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
第67期字花語
無差別
/關天林
這兩個月,先是自己搬家,再來是水煮魚搬家,種種丟棄與撿拾、偏移與重整,彷彿也上了一堂半堂,人間條件課。
人間人間,千千萬萬個人在此間生在此間死,聽著總有狹促之感。早前在一個展覽看過劉掬色的裝置作品,名叫《還給自己一個家徒四壁》。裝置很簡單,四面百葉簾圍出幾十尺空間,參觀者可以彎身鑽入其中,然後看見印在黑色窗簾上的迷濛夜色。那時不覺,搬家後才回想當時,身體稍動便觸碰窗簾,那些隨之搖曳失焦、若即若離的燈火,不就暗示著我們活在捉襟見肘的現實和想像裡?再彎身鑽出來,似乎又可以周旋自如,但真正的夜色已挾帶著它無差別的陰影降臨。
馮至曾在戰爭時期的後方發出這樣的感歎:「戰爭把世界分割成這麼多塊彼此不通聞問的地方。兩三年來,到過這山上來的朋友們其中已經有一些不能通音訊。而且有的已經死亡。對著和風麗日,尤其是對風中日光中閃爍著的樹葉,使人感到──一個人對著一個宇宙。」於是,人間又好像是廣闊得令人不安的,即使遠離了往昔年代的戰爭,流寓仍然是我們的副業。失去縱深的時光正逐漸拉開每個人之間的世界性距離,而我們則幻想私有這廣闊,籌劃諸多路線,並稱之為「自由」。想起長近五小時的紀錄片《囚》,那些拖著棉鞋在精神病院的長廊來回走動的人。他們有的激動哭笑,更多是目瞪口呆,還有一個,在長期否認患病後鬆懈下來,說他必須學懂遊戲規則,不掙扎以免被誤會為瘋癲,直到重獲自由。鏡頭一轉,風雪中麻雀黏附枯草,團聚團散。從麻雀眼裡看來,人間大概也就是搖搖晃晃的,圓滿卻可疑。
與今期客席專題編輯胡晴舫老師開會時聽到「人間條件」這個題目,立即就想到長長的畫卷,上面繪有錯落的風景,目所能及處,無數事件正在發生,互不相干又暗中牽連,放眼望遠,畫面的深處卻是靜海上的霧,散射著不分朝夕的曖昧光芒。
有時覺得,文學藝術創作所擁有的洞察力和廣角鏡,只能帶來更大的無力感,但既然不能一勞永逸地看穿重重迷霧,無法把未來直接帶到面前,我們或許更能保持沉緩而堅執的步姿,身入霧中,與不相干,與虛假的平靜和自由的幻覺對抗。猶如「條件」一詞,也指向對境況的認清。限制就是我們所有的力量。
搬了家的水煮魚仍然留在新蒲崗,這也是一種「條件」吧,但我們樂於駐留在這個小小的工業區,它所承載的本土歷史、所默默開拓的文藝風景,一直等待我們回顧勾勒和繼續發掘。「新蒲崗地文藝遊祭」便是為此而誕生的。參觀者穿梭於工廈的後巷、長廊和別有洞天的藝團作坊,親身領略歷史與地理的細密紋路。願他們都覺得此行不枉:不僅是認識了一個地區,也撫觸到時、地、人之間錯綜的連結。
寫完這一段,就是晚飯時間了,天已徹底入夜。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與其他編輯走過幾層斑駁的樓梯。褪色的金屬板在腳下顫抖,後巷有物流公司的工人匆忙搬運,也有人稍停,抽一口煙。冷氣機開始滴水。準備卸下重負的貨車亮起車尾燈,放大了我們的背影。再穿過另一幢工廈的電梯大堂,便會抵達擁擠的食店,我們將接續未完的對話,而話聲將淹沒在人間。
字花語
關天林/無差別
分秒
作者簡介
現場
梁柱鍇/藍色新蒲崗——新蒲崗地文藝遊祭後記
封面專題:人間條件
胡晴舫/啟首語 現世的直視
李維怡/尚在人間
劉滄龍/感受力
鄧阿藍/特價貨品架
伊格言/我的肉體app
鄧小樺/獨立與責任
李進文/跟時間學做一個人
盧勁池/聽
謝傲霜/打工仔之生活日常
王証恒/可恥如鼠
羅貴祥/人類紀的動植物緣
雜音
作者簡介
字元徵稿——風色性幻想
何杏園/最直接的裸露
黃可偉/中年同志T的感官調教
謝海勤/後青春期
梁匡哲/請多指教
洪昊賢/膨脹
字元
曾淦賢/詩兩首
呂永佳/斯德哥爾摩式獨白
陳李才/被攝物
廖亮羽/亞耳小鎮
周立民/+20
馬紅綾/步入世紀暮色中的南印Hampi
曾繁裕/終老之前
米哈/打呵欠的狗
未能盡錄——編輯點評
李昭駿/各自表述
啞光
作者簡介
賽博的想像——人文知識平台小輯
李薇婷/打開新媒體的多副面孔
鍾曉烽、字花編輯室/問題不在新與舊?——一群實驗者之言
鍾曉烽/約翰.伯格在創作——《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
眾綴
何福仁/那些流失了的意識
黃燦然/分析多多的一首詩
未完成
張婉雯/那些貓們(下)
特稿
黃宗潔/消失的連結:韓麗珠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