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
第65期字花語
無何有
/譚穎詩
沒有甚麼比在充滿希望的年紀無可救藥地迷上了某隻A字頭的即時戰略遊戲那麼能夠理解一座城的毀滅了,彷彿文明的建立和瓦解不過彈指之間就在歷史中輕易完成。從伐木搭屋開始,遊戲中的小人們打獵種田,如螻蟻一般勞動;然後懂得訓練軍隊,興建大學、教堂、市場和兵工廠,複製一模一樣的城鎮中心,再樹立龐大而無用的奇觀建築,讓小人們能這樣一直傳續下去。這還算是勝利者的玩法。當遇上更加強大的對手,劇情就沒有這麼順利,有時反而是倒著進行的:紀律部隊、教育、律法、貿易和科技逐一被拆掉,農田和屋子都燒了起來。這時候,如果你也有玩過這遊戲,自然知道失敗者的玩法:帶著僅餘的小人們棄城而去,到處流竄,蟄伏在遊戲版圖的角落,不被對手找到,並敲打一座新的城鎮中心,東山再起。
電腦遊戲總是給現實世界一個過於簡單的解說,然而真實的生活不是這樣。香港就像忒修斯之船,找不到由盛轉衰的確實時間點,但核心價值卻漸漸扭曲變形,熟悉的城市顯得愈來愈陌生。若一座島嶼竟在微漠的痛楚中瞬速溶解,快到令人無語的地步,人們還可以退到哪裡?
2016年終,編輯部在和無力感搏鬥的同時,策劃了這期封面專題「再會吧,香港」,以書寫述說憂鬱和困惑。我們聲稱在記憶裡失卻的香港,究竟是怎樣的?「在/不在」之間除了辨認和歎息,是否還有第三種可能性?「過去/將來」以外,我們又會如何想像此時此地,只屬於當下的「歷史瞬間」?
說盡「香港已死」這樣的喪氣話後,與其犬儒地冷眼旁觀、一走了之,提出理性的質問或許就能從陰影中沉澱出答案。評論專題「走入分子革命的時代」,從文學、電影、藝術、政治切入議論,便是在此時的停定細想。
一年之始,告別過去其實也不算甚麼悲觀之事,因為瓦解雖然通往毀滅,同時也意味著重生。在《字花》十周年的時候,我翻找過往六十期雜誌,嘗試整理出一張歷年編輯的邀請名單,發現字花也是另一艘忒修斯之船,人事更替的確一如所料地頻繁,但字花到底還是字花。所以即使這是我擔任執行編輯的最後一期,也不難想像到雜誌今後將如何在文字之海裡繼續航行無限遠,力敵時代的風浪,一直遠到我極目所不能及。
《字花》第65期目錄
執編語
譚穎詩/無何有
。分秒
作者簡介
現場
鄭晴韻、盧勁池/創意寫作教學的國際景觀與在地思索
進行式
關天林/文本與音樂的時空穿梭之旅——廖偉棠與陳慶恩談音樂會《音樂.世紀》
作家與a
何杏園/張婉雯與真誠
封面專題︰再會吧,香港
羅維日/啟首語 再會吧!二零一六的香港
譚穎詩/狹小的窗口,並不是世界盡頭——專訪潘源良
陳子雲/飄浮在海面的燈飾、大廈、男和女
劉海龍/香港土壤已不存在
小西/前衛已不存在?
智海/鞭屍
游靜/深坑迷思
李達寧/左翼不存在(?)
。雜音
作者簡介
重曝
文於天/反身代名詞
字元
楊兩全/關於末日
小令/鼓聲
余境熹/偽同志詩聯盟
劉偉成/蛇吞象擺設
李雲顥/海鷗脊椎
夏夏/離家出走的行李清單
謝旭昇/穀倉
袁紹珊/斯德哥爾摩
未能盡錄——編輯點評
李昭駿/不象徵甚麼
李維怡選文
夏君來/翠林
程皎暘/飛往無重島
麥樹堅/粵語輔導課
李維怡/在無重島放棄標準飛回翠林邨
字元特稿
可洛/怕醜草(上)
迴聲
羅維日/近距離讀者
。啞光
作者簡介
特稿
郭梓祺/書店與書
崑南/寇比力克的凝視
未完成
馬建/中國之夢(四)
陳希我/馬建的意義——讀《中國之夢》
評論專題:走入分子革命的時代
李薇婷/啟首語 歷史的間隔
楊焯灃/傘外的文學話語:以董啟章、黃碧雲為例
魏時煜/全民記錄和自我表達:十一部雨傘紀錄片
魂游/後佔領:走出白匣子,往來共融的微觀烏托邦
朗天/後雨傘抗爭的代理人障礙——抗爭圖式芻議
特約報道
李顥謙/游於野的可能——談香港文學季「文學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