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
第16期字花語
四和死是諧音
/鄧小樺
《字花》已經向藝術發展局遞上了表格,申請第四年的文學雜誌資助。記得關夢南先生說過,一本文學雜誌要辦上三年,才能看到成果;而一本較受注目的文學雜誌《文學世紀》,恰是辦到第四年停刊。
確是有些成果。三年來找字花合作的單位數量及種類一直在增加。隨便舉例掛一漏萬:除與文學界、出版社、各類型作者保持緊密合作關係,合辦座談會及發佈會外,視覺藝術、戲劇界、獨立電影組織也開始聯絡我們,或者出於創作時對文學作品的倚重,或者出於趣味、信念和美學風格的接近。連結相同的關懷,壯大彼此力量:與《今天》合辦朗誦會,與國際同步,紀念具普世關懷的巴勒斯坦詩人達維什;何鴻毅家族基金會與字花合辦了「筆可能」初中學生寫作坊,香港教育城也第二度找字花合作,聯絡中學生的深度閱讀工作坊導師;香港社會論壇裡有字花主打的讀書會(讀桑內特《再會吧!公共人》),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關愛弱勢社群」計劃聯絡字花為中學生舉辦寫作訪問的講座。簡單來說,字花對趣味和平等的追求,作為教育理念受到肯定;而文學與文學團體之社會關懷、文學人在社會性議題上的可發揮的能力及責任。可以抬頭挺胸地宣示。
以上的資訊重要或者令人欣喜,並非因為它是字花的成就,而是因為,文學變得更visible。可見。文學工作者的工作、關懷、理念、人格、趣味,在社會上變得可見。香港的文學及文學工作者,長期以來被社會邊綠化,而他們一直對於社會議題、政治問題、人生及世界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想法及實踐方式。這些東西變得可見,是一件既有價值又令人快慰的事。那種視文學為票房毒藥而把文學邊綠化的習見(或稱膽怯),會發現勢孤力弱的是他們自己。
每年都有朋友關懷,擔心字花下一年還能否獲得資助,資助額會否減少。我個人對此態度坦然:若得不到足夠保證製作水平的資源,絕不留戀。話說得決絕(大概因為出自鄙人之口),曾被冷嘲「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夠承擔」。事實上,承擔是口說無憑的。Action speaks louder。我們努力工作,並且清楚了解好的工作成果需要甚麼支撐。香港二十年內都不會有一本在市場上收支平衡的文學雜誌,但我們一直表現出耕耘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政府也應該有扶助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
自由業者(freelancer)及位於畢業邊綠的研究生,一直是字花編輯的力量引擎。相對於穩定工作及晉升前途,有人選擇以文學雜誌實踐自己的理念和趣味。酷烈的工作,酷烈的快感,繁多至難以負擔的意義。內地文化刊物《城市畫報》的總編輯李暉說,做雜誌就是把任何想得到的怪點子具體化;《城市中國》前總編姜珺形容雜誌工作:「不能說是『痛並快樂著』,應該是『又疲憊又興奮』吧」;台灣著名廣告人許舜英說,雜誌最重要的是前瞻性,對趨勢的觸覺和帶領。我不知道現在其它香港雜誌能不能分享以上的說法,但我銘記於心。並且,希望那些看過字花、成長進入大學或社會的年輕人,維持文學共同體的暗語切口,記住文學給他們的力量,一直追求具有快感和意義的工作。
「你問我,四和死是諧音,有甚麼辦法可以破除迷信,我說,支持我活下去的,也不過是遠方一吋的草地,和一個會叫我早上起來的鬧鐘。」——西西〈答問〉,《花木欄》。
《字花》第16期目錄
字花語
食買瞓
陳志華 食,戒
王卓彥 Message in a Bottle
鄭瑞琴 Dream Catcher
特集:A貨
羅貴祥 韓國人的壽司店
鄧正健 譯了再說
黃念欣 Y小姐的A貨生活
楊學德 A上A
健吾 最A傳說
黃照達
翁弦尉 如果馬克思到達中國
fish小姐 亞殤
十字街頭
遊木 A dentist seeing A patient
鄭紫盈 像真
三少爺 總有一個係附近
小艾 腹語術
人山人海
賈樟柯 x 杜海濱 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
迷你投石機器
高俊傑 寫作書評,與作為書評的寫作
鄧小樺 x 鄧正健 還不到虛無、一點點快感
植字練習
陳暉健 雨/規則
小禾 審判
trivia 替身
謝愚 星期六航海史
植字
莊仁傑 海與海明威/吳爾芙之暑
袁紹珊 糟糕詩歌派對/格鬥氣氛/祭祀感/和潔癖者通信
周文慶 青年是一把激進的自動步槍
劉哲廷 房間的屈辱/北方──寫顧爾德/你不經意拾起有關海洋的種種
劉芷韻 臉上的痣──給C
淮遠 法力無邊/向牙醫投降
鄧潔雯 大國手
雙城辭典
謝曉虹 模型
韓麗珠 字母
字花偏心
今期流行
高俊傑 編輯之選
踩場
莫昭如 旅程二
鄧正健 我窺,故我愛
程展緯 昆蟲學回憶錄
張歷君 布萊希特的「中斷」
專欄
冷媒介 何國良 間中道德一下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豆油炒千張
雀兒街二號 黃碧雲 薄荷,冠蘭,玫瑰,番茄
對號入座 袁兆昌 全部的過去。全部的將來
漫畫騎劫文學
Takashi Kurihara(クリハラタカシ) Cat & Fish
亞文諾 異象
喧囂與躁動
王良和 逆反連扣,別有蒼涼──與飲江談他的詩
陳智德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日本視覺文化與文學小輯
楊華慶 「朋友」與異質的共同體——《20世紀少年》的文化分析
白皚瑩 給丸尾末広下註腳,或先鋒藝術回顧展
鄭聖勳 海妖,與鄉愁
鄧正健 寺山有怪美
馬世豪 論寺山修司電影的文學改編和敘事轉化
四方月亮
葉輝 巴勒斯坦哥們的宿命和隱喻——從達維什到薩義德
達維什詩選
香港藝術發展局特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