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第17期字花語
Be Realistic, act for the Impossible!
/高俊傑
一種廣為接受的說法是,文學應當對抗主流意識形態。文學所匯集的,是無法/仍未收編的異議,日常秩序以外的欲望,及種種被意識形態所拒斥的敘事。
在先鋒派的作品中,被壓抑的「真實」以種種前衛的手法,不斷宣布、嘶喊現實的空洞無聊。因此,文學書寫所許諾的是一種姿態:拒絕沉默。
然而,很多時候,沉默始終糾結在文學作品當中。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魯迅的無力,在於發現文學之無用:對「真實」的揭露,並未能引起任何改變,而是可能帶來更為徹底的沉默。
在其新近出版的In Defense of Lost Causes內最後一章,齊澤克(Slavoj Žižek)同樣提到了這種沉默:
「不,不,我並非對此一無所知,我清楚知道,但我真的無法相信……」
這種對「真實」視而不見的心態,消除了不同個體構組成為一個共同體,要求抗爭、改變的動力。意識形態總令我們以為情況並非那麼壞。
這種心態的潛台詞是「我們當中沒有任何人需要為此負責。」我們被告知,然後選擇相信,所有問題都是技術性、實際操作的問題,正如所有事件、失誤都是個別的案例。
「我清楚知道,但我真的無法相信情況是這麼嚴重」;
因為總有別的甚麼人在負責;環保問題有環保人士/團體來負責,重建問題有街坊、地區關注組來負責……如果你開始讀得不是味兒,歡迎重新回到文學與政治的邊界。
面對這種處境,除了典型魯迅式的回答「我要反抗,試他一試」,繼續進行對意識形態的揭示外,我們還必需透過書寫,將所有這些議題重新政治化。當淫審制度,與「網絡廿三條」被標籤為「純粹」審查、執法的機制時,我們必須清楚意識到這是一個去政治化的處理;而不管你同意/贊成與否,這都是所有寫作、閱讀的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書寫,「讓石頭重 新成為石頭」;同時亦必須透過行動「讓凱撒的重新歸於凱撒」。這些都是政治問題,所以給我在政治上解決:反對清拆中大烽火台,反對網絡廿三條立法綱上都有聯署。
《字花》第17期目錄
陳子謙 字花語
食買瞓
鄧正健 小籠包的汁與熱
L 無法買
袁兆昌 睡不成器
特集:c’est la vie
葉輝 我的「初覺之室」
阿p 之後想做的一些事
劉美兒 如這一日
李卓賢 保持通話
果林 記憶生活
呂大樂 後崩盤規劃
我的名字叫書 生活即書,人生即書
鄺可怡 生活以外的生活
十字街頭
L 在衰退中狂歡
周澄 他的一生
吳國鈞 一期一會一遺憾
吳穎湘 日常風景
人山人海
小專題:淫審你慢慢來
陳子謙 在定型與變形中,消失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及其檢討諮詢小冊子中的青少年形象
關洛瑤/別伊/黃怡/牧草 他們怎麼說
3P——崑南、董啟章、謝曉虹談性書寫與社會風氣
梁偉怡 淫審的快感——色情審查的施虐癖倫理
植字練習
陳暉健 烹飪
陸穎魚 童年塗鴉。
孫智正 鳥獸草木
糸 朵絲
吳鑫霖 捕蛇者說
龍俊銘 躲鬼之旅
植字
Skypie 島嶼生活
楊小濱.法鐳 後投毒主義/後襲警主義/偽小夜曲主義
呂永佳 旅行片斷
劉哲廷 隧
曹疏影 日日春/空氣故事/論孤獨/深腹
阿三 手術
生物T 低度抒情
張婉雯 回家的路上
胡赳赳 越冬
翁弦尉 隔日
編輯自言自語
《鯉》交換稿件
張悅然 烏斯河上的漂流瓶
專訪
從台灣現代主義到中華文藝復興——訪白先勇老師
踩場
陳炳釗 送給劇評人的揮春
羅貴祥 攣到直
區凱琳 快樂的結束
李智良 觸目皆是,美麗與光明
專欄
冷媒介 何國良 密密播、密密爆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分身和酒瓶
雀兒街二號 黃碧雲 叔叔,嬸嬸,阿仔,阿女
對號入座 陳志華 火柴
漫畫騎劫文學
Ancco Cutie SA-RE
唐睿 人偶
字花偏心
今期流行
鄧正健 編輯之選
喧囂與躁動
廖偉棠 摩羅詩人的多重意義:論蔡炎培、蕪露、陳滅
楊華慶 回到未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與上海懷舊
周立民 苦瓜的白和洋蔥的辣——比較余光中〈白玉苦瓜〉和梁秉鈞〈洋蔥〉
吳國鈞 超越建築的體驗——評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館
四方月亮
布雷特.坎德里希.米勒著,河西譯 伊莉莎白.畢肖普《一種技藝》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