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團隊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也正嘗試拼砌出自己。
合作伙伴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7
Aug 2010
利民生活 x 字花:利民新詩募集運動
懂寫或愛寫的,便來。
當然,最好你沒有被發展主義蒙頭, 欣賞唐樓多過大型屋苑,翻過簡.雅各布斯,對理想的街道生活有點憧憬,看過《歲月神偷》但感覺不太對味,也懂得分辨倫敦跟安特衛普。
我們圖以此項目擴大新詩文學對生活的滲透與影響,刺激思考,反思何謂好生活。創作題材以便利庶民的生活條件為主題,題目可自訂,每篇稿件總行數以6行以內為限。
截稿日期:8月7日
主辦單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字花
評選辦法:由承辦單位跟主辦單位共同派員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之。
徵選及獎勵辦法:優作2名,每款稿件將製作成「利民生活」項目短袖衛衣,贈給永利街居民是為紀念。另設入圍佳作10名,作品將被放於「利民生活」多媒體藝術主題展內展出。
格式:電腦打字,A4版面16pt新細明體
投稿:請將作品連同作者姓名及聯絡資料電郵至 laymanlife@gmail.com
聯絡:6492 8064 梁東
注意事項:
(一) 參選作品須以中文書寫及未曾得獎或在任何報刊、雜誌、網站等媒體發表,且不得同時參加其他文學獎項競賽。
(二) 參選作品如有不符規定或抄襲、冒名頂替情事者,即取消資格,主辦單位並保有法律追訴權。
(三) 入圍作品將另行通知。
(四) 參選者對評審委員會之決議不得有異議 。
關於利民生活
有人說,永利街已死。
多虧那部電影,永利街多了從外面進來觀光和拍照的人。有時候,一支長鏡伸到人家的窗邊,咔嚓一聲拍完便走。街坊說,這挺擾人的。於是,走廊上只剩下貓,喜歡到陽台上乘涼的長者都躲起來了。以前,永利街的店總打開門口做生意的,現在免煩於是都關門了。
「以前天台上面有天台屋,人人都會整個露台,街邊可以透爐煮飯,又可以行去隔籬檯夾餸。」老街坊都喜歡憶舊,但這不是我們辦「利民生活」的原因。
名字沒有挖苦或諷刺的意思,就算今天有人認為永利街不能再住人下去,策展團隊裏面每人卻確信,當年的街道設計與建築特色都是便利居民的。
「利民生活」是一個關於永利街的多面向展覽,内容包括在長春社進行的主體相片展覽、以人文精神及鄰舍關係為主題的不插電迷你音樂會、免費贈閱報紙《利民生活報》。此外,我們還跟文學雜誌《字花》共同舉辦以「利民生活」為題的新詩募集運動,以及跟本土品牌Fungus手作皮革小物,圖以另一種形式紀念昔日在永利街成行成市的印刷工業。
沒有人住的不是城市。同樣,沒有人行走的不能算作為一條街道。高舉保育的旗幟也許是相對輕鬆的,但在此以前我們必須先問自己:在這個發展主義當道的城市,永利街作為舊社區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居住空間?相比與地面生活割裂的大型屋苑,強調簡約實用的唐樓建築、街道裡的社區網絡,又可以給予我們怎樣的生活啟示?
永利街的故事,不只限與那條街,而是一個小社區;這也不單止屬於一代人的故事,甚至不只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故事。隨著「利民生活」的啟動,這個如何可以得到好生活的討論,其實才剛開始。
「利民生活」策展人
梁東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