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團隊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也正嘗試拼砌出自己。
合作伙伴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4-1
Jul - Aug 2009
〈現實主義的政治〉週末系列講座
《字花》主辦,序言書室協辦
場地:序言書室
1. 瘋狂與真理:魯迅小說的現實性
在官方和主流的論述裡,魯迅一向被視為中國現代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偉大開端。但諷刺的是,魯迅在他的小說寫作中,卻一貫通過「狂人」或被社會主流鄙棄和侮蔑的人們的眼睛,展開他對「現實」的觀察和反思。這種有趣的敘述視角選取,恰恰與追求「呈現客觀現實」的主流現實主義傳統相違背,為我們展現另外一種被壓抑的「真理」。究竟魯迅是如何獲得這種另類的視角的?這種另類視角放諸當下,對今人又有何「現實」相關性?講座嘗試初步介紹,魯迅如何創造性轉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世紀末文藝實驗成果,為中國現代文學開啟一個別樣的現實主義傳統。
2. 熱切的旁觀者:重讀老舍和蕭紅的小說
自五四起,「旁觀者」即在中國現代小說中徘徊不去。在魯迅、老舍、蕭紅等作家的作品中,苦難往往不出於苦難承擔者之口,反而由旁觀者作證。這種「旁觀他人的痛苦」的敘述機制,很意外地沒有讓讀者安全地冷眼旁觀,反而喚起了他們對事件的熱切關注,有時更激起深刻的自我懷疑。
講座將以重讀老舍〈柳家大院〉和蕭紅〈手〉為起點。這兩篇小說,用現在的話來說,分別是有關家庭暴力和教育脫貧問題的。作為讀者∕旁觀者,我們將細心檢視小說中的旁觀者設置、敘事策略及閱讀效果;然後嘗試帶著一雙熱切的眼睛,回過頭來察看兩篇小說在香港當下的現實意義。
3. 鄉、土、城、人:淺談陳映真與黃春明的現實主義文學
五四運動和魯迅留下來的遺產,在台灣特定脈絡下的開花結果,演成了被稱為「鄉土文學」的一系列作品。要談鄉土文學,自不能不談陳映真與黃春明二位,談到二位,又不能不談到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有趣的是,魯迅與五四的文學運動,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實在不少,但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卻某程度彷彿上演成了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寫作之爭。在當年的冷戰氛圍底下,論爭很可能未能充份開展。直至今日,論者談陳映真和黃春明,大可能都希望盡量將其「文學」與「政治信念」分開。在冷戰應該要成為被記住的教訓的今天,我們這就試試,不要再把人的各部份分割處理,來做一次練習,就用陳映真的政治信念,來讀讀二位的小說裡的鄉、土、城、人,來發展一下官方宣傳文藝以外的「左翼」文藝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