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
第53期字花語
海底冰山
/羅樂敏
踏入2015年年初,《字花》這個孩子已經八歲半,幸好算長得健康,還日漸有點規模,雜誌團隊除了以非全職編輯和美術人員為主,也有尚就讀大學的同學負責校對。至於出版字花的水煮魚文化,近年也獨立策劃文學活動,人員包括行政部同事,也有「水煮魚工作組」的大學同學,出版和活動並駕齊驅,漸漸成為招聚熱愛文學、願意把文學當成事業的年青人的文學群體,幾乎每年都有新成員加入,同時,創刊及早期編輯也分別以藝術總監及編輯委員會的身份,支援現任團隊,故機構上下保持聯繫及活力,編制開放且緊密,實是前所未見。
以往的文學愛好者多以出版文學雜誌為核心,以同人雜誌模式經營, 編輯多為志趣相投的好友, 或因後來意見不合, 或因疲累, 或因缺乏資源而結束, 較少具制度、架構及行事程序的機構營運視野, 大概前輩們都是從制度逃出來的人, 拒絕建立制度。字花從文學雜誌蛻進成文學團體,在香港文學史上算是開創了新局。
我對字花和水煮魚文化的未來,一直抱有從外國借來的「文學機構」想像,後來漸漸了解以英美作家為核心的國際出版圈生態。非牟利「文學機構」在英、美等國並不罕見,:有以推廣中、小學生創意寫作教育為主(例如826 寫作中心 ),有以舉辦文學節為主 (例如Hay Festival),它們和牟利的公司如出版社、版權代理社、書商等,自發的作家組織和網絡,以及大學的學系或創意寫作中心,構成文學出版的產業生態圈,養育作家和作品。我們不難想像,作家、編輯、版權代理人、活動策劃人會在複雜的權力網絡和制度裡尋找生存空間。這網絡在香港文學圈—— 如果有這個圈的話—— 一直不太完整, 因為在香港從事文學創作, 從來沒有多大的名氣和金錢上的回報, 有心人在不同崗位可以自由地投入自己喜歡做的事, 靠正職養活自己,實踐心中理想的文學圖景, 他們的角色獨立、獨特而自由, 卻又在彼此平等,互補的關係中促進香港文學的發展,就像從前以同人模式經營雜誌的前輩, 當中的自由和苦樂, 相信他們都懂得。
文學如能成為「產業」——文學創作和相關的出版業足夠讓人在百物騰貴的香港生活——到底對香港文學帶來甚麼影響,或許言之尚早,對年青人來說或許是契機,對於讀者來說,其實是海底的冰山——水面下龐然難測的冰體默默承托著冒出水面的跋扈的一隅。
《字花》第53期目錄
非關編務
羅樂敏/文學團體的想像
。分秒
作者簡介
現場
羅樂敏/出版 尚未消失的漣漪——雨傘運動詩文英譯小輯緣起
子雲/遊 文學寫生:「盲遊」——觸得到的校園
字花編輯室/展 旮旯裡的過去未來——《旮旯》圖像及文字跨界創作聯展
對話
西西╳何福仁/科幻小說獎、電影
封面專題:佔領事典
羅樂敏/啟首語 後佔領時期的殘篇斷簡
謝曉虹/無遮鬼
曾金燕/2039年,我在巴黎遇見了……
鍾國強/佔領物語
曾瑞明/力點
雄仔叔叔/暗角
葉愛蓮/宮保雞丁
麥樹堅/盾
超活/雨傘運動人物速寫四則
謝碩元/祂
游靜/毋忘左右怕你嬲
麥高登/和平佔中
練乙錚/留守MK
名哥/勇武
曹疏影/內鬼
語傘——公民運動關鍵詞索引
飲江/湊湊靜默之修行
。雜音
作者簡介
字元
鏡中鏡中鏡徵稿
沈行舟/回
梁匡哲/鏡的意識
李梓榮/遲滯
金曄路X周耀輝/Inter-Course
關天林/下地獄
錢俊華/鵝肝
馬晨洋/蘋果中的蜜
黃駿/老鼠
郭梓祺/艾美利亞
陳十四/北京廿日 節選
李金佳/有中國特色的迷宮(中)
鴻鴻選詩
黃潤宇/仰臥記
崔舜華/行街
陳錦偉/詩兩首
鴻鴻點評
未能盡錄——編輯點評
曾淦賢╳杏/鹿角/異鄉人的書寫
。啞光
作者簡介
未完成
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05
我們如何訴說「例外狀態」
譚以諾/啟首語 例外與常規、裸命與眾生——此時此地的「例外狀態」
鄧正健/布萊希特的例外,或本雅明的暴力
彭蠣青/白盲症與法律的空白
字花編輯室/從阿甘本「例外狀態」到香港的「文化域外」——范可樂筆訪
盧勁馳/破天朝主義──從陳冠中的「主權」與「裸命」說起
眾綴
馮睎乾/莫迪亞諾的秘密書寫
譚穎詩/往內飛的野禽──讀文於天《狼狽》
專欄
童偉格/島嶼敘事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