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第15期字花語
大清洗
/張歷君
1999年2月10日,巴迪悟(Alain Badiou)在巴黎國際哲學院(Colle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發表了題為〈對真實的激情與表象的蒙太奇〉 (The Passion for the Real and the Montage of Semblance)的演講,這次演講的紀錄延至2005年才正式收錄於演講集《世紀》(Le Siecle),成為該書的第五章。在這篇講稿中,巴迪悟借用了意大利戲劇家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所提出的劇場意象——「赤裸的面具」(Naked Masks),指出: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和政治領域裡,「真實」(the real)或「赤裸」(the naked)唯有依附於「面具」和「表象」(semblance)之上,才能道成肉身。換言之,真實的力量唯有弔詭地通過虛構作品,才能孕育成形;而這些虛構的形式發展到極點,甚至會脫離它背後的意義,轉換成獨立運作的實體。於是,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和政治領域裡,我們發現了以下的命題:真實的力量把自身展現為「面具」本身。
巴迪悟在講稿中並舉出斯大林(Joseph Stalin)在1930年代「大清洗」(the great purges)期間精心安排的莫斯科審判,借此闡明這種詭異的「表象」真實力量。他認為,我們不能僅僅把這些精心安排的公審秀,理解為斯大林排除異己的政治手段這麼簡單。因為在「大清洗」期間,一大批蘇聯政府的高層官員都是在地下室裡被秘密處決的。然而,斯大林卻精心選擇了季諾維也夫 (Gergory Zinoviev)和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這些+月革命的元老作為公審秀的鬧劇主角,顯然別具深意。在這些審判中,這些忠誠的布爾什維克被荒旦地指控為日本間謀、希特勒(Hitler)的傀儡和反革命的叛徒。究竟這些誇張失實的公開羞辱意旨何在呢?
巴迪悟認為,唯有從『赤裸的面具』這一命題入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些政治公審秀的意義。因為這些審判是「純粹的戲劇虛構作品」(pure theatrical fictions)。在公審開始之前,受審者已被指派了既定的舞台角色,在某些情況裡,他們在受審前甚至已綵排好應訊的台辭。巴迪悟指出,這些公審秀的關鍵之處在於:因為「真實」本身包含著偶然的絕對性(contingent absoluteness)使它始終無法擁有足夠的真實性,以擺脫「表象」 的嫌疑。所以,「真實」必須自相矛盾地借助虛構作品的表演體系,在這個表象體系中重新扮演「真實」的角色,否則「真實」便永遠無法獲得「真實」的位置。 因此,斯大林必須透過「大清洗」的公審表演,將所有十月革命的元老一一在表演中「清洗」掉;他的革命政權才能在這個洗刷的過程中,徹底擺脫革命的具體指涉物和人事關係,從而昇華為純粹的「真實」或「赤裸的面具」。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明白,為何斯大林竟會大聲疾呼:
「黨會在清洗的過程中變得更強。」
《字花》第15期目錄
張歷君 字花語
食買瞓
袁兆昌 青口膽色
郭詩詠 只買不用
李智良 睡著失眠
特集:非我族類
陳雲 香港的文化天下
游靜 愛國。愛我。
陳建華 一棵西洋生菜
房慧真 浮島森林
曹疏影 準來港媽媽謠曲/流產媽媽謠曲
廖偉棠 藍田,啟田邨
楊小濱 奧運開幕式:暴力美學與幻象政治
灰明 天生非我族類
小怪 麥田秋秋
十字街頭
陳巧文 Love is Blind
別伊 旗
舒爾賽 難道你心裡面沒有想過
李北蟬 賓妹喎
人山人海
文學花邊復活
文藝活動報導
文學撈飯:文學進入電視經驗談
文學的步履:從記憶出發,並折返
植字練習
伍靜瑜 吞食。
鹼性人 後來我們都哭了
陳遠秀 雨在我的眼睛裡
余婉蘭 寺山修司
潘嘉欣 魯賓遜的漂流地
袁紹珊 方舟
謝偉雄 貓
井言 影印記
布正峰 眾安街
植字
飲江 人皆有上帝
吳俞萱 瓶子與花/葉子底下的花
葉英傑 龕堂
曾瑞明 五月多餘的日子
文於天 浴缸裡/不幸
落華 性詩人專欄
詹愷苾 練習
張大春 一字定春秋
陳子謙 恐怖分子
胡赳赳 神聖公牛
編輯自言自語
雙城辭典
謝曉虹 畸零夜市
韓麗珠 隔離
書寫的人
孟浪 沒有妥協的餘地
踩場
陳炳釗 零距離廣東話
羅貴祥 兒戲有何不可
區凱琳 給我一本沉默的書
李智良 頭像與斷肢
專欄
冷媒介 何國良 名字也想不起來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城西寡婦
雀兒街二號 黃碧雲 烈男.行傳
對號入座 陳志華 大象
漫畫騎劫文學
Takashi Kurihara(クリハラタカシ) 月面BOGYs
亞文諾 討好
字花偏心
今期流行
袁兆昌 編輯之選
喧囂與躁動
梁寶山 殖民地的現代藝術
吳克勤 《小城之春》與《廣島之戀》敘事結構之比較
「表演與書寫」小輯
鄧正健 書寫之後,表演才告產生
梁偉詩 文學與劇場的探戈
周澄 後布萊希特式劇場和破神話的革命文本:論莫昭如的《吳仲賢的故事》
鄧正健 《山海經傳》之後——高行健的書寫,或我所無法書寫的高行健
高俊傑 「流行」的政治:「蔣光慈現象」與作為表演的革命文學論戰
香港藝術發展局特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