偶的女子往法國尼斯暫居的故事。她丈夫是潛水教練,卻在外地一次潛水中溺斃。相處十年,夫妻恩愛,她卻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他與另一女子的出軌行為。在尼斯,她耳朵不斷聽到從海底傳來的呼吸聲,也彷彿看見海面上長著灼亮眼睛的黑色生物,也差點給這個生物吞噬。
       
      〈克麗奧佩脫拉的鼻子〉讓我聯想起俄國作家果戈里的〈鼻子〉,但其實兩者大不相同。言丹的故事不為諷刺,而是煞有介事地寫兩個接受情緒輔導的大學女生。其中一個說她不斷要寫故事作周記,輔導員認為這樣才可以幫助她梳理情緒。她覺得要寫就要寫些有趣但卻是假的故事,因為真實的東西沒有甚麼好寫。克麗奧佩脫拉的鼻子,就是她的奇想。如果埃及妖后克麗奧佩脫拉鼻子不長得那麼漂亮,譬如短了一些,那麼埃及和羅馬帝國的命運,就可能要改寫了。然後她又有一條腿的故事、又有女孩尋找鼻子的故事。女生最後完全消失,只留下她從不離手的故事簿。內裡卻根本沒有甚麼故事,只是一本生活周記,是一部續寫了另一個自殺了的女生的日常周記。最後一章〈等待雪崩〉發生在酷熱的夏天,一個中學生受大學教授所聘,去花店監視教授的前妻。教授目的,是要找出妻子與他離婚的理由。中學生從教授妻子的口中,聽到她在北海道旅行時的離奇遭遇:她獨自走到一個結了冰的湖上,看到湖面下有一團黑色的東西。她突然明白,那其實是自己的倒影,冰封在湖底裡。在那刻,她發現所有存在的疑問、意義都埋葬在深不見底的冰雪下,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她因此亦明白自己永遠是一個人。中學生當然找不到妻子與教授離婚的真相,因為真相跟雪一樣,是沒有形狀的。
       
      小說集裡的眾多角色,不論是牙醫、從事物流業的女子、大學女生以及中學生,似乎對生活都缺乏熱情與投入,對生命要作出的承諾十分猶豫,總是困頓在有形無形的洞穴之內。即使為了逃避或為了尋索的旅程有多遙遠,到訪的他方有多神奇,這小說集裡的「小資」人物,好像仍然無法在自己的人生與存在中找到意義。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世界孕育出的小說,無論寫甚麼,全都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是唯一的能動者或主體。現代小說只專注於人的內心世界探尋,外在環境與時空只是內心的投射或投影。唯有情緒、精神、心態、慾望、意識、內裡的思維世界,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才可超越物質世界的束縛。不過,現代小說的這個核心,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大氣候與世局的更替,人是否高於萬物受到很大的質疑,也不見得人是唯一值得書寫的對象。
       
      言丹是個愛說故事、能說故事的年青作者。我無法複述那些枝葉繁茂的細節、連綿密集的象徵與頻繁得叫人喘不過氣的比喻。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那五個既似寓言又像巨獸的機場。牠們分別坐落在一個故事與另一個故事的隙縫裡,構成了連接、間隔、斷裂,又互相變向的作用。
       
      五個不同機場的描述,應該都是來自《佩妮洛普的遊記》裡的段落。
       
      「伊西朵拉」機場永遠是濕淋淋的,因為前來機場的人都曾被冰封。有些人融冰之後可以過上正常生活,出外旅遊,但也有人一生也不會融冰。這個機場見證了伊西朵拉人在自己冰封之前,趕回來與家人和朋友道別,或要離開這個極寒之地,到他方過新生活的戲劇時刻。
       
      「莫里利亞」機場猶如洗衣店,但洗的不是衣服,而是時間。旅客脫下自己的原生時間,交給機場,然後穿上洗好的時間,便可以把過去一筆勾銷,獲得全新的時間,重新開始,選擇自己覺得更好的人生。每個人都以為從此可以有無窮選擇,但是無數的可能性與歧路分支,最後其實殊途同歸。經歷過世上所有的可能性,也經歷了世上的所有痛苦。
       
      「札伊拉」機場其實是一架在空中飛行的巨型飛機,像一個浮在半空的鳥狀島嶼。乘客要搭高聳入雲的電梯,才能在雲朵上走入機場。相比下邊城市的混亂雜沓,札伊拉機場的時間最客觀、最理性、最井然有序。人們以為可以在這個天上的烏托邦長居下來,於是在這裡興建另一個城市,在這裡誕生、過活、死亡,但突然的暴風雨損毀了飛機,機場被迫降落在城裡。機場裡的人才驚訝地發現,他們在天上所謂極有規範的時間,跟城市裡的人的時間完全沒有分別。
       
      彷彿是一隻進入了冬眠期的巨獸,「索拉」機場是時間洪流外的遺址。時間在這裡完全停止,因為旅程一切已經被預先看到。旅客根本無需再踏上旅程。但仍有人來這裡上機啟程,原因是他們喜歡走已知的路,保證永不迷失。也有人覺得,沒有親身經歷過的,怎麼能肯定預先看見的就是真實。他們嘗試在路途上作出微細的改變,藉以找出破綻,希望戰勝命運。不信命運的人才會有希望。
       
      「底奧米拉」機場是一座逆時針轉動的巨大摩天輪,高層的出境大堂,一下子會轉為下層的抵埗地區。由於樓層不斷轉換,旅客每到一處都會覺得眼前事物既陌生又熟悉,把握不住的記憶,墮進時間倒退的循環裡,忘記了目的地。因此不少人擱淺在機場內,茫然地徘徊。不過沒有了身份、沒有了時間、沒有了目的地的流浪者,最終會發現,迷失才快樂,在永劫回歸的無限輪轉裡才感到幸福,只要滿足於永恆的過渡,才是真正自由的。華麗的想像、豐富的細節,關於人又不完全關於人的描述,涉及天氣、溫度、水的液態固態、有形或無形的生命體、無法把握控制的時間及巨大的外在獨立力量,小說不是指向更多可以開發的可能性嗎?
       
      言丹過去的小說大多發表在自己的網站上,較少投稿到比較多人熟悉的文學雜誌或報章,這次能夠將小說結集成書,我十分盼望有更多讀者能夠認識她精彩的作品。
       
      購書連結:黃言丹 |《等待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