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
第55期字花語
認識你自己
/譚穎詩
我們都是呼吸專家,卻不知道呼吸的秘訣;我們討論食味,卻不明白消化的順序;我們講究速度,卻不理解神經的反應。許多個清晨在原因不明的睡眠之後,整條手臂被壓得發麻,還未有精神思考麻痺的原理,就忽然經歷了一次小型的死亡:左手臂像分解了般,不受大腦的控制,想握拳但甚至感受不到手指的存在;感覺重組需時,前臂如同螞蟻群掠過一樣酸軟而癢;活動自如的右手臂試著把左手臂抬起,碰上卻覺得皮膚冰涼、肌肉沉重,彷彿不是自己的一部份,反而更像撫摸屍體(更可怕是,左手清楚地感受到被撫摸!)。直到整條手臂復活之後,剛才那臨在左手臂上的小死亡,又被瞬間忘記。
那日夜連接,但在半夢半醒時卻割裂出來的一截肢體,我們稱之為肉身。我們自然地呼吸進食,很少意識到肉身是有機體的一部份,只有病痛纏身時,器官的存在才變得無比清晰。我們有多熟悉這具陌生的身體?封面專題「肉身微體」,邀請七位港台作者參與創作,微觀日常經驗,以筆鋒解剖肉身,要求對最舊的身體有最新的想像。
阿波羅神廟的大門,昂然地刻著德爾斐箴言──「認識你自己」。而認識自己,除了察看己身,何妨從身處的城市入手?評論專題「香港作為方法」,嘗試由政治、經濟、電影、文學、社會等方面切入,探討論述我城的可能性;而譯介小輯則聚焦在香港文學的邊緣上,粵語的生活經驗,黃裕邦用英語來述說,再由呂永佳以中文譯出,經過兩種詮釋的本土面貌,將呈現怎樣的景象?多重身份聚合同一肉身之上,面對由此以來的分裂和失衡,要如何保持冷靜的距離,方能顯得相安無事?
認識自己,使我們懂得真正缺乏的是甚麼,從而更有前行的勇氣。我們常常憂心香港文學的未來,然而作品卻使人確信,作者對世界的觀察和想像,從未在休息的時候停歇。今期有很多優秀的創作,當中不少來自前輩,但也不乏新人;而睽違一年的董啟章,也開始了他新作的連載。我常常會在收拾書櫃的時候,想起那些震撼過我的書,不知它們的作者在艱難的環境裡能否堅持下去;而每當讀到他們新寫的文字,便覺得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他們的創作本身,便是文學不死的明證。
《字花》第55期目錄
執編語
譚穎詩/認識你自己
。分秒
作者簡介
現場
虞興華/小說家,還是美食家?──浸大駐校作家李昂座談
郭詠遙/擊敗絕望,找回光──「好想藝術─如是,有了光」文藝黃昏聚
對談
西西×何福仁/《解碼遊戲》、T.E.羅倫斯、《潰雪》
封面專題:肉身微體
黃納禧/啟首語 微體.解體
李日康/體感卮言
俞若玫/身體風暴
房慧真/小宇宙
李淑君/崩塌之城
李智良/免疫身體
黃茂林/紅瘡狼斑
鄭聖勳/變形金剛
盧勁馳/整體大於部份之和
查映嵐/靈魂即軀殼──邁向無限延伸的混種身體
譚穎詩/從腐朽中重生──西西〈解體〉中的身體敘述
。雜音
作者簡介
字元
蔡炎培/詩兩首
鄧阿藍/街道默片──草聞頻道在街頭公映《摩登時代》
樊善標/詩兩首
吳耀宗/詩兩首
洪昊賢/詩兩首
瑋煒/詩兩首
淮遠/射人先射眼
鍾國強/沒有像路一樣好走
黃安政/從九龍塘站到香港浸會大學
張兆添/睡著的聲音(下)
黃怡/天橋底之女
曾繁裕/我是妓女,不是妓女
未能盡錄
曾淦賢×羅樂敏/上帝之城與人間之城、再寫城市
。啞光
作者簡介
特稿
黃裕邦×呂永佳:Crevasse譯介小輯
呂永佳/始於天裂:專訪英語詩人黃裕邦
黃裕邦×呂永佳/
鄰居 Neighbor
微體,或三五七言的自白 Minor Bodies, or Me Embedded in 3,5,7 Words
如果我們是宇宙的暗喻 If We Are a Metaphor of the Universe
呂永佳/編寫身體、欲望與文化的地圖:讀黃裕邦詩集Crevasse
未完成
董啟章/心
專題:香港作為方法
譚以諾/啟首語 從香港故事到作為方法
譚以諾/殖民者之間的「勢」──專訪朱耀偉
羅永生/民粹主義:香港的時代精神?
余麗文/閱讀香港文學的幾種方法
李佩然/「本土」作為方法:香港電影的本土回歸與文化自主
洛謀/自開埠以來──作為港口城市的香港
眾綴
蕭恒/一輩子做了三輩子的事情──向老師、學者、作家張美君博士致敬
譚琴/有得揀?無得揀?──《約會~戀愛的感覺是怎麼的一回事~》的愛情論述
專欄
陳麗娟/貓皮閒話 京都雙輪記
散稿
黃仁逵/兩個邦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