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
第14期字花語
文學共同體
/鄧正健
搞文學雜誌,總會有很多人問你「甚麼是文學?」之類的問題。因為《字花》的緣故,我也曾回答過這問題很多次。每次回答起來,雖然定必是冠冕堂皇洋洋灑灑,但心裡卻實在很不踏實。我對文學自有一些很私人的想法,但作為一本文學雜誌的編輯,我又應該如何看待文學呢?之前我曾在〈字花語〉中寫過,文學雜誌應當有其「黨派性」,所以自上一期字花改版以來,我們也特別期望讀者能注意到字花的個性轉向。我聽過最有趣、但實際上又是最在預計之中的讀者意見,可能就是:「字花好像愈來愈政治化了。」真的政治化了嗎?對於一本文學雜誌,怎樣才算是「政治化」呢?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文學應該要乾乾淨淨的,文學抒發情懷、令心感動,是心靈的故鄉,一切與政治掛勾的文學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才會有「純文學」這一彆扭說法。某些老先生曾「告誡」過我們,搞文學雜誌從來都是難困的,字花的成績得來不易,我們實在應當懷著「感恩」的心,更應當持守搞文學所必備的「獻身精神」,千萬不要常常在資助和市場的問題上鑽牛角尖,還是好好推廣文學吧。我明白老先生們的立場,也體諒「純文學」的說法,但我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空洞腐陳的修辭。有人說《字花》過份政治化,我倒想反問一句:為何總是要用如此「潔癖」的心態看待文學?文學不是空談心性,沒有足夠的資源、沒有市場的考量,如何能在現實上「推廣文學」?更何況,要真正「推廣文學」,我們務必要將文學從空中樓閣逼迫下來,然後把生活浸泡在文學之中。這樣,文學就必得是一種政治,一種生活的政治。「純文學」之說沒錯,但只是把握了文學中的一小部分而己。
為了改版的編輯工作,我曾花了好些時間,把過去的字花都重讀一遍。令我驚訝不已的是,當中居然已凝聚了很多反覆出現的名字,大量一同關心的議題,還有互相感染的思想情懷,以及共同擁有的文學經驗。直到此刻,我才真正相信,文學確實有集結人群、令世界變得美好的能耐,這是因為,文學本就在共同生活之中,而不是在經典作品之內。借用當代法國哲學家南希(Jean-Luc Nancy)的說法,一個文學的共同體就是:
「不斷抵抗將它帶向完成的一切,它表明了一種難以壓制的政治危機,這種政治危機反過來又對『文學』、對我們無限抵抗的銘刻提出了要求」。
哲學家用語艱澀難懂,但他的意思倒是顯淺不過:文學早就寫在生活之中,文學製造政治危機,也解決生活困局,因此文學必須存在,我們才能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
我想像,字花就像一部文學機器,當它的煙囪噴出蒸氣,當它的齒輸高速運轉,文學的能量就能慢慢被釋出,而人可們也將結束精神上的飄泊生涯,就地紮根居住。漸漸地,一個「文學共同體」就會形成,並以「文學」之名,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世界。字花改版,不過是改裝這部文學機器,並加大馬力,釋出更多文學能量,讓這個屬於我們的「文學共同體」長得更加健壯。這也算是「政治化」嗎?好的,就讓我們「政治化」下去吧。
《字花》第14期目錄
字花語
食買瞓
郭詩詠 玉子燒
陳子謙 便宜死了!
葉覓覓 睡世界裡的夢貨船
特集:水著
湯禎兆 水著明星的文化脈絡
林奕華 禍水
可樂王 少女
葉愛蓮 胎痣
謝傲霜 皎皎河漢女
璇筠 水的愛
鄧小樺 游泳制服.鋼琴調音
呂朗婷 暗巷中的陌生人
十字街頭
Cek 水著的自然主義
徐岱靈 青春一刻
林越慧 條例
阿野 少女的喝采
雙城辭典
謝曉虹 魚缸生物
韓麗珠 水著
人山人海
專輯:惡童筆記
倪瑪麗/智海/Angelfish/若林
黃偉傑/秦德勤/莊仁傑
林大香/阿果/袁墨/孫曼
伊卡/謝海勤/何韻珊/Doris
植字練習
林彥伶 甚麼
陳安琪 那一場戰爭
李慧儀 給您
豬食牛 他們
曾谷涵 夜奔
伊卡 溫度
何子豪 遊樂園
植字
陳滅 流浪到七一
崑南 飛天的拍子
楊佳嫻 核心
林蔚昀 在英國的日子/愛情是一種單純與複雜的綜合
文於天 你未命名的三首/香巴拉
莊仁傑 自殺的建議
劉哲廷 〔愛情〕是皮〔膚淺〕淺的〔失眠〕/Dear Guest/4月
鄧正健 路上的安那其
Skypie 日常八首
八千矛 是誰
編輯自言自語
書寫的人
張大春 零分的書寫
踩場
莫昭如 旅程
鄧正健 文字不怕劇場
程展緯 第102-103個藝術的生活體驗
張歷君 內面的風景
專欄
冷媒介 何國良 「駛唔駛咁學術?」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魐魀
雀兒街二號 黃碧雲 於無聲處
對號入座 袁兆昌 小說復仇記
漫畫騎劫文學
Amanda Vähämäki No.11 Sat Down and Drew
袁兆昌 後備漫畫家
字花偏心
今期流行
陳志華 編輯之選
喧囂與躁動
邵志明 新酷兒論:憶蓮美學與黑人音樂
「文學與診療」小輯
喧囂與躁動
張歷君 手術刀,或文學的冷與酷
我們都是精神病患──李智良、張歷君對談(節選)
楊華慶 疾病的敘事及治療——論陳雪《惡魔的女兒》
四方月亮
鄧正健 德勒茲為何口吃?
史提威爾(Charles J. Stivale)著,雷浩文譯 德勒茲談疾病
香港藝術發展局特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