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
第47期字花語
冰山一角
/黃靜
2013年末,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成立,民間由下而上發起的香港文學生活館有望啟航。這可算是香港文學踏入公共領域的標誌性事件。在沒有任何建制資源協助下,文學館的倡議從民間再度出發、重新上路,雖然仍須有賴各方文學文化同好繼續投入、支援才能玉成其事,但至少已為來年的文學地景帶來一點朝氣與期盼。
《字花》是期製作「文學圖鑑」特別專號,為香港作家作一橫切面的「盤點」,嘗試呈現他們對寫作的想法、文學觀點的異同。
有說文學無實體,但作家生命、文字、物質之間恆常維持著微妙的辯證關係。這次我們以圖像的方式將三十位作家描寫之「物」實體化,跟本地新晉畫家們合作,製成一部展示文與物、字與圖、概念與物質的「文學博物誌」,將同代作家個人歷史的一角構成文學的「鑑」,由作家和畫家合成一組別樣的知識體系。
由原稿紙到鳥尾巴,由無名的外置軟體至燒鍋餅,我們得見作家如何描劃文學的物質性輪廓,同時文學概念如何溢出物質以外,脫落而成抽象的構想、隱喻、意象。有別於展示作家或文學史上的「遺物」如何承載歷史與經驗,今期文學圖鑑的蒐羅不拒絕抽象概念,以補足文學生活輪廓中的不同層次,成就一個小而美麗的「文學博物館館藏」。
關於文學的物質條件,我常想起前輩作家提及過的寫作環境:她從前常在洗手間,或任何坐處,把木板放於腿上便起筆寫作,又或顏純鈎在專題裡提及,他將小女兒的嬰兒牀板敞開成書桌;乃至今天的少壯作家把孩子置放鍵盤和腰間,邊哄睡邊打字……
游擊其實乃香港作家和文學遊魂的常態。運輸工具上、西九、銅鑼灣鬧市、元朗櫻花樹下、大小書店,歷年來字花文學游擊的足跡遍及香港各處。一種隨時隨地的反抗,在城巿最荒涼的盡頭寫作、唸詩……然而,游擊固然美好,累積和紮根的願望同樣強烈。城市空間作為歷史話語權的關鍵戰場,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文學的群落也希望能在社區駐足,期待文學生活館的正式成立與誕生。
《字花》第47期目錄
主編語
黃靜/文學博物館
。分秒
作者簡介
現場
字花編輯室/館 文學有館──香港文學生活館成立
字花編輯室/展覽 一年到冬再遇也斯──《回看,也斯》
洪曉嫻/出版 寫小說的馬國明:《歐洲12國16天遊》
譚以諾/出版 陳智德式的「書言志」──《地文誌》的香港地景
西西連載
西西/非洲夏娃系列·四 森林人阿卡
封面專題︰文學圖鑑二○一四
李嘉儀/啟首語
凌鈍/外置軟體
黃仁逵/一元不沾
淮遠/啄木鳥和牠的蟲子
王貽興/原稿紙
鄭政恆/地圖與手掌
潘國靈/寫作療養院
鄒文律/籠子
張婉雯/雪地上的肩膀痛
董啟章/人物的製作方法
蔡炎培/鄧麗君之歌
辛其氏/花生砂糖鍋餅
陸穎魚/詞語簿,原稿紙,文學。
羅維明/曾幾何時的文房四寶:原子筆、原稿紙、剪刀、膠貼紙……
呂永佳/小丑木偶
陳康濤/雁尾
郭詩詠/借書證
唐睿/和亞丁談亞丁
顏純鈎/女兒與獎金
陳麗娟/鳥
洪慧/哮喘藥
廖偉棠/遺像
阿修/缺頁的《夥計》
葛亮/信札
袁兆昌/Thumb Thing
鍾國強/樹作為物,或無物。
鄧小樺/鍵盤
陳子謙/鋼琴
鍾玲玲/要建立關係的人是我
韓麗珠/尾巴
盧勁馳/行刑機器
。雜音
變頻 變異詩體標本陳列櫃
masa /編造者
字元
莊國禮/聖嬰(下)
飲江/布魯各的兩個奧巴馬
飲江/上帝頭上的飛機
跂之/關於誠實
小令/盆栽人
熒惑/書事了
超活/石油氣仔
木貓/穿藍色風衣的女郎
未能盡錄——編輯點評
羅樂敏 /現實/超現實的陌生之地
曾淦賢/在天空看地上的人
。啞光
未完成
駱以軍/女兒·二 紅樓夢機器人(下)
特稿
鄧正健/現實主義書寫,及其真實——閻連科的《發現小說》
連載
鍾玲玲/生而為人(十八至二十)
專欄
周耀輝/紙上染了藍 打電話。噓噓噓噓噓噓。唱歌
葉愛蓮/ 閱女錄 敗將
備忘
李正文/心比天高,身為城客——記﹁身是客﹂展覽的延伸講座
枚綠金/臺北,我的一頁
廖偉棠/微塵記
俞若玫/女人的時間
魂游/或許我們都是無家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