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李昭駿,畢業於浸大中文系、中大教育文憑課程,《字花》編輯,曾任浸大兼職研究助理、創作寫作班導師,曾主持香港電台CIBS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獲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年⽂學獎、大學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2024年2月出版小說集《遠方的爆炸聲》(水煮魚文化)。短篇小說曾收錄於《根莖葉花》(閱讀時代)和《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水煮魚文化)。

黃素蟬
編輯

香港寫作中IG:@ sosim write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16期

第16期字花語

四和死是諧音

/鄧小樺

《字花》已經向藝術發展局遞上了表格,申請第四年的文學雜誌資助。記得關夢南先生說過,一本文學雜誌要辦上三年,才能看到成果;而一本較受注目的文學雜誌《文學世紀》,恰是辦到第四年停刊。

確是有些成果。三年來找字花合作的單位數量及種類一直在增加。隨便舉例掛一漏萬:除與文學界、出版社、各類型作者保持緊密合作關係,合辦座談會及發佈會外,視覺藝術、戲劇界、獨立電影組織也開始聯絡我們,或者出於創作時對文學作品的倚重,或者出於趣味、信念和美學風格的接近。連結相同的關懷,壯大彼此力量:與《今天》合辦朗誦會,與國際同步,紀念具普世關懷的巴勒斯坦詩人達維什;何鴻毅家族基金會與字花合辦了「筆可能」初中學生寫作坊,香港教育城也第二度找字花合作,聯絡中學生的深度閱讀工作坊導師;香港社會論壇裡有字花主打的讀書會(讀桑內特《再會吧!公共人》),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關愛弱勢社群」計劃聯絡字花為中學生舉辦寫作訪問的講座。簡單來說,字花對趣味和平等的追求,作為教育理念受到肯定;而文學與文學團體之社會關懷、文學人在社會性議題上的可發揮的能力及責任。可以抬頭挺胸地宣示。

以上的資訊重要或者令人欣喜,並非因為它是字花的成就,而是因為,文學變得更visible。可見。文學工作者的工作、關懷、理念、人格、趣味,在社會上變得可見。香港的文學及文學工作者,長期以來被社會邊綠化,而他們一直對於社會議題、政治問題、人生及世界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想法及實踐方式。這些東西變得可見,是一件既有價值又令人快慰的事。那種視文學為票房毒藥而把文學邊綠化的習見(或稱膽怯),會發現勢孤力弱的是他們自己。

每年都有朋友關懷,擔心字花下一年還能否獲得資助,資助額會否減少。我個人對此態度坦然:若得不到足夠保證製作水平的資源,絕不留戀。話說得決絕(大概因為出自鄙人之口),曾被冷嘲「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夠承擔」。事實上,承擔是口說無憑的。Action speaks louder。我們努力工作,並且清楚了解好的工作成果需要甚麼支撐。香港二十年內都不會有一本在市場上收支平衡的文學雜誌,但我們一直表現出耕耘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政府也應該有扶助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

自由業者(freelancer)及位於畢業邊綠的研究生,一直是字花編輯的力量引擎。相對於穩定工作及晉升前途,有人選擇以文學雜誌實踐自己的理念和趣味。酷烈的工作,酷烈的快感,繁多至難以負擔的意義。內地文化刊物《城市畫報》的總編輯李暉說,做雜誌就是把任何想得到的怪點子具體化;《城市中國》前總編姜珺形容雜誌工作:「不能說是『痛並快樂著』,應該是『又疲憊又興奮』吧」;台灣著名廣告人許舜英說,雜誌最重要的是前瞻性,對趨勢的觸覺和帶領。我不知道現在其它香港雜誌能不能分享以上的說法,但我銘記於心。並且,希望那些看過字花、成長進入大學或社會的年輕人,維持文學共同體的暗語切口,記住文學給他們的力量,一直追求具有快感和意義的工作。

「你問我,四和死是諧音,有甚麼辦法可以破除迷信,我說,支持我活下去的,也不過是遠方一吋的草地,和一個會叫我早上起來的鬧鐘。」——西西〈答問〉,《花木欄》。


《字花》第16期目錄

字花語

食買瞓
陳志華 食,戒
王卓彥 Message in a Bottle
鄭瑞琴 Dream Catcher

特集:A
羅貴祥 韓國人的壽司店
鄧正健 譯了再說
黃念欣 Y小姐的A貨生活
楊學德 A上A
健吾  最A傳說
黃照達
翁弦尉 如果馬克思到達中國
fish小姐 亞殤

十字街頭
遊木  A dentist seeing A patient
鄭紫盈 像真
三少爺 總有一個係附近
小艾  腹語術

人山人海

賈樟柯 x 杜海濱 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

迷你投石機器
高俊傑 寫作書評,與作為書評的寫作
鄧小樺 x 鄧正健 還不到虛無、一點點快感

植字練習
陳暉健 雨/規則
小禾 審判
trivia 替身
謝愚 星期六航海史

植字
莊仁傑 海與海明威/吳爾芙之暑
袁紹珊 糟糕詩歌派對/格鬥氣氛/祭祀感/和潔癖者通信
周文慶 青年是一把激進的自動步槍
劉哲廷 房間的屈辱/北方──寫顧爾德/你不經意拾起有關海洋的種種
劉芷韻 臉上的痣──給C
淮遠  法力無邊/向牙醫投降
鄧潔雯 大國手

雙城辭典
謝曉虹 模型
韓麗珠 字母

字花偏心
今期流行
高俊傑 編輯之選

踩場
莫昭如 旅程二
鄧正健 我窺,故我愛
程展緯 昆蟲學回憶錄
張歷君 布萊希特的「中斷」

專欄
冷媒介     何國良 間中道德一下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豆油炒千張
雀兒街二號   黃碧雲 薄荷,冠蘭,玫瑰,番茄
對號入座    袁兆昌 全部的過去。全部的將來

漫畫騎劫文學
Takashi Kurihara(クリハラタカシ) Cat & Fish
亞文諾 異象

喧囂與躁動
王良和 逆反連扣,別有蒼涼──與飲江談他的詩
陳智德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日本視覺文化與文學小輯
楊華慶 「朋友」與異質的共同體——《20世紀少年》的文化分析
白皚瑩 給丸尾末広下註腳,或先鋒藝術回顧展
鄭聖勳 海妖,與鄉愁
鄧正健 寺山有怪美
馬世豪 論寺山修司電影的文學改編和敘事轉化

四方月亮
葉輝 巴勒斯坦哥們的宿命和隱喻——從達維什到薩義德
達維什詩選

香港藝術發展局特約書評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李昭駿,畢業於浸大中文系、中大教育文憑課程,《字花》編輯,曾任浸大兼職研究助理、創作寫作班導師,曾主持香港電台CIBS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獲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年⽂學獎、大學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2024年2月出版小說集《遠方的爆炸聲》(水煮魚文化)。短篇小說曾收錄於《根莖葉花》(閱讀時代)和《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水煮魚文化)。

黃素蟬
編輯

香港寫作中IG:@ sosim write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16期

第16期字花語

四和死是諧音

/鄧小樺

《字花》已經向藝術發展局遞上了表格,申請第四年的文學雜誌資助。記得關夢南先生說過,一本文學雜誌要辦上三年,才能看到成果;而一本較受注目的文學雜誌《文學世紀》,恰是辦到第四年停刊。

確是有些成果。三年來找字花合作的單位數量及種類一直在增加。隨便舉例掛一漏萬:除與文學界、出版社、各類型作者保持緊密合作關係,合辦座談會及發佈會外,視覺藝術、戲劇界、獨立電影組織也開始聯絡我們,或者出於創作時對文學作品的倚重,或者出於趣味、信念和美學風格的接近。連結相同的關懷,壯大彼此力量:與《今天》合辦朗誦會,與國際同步,紀念具普世關懷的巴勒斯坦詩人達維什;何鴻毅家族基金會與字花合辦了「筆可能」初中學生寫作坊,香港教育城也第二度找字花合作,聯絡中學生的深度閱讀工作坊導師;香港社會論壇裡有字花主打的讀書會(讀桑內特《再會吧!公共人》),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關愛弱勢社群」計劃聯絡字花為中學生舉辦寫作訪問的講座。簡單來說,字花對趣味和平等的追求,作為教育理念受到肯定;而文學與文學團體之社會關懷、文學人在社會性議題上的可發揮的能力及責任。可以抬頭挺胸地宣示。

以上的資訊重要或者令人欣喜,並非因為它是字花的成就,而是因為,文學變得更visible。可見。文學工作者的工作、關懷、理念、人格、趣味,在社會上變得可見。香港的文學及文學工作者,長期以來被社會邊綠化,而他們一直對於社會議題、政治問題、人生及世界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想法及實踐方式。這些東西變得可見,是一件既有價值又令人快慰的事。那種視文學為票房毒藥而把文學邊綠化的習見(或稱膽怯),會發現勢孤力弱的是他們自己。

每年都有朋友關懷,擔心字花下一年還能否獲得資助,資助額會否減少。我個人對此態度坦然:若得不到足夠保證製作水平的資源,絕不留戀。話說得決絕(大概因為出自鄙人之口),曾被冷嘲「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夠承擔」。事實上,承擔是口說無憑的。Action speaks louder。我們努力工作,並且清楚了解好的工作成果需要甚麼支撐。香港二十年內都不會有一本在市場上收支平衡的文學雜誌,但我們一直表現出耕耘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政府也應該有扶助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

自由業者(freelancer)及位於畢業邊綠的研究生,一直是字花編輯的力量引擎。相對於穩定工作及晉升前途,有人選擇以文學雜誌實踐自己的理念和趣味。酷烈的工作,酷烈的快感,繁多至難以負擔的意義。內地文化刊物《城市畫報》的總編輯李暉說,做雜誌就是把任何想得到的怪點子具體化;《城市中國》前總編姜珺形容雜誌工作:「不能說是『痛並快樂著』,應該是『又疲憊又興奮』吧」;台灣著名廣告人許舜英說,雜誌最重要的是前瞻性,對趨勢的觸覺和帶領。我不知道現在其它香港雜誌能不能分享以上的說法,但我銘記於心。並且,希望那些看過字花、成長進入大學或社會的年輕人,維持文學共同體的暗語切口,記住文學給他們的力量,一直追求具有快感和意義的工作。

「你問我,四和死是諧音,有甚麼辦法可以破除迷信,我說,支持我活下去的,也不過是遠方一吋的草地,和一個會叫我早上起來的鬧鐘。」——西西〈答問〉,《花木欄》。


《字花》第16期目錄

字花語

食買瞓
陳志華 食,戒
王卓彥 Message in a Bottle
鄭瑞琴 Dream Catcher

特集:A
羅貴祥 韓國人的壽司店
鄧正健 譯了再說
黃念欣 Y小姐的A貨生活
楊學德 A上A
健吾  最A傳說
黃照達
翁弦尉 如果馬克思到達中國
fish小姐 亞殤

十字街頭
遊木  A dentist seeing A patient
鄭紫盈 像真
三少爺 總有一個係附近
小艾  腹語術

人山人海

賈樟柯 x 杜海濱 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

迷你投石機器
高俊傑 寫作書評,與作為書評的寫作
鄧小樺 x 鄧正健 還不到虛無、一點點快感

植字練習
陳暉健 雨/規則
小禾 審判
trivia 替身
謝愚 星期六航海史

植字
莊仁傑 海與海明威/吳爾芙之暑
袁紹珊 糟糕詩歌派對/格鬥氣氛/祭祀感/和潔癖者通信
周文慶 青年是一把激進的自動步槍
劉哲廷 房間的屈辱/北方──寫顧爾德/你不經意拾起有關海洋的種種
劉芷韻 臉上的痣──給C
淮遠  法力無邊/向牙醫投降
鄧潔雯 大國手

雙城辭典
謝曉虹 模型
韓麗珠 字母

字花偏心
今期流行
高俊傑 編輯之選

踩場
莫昭如 旅程二
鄧正健 我窺,故我愛
程展緯 昆蟲學回憶錄
張歷君 布萊希特的「中斷」

專欄
冷媒介     何國良 間中道德一下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豆油炒千張
雀兒街二號   黃碧雲 薄荷,冠蘭,玫瑰,番茄
對號入座    袁兆昌 全部的過去。全部的將來

漫畫騎劫文學
Takashi Kurihara(クリハラタカシ) Cat & Fish
亞文諾 異象

喧囂與躁動
王良和 逆反連扣,別有蒼涼──與飲江談他的詩
陳智德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日本視覺文化與文學小輯
楊華慶 「朋友」與異質的共同體——《20世紀少年》的文化分析
白皚瑩 給丸尾末広下註腳,或先鋒藝術回顧展
鄭聖勳 海妖,與鄉愁
鄧正健 寺山有怪美
馬世豪 論寺山修司電影的文學改編和敘事轉化

四方月亮
葉輝 巴勒斯坦哥們的宿命和隱喻——從達維什到薩義德
達維什詩選

香港藝術發展局特約書評

各期年份

關於字花

團隊

董事/ 洪曉嫻 袁兆昌 張歷君
主編/ 葉梓誦
編輯/ 張煒森 曾繁裕 黃曉彤 黃言丹 陳澤霖 李昭駿 麥曉琳
見習編輯/ 沈旻靜
編輯助理/ 蔣柏兒
美術總監/ 高立
高級行政主任/ 董嘉琪
行政及推廣主任/ 李梓瑩

《字花》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編輯團隊

葉梓誦
編輯

《字花》主編。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曾繁裕
編輯

基督徒。大埔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已出版小說《日日》、《低水平愛情》、《無聲的愛慾與虛無》、《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三》。

黃言丹
編輯

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可能喜歡寫作,也可能只是喜歡在無人處自言自語。首屆「開故」作
家育成計畫和第四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得主。作品主要為
短篇小說,散見於《明報》及《字花》等平台。即將出版首部短篇
小說集。

黃曉彤
編輯

政治大學中文所畢。喜歡一切大而可愛的動物。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東亞文學、空間與建築。

麥曉琳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一年級生。研究興趣主要為魯迅研究與現當代跨文化比較研究、記憶書寫與歷史哲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相關闡釋。本科期間曾獲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季軍。
// 希望能用文「字」種出《野草》般堅韌而枝葉豐茂的「花」。//

李昭駿
編輯

李昭駿,畢業於浸大中文系、中大教育文憑課程,《字花》編輯,曾任浸大兼職研究助理、創作寫作班導師,曾主持香港電台CIBS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獲第一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年⽂學獎、大學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2024年2月出版小說集《遠方的爆炸聲》(水煮魚文化)。短篇小說曾收錄於《根莖葉花》(閱讀時代)和《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水煮魚文化)。

黃素蟬
編輯

香港寫作中IG:@ sosim write

徵稿啟事

  1. 歡迎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及不同題材的評論文章。唯不接受已於其他媒體(紙本雜誌、網上平台)發表之作品。
  2. 來稿字數以創作不多於4,000字評論不多於6,000字為宜。
  3. 創作(creative@zihua.org.hk)
    評論(review@zihua.org.hk)
    網刊《別字》(online@zihua.org.hk)
  4. 每期總來稿數,創作不得多於四篇,評論不得多於三篇。
  5. 《字花》每期截稿日為單數月15日,《別字》每期截稿日為每月5日。
  6. 來稿者請盡量以Microsoft Word之檔案投稿,並附上刊登筆名、真實姓名、郵寄地址、聯絡電話,以及不多於30字之作者簡介。
  7. 為表謝忱,作品刊出後,將致薄酬。
  8. 本刊不設退稿,投稿如在四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9. 投稿方法
    郵寄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字花》編輯部收

第16期

第16期字花語

四和死是諧音

/鄧小樺

《字花》已經向藝術發展局遞上了表格,申請第四年的文學雜誌資助。記得關夢南先生說過,一本文學雜誌要辦上三年,才能看到成果;而一本較受注目的文學雜誌《文學世紀》,恰是辦到第四年停刊。

確是有些成果。三年來找字花合作的單位數量及種類一直在增加。隨便舉例掛一漏萬:除與文學界、出版社、各類型作者保持緊密合作關係,合辦座談會及發佈會外,視覺藝術、戲劇界、獨立電影組織也開始聯絡我們,或者出於創作時對文學作品的倚重,或者出於趣味、信念和美學風格的接近。連結相同的關懷,壯大彼此力量:與《今天》合辦朗誦會,與國際同步,紀念具普世關懷的巴勒斯坦詩人達維什;何鴻毅家族基金會與字花合辦了「筆可能」初中學生寫作坊,香港教育城也第二度找字花合作,聯絡中學生的深度閱讀工作坊導師;香港社會論壇裡有字花主打的讀書會(讀桑內特《再會吧!公共人》),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關愛弱勢社群」計劃聯絡字花為中學生舉辦寫作訪問的講座。簡單來說,字花對趣味和平等的追求,作為教育理念受到肯定;而文學與文學團體之社會關懷、文學人在社會性議題上的可發揮的能力及責任。可以抬頭挺胸地宣示。

以上的資訊重要或者令人欣喜,並非因為它是字花的成就,而是因為,文學變得更visible。可見。文學工作者的工作、關懷、理念、人格、趣味,在社會上變得可見。香港的文學及文學工作者,長期以來被社會邊綠化,而他們一直對於社會議題、政治問題、人生及世界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想法及實踐方式。這些東西變得可見,是一件既有價值又令人快慰的事。那種視文學為票房毒藥而把文學邊綠化的習見(或稱膽怯),會發現勢孤力弱的是他們自己。

每年都有朋友關懷,擔心字花下一年還能否獲得資助,資助額會否減少。我個人對此態度坦然:若得不到足夠保證製作水平的資源,絕不留戀。話說得決絕(大概因為出自鄙人之口),曾被冷嘲「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夠承擔」。事實上,承擔是口說無憑的。Action speaks louder。我們努力工作,並且清楚了解好的工作成果需要甚麼支撐。香港二十年內都不會有一本在市場上收支平衡的文學雜誌,但我們一直表現出耕耘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政府也應該有扶助弱勢藝術的決心和視野。

自由業者(freelancer)及位於畢業邊綠的研究生,一直是字花編輯的力量引擎。相對於穩定工作及晉升前途,有人選擇以文學雜誌實踐自己的理念和趣味。酷烈的工作,酷烈的快感,繁多至難以負擔的意義。內地文化刊物《城市畫報》的總編輯李暉說,做雜誌就是把任何想得到的怪點子具體化;《城市中國》前總編姜珺形容雜誌工作:「不能說是『痛並快樂著』,應該是『又疲憊又興奮』吧」;台灣著名廣告人許舜英說,雜誌最重要的是前瞻性,對趨勢的觸覺和帶領。我不知道現在其它香港雜誌能不能分享以上的說法,但我銘記於心。並且,希望那些看過字花、成長進入大學或社會的年輕人,維持文學共同體的暗語切口,記住文學給他們的力量,一直追求具有快感和意義的工作。

「你問我,四和死是諧音,有甚麼辦法可以破除迷信,我說,支持我活下去的,也不過是遠方一吋的草地,和一個會叫我早上起來的鬧鐘。」——西西〈答問〉,《花木欄》。


《字花》第16期目錄

字花語

食買瞓
陳志華 食,戒
王卓彥 Message in a Bottle
鄭瑞琴 Dream Catcher

特集:A
羅貴祥 韓國人的壽司店
鄧正健 譯了再說
黃念欣 Y小姐的A貨生活
楊學德 A上A
健吾  最A傳說
黃照達
翁弦尉 如果馬克思到達中國
fish小姐 亞殤

十字街頭
遊木  A dentist seeing A patient
鄭紫盈 像真
三少爺 總有一個係附近
小艾  腹語術

人山人海

賈樟柯 x 杜海濱 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

迷你投石機器
高俊傑 寫作書評,與作為書評的寫作
鄧小樺 x 鄧正健 還不到虛無、一點點快感

植字練習
陳暉健 雨/規則
小禾 審判
trivia 替身
謝愚 星期六航海史

植字
莊仁傑 海與海明威/吳爾芙之暑
袁紹珊 糟糕詩歌派對/格鬥氣氛/祭祀感/和潔癖者通信
周文慶 青年是一把激進的自動步槍
劉哲廷 房間的屈辱/北方──寫顧爾德/你不經意拾起有關海洋的種種
劉芷韻 臉上的痣──給C
淮遠  法力無邊/向牙醫投降
鄧潔雯 大國手

雙城辭典
謝曉虹 模型
韓麗珠 字母

字花偏心
今期流行
高俊傑 編輯之選

踩場
莫昭如 旅程二
鄧正健 我窺,故我愛
程展緯 昆蟲學回憶錄
張歷君 布萊希特的「中斷」

專欄
冷媒介     何國良 間中道德一下
字,開花成故事 張大春 豆油炒千張
雀兒街二號   黃碧雲 薄荷,冠蘭,玫瑰,番茄
對號入座    袁兆昌 全部的過去。全部的將來

漫畫騎劫文學
Takashi Kurihara(クリハラタカシ) Cat & Fish
亞文諾 異象

喧囂與躁動
王良和 逆反連扣,別有蒼涼──與飲江談他的詩
陳智德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日本視覺文化與文學小輯
楊華慶 「朋友」與異質的共同體——《20世紀少年》的文化分析
白皚瑩 給丸尾末広下註腳,或先鋒藝術回顧展
鄭聖勳 海妖,與鄉愁
鄧正健 寺山有怪美
馬世豪 論寺山修司電影的文學改編和敘事轉化

四方月亮
葉輝 巴勒斯坦哥們的宿命和隱喻——從達維什到薩義德
達維什詩選

香港藝術發展局特約書評

別字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轉注

別字

第八十四期
<   
   >

別字

第八十四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轉注
  • 新舊交替的對話:《櫻桃園實驗》演前專訪
  • 新舊交替的對話:《櫻桃園實驗》演前專訪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home/zihua/www/www/www_cp/wp-content/themes/weewungwung/template-parts/issue/content-issue.php on line 152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home/zihua/www/www/www_cp/wp-content/themes/weewungwung/template-parts/issue/content-issue.php on line 167

轉注


新舊交替的對話:《櫻桃園實驗》演前專訪

張婉瑩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
SHARE

    新時代的叩門聲越發急促,美好事物逐一逝去,只留下懷念與迷惘的餘韻。由於母校玫瑰崗中學停辦,導演陳恆輝不住唏噓,亦勾起了他的「櫻桃園情結」。他遂以契訶夫的《櫻桃園》出發,與演員們集體編作劇目《櫻桃園實驗》。那麼,十九世紀俄國莊園的幻滅與廿一世紀的香港究竟有何聯繫?這場跨越世紀的對話如何挖掘對於新舊時代的共鳴?
     
    《櫻桃園實驗》將於5月2至4日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正式公演,講述一群舊生因母校即將停辦,決定重聚排演《櫻桃園》,告別青春與校園回憶。是次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將以「戲中戲」的後設形式呈現故事,演員將在兩個不同的角色間互相切換,一時是母校舊生,一時則是其飾演的《櫻桃園》角色。他們不但以舊生的角色牽引觀眾一同進入櫻桃園,且變身成為《櫻桃園》劇目的一角,細膩地將這個百年故事帶到我們的眼前。
     
    陳恆輝指,「戲中戲」的靈感來自於改編漫畫的日本電影《櫻之園》。《櫻之園》講述女校學生排演《櫻桃園》時所發生的日常故事,令他萌生母校舊生重演《櫻桃園》的想法。他曾就此反思,「戲中戲」會否使事情過於複雜?為何不只排演《櫻桃園》原著,反而要加上後設框架?他指,「它與個人經歷,戲組發生的事情很吻合,也很有感覺。」契訶夫擅於描繪瑣碎的日常生活,「戲中戲」聚焦於兩者日常的同時,亦更能拉近兩個時代的關係。演員麥晧鈿也提出,以現代的角度切入,能循序漸進地進入這個遙遠陌生的十九世紀俄國故事,幫助觀眾以「排戲者」的視角,輕易進入《櫻桃園》的劇情。
     

     
    新舊時代的交替
     
    契訶夫的《櫻桃園》描寫十九世紀俄國封建社會瓦解後的社會面貌和人物寫照,新舊時代角色所產生的強烈對比和矛盾,無遺地呈現了當時俄國低迷不安的氣氛。莊園的年輕下人一心追求榮華富貴和愛情,無心工作,而年邁的老工人卻仍忠誠地服侍主人。兩個時代劇烈的碰撞引起人對時代改變、階級觀念的深層反思。
     
    兼任監製和演員的陳瑞如指,故事的喜劇感正正源於人物的荒誕行為與時代的衝突,「當我們見到一些生活裡無奈、荒誕的事,用一個放大鏡放大了時,就會覺得這些人很可笑」。在故事中,年輕僕人也辛模仿貴族的傲慢和華麗的穿著,年輕僕人杜耶莎追求不切實際的愛情,沒落貴族仍不斷揮霍金錢等。這些看似可笑的舉動,真實地反映了人性在時代夾縫中的掙扎。「看似這麼荒謬,但事情就真是如此,你有沒有覺得這些事都與一百年後的這個時代一模一樣?」做一百年前的劇本的意義正正就是在於各個時代之間,總有著些少情感上的扣連,使人共鳴。
     

     
    跨越時代的交談
     
    契訶夫的戲劇對角色塑造的要求極高,所有人物也是主角,亦是一個個的「動人故事」,各人的交叉碰撞才能體現生活化的感覺。而要栩栩如生地演繹每個角色,演員先要深入挖掘角色的背景、情感和細節,才能承載台詞中的情感。為此,演員們不但花了不少功夫研讀角色,更親自書寫人物小傳,了解角色小事大事,為角色賦予更為立體的形象。
     
    除此之外,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往往十分著重各種實驗性的演出,常以不同的方法呈現戲劇。在《櫻桃園實驗》的早期編作中,導演首先設定了舊生角色及飾演角色的基本框架,如「莊園女主人娜寶娃 × 過氣女星」和「年輕女僕人杜耶莎 × 辦公室女郎OL」等,之後就交給演員自由發揮。彼時,演員再次創作現代角色的人物小傳,細化角色的喜好、童年經歷與人生觀等。各人天馬行空,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大膽試錯,慢慢尋找角色的定位。
     
    透過試演,自身飾演的兩個角色互相刺激,演員與演員間亦擦出火花,使故事逐漸成型。實驗的有趣之處在於,每位演員皆注入了自己的想法與特色,或以《櫻桃園》為基礎設計現代角色,或從自身經歷出發連結角色,或從觀眾層面思考如何引起共鳴等。這樣的創作激發出多組截然不同的角色配搭。其一,當中有核心情感相連的角色組合,如何瑞文飾演的櫻桃園家庭教師查洛塔 × 靈性治療師,兩者也渴望理解與溝通,角色間互相共鳴;李瀚天飾演的僕人也辛 × 待業者,也同樣對未來感到迷失且抱著對更好生活的嚮往。其二,命運相違的角色組合亦甚有趣味,賴五娘飾演的櫻桃園女僕杜耶莎在劇情中追求愛情失敗,而舊生OL的角色卻在排練劇目的過程中得以完滿愛情。除此之外,演員也以新時代的舊生角色回應《櫻桃園》的人物,陳瑞如飾演的櫻桃園女主人娜寶娃失去寶貴的莊園,舊生過氣女星的角色也有相似的經歷,感同身受,但這更鼓勵她積極面對命運,「即使怎樣也好,我們都要這樣生活,要工作」。李耀褀飾演的櫻桃園角色屠菲莫夫為終日泛泛而談,不願改變的「萬年」大學生,他以大學教授的舊生角色回應,對比兩個時代的學者對於學術的追求和改變世界的熱情。
     
    通過雙重角色的設計與集體編作,《櫻桃園實驗》將契訶夫的經典劇目與香港的當代情境對接,讓我們能在荒誕的戲劇中反思自身的處境。創作《櫻桃園》時,契訶夫實質上也飽受肺結核的煎熬,或許悲劇往往總是藏在平凡的日子裡。命運無常,但失去櫻桃園究竟是悲劇還是喜劇,或待你我欣賞戲劇後,再作抉擇。
     

     
    ***
     
    《櫻桃園實驗》
     
    2025年5月2日(五)8pm
    2025年5月3日(六)3pm & 8pm
    2025年5月4日(日)3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粵語演出
    $380
     
    門票現於撲飛POPTICKET公開發售,購票優惠詳情可見以下網頁
    https://www.popticket.hk/event/the-cherry-orchard-experimentation
     
    導演:陳恆輝
    文本: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集體編作
    翻譯:黃穎文
    聯合監製:陳瑞如、謝文俊
    執行監製:張馨芳
    助理監製:李俊瑩、劉建均 *
    佈景及服裝設計:巫嘉敏 ^
    作曲及音響設計:彭俊傑
    燈光設計:鄭稜耀
    錄像設計:譚皓謙
    髮型總監:Charlie Luciano@Salon Go Ahead
    平面設計:Alfie Leung
    宣傳攝影:Michael CW Chiu
    舞台監督:莊曉庭
    執行舞台監督:吳穎璋
    助理舞台監督:吳駿瑋
    演員:陳瑞如、周家輝、簡立強、黎玉清、賴五娘、阮煒楹、林啟源、李耀祺、何瑞文、李瀚天、麥晧鈿
    ^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批准參與製作
    * 藝術行政人員實習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