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張婉瑩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李昭駿,畢業於浸大中文系、中大教育文憑課程,《字花》編輯,曾任浸大兼職研究助理、創作寫作班導師,曾主持香港電台CIBS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獲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年⽂學獎、大學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2024年2月出版小說集《遠方的爆炸聲》(水煮魚文化)。短篇小說曾收錄於《根莖葉花》(閱讀時代)和《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水煮魚文化)。

黃素蟬
編輯

香港寫作中IG:@ sosim write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20期

第20期字花語

文學讀者的生活意見

/鄧正健

我有不少朋友都不是《字花》讀者。多得我的硬銷軟推,他們都知道字花,也礙著情面,他們總免不得買上一期半冊。至於他們最終會否任由我這盛情高擱在書架頂上封塵,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他們之中有不少都喜歡文學,或換一個說法,他們都是文學讀者。有朋友曾經連續數月拿著一本企鵝版的Crime and Punishment在地鐵車廂裡苦讀。顧不得途人奇異的眼光;也有朋友喜歡《紅樓夢》,同時也愛上了劉再復和劉心武;亦有朋友偶然讀了村上春樹,結果借來一本卡夫卡讀得一頭霧水,卻還誠心讚賞卡夫卡的型格;當然還有更多的朋友說來說去都只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百年孤寂》,對赫拉巴爾和波赫士卻一無所知,但從未懷疑過自己熱愛文學的心。

我也從未質疑過他們使勁拿著一本《百年孤寂》的真心真意。我只是奇怪,在這些朋友的文學書單中絕少出現跟香港文學有關的名字。他們不像我這種身陷江湖的人,他們只是讀者,是最普通的讀者。對於這類人,閱讀文學的目的往往最為單純:消遣,或獲得快樂。我最近一直告誡自己千萬別要鄙視這種看似膚淺的閱讀目的,「獲得快樂」本來就是文學藝術的終極關懷,其他的,都不過是評論家和文學書商的工作法門,跟閱讀文學這一行為毫不相干。

一位特別趣緻的朋友告訴我,他覺得邦迪亞上校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氣派。當時我沒有問他,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氣派,因為我知道他不是我,不懂評論家的慣技,「難以言喻」己足夠成為他對《百年孤寂》愛不釋手的充分條件了。我小心奕奕地問他,有沒有喜歡哪些香港文學,他聳聳肩,然後說他不愛看香港文學,原因相當簡單:「悶」。

真的是這樣嗎?後來這位朋友讀過了好幾期我送他的字花,便跑來告訴我他對香港文學沒有改觀.只是多了一個疑問:為何香港寫文學的人都寫得那麼悶? 我對他的說法實在失望,便苦口婆心告訴他,香港文學中著實也有很多好東西, 不少名家之作都十分精彩, 字花裡所刊的也有不少優秀之作⋯⋯這時候, 他再一次聳聳肩,說他不是沒有認真讀過,但實在悶得讀不下去。

審笑自有標準,但歸根究柢,都是源於某種主觀性。對於這位朋友的斷言,我又能說些甚麼?我憑甚麼可以說他不懂文學?如果閱讀文學本身只是自己的事,我又有何資格對他的判斷評頭品足?我們常說,香港文學讀者群狹窄,應多加推廣但我不禁又猶疑起來,到底這位長期熱愛文學卻又覺得香港文學沉悶的朋友,是否代表著一種長期被忽視的文學品味,以及一種長期被誤解的文學判斷?

文單是誰的事?這是一個問題。香港文學是誰的事?這更是一個問題。我這位朋友無法在香港文學中得到認同,卻能熱烈擁抱像馬奎斯、昆德拉、村上春樹這些名家的作品精神,似乎隱隱說明了一個困境:在大部分香港文學中好像都欠缺了某些無需評論家加鹽加醋,就能激起讀者快感的東西。文學是我的事,是這位朋友的事,也是廣大愛好文學的普通讀者的事,但香港文學卻不是他們的事了。當文學創作無法與陌生的讀者生命產生共鳴,那魷只能是關在房間裡的私人習作·。讀者儘管愛看,也不過一種偷窺的慾望而已,對於文學跟自身生活的必然關係,他們並未承認。

我常常胡思亂想,臆想著文學與公共性的關係,而現在的想法是:當文學成為社群中大部分人的共鳴點時,文學的公共價值便誕生了。當然,看見眼前狀狀況,我實在感到尷尬,就好像跟這位朋友談起香港文學時一模一樣。


《字花》第20期目錄

鄧正健 字花語

紅白藍
鄧小樺 與狼共舞
盧勁馳 公主.病
袁兆昌 藍寶石錯誤

交換城巿:電視
熊一豆@香港 電視悟能
希亞客@台北 印記與真相

特集:coffee and cigarettes
周思中 上癮,或抗拒簡化的文化史
何國良 無所謂,或一些路標
智海  唔OK
黃燦然 詩五首
劉美兒 Madam,妳的咖啡,以及,妳的煙。
謝傲霜 藥

十字街頭
白皚瑩 無非口舌之慾
吳國鈞 偷閒加油站?
陳迦陵 咖啡、煙、或其他
劉航  P城的向日葵

植字練習
Masa 吉屋出租
郭梓祺 不過為留下你們的離去
李嘉 玫瑰刺繡I
黃穎脩 夜曲
法蘭奇 旅鼠
ciel 眼睛
嘉洛琳 那個長不高的小孩

植字
達瑞  殺人篇
顏峻  日記詩
陳麗娟 被遺忘的時光
凌越  我即將出發/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我要歌唱/對著夜色,我滔滔不絕
文於天 近來常常以為/39樓/射擊
陳暉健 遙不可及
陸穎魚 1把2的背影切成4個卡夫卡。/一臉是水。
劉哲廷 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
莊仁傑 物事與背景/裂縫
劉子超 有關鼓浪嶼
胡赳赳 組織的早期形式
凌鈍  悲傷
虛足  歡顏

編輯自言自語

易服
GraphicAirlines 雷聲與蟬鳴

造字
鄧海桂、畢學鋒

專欄
a good idea is a smile 程展緯 藝術館夢
流行現象之超心理學 成英姝 不在場,我是一棵樹云云
學習年代      董啟章 我是單,我是雙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打秋風

眉批
陳景輝 咒罵的文化政治── 順回張文光
胡赳赳 將心比心讀木心
梁雅婷 最佳紀錄片獎的哀歌── 看賈樟柯之《無用》有感

現實作為方法── 李維怡專輯
張歷君 啟首語:為了共同體而寫作
李維怡 笑喪(節選)
陳智德 兩種自由與白色灰燼
郭詩詠 寫作,以克服:讀李維怡〈笑喪〉
書寫的人
李維怡 如何用小說減輕這個世界的重量

喧囂與躁動
彭麗君 一個最不多愁善感的人── 談張愛玲的《小團圓》
沈雙  後殖民城市的生存智慧
吳君沛 溫婉抵抗遺忘── 論陳慧《拾香紀》的「小歷史」書寫

四方月亮
河西 厄普代克:一個牛皮癬患者的生老病死和愛恨情仇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著 河西譯 妻子的追求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張婉瑩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李昭駿,畢業於浸大中文系、中大教育文憑課程,《字花》編輯,曾任浸大兼職研究助理、創作寫作班導師,曾主持香港電台CIBS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獲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年⽂學獎、大學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2024年2月出版小說集《遠方的爆炸聲》(水煮魚文化)。短篇小說曾收錄於《根莖葉花》(閱讀時代)和《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水煮魚文化)。

黃素蟬
編輯

香港寫作中IG:@ sosim write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20期

第20期字花語

文學讀者的生活意見

/鄧正健

我有不少朋友都不是《字花》讀者。多得我的硬銷軟推,他們都知道字花,也礙著情面,他們總免不得買上一期半冊。至於他們最終會否任由我這盛情高擱在書架頂上封塵,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他們之中有不少都喜歡文學,或換一個說法,他們都是文學讀者。有朋友曾經連續數月拿著一本企鵝版的Crime and Punishment在地鐵車廂裡苦讀。顧不得途人奇異的眼光;也有朋友喜歡《紅樓夢》,同時也愛上了劉再復和劉心武;亦有朋友偶然讀了村上春樹,結果借來一本卡夫卡讀得一頭霧水,卻還誠心讚賞卡夫卡的型格;當然還有更多的朋友說來說去都只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百年孤寂》,對赫拉巴爾和波赫士卻一無所知,但從未懷疑過自己熱愛文學的心。

我也從未質疑過他們使勁拿著一本《百年孤寂》的真心真意。我只是奇怪,在這些朋友的文學書單中絕少出現跟香港文學有關的名字。他們不像我這種身陷江湖的人,他們只是讀者,是最普通的讀者。對於這類人,閱讀文學的目的往往最為單純:消遣,或獲得快樂。我最近一直告誡自己千萬別要鄙視這種看似膚淺的閱讀目的,「獲得快樂」本來就是文學藝術的終極關懷,其他的,都不過是評論家和文學書商的工作法門,跟閱讀文學這一行為毫不相干。

一位特別趣緻的朋友告訴我,他覺得邦迪亞上校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氣派。當時我沒有問他,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氣派,因為我知道他不是我,不懂評論家的慣技,「難以言喻」己足夠成為他對《百年孤寂》愛不釋手的充分條件了。我小心奕奕地問他,有沒有喜歡哪些香港文學,他聳聳肩,然後說他不愛看香港文學,原因相當簡單:「悶」。

真的是這樣嗎?後來這位朋友讀過了好幾期我送他的字花,便跑來告訴我他對香港文學沒有改觀.只是多了一個疑問:為何香港寫文學的人都寫得那麼悶? 我對他的說法實在失望,便苦口婆心告訴他,香港文學中著實也有很多好東西, 不少名家之作都十分精彩, 字花裡所刊的也有不少優秀之作⋯⋯這時候, 他再一次聳聳肩,說他不是沒有認真讀過,但實在悶得讀不下去。

審笑自有標準,但歸根究柢,都是源於某種主觀性。對於這位朋友的斷言,我又能說些甚麼?我憑甚麼可以說他不懂文學?如果閱讀文學本身只是自己的事,我又有何資格對他的判斷評頭品足?我們常說,香港文學讀者群狹窄,應多加推廣但我不禁又猶疑起來,到底這位長期熱愛文學卻又覺得香港文學沉悶的朋友,是否代表著一種長期被忽視的文學品味,以及一種長期被誤解的文學判斷?

文單是誰的事?這是一個問題。香港文學是誰的事?這更是一個問題。我這位朋友無法在香港文學中得到認同,卻能熱烈擁抱像馬奎斯、昆德拉、村上春樹這些名家的作品精神,似乎隱隱說明了一個困境:在大部分香港文學中好像都欠缺了某些無需評論家加鹽加醋,就能激起讀者快感的東西。文學是我的事,是這位朋友的事,也是廣大愛好文學的普通讀者的事,但香港文學卻不是他們的事了。當文學創作無法與陌生的讀者生命產生共鳴,那魷只能是關在房間裡的私人習作·。讀者儘管愛看,也不過一種偷窺的慾望而已,對於文學跟自身生活的必然關係,他們並未承認。

我常常胡思亂想,臆想著文學與公共性的關係,而現在的想法是:當文學成為社群中大部分人的共鳴點時,文學的公共價值便誕生了。當然,看見眼前狀狀況,我實在感到尷尬,就好像跟這位朋友談起香港文學時一模一樣。


《字花》第20期目錄

鄧正健 字花語

紅白藍
鄧小樺 與狼共舞
盧勁馳 公主.病
袁兆昌 藍寶石錯誤

交換城巿:電視
熊一豆@香港 電視悟能
希亞客@台北 印記與真相

特集:coffee and cigarettes
周思中 上癮,或抗拒簡化的文化史
何國良 無所謂,或一些路標
智海  唔OK
黃燦然 詩五首
劉美兒 Madam,妳的咖啡,以及,妳的煙。
謝傲霜 藥

十字街頭
白皚瑩 無非口舌之慾
吳國鈞 偷閒加油站?
陳迦陵 咖啡、煙、或其他
劉航  P城的向日葵

植字練習
Masa 吉屋出租
郭梓祺 不過為留下你們的離去
李嘉 玫瑰刺繡I
黃穎脩 夜曲
法蘭奇 旅鼠
ciel 眼睛
嘉洛琳 那個長不高的小孩

植字
達瑞  殺人篇
顏峻  日記詩
陳麗娟 被遺忘的時光
凌越  我即將出發/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我要歌唱/對著夜色,我滔滔不絕
文於天 近來常常以為/39樓/射擊
陳暉健 遙不可及
陸穎魚 1把2的背影切成4個卡夫卡。/一臉是水。
劉哲廷 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
莊仁傑 物事與背景/裂縫
劉子超 有關鼓浪嶼
胡赳赳 組織的早期形式
凌鈍  悲傷
虛足  歡顏

編輯自言自語

易服
GraphicAirlines 雷聲與蟬鳴

造字
鄧海桂、畢學鋒

專欄
a good idea is a smile 程展緯 藝術館夢
流行現象之超心理學 成英姝 不在場,我是一棵樹云云
學習年代      董啟章 我是單,我是雙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打秋風

眉批
陳景輝 咒罵的文化政治── 順回張文光
胡赳赳 將心比心讀木心
梁雅婷 最佳紀錄片獎的哀歌── 看賈樟柯之《無用》有感

現實作為方法── 李維怡專輯
張歷君 啟首語:為了共同體而寫作
李維怡 笑喪(節選)
陳智德 兩種自由與白色灰燼
郭詩詠 寫作,以克服:讀李維怡〈笑喪〉
書寫的人
李維怡 如何用小說減輕這個世界的重量

喧囂與躁動
彭麗君 一個最不多愁善感的人── 談張愛玲的《小團圓》
沈雙  後殖民城市的生存智慧
吳君沛 溫婉抵抗遺忘── 論陳慧《拾香紀》的「小歷史」書寫

四方月亮
河西 厄普代克:一個牛皮癬患者的生老病死和愛恨情仇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著 河西譯 妻子的追求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張婉瑩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李昭駿,畢業於浸大中文系、中大教育文憑課程,《字花》編輯,曾任浸大兼職研究助理、創作寫作班導師,曾主持香港電台CIBS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獲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年⽂學獎、大學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2024年2月出版小說集《遠方的爆炸聲》(水煮魚文化)。短篇小說曾收錄於《根莖葉花》(閱讀時代)和《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水煮魚文化)。

黃素蟬
編輯

香港寫作中IG:@ sosim write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20期

第20期字花語

文學讀者的生活意見

/鄧正健

我有不少朋友都不是《字花》讀者。多得我的硬銷軟推,他們都知道字花,也礙著情面,他們總免不得買上一期半冊。至於他們最終會否任由我這盛情高擱在書架頂上封塵,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他們之中有不少都喜歡文學,或換一個說法,他們都是文學讀者。有朋友曾經連續數月拿著一本企鵝版的Crime and Punishment在地鐵車廂裡苦讀。顧不得途人奇異的眼光;也有朋友喜歡《紅樓夢》,同時也愛上了劉再復和劉心武;亦有朋友偶然讀了村上春樹,結果借來一本卡夫卡讀得一頭霧水,卻還誠心讚賞卡夫卡的型格;當然還有更多的朋友說來說去都只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百年孤寂》,對赫拉巴爾和波赫士卻一無所知,但從未懷疑過自己熱愛文學的心。

我也從未質疑過他們使勁拿著一本《百年孤寂》的真心真意。我只是奇怪,在這些朋友的文學書單中絕少出現跟香港文學有關的名字。他們不像我這種身陷江湖的人,他們只是讀者,是最普通的讀者。對於這類人,閱讀文學的目的往往最為單純:消遣,或獲得快樂。我最近一直告誡自己千萬別要鄙視這種看似膚淺的閱讀目的,「獲得快樂」本來就是文學藝術的終極關懷,其他的,都不過是評論家和文學書商的工作法門,跟閱讀文學這一行為毫不相干。

一位特別趣緻的朋友告訴我,他覺得邦迪亞上校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氣派。當時我沒有問他,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氣派,因為我知道他不是我,不懂評論家的慣技,「難以言喻」己足夠成為他對《百年孤寂》愛不釋手的充分條件了。我小心奕奕地問他,有沒有喜歡哪些香港文學,他聳聳肩,然後說他不愛看香港文學,原因相當簡單:「悶」。

真的是這樣嗎?後來這位朋友讀過了好幾期我送他的字花,便跑來告訴我他對香港文學沒有改觀.只是多了一個疑問:為何香港寫文學的人都寫得那麼悶? 我對他的說法實在失望,便苦口婆心告訴他,香港文學中著實也有很多好東西, 不少名家之作都十分精彩, 字花裡所刊的也有不少優秀之作⋯⋯這時候, 他再一次聳聳肩,說他不是沒有認真讀過,但實在悶得讀不下去。

審笑自有標準,但歸根究柢,都是源於某種主觀性。對於這位朋友的斷言,我又能說些甚麼?我憑甚麼可以說他不懂文學?如果閱讀文學本身只是自己的事,我又有何資格對他的判斷評頭品足?我們常說,香港文學讀者群狹窄,應多加推廣但我不禁又猶疑起來,到底這位長期熱愛文學卻又覺得香港文學沉悶的朋友,是否代表著一種長期被忽視的文學品味,以及一種長期被誤解的文學判斷?

文單是誰的事?這是一個問題。香港文學是誰的事?這更是一個問題。我這位朋友無法在香港文學中得到認同,卻能熱烈擁抱像馬奎斯、昆德拉、村上春樹這些名家的作品精神,似乎隱隱說明了一個困境:在大部分香港文學中好像都欠缺了某些無需評論家加鹽加醋,就能激起讀者快感的東西。文學是我的事,是這位朋友的事,也是廣大愛好文學的普通讀者的事,但香港文學卻不是他們的事了。當文學創作無法與陌生的讀者生命產生共鳴,那魷只能是關在房間裡的私人習作·。讀者儘管愛看,也不過一種偷窺的慾望而已,對於文學跟自身生活的必然關係,他們並未承認。

我常常胡思亂想,臆想著文學與公共性的關係,而現在的想法是:當文學成為社群中大部分人的共鳴點時,文學的公共價值便誕生了。當然,看見眼前狀狀況,我實在感到尷尬,就好像跟這位朋友談起香港文學時一模一樣。


《字花》第20期目錄

鄧正健 字花語

紅白藍
鄧小樺 與狼共舞
盧勁馳 公主.病
袁兆昌 藍寶石錯誤

交換城巿:電視
熊一豆@香港 電視悟能
希亞客@台北 印記與真相

特集:coffee and cigarettes
周思中 上癮,或抗拒簡化的文化史
何國良 無所謂,或一些路標
智海  唔OK
黃燦然 詩五首
劉美兒 Madam,妳的咖啡,以及,妳的煙。
謝傲霜 藥

十字街頭
白皚瑩 無非口舌之慾
吳國鈞 偷閒加油站?
陳迦陵 咖啡、煙、或其他
劉航  P城的向日葵

植字練習
Masa 吉屋出租
郭梓祺 不過為留下你們的離去
李嘉 玫瑰刺繡I
黃穎脩 夜曲
法蘭奇 旅鼠
ciel 眼睛
嘉洛琳 那個長不高的小孩

植字
達瑞  殺人篇
顏峻  日記詩
陳麗娟 被遺忘的時光
凌越  我即將出發/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我要歌唱/對著夜色,我滔滔不絕
文於天 近來常常以為/39樓/射擊
陳暉健 遙不可及
陸穎魚 1把2的背影切成4個卡夫卡。/一臉是水。
劉哲廷 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
莊仁傑 物事與背景/裂縫
劉子超 有關鼓浪嶼
胡赳赳 組織的早期形式
凌鈍  悲傷
虛足  歡顏

編輯自言自語

易服
GraphicAirlines 雷聲與蟬鳴

造字
鄧海桂、畢學鋒

專欄
a good idea is a smile 程展緯 藝術館夢
流行現象之超心理學 成英姝 不在場,我是一棵樹云云
學習年代      董啟章 我是單,我是雙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打秋風

眉批
陳景輝 咒罵的文化政治── 順回張文光
胡赳赳 將心比心讀木心
梁雅婷 最佳紀錄片獎的哀歌── 看賈樟柯之《無用》有感

現實作為方法── 李維怡專輯
張歷君 啟首語:為了共同體而寫作
李維怡 笑喪(節選)
陳智德 兩種自由與白色灰燼
郭詩詠 寫作,以克服:讀李維怡〈笑喪〉
書寫的人
李維怡 如何用小說減輕這個世界的重量

喧囂與躁動
彭麗君 一個最不多愁善感的人── 談張愛玲的《小團圓》
沈雙  後殖民城市的生存智慧
吳君沛 溫婉抵抗遺忘── 論陳慧《拾香紀》的「小歷史」書寫

四方月亮
河西 厄普代克:一個牛皮癬患者的生老病死和愛恨情仇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著 河西譯 妻子的追求

別字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透光

別字

第八十五期
<   
   >

別字

第八十五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透光
  • INFP
  • 龍歸滄海
  • 錯軌
  • 世人的愛 與我無關
  • 有人
  • 壞日子
  • 下課
  • 蝶的報喜
  • 死於憂慮
  • 行星的軌跡
  • 瓢蟲咬下一口月
  • INFP
  • 龍歸滄海
  • 錯軌
  • 世人的愛 與我無關
  • 有人
  • 壞日子
  • 下課
  • 蝶的報喜
  • 死於憂慮
  • 行星的軌跡
  • 瓢蟲咬下一口月
轉注
  • 無論哪一種選擇,未來都是一片荒源——訪《哪一天,我們會紅》編審李卓風,導演應智贇
  • 無論哪一種選擇,未來都是一片荒源——訪《哪一天,我們會紅》編審李卓風,導演應智贇

透光


INFP

Echo
echo,水瓶座的女子。 很容易被文字感動,是完完全全的F人(笑)喜歡寫詩的時候,把想像建構成一個可安放情緒與想法的世界。即使零碎,還是很喜歡親自拼湊碎片的樂趣。 兩年前開始經營著echo in the aqua,不定時分享創作與日常,是生活的紀錄,也是在練習給自己找一個溫柔的出口,希望一直成為純粹喜歡寫字的人。 「在無人打擾的溫柔水族館裡,慢慢將想像輕放,讓思緒不斷浮游,適應孤獨後我們將再次透出光芒。」
SHARE

     
    好像說我們
    都擁有觸碰美好的能力
     
    晴空下的漫步、愛人的錄音
    與反覆播放的歌單
    都是視線所及的養分
    無法觸及的
    藏在更遠的宇宙深處
     
    喜歡與誰和不與誰對話
    在於看進你雙眼裡
    那種願意理解的閃爍
    有沒有選擇熄滅
     
    生來只是為了被世界所愛
    希望觸碰美好,卻忘記傷害是
    無法預視的現在
    看見手心
    長滿因共感而生的痕
     
    就連陌生人的悲傷
    也不由自主刺傷自己

    轉注


    無論哪一種選擇,未來都是一片荒源——訪《哪一天,我們會紅》編審李卓風,導演應智贇

    何阿嵐
    記者,以電影為業,現時旅居英國。「我更感興趣藝術家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的藝術」──Philippe Garrel
    SHARE


      圖片來源:viutv
       
      訪問及撰文:何阿嵐
      攝影:張凱傑
       
      劇集《哪一天,我們會紅》(下稱:《紅》)的英文片名是 Where is My Fifteen Minutes,直指 Andy Warhol 所說的「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有成名的十五分鐘」。在 YouTube、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構成的演算法現實,這十五分鐘愈來愈短,成名變得容易而脆弱。劇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描繪一代又一代影像創作者,如何在現實與虛構、自我與人設、友情與利益之間遊走,拼湊出一代創作者、表演者、內容製作人與觀眾之間錯綜的身份與價值交織,對創作本身、媒介環境以至何謂「紅」提出追問。
       
      A:記錄一代人青春的樣子劇集講述更多是幕後的人與事,他們經歷成員跳槽、網紅聯乘、公關災難、炒作真人騷、應援文化與網絡暴力。劇集直面 YouTuber 現象背後的矛盾,要表達真我?還是創造人設?成名等同自由?還是更大的不自由?故事由三名電影系學生 Michelle、Gthan 和 Jacky 開始,三人畢業後找不到進入電影行業的門路,索性自資成立 YouTube 頻道「無景深」,決心靠自己「爆紅」。隨著 Sugar 與 Anna 的加入,無景深在網絡世界迅速展開版圖,並與其他人氣頻道短兵相接,展開一場由流量與演算法主導的現實版權力遊戲。
       
      擔任編審與策劃的李卓風,與拍檔唐翠萍,近作就有《IT 狗》和引起話題的電影《白日之下》,都是以社會背景、職業身份為基礎的作品。李卓風認為《紅》沒有離開近十年來,追夢這個主流題材,「當中學生都會說要做 YouTuber時,這時,我想這部劇是對當下的一種回應。像《哪一天我們會飛》那類作品,總是說著抗拒平庸。但飛,是否就代表不平凡?網絡媒介的出現,讓我們都像活在 Warhol 的預言裡面,人人都可以上位。」
       
      但劇作不只是關注以 Marf 邱彥筒飾演的 Michelle 為首的「無景深」為主,情侶組合「格拉底與士多甩」、個人經營的「24Bobbies」都在劇中擔當重要角色,劇中描繪了從丙先生的第一代 YouTuber 到「無景深」,事實上這十年間的發展已產生出幾個世代。 「層層疊」那一代代表了將 YouTuber 工業化,像毛記與試當真再將社交平台娛樂內容升級。直到今天,大眾對youtuber 印象不佳,更曾有電影行業的老前輩,認為Youtube 不入流,無法視為娛樂工業的一部分,就像十多年前,TVB 曾提出節目《網絡挑機》,表面上是邀請 YouTuber 上節目,實際卻以主流媒體的高姿態羞辱他們,「這種敵意是老媒體對新媒體的對抗。」然而諷刺的是,他們卻又借由老媒體的曝光才為人認識。「我們希望給予這些創作者肯定。」李卓風提到劇中群像式的處理:「群像不是噱頭,是想讓每個角色都成為主角,像契訶夫所說,沒有人是配角。我們寫很多角色,因為想大家看到新一代演員的潛質。」
       
      拍過《深宵閃避球》和兩部喜劇的新導演應智贇,認同李卓風的說法。自言喜歡《買兇拍人》和《絕世好》瘋狂喜劇,多過王家衛的他, 在執導的過程中最深的體會都在演員身上,「新一代演員未玩得夠,需要像從前《超級學校霸王》那類電影去激活他們身上的能量。其實就是他們青春的一種記錄。」兩位創作者都坦言,這部劇是「貪心」的,試圖將不同生態、世代的樣貌呈現。
       

      圖片來源:viutv
       
      B:世代觀察與媒介批判
      《紅》既是劇情片,也是媒介研究與文化評論的劇集。李卓風說:「追夢、飛翔這些概念,往往與『不平凡』掛鈎。但現今網絡世界,其實是一種集體對平庸的拒絕。每個人都在追尋屬於自己的十五分鐘,網紅、Youtuber 已經成為中學生的夢想職業。」
       
      導演應智贇則以自身經歷說明:「我以前做場記,最喜歡《買兇拍人》,還拿 DVD 請葛民輝簽名。但現在年輕人還會看電影嗎?創作的意義與形式早已轉變,YouTube 已成為一個成熟的工業,這部劇就是想呈現這種變化。」
       
      他們指出這部劇不只描繪 YouTuber,而是探索「媒介形態如何形塑創作與觀看」。ViuTV 的播放模式,每週一至五播放,也影響了劇本設計。「我們將劇集分成三個五集單元,像大台的刑偵劇那樣,一週講一個主題。這與 Netflix 一次過放哂的觀看體驗不同,我們也刻意安排片段能獨立被觀看,回應現時觀眾的碎片化習慣。」應智贇補充:「TikTok、IG Reels 的短影音正在改變整個觀看生態,未來 YouTuber 的身份會變成怎樣,我們都不知道。」
       
      這部劇的最大野心之一,是在群像中捕捉一整代創作者的掙扎與轉型。「網絡本身就沒有主角,」風說,「每個人都是發聲者,因此我們寫了很多角色,是想讓觀眾看到這一代新演員的潛質,讓他們有機會試、有機會玩。」
       
      應亦指出:「Jacky 是我最投入的角色之一。他喜歡王家衛,執著於作品的純粹;而 Kimchi則是人生與創作都陷入低潮。觀眾常批評得太 mean,但一句說話就足以毀掉一位創作人。」
       
      Annie 是另一個充滿矛盾的角色。她在幕前自信外放,擅長與觀眾互動,是頻道的門面與吸粉主力;但鏡頭背後,她清楚知道這份人氣是脆弱而短暫的。她時常提到「做自己」的重要,但所謂的自己,是否已被觀眾的想像與演算法的偏好塑造成某種模板?她的自信,是抵禦不確定性的武器,也是某種習得性的生存策略。
       
      而 Sugar ,則像是群像裡提出異議聲音的來,她不擅言詞,總是靜靜地站在角落觀察。但正因如此,她成為記錄一切的存在。劇中多場她與男友之間的討論,對自身存在價值的困惑,像是創作者良心的倒影,也提醒我們:當一切都變得可以表演、可以剪接時,是否還有人願意為「未完成」與「無聲者」留下空間?
       

      圖片來源:viutv
       
      D:當「紅」變成衡量一切的單位
      但在觀眾分層碎片化的時候,甚麼是「紅」?「紅」的標準又是甚麼?應智贇笑指用自己的名字為例:「叫得出你全名,知道點讀你個名,就算紅。」李卓風則進一步分析:「紅有兩種:一種是流量,一種是記憶與歷史的累積。前者可以是一時刺激,但很快會被取代。你問田雞這一代人,可能都會說:『你估有冇人一年後記得你?』」
       
      這個提問不只針對創作者,也針對觀眾。「我們其實想問的是:你想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還是你自己的自己?」應說,「創作其實就是一場冒險,把自己放在大眾面前,要付出的代價是甚麼?」
       
      這種拉扯與自我投射的狀態,正如娜歐蜜‧克萊恩在《分身》一書中提到,當人們將自己的形象上載至社交媒體、製作網紅人設時,其實正在進行一種「數位化的分身創作」。這個「分身」既是為大眾觀看的影像代表,也逐漸吞噬我們真實的自我:「我們在數位世界裡維持某種網絡形象或角色,這個分身既是我們,又不是我們。」
       
      她指出,這種文化鼓勵我們將自己當作個人品牌,打造能吸引注意力的身份版本。在《紅》中的角色,如 Jacky 作為幕後固守真我、Sugar 則適應人設與市場,兩種姿態都在回應這種「為了被觀看而存在」的現實。觀眾說「看過」一套劇,往往只看了一個剪輯片段,甚至只是記得某個角色的形象或一場戲的對白。那個可消費、可快速轉換的「我」,就是我們這一代的「紅」。
       
      李卓風總結說:「如果你追的是流量,你終有一天會過氣;但如果你追的是永恆,觀眾又冇耐性,這條路真係好難行。『那一天我們會紅』其實是一句無止境的自我提問。但無論選擇,那一種方向,前面都是一片荒涼,沒有人知道會怎樣走下去。」
       

      圖片來源:張凱傑攝
       
      E:觀看作為認同的延伸
      《紅》不單描繪創作者如何塑造自己,也呈現觀眾如何透過觀看參與塑造過程。李卓風提到:「我們現在觀看的方式,本身已經變成某種演出。」例如角色 Anna 早期因跳舞片段走紅,但觀眾最終只記得她「識郁」,這一種反思,正是劇集的鏡面:我們在看別人的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的模樣。
       
      「我們不單只係觀眾,更像演算法養出來的另一個演員。」《紅》指出的是觀看不是被動行為,而是一種選擇與參與,是在參與建構一個影像世界裡可被記得的片段。
       
      而像克萊恩提到:「當分身愈來愈像我們,甚至取代我們去說話時,我們會不會反而失去了言說的主體?」這一點對照 Jacky 拒絕上綜藝節目的一幕,也許他知道,曝光的代價是身份的重塑與異化,最終再無人記得他原初的創作理想,只記得他「爆粗剪片好正」。
       
      我們也許正在告別一種單一主體敘事的時代。在群像故事中,誰來說故事、誰又能留下來,變得不再那麼確定。《紅》的貪心正正在於此:它不是單一主角的奮鬥史,而是一代創作者的集體試探。
       
      那些觀眾輕描淡寫的「睇過」,背後是多少創作者熬夜趕剪、臨時寫稿、準備燈光、處理硬碟損壞、收不到片酬卻仍堅持更新的故事。要紅,從來不是件浪漫的事。

      圖片來源:張凱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