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第20期字花語
文學讀者的生活意見
/鄧正健
我有不少朋友都不是《字花》讀者。多得我的硬銷軟推,他們都知道字花,也礙著情面,他們總免不得買上一期半冊。至於他們最終會否任由我這盛情高擱在書架頂上封塵,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他們之中有不少都喜歡文學,或換一個說法,他們都是文學讀者。有朋友曾經連續數月拿著一本企鵝版的Crime and Punishment在地鐵車廂裡苦讀。顧不得途人奇異的眼光;也有朋友喜歡《紅樓夢》,同時也愛上了劉再復和劉心武;亦有朋友偶然讀了村上春樹,結果借來一本卡夫卡讀得一頭霧水,卻還誠心讚賞卡夫卡的型格;當然還有更多的朋友說來說去都只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百年孤寂》,對赫拉巴爾和波赫士卻一無所知,但從未懷疑過自己熱愛文學的心。
我也從未質疑過他們使勁拿著一本《百年孤寂》的真心真意。我只是奇怪,在這些朋友的文學書單中絕少出現跟香港文學有關的名字。他們不像我這種身陷江湖的人,他們只是讀者,是最普通的讀者。對於這類人,閱讀文學的目的往往最為單純:消遣,或獲得快樂。我最近一直告誡自己千萬別要鄙視這種看似膚淺的閱讀目的,「獲得快樂」本來就是文學藝術的終極關懷,其他的,都不過是評論家和文學書商的工作法門,跟閱讀文學這一行為毫不相干。
一位特別趣緻的朋友告訴我,他覺得邦迪亞上校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氣派。當時我沒有問他,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氣派,因為我知道他不是我,不懂評論家的慣技,「難以言喻」己足夠成為他對《百年孤寂》愛不釋手的充分條件了。我小心奕奕地問他,有沒有喜歡哪些香港文學,他聳聳肩,然後說他不愛看香港文學,原因相當簡單:「悶」。
真的是這樣嗎?後來這位朋友讀過了好幾期我送他的字花,便跑來告訴我他對香港文學沒有改觀.只是多了一個疑問:為何香港寫文學的人都寫得那麼悶? 我對他的說法實在失望,便苦口婆心告訴他,香港文學中著實也有很多好東西, 不少名家之作都十分精彩, 字花裡所刊的也有不少優秀之作⋯⋯這時候, 他再一次聳聳肩,說他不是沒有認真讀過,但實在悶得讀不下去。
審笑自有標準,但歸根究柢,都是源於某種主觀性。對於這位朋友的斷言,我又能說些甚麼?我憑甚麼可以說他不懂文學?如果閱讀文學本身只是自己的事,我又有何資格對他的判斷評頭品足?我們常說,香港文學讀者群狹窄,應多加推廣但我不禁又猶疑起來,到底這位長期熱愛文學卻又覺得香港文學沉悶的朋友,是否代表著一種長期被忽視的文學品味,以及一種長期被誤解的文學判斷?
文單是誰的事?這是一個問題。香港文學是誰的事?這更是一個問題。我這位朋友無法在香港文學中得到認同,卻能熱烈擁抱像馬奎斯、昆德拉、村上春樹這些名家的作品精神,似乎隱隱說明了一個困境:在大部分香港文學中好像都欠缺了某些無需評論家加鹽加醋,就能激起讀者快感的東西。文學是我的事,是這位朋友的事,也是廣大愛好文學的普通讀者的事,但香港文學卻不是他們的事了。當文學創作無法與陌生的讀者生命產生共鳴,那魷只能是關在房間裡的私人習作·。讀者儘管愛看,也不過一種偷窺的慾望而已,對於文學跟自身生活的必然關係,他們並未承認。
我常常胡思亂想,臆想著文學與公共性的關係,而現在的想法是:當文學成為社群中大部分人的共鳴點時,文學的公共價值便誕生了。當然,看見眼前狀狀況,我實在感到尷尬,就好像跟這位朋友談起香港文學時一模一樣。
《字花》第20期目錄
鄧正健 字花語
紅白藍
鄧小樺 與狼共舞
盧勁馳 公主.病
袁兆昌 藍寶石錯誤
交換城巿:電視
熊一豆@香港 電視悟能
希亞客@台北 印記與真相
特集:coffee and cigarettes
周思中 上癮,或抗拒簡化的文化史
何國良 無所謂,或一些路標
智海 唔OK
黃燦然 詩五首
劉美兒 Madam,妳的咖啡,以及,妳的煙。
謝傲霜 藥
十字街頭
白皚瑩 無非口舌之慾
吳國鈞 偷閒加油站?
陳迦陵 咖啡、煙、或其他
劉航 P城的向日葵
植字練習
Masa 吉屋出租
郭梓祺 不過為留下你們的離去
李嘉 玫瑰刺繡I
黃穎脩 夜曲
法蘭奇 旅鼠
ciel 眼睛
嘉洛琳 那個長不高的小孩
植字
達瑞 殺人篇
顏峻 日記詩
陳麗娟 被遺忘的時光
凌越 我即將出發/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我要歌唱/對著夜色,我滔滔不絕
文於天 近來常常以為/39樓/射擊
陳暉健 遙不可及
陸穎魚 1把2的背影切成4個卡夫卡。/一臉是水。
劉哲廷 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
莊仁傑 物事與背景/裂縫
劉子超 有關鼓浪嶼
胡赳赳 組織的早期形式
凌鈍 悲傷
虛足 歡顏
編輯自言自語
易服
GraphicAirlines 雷聲與蟬鳴
造字
鄧海桂、畢學鋒
專欄
a good idea is a smile 程展緯 藝術館夢
流行現象之超心理學 成英姝 不在場,我是一棵樹云云
學習年代 董啟章 我是單,我是雙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打秋風
眉批
陳景輝 咒罵的文化政治── 順回張文光
胡赳赳 將心比心讀木心
梁雅婷 最佳紀錄片獎的哀歌── 看賈樟柯之《無用》有感
現實作為方法── 李維怡專輯
張歷君 啟首語:為了共同體而寫作
李維怡 笑喪(節選)
陳智德 兩種自由與白色灰燼
郭詩詠 寫作,以克服:讀李維怡〈笑喪〉
書寫的人
李維怡 如何用小說減輕這個世界的重量
喧囂與躁動
彭麗君 一個最不多愁善感的人── 談張愛玲的《小團圓》
沈雙 後殖民城市的生存智慧
吳君沛 溫婉抵抗遺忘── 論陳慧《拾香紀》的「小歷史」書寫
四方月亮
河西 厄普代克:一個牛皮癬患者的生老病死和愛恨情仇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著 河西譯 妻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