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下載 2023/24 年度文學活動及出版物訂閱簡介

團隊

葉梓誦
主編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董嘉琪
高級行政主任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李梓瑩
行政及推廣主任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沈旻靜
見習編輯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張婉瑩
編輯助理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也正嘗試拼砌出自己。

合作伙伴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在學時逢休假便會在父親李威的招牌製作公司—「耀華製作室」幫忙。大學畢業後全職投入製作室的工作。2016年室,因希望保留已故街頭寫字師傅兼父親好友—李漢的筆墨,開始進行「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把李漢遺留的毛筆字逐步整理並完成電腦化。期間偶爾受邀進行導賞及講座,介紹香港街頭的墨寶。

soundpocket 聲音掏腰包

soundpocket扮演宣傳、教育、促進與收集的角色。團體涉足聲音、藝術與文化,發現聲音與不同的藝術形式(包括視覺藝術、裝置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有著多樣化和動態的關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為人們的生活賦予意義。團體希望與所有對聲音有同樣興趣的人共事。

浪人劇場

成立於2006年,「浪人劇場」透過他不斷修煉的「劍」,以高度浪漫的想像在舞台上遊走,展現一幕幕人間風景,為這個靈光消逝的時代,凝住世界仍然存在的美。劇團以「意象劇場」方式,探索當代劇場語言及美學,創作獨樹一幟具想像力的劇場表演風格;並從不同的素材、香港文化及文學等作為起點,創作多個劇場作品,包括《無耳琴師》、《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與西西玩遊戲》、《Bear-Men》(創作自西西《縫熊志》)、《心林》-改編自董啟章《安卓珍尼》等。

自由人

協助基層及全職婦女家庭,由手作設計師教授,以環保概念,自家製作別具創意時尚及藝術感的家居用品、手飾等,以網上平台作銷售點,並訓練成工作坊導師,讓婦女能學習技能,同時能照顧家庭的原則下,以自身之力及公平的制度下,增加家庭收入,舒緩家庭經濟壓力,建立個人、家庭與社區的正面身分關係。以關愛為核心價值,了解其需要,並以基督信仰作持續的生命培養。

Bleak House Books

上年於新蒲崗落戶的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獨立書店是香港比較難找到的英文二手書專賣店。這裡藏書豐富,不但可找到本地和海外的初版絕版新舊讀物,還有大量復刻印藏、懷舊童書、經典Penguin系列、精緻藍帶食譜、漫畫及樂譜等。而讀者也可於其網店中找到更多店主推薦和書籍簡介,可見小店的心思。Bleak House Books 除了是書店,還是一個閱讀愛好者的聚腳點。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讓讀者可暫時忘記煩囂的都市生活,在舒適的氛圍中重新投入書本,並分享交流想法和閱讀心得。

One Book One City我城我書

「我城我書」(One City One Book Hong Kong) 是一個社區閱讀計劃,旨在聚集城市人一起閱讀和討論同一本書。2019年的選書為陳志勇的無字圖像小說《抵岸》,此小說沒有文字情節,超越了語言界限,並講述了移民、歸屬和接納異己等共同主題的移民故事。一系列與選書有關的活動亦同步進行,包括該讀本及其主題的討論會,以及展覽、電影放映、學校活動、書籍討論、作者訪問、文化表演和圖書館活動等等。

里人文化

里人文化事業包含以下出版公司 : 大是文化、星火文化、任性文化、質人文化、書林出版、小批次文化、眾生文化、MCCM Creations、Brownie Publishing 、Spotless Mind、壹出版、美藝畫報社、dirty press、毫末書社、後話文字工作室、迎風不懼、玻璃樹文化、四筆象、科華圖書 、Genesis Publishing株式會社、 自資出版… 等。經營品牌則有:東方出版。

見山書店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艺鵠書店 ACO Bookstore

艺鵠座落灣仔與銅鑼灣交界的富德樓,2008年透過達微慈善基金以象徵式租金支持,以獨立書店之姿成立。除了售賣當代藝術和文化相關的中英文書籍外,也支持本地及海外獨立出版,透過多元閱讀滋養及豐富別人生命。書店作為多功能空間,也歡迎各種藝文活動租場或合作。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以推動香港的兒童文學創作、欣賞及交流為理想,鼓勵創作者為孩子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與家長、教師和社會大眾一起跟孩子分享童書,讓孩子愉快地遨遊在廣闊的閱讀世界裡。

CCDC 城市當代舞蹈團

城市當代舞蹈團是香港首個全職專業現代舞團,於1979年由曹誠淵創立,以體現香港當代文化及推動現代舞蹈發展為宗旨。多年來,舞團保留了超過二百齣本土編舞家的完整舞碼,也經常與其他媒介藝術家合作,展現多元化的香港文化特色。舞團亦有開展頻密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先後代表香港在美洲、歐洲、澳洲及亞洲共三十多個主要城市,進行了二百五十場海外演出,備受國際藝壇重視。此外,舞團也積極推動舞蹈教育工作,成立CCDC舞蹈中心,繼續發揚以往的舞蹈教育、舞蹈外展計劃、社區表演及藝術推廣等工作。

書送快樂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Wheel Thing Makers 軸物行者

「軸物行者」集創新、手藝、技術和社會創新的知識交流平台,我們設備齊全的工作室佔1,900平方呎,位於香港其中一個老社區 – 土瓜灣的一棟工廠大廈之內。我們的核心成員和一些來自不同專門範疇的義務成員,每天都在那空間進行創新與嘗試。工作室既是教育、創作與工作場所,也是業餘愛好者,藝術家,和初創企業家創建他們夢想的實驗空間。雖然我們的工作室不甚規模,但一般所須的工具、零件和耗材都已經齊備,以讓喜歡研究自行車、分享知識,以及動手造的我們提供合適的空間,一起成為「軸物行者」。

52Hz出版聯盟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每一個字是一塊磚石,我們鋪砌,銘刻,投擲。

銀の文房具

銀の文房具是Hong Kong Creates 創造的一個文化項目, 目的是透過這個空間與不同的單位合作推廣使用文具, 好讓大家揀選到適合自己用的文具!
昔日在香港曾經出現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部份文具都可以在銀の文房具內找到,店鋪有銀店長在場拹助大家.
文具店內的九成都是展覽品, 是非賣品! 目的是能與更多人分享!
但店主精選了一些經典及海外採購回來的精品文具好讓參觀人士選購.
重拾和加添生活中一點樂趣!!!

長春社

長春社(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環保團體。我們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於自然保育、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

虎地書室

虎地書室是一間由嶺南人共同經營、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的獨立書室。

MOViE MOViE

光影路上,
MOViE MOViE希望與你成為同路人。
因為愛電影,我們由電影頻道出發,
將享譽影壇的得獎猛片、世界各地的art-house好戲,
到數碼復修的珍罕經典,一一帶到你家中,渴望與你一起,看盡電影的姹紫嫣紅。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一直為喪親者、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治喪陪伴及情緒支援服務,以及舉辦不同生死教育活動。服務計劃包括護慰天使、生命重塑、安寧在家及死而復生。

鞍山探索館

活化後的信義會恩青營(鞍山探索館)會是香港首間保育礦場的「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體驗」於一身的探索活動中心。
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期望透過活化「恩青營」計劃,重新規劃及發展恩青營,整理礦場/礦工的歷史故事、為學校團體、企業、社福機構、教會團體及公眾人士提供體驗/導賞服務,認識昔日礦村歷史下的人文關懷及香港社會的價值。

香港同讀文化節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南豐紗廠

南豐紗廠於2018年落成,是南豐集團策劃的地標式保育項目。對於香港,一個集創意培育基地、非牟利文化機構與體驗式零售於一身的地方可能會有點陌生。但當你明白南豐紗廠的遠景及歷史,你將會發現這是一個純正的香港故事。

南豐紗廠見證香港紡織工業由60年代開始的黃金時代,如何承傳並帶領本地應用創意及創新產業邁進新里程。建基於集團的承傳與歷史,南豐紗廠以紡織和工業為根基,交織出創新、文化及學習體驗,讓訪客從中探索不斷延續而真實的香港故事。

大專院校文學巡迴2016-2017

SHARE
於 16-01-2017 發表

「大專院校文學巡迴」來到第三屆,「水煮魚文化」今年以「感官旅行」為題,透過一系列講座與跨界工作坊,微觀日常經驗,一步步穿透身體,書寫自我。活動包括:電影放映會,文學劇場,圖像詩工作坊,性別講座與對談等等。

23 December 2016
【第三屆大專文學巡迴:感官旅行】
文學劇場:身體篇
「我費力地扭開水喉卻不得要領,我看出窗外,輸水管變成了佈滿裂縫的乾枯腸子。裂縫逐漸擴大,露出埋藏在內裏的石塊沙礫和垃圾。多條腸子同時爆裂,水柱傾瀉而出。」–〈輸水管森林〉韓麗珠
輸水管既是城市的一部份,又於日常隱沒,一如我們早已習慣的身體,又彷彿是具陌生人。水煮魚文化連續兩年推行「文學劇場」,這次來到中大校園,邀來「浪人劇場」譚孔文,將以小說〈輸水管森林〉為文本,嘗試透過體驗劇場的形式,以形體動作、語言等重新建立身體與環境的連結,並進行創作,一起剖開私密的身體。
日期:2017年1月16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譚孔文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導師簡介
譚孔文,浪人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2008年任香港演藝學院駐院藝術家。遊走於劇場任導演、舞台及服裝設計、編劇及策劃等。畢業於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及科藝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導演)及獲頒一級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在學期間,曾獲傑出導演獎及多個獎學金,亦多次代表學院到外地學習交流。2003年獲香港戲劇獎學金到日本交流。
譚氏一直專注香港文化及文學在劇場的發展,著重探索以多媒體的劇場形式來呈現詩意的意象,創造質樸而具想像力的表演風格。曾導演及改編香港文學作品有:《對倒》、《我城》、《體育時期》、《鯉魚門的霧》、《縫身》及《香港三部曲》等。

10 January 2017
【第三屆大專文學巡迴:感官旅行】   
文學劇場:身體篇    
「我費力地扭開水喉卻不得要領,我看出窗外,輸水管變成了佈滿裂縫的乾枯腸子。裂縫逐漸擴大,露出埋藏在內裏的石塊沙礫和垃圾。多條腸子同時爆裂,水柱傾瀉而出。」–〈輸水管森林〉韓麗珠  
輸水管既是城市的一部份,又於日常隱沒,一如我們早已習慣的身體,又彷彿是具陌生人。水煮魚文化連續兩年推行「文學劇場」,這次來到中大校園,邀來「浪人劇場」譚孔文,將以小說〈輸水管森林〉為文本,嘗試透過體驗劇場的形式,以形體動作、語言等重新建立身體與環境的連結,並進行創作,一起剖開私密的身體。    
日期:2017年1月16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譚孔文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導師簡介
譚孔文,浪人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2008年任香港演藝學院駐院藝術家。遊走於劇場任導演、舞台及服裝設計、編劇及策劃等。畢業於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及科藝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導演)及獲頒一級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在學期間,曾獲傑出導演獎及多個獎學金,亦多次代表學院到外地學習交流。2003年獲香港戲劇獎學金到日本交流。
譚氏一直專注香港文化及文學在劇場的發展,著重探索以多媒體的劇場形式來呈現詩意的意象,創造質樸而具想像力的表演風格。曾導演及改編香港文學作品有:《對倒》、《我城》、《體育時期》、《鯉魚門的霧》、《縫身》及《香港三部曲》等。

24 January 2017
詩 ✕ 圖像 ✕ 即興舞      
來到中文大學校園,繼「曾未見∙ 聽私語:呂永佳詩、詞工作坊」及「文學劇場:身體篇」,我們將引入「圖像詩工作坊」,並首次將即興舞蹈與文學結合,帶來「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重構對身體的感官想像。   
【留住紋學:圖像詩工作坊】   
工作坊結合文本賞析、創作與人體藝術,運用印度紋身藝術,一邊解拆圖像與詩歌的關係,一邊認識圖像詩及香港當代新詩。參加者在導師帶領下,將結合詩歌,設計獨一無二的圖像,讓文字穿透肌膚,輕輕在日常中躍動。     
日期: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水煮魚工作組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 201 室

3 February 2017
【大專文學巡迴:中大站】
留住紋學:圖像詩工作坊   
工作坊結合文本賞析、創作與人體藝術,運用印度紋身藝術,一邊解拆圖像與詩歌的關係,一邊認識圖像詩及香港當代新詩。  
參加者在導師帶領下,將結合詩歌,設計獨一無二的圖像,讓文字穿透肌膚,輕輕在日常中躍動。       
日期: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水煮魚工作組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 201 室

13 February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恒管站】  
她們的凝視—從時尚到身體的記憶     
女性經常被置於男性凝視 (male gaze) 之下,成為慾望的對象 (object of desire)。被凝視的女子可以怎樣找回自我?又如何藉著穿衣去改變人生﹖曾在報章雜誌撰寫「浮世物哀」、「薄物細故」、「一物兩寫」專欄的作家方太初,將從衣飾與時尚角度出發,召喚女性與身體、順從與顛覆之間的記憶。       
日期: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 4:00 – 5:30
講者:方太初
地點:恒生管理學院(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
講者簡介
方太初,香港作家,著有《浮世物哀》、《另一處所在》。作品收入香港及韓國等地小說選集,曾於報章雜誌撰寫專欄。獲選香港書展「香港作家巡禮2010」當代及新晉作家之一。「詩歌生活節2016」策展人。

留住紋學:圖像詩工作坊
工作坊結合文本賞析、創作與人體藝術,運用印度紋身藝術,一邊解拆圖像與詩歌的關係,一邊認識圖像詩及香港當代新詩。參加者在導師帶領下,將結合詩歌,設計獨一無二的圖像,讓文字穿透肌膚,輕輕在日常中躍動。
日期: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 1:30 – 3:30
導師:水煮魚工作組
地點:恒生管理學院(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恒生管理學院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20 February 2017
【大專文學巡迴:中大站】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水煮魚文化」邀來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丸仔 yuenjie MARU,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7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丸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排練室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導師簡介
丸仔yuenjie MARU ,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亦從事編舞、劇場、繪畫、文字和裝置藝術創作,著有個人作品集《丸仔拉符呃拾年行為藝術1999-2009》。現為「舛一卌人Danotcers」、「丸仔與無間舞者」、「作動Make and Move」及「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共生舞團」之藝術總監,乃香港首位及亞洲少數DanceAbility認證教師之一,並以DanceAbility為基礎研展「共生舞蹈」。曾參加美國加州AXIS Dance Company「與肢障舞者共舞」的導師培訓 (Physically Integrated Dance Teacher Training)及 隨Nancy Stark Smith修習潛動譜 (The Underscore) ,深入體會到「接觸即興」的發源和發展,以及「生活即是舞蹈」的真諦。

3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    
來到浸會大學校園,我們與人創節2017 《身之膥》聯乘合辦兩場活動,包括邀來詩人黃裕邦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借身體為容器進行想像。另外,我們亦引入「舞蹈X小說X詩工作坊」,將舞蹈與文學結合,重構對身體的感官想像。     
異色的凝視:黃裕邦講座      
情色看似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不過,當你長出了相對於世俗的另一種審視美色的眼睛,在此凝視之下的身體,又將是如何?     
曾以非母語英語出版詩集《天裂》(Crevasse)、並獲第28屆美國LGBTQ 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s) 男同志詩歌組別首獎的詩人黃裕邦(Nicholas Wong),詩風跳脫活潑,詩中滿滿是現代都市的色慾意象。黃裕邦將以自身的創作經驗,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從身體到體外之物,從挑逗到挑釁,無不打破你心中既定的情色想像。    
日期: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 5:30 – 晚上7:00
講者:黃裕邦
主持:李薇婷(《字花》編輯)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AAB204
講者簡介
黃裕邦(Nicholas Wong)
詩人,作品《天裂》(Crevasse)於2015年由 Kaya 出版,獲得第二十八屆 Lambda 文學獎,現為香港筆會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水煮魚文化」邀來舞者梵谷,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15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 2:30 – 5:30
導師:梵谷(吳偉碩)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FSC501
導師簡介
梵谷 Andy Ng
於大專新聞系畢業,曾習現代舞並撰寫舞評多年。後把興趣延伸至戲劇表演,先往倫敦攻讀東西方戲劇碩士課程,再赴新加坡接受東西方多種傳統和當代劇場表演體系之訓練。以其獨豎一幟的創造力、表演能力和對身體表演文化研究所得,與不同類型導演及藝術工作者合作,參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和跨媒界的演出與導演項目。並多次受邀遠赴亞洲和歐洲多個城市演出、參與創作交流、研討會議和教學工作。曾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從事全職教學工作;目前出任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形體戲劇訓練學校導師。多年前成立香港表演研究中心,進行表演理論,技法、美學,融合和應用等實踐研究,並把研究結果變成系統化教育內容。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6 March 2017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水煮魚文化」邀來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丸仔 yuenjie MARU,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丸仔 yuenjie MARU
地點:崇基校園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 303 室 
導師簡介
丸仔 yuenjie MARU 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亦從事編舞、劇場、繪畫、文字和裝置藝術創作,著有個人作品集《丸仔拉符呃拾年行為藝術1999-2009》。現為「舛一卌人Danotcers」、「丸仔與無間舞者」、「作動Make and Move」及「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共生舞團」之藝術總監,乃香港首位及亞洲少數DanceAbility認證教師之一,並以DanceAbility為基礎研展「共生舞蹈」。曾參加美國加州AXIS Dance Company「與肢障舞者共舞」的導師培訓 (Physically Integrated Dance Teacher Training)及 隨Nancy Stark Smith修習潛動譜 (The Underscore) ,深入體會到「接觸即興」的發源和發展,以及「生活即是舞蹈」的真諦。 
查詢:2135 7038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10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  
「水煮魚文化」邀來舞者梵谷,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15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 2:30 – 5:30
導師:梵谷(吳偉碩)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FSC501
導師簡介
梵谷 Andy Ng
於大專新聞系畢業,曾習現代舞並撰寫舞評多年。後把興趣延伸至戲劇表演,先往倫敦攻讀東西方戲劇碩士課程,再赴新加坡接受東西方多種傳統和當代劇場表演體系之訓練。以其獨豎一幟的創造力、表演能力和對身體表演文化研究所得,與不同類型導演及藝術工作者合作,參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和跨媒界的演出與導演項目。並多次受邀遠赴亞洲和歐洲多個城市演出、參與創作交流、研討會議和教學工作。曾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從事全職教學工作;目前出任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形體戲劇訓練學校導師。多年前成立香港表演研究中心,進行表演理論,技法、美學,融合和應用等實踐研究,並把研究結果變成系統化教育內容。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11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教大站】
何處灑鹽花: 香港文學的性別經驗
他們各有自己的文學性別天地,劉小麗最初以社會學介入香港小說的愛情與性別,文藝的關懷有否成為與弱勢同行的政治呼召。洪嘉編而優則經營藝團與文化空間,小說結集裡的性小眾亦折射了文學的生存智慧。洪曉嫻透過社運與寫作袒呈青春女子的情慾想望,詩歌會如何在抗爭意識與柔荑婉約之間打破女子(詩人)定型。
「大專文學巡迴」來到教育大學,邀來三位講者,分享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崗位上,香港文學中的性別經驗。濕濡之夜不一定只有禁忌,也有另一文學境地。
日期: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8:30
講者:劉小麗、洪嘉、洪曉嫻
主持:區仲桃博士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D4-G/F-04
講者簡介
劉小麗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人文、設計及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洪嘉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於副刊文化版工作,目前從事藝術行政及廚房工作。著有小說《Playlist》。
洪曉嫻
詩人、評論人、寫作班導師,曾任《字花》編輯,著有詩集《浮蕊盪蔻》。

14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      
情色看似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不過,當你長出了相對於世俗的另一種審視美色的眼睛,在此凝視之下的身體,又將是如何?    
「我將早晨漂白為乳液
用的是純白       
惻隱之心。行走時露出
勾引者的一隻腳,另一隻            
屬於獵物。我們以雙腳
奏樂,鞋履同步。消失吧,   
褲子上該死的乳白污漬。
出來吧,俊俏的跟蹤者     
在尿兜附近尋覓慾念,
唯有「美 
標」能望其項背的瓷器。讓我擺脫柔弱吧,但願
我沒有血肉,成為機器         
黏稠如杏仁蛋白糖漿。我彎腰的樣子慘不忍睹,
毫無尊嚴。誰在乎──     
皂液器只對
牆壁說話。他的臂膀從後面      
抱着我的時候,我知道他
要的是甚麼:經巴士德消毒的那種。」──〈私處:美標〉,《天裂》       
“I whiten my morning into liquid
by having som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Walking reveals
one foot of the cruising, another   
of the cruised. We make music with
our feet, our synchronous shoes. Out,     
damned milk spot on my pants.
Out, damned hot stalker seeking weight     
and wish near urinals, porcelains only
“American Stand-     
ard” can approach. Unsex me here, I wish
I was not biological, but a machine sticky        
as marzipan. My bending is a sorry sight,
teeming with shortage of esteem. Who cares—      
the soap dispenser only speaks
to the wall. When his arms hold me         
from behind, I know what
he wants, the pasteurized kind.”── PRIVATE PARTS:AMERICAN STANDARD/ Crevasse  
這可能是男性上廁所的獨特體會--難得有一段時間站着凝視便所(凝視其他地方者不在此列)。發現便所上寫着:「American Standard」如廁的你才驚覺,喔,如廁也有標準嗎?         
黃裕邦(Nicholas Wong)將以自身的創作經驗,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從身體到體外之物,從挑逗到挑釁,無不打破你心中既定的情色想像。 
異色的凝視:黃裕邦講座      
日期: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00 – 8:30 
講者:黃裕邦(Nicholas Wong)
主持:李薇婷(《字花》編輯)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AAB204
講者簡介
黃裕邦(Nicholas Wong)
詩人,作品《天裂》(Crevasse)於2015年由 Kaya 出版,獲得第二十八屆 Lambda 文學獎,現為香港筆會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15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活動時間改為晚上7時至8時半)
這只能是晚上的活動。你看着畫面裡上升的箭頭,按下「Play」,觀星--動作片裡的明星--畫面何時停止不太重要,你的起伏決定一切如何開始與休止。這是你最獨一無二的經驗,而弔詭地,也是最共通的。         
「他的皮膚跟雙胞胎正太的縱橫交叠,忙於
主動抽插與借位。
他的彈性、他最後的疲勞夾在播放
與停止之間,停下來。我回帶──
色情片男星在日圓貶值當天逝世,
許多iku/kimochi/變態的chin chin以及名詞
與動詞混用,在他兩腿之間。
那是手作的幸福,
手掌察覺到自己存在。
一如大多數星座,他的誕生
指示多於敘述。」──〈觀星〉,《天裂》
“His skin crisscrossed skin of twin twinks, busy
leading with moving rubber and angle.
His elasticity, his last fatigue between play
and stop, stopped. I rewound —
The porn star died the day the Yen dropped,
lots of iku / kimochi / kinky chin chin and noun-
and-verb confusion between his legs.
That’s hand-made happiness,
the hands aware of themselves.
Like most constellations’, his birth
was more referential than narrative.” ──Star Gazing/ Crevasse      
黃裕邦(Nicholas Wong)詩中滿滿是現代都市的色慾意象,這個周五,Nicholas將來到香港浸會大學,以自身的創作經驗,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從身體到體外之物,從挑逗到挑釁,無不打破你心中既定的情色想像。
異色的凝視:黃裕邦講座          
日期: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00 – 8:30 
講者:黃裕邦(Nicholas Wong)
主持:李薇婷(《字花》編輯)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AAB204
講者簡介
黃裕邦(Nicholas Wong)
詩人,作品《天裂》(Crevasse)於2015年由 Kaya 出版,獲得第二十八屆 Lambda 文學獎,現為香港筆會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下載 2023/24 年度文學活動及出版物訂閱簡介

團隊

葉梓誦
主編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董嘉琪
高級行政主任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李梓瑩
行政及推廣主任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沈旻靜
見習編輯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張婉瑩
編輯助理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也正嘗試拼砌出自己。

合作伙伴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在學時逢休假便會在父親李威的招牌製作公司—「耀華製作室」幫忙。大學畢業後全職投入製作室的工作。2016年室,因希望保留已故街頭寫字師傅兼父親好友—李漢的筆墨,開始進行「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把李漢遺留的毛筆字逐步整理並完成電腦化。期間偶爾受邀進行導賞及講座,介紹香港街頭的墨寶。

soundpocket 聲音掏腰包

soundpocket扮演宣傳、教育、促進與收集的角色。團體涉足聲音、藝術與文化,發現聲音與不同的藝術形式(包括視覺藝術、裝置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有著多樣化和動態的關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為人們的生活賦予意義。團體希望與所有對聲音有同樣興趣的人共事。

浪人劇場

成立於2006年,「浪人劇場」透過他不斷修煉的「劍」,以高度浪漫的想像在舞台上遊走,展現一幕幕人間風景,為這個靈光消逝的時代,凝住世界仍然存在的美。劇團以「意象劇場」方式,探索當代劇場語言及美學,創作獨樹一幟具想像力的劇場表演風格;並從不同的素材、香港文化及文學等作為起點,創作多個劇場作品,包括《無耳琴師》、《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與西西玩遊戲》、《Bear-Men》(創作自西西《縫熊志》)、《心林》-改編自董啟章《安卓珍尼》等。

自由人

協助基層及全職婦女家庭,由手作設計師教授,以環保概念,自家製作別具創意時尚及藝術感的家居用品、手飾等,以網上平台作銷售點,並訓練成工作坊導師,讓婦女能學習技能,同時能照顧家庭的原則下,以自身之力及公平的制度下,增加家庭收入,舒緩家庭經濟壓力,建立個人、家庭與社區的正面身分關係。以關愛為核心價值,了解其需要,並以基督信仰作持續的生命培養。

Bleak House Books

上年於新蒲崗落戶的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獨立書店是香港比較難找到的英文二手書專賣店。這裡藏書豐富,不但可找到本地和海外的初版絕版新舊讀物,還有大量復刻印藏、懷舊童書、經典Penguin系列、精緻藍帶食譜、漫畫及樂譜等。而讀者也可於其網店中找到更多店主推薦和書籍簡介,可見小店的心思。Bleak House Books 除了是書店,還是一個閱讀愛好者的聚腳點。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讓讀者可暫時忘記煩囂的都市生活,在舒適的氛圍中重新投入書本,並分享交流想法和閱讀心得。

One Book One City我城我書

「我城我書」(One City One Book Hong Kong) 是一個社區閱讀計劃,旨在聚集城市人一起閱讀和討論同一本書。2019年的選書為陳志勇的無字圖像小說《抵岸》,此小說沒有文字情節,超越了語言界限,並講述了移民、歸屬和接納異己等共同主題的移民故事。一系列與選書有關的活動亦同步進行,包括該讀本及其主題的討論會,以及展覽、電影放映、學校活動、書籍討論、作者訪問、文化表演和圖書館活動等等。

里人文化

里人文化事業包含以下出版公司 : 大是文化、星火文化、任性文化、質人文化、書林出版、小批次文化、眾生文化、MCCM Creations、Brownie Publishing 、Spotless Mind、壹出版、美藝畫報社、dirty press、毫末書社、後話文字工作室、迎風不懼、玻璃樹文化、四筆象、科華圖書 、Genesis Publishing株式會社、 自資出版… 等。經營品牌則有:東方出版。

見山書店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艺鵠書店 ACO Bookstore

艺鵠座落灣仔與銅鑼灣交界的富德樓,2008年透過達微慈善基金以象徵式租金支持,以獨立書店之姿成立。除了售賣當代藝術和文化相關的中英文書籍外,也支持本地及海外獨立出版,透過多元閱讀滋養及豐富別人生命。書店作為多功能空間,也歡迎各種藝文活動租場或合作。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以推動香港的兒童文學創作、欣賞及交流為理想,鼓勵創作者為孩子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與家長、教師和社會大眾一起跟孩子分享童書,讓孩子愉快地遨遊在廣闊的閱讀世界裡。

CCDC 城市當代舞蹈團

城市當代舞蹈團是香港首個全職專業現代舞團,於1979年由曹誠淵創立,以體現香港當代文化及推動現代舞蹈發展為宗旨。多年來,舞團保留了超過二百齣本土編舞家的完整舞碼,也經常與其他媒介藝術家合作,展現多元化的香港文化特色。舞團亦有開展頻密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先後代表香港在美洲、歐洲、澳洲及亞洲共三十多個主要城市,進行了二百五十場海外演出,備受國際藝壇重視。此外,舞團也積極推動舞蹈教育工作,成立CCDC舞蹈中心,繼續發揚以往的舞蹈教育、舞蹈外展計劃、社區表演及藝術推廣等工作。

書送快樂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Wheel Thing Makers 軸物行者

「軸物行者」集創新、手藝、技術和社會創新的知識交流平台,我們設備齊全的工作室佔1,900平方呎,位於香港其中一個老社區 – 土瓜灣的一棟工廠大廈之內。我們的核心成員和一些來自不同專門範疇的義務成員,每天都在那空間進行創新與嘗試。工作室既是教育、創作與工作場所,也是業餘愛好者,藝術家,和初創企業家創建他們夢想的實驗空間。雖然我們的工作室不甚規模,但一般所須的工具、零件和耗材都已經齊備,以讓喜歡研究自行車、分享知識,以及動手造的我們提供合適的空間,一起成為「軸物行者」。

52Hz出版聯盟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每一個字是一塊磚石,我們鋪砌,銘刻,投擲。

銀の文房具

銀の文房具是Hong Kong Creates 創造的一個文化項目, 目的是透過這個空間與不同的單位合作推廣使用文具, 好讓大家揀選到適合自己用的文具!
昔日在香港曾經出現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部份文具都可以在銀の文房具內找到,店鋪有銀店長在場拹助大家.
文具店內的九成都是展覽品, 是非賣品! 目的是能與更多人分享!
但店主精選了一些經典及海外採購回來的精品文具好讓參觀人士選購.
重拾和加添生活中一點樂趣!!!

長春社

長春社(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環保團體。我們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於自然保育、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

虎地書室

虎地書室是一間由嶺南人共同經營、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的獨立書室。

MOViE MOViE

光影路上,
MOViE MOViE希望與你成為同路人。
因為愛電影,我們由電影頻道出發,
將享譽影壇的得獎猛片、世界各地的art-house好戲,
到數碼復修的珍罕經典,一一帶到你家中,渴望與你一起,看盡電影的姹紫嫣紅。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一直為喪親者、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治喪陪伴及情緒支援服務,以及舉辦不同生死教育活動。服務計劃包括護慰天使、生命重塑、安寧在家及死而復生。

鞍山探索館

活化後的信義會恩青營(鞍山探索館)會是香港首間保育礦場的「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體驗」於一身的探索活動中心。
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期望透過活化「恩青營」計劃,重新規劃及發展恩青營,整理礦場/礦工的歷史故事、為學校團體、企業、社福機構、教會團體及公眾人士提供體驗/導賞服務,認識昔日礦村歷史下的人文關懷及香港社會的價值。

香港同讀文化節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南豐紗廠

南豐紗廠於2018年落成,是南豐集團策劃的地標式保育項目。對於香港,一個集創意培育基地、非牟利文化機構與體驗式零售於一身的地方可能會有點陌生。但當你明白南豐紗廠的遠景及歷史,你將會發現這是一個純正的香港故事。

南豐紗廠見證香港紡織工業由60年代開始的黃金時代,如何承傳並帶領本地應用創意及創新產業邁進新里程。建基於集團的承傳與歷史,南豐紗廠以紡織和工業為根基,交織出創新、文化及學習體驗,讓訪客從中探索不斷延續而真實的香港故事。

大專院校文學巡迴2016-2017

SHARE
於 16-01-2017 發表

「大專院校文學巡迴」來到第三屆,「水煮魚文化」今年以「感官旅行」為題,透過一系列講座與跨界工作坊,微觀日常經驗,一步步穿透身體,書寫自我。活動包括:電影放映會,文學劇場,圖像詩工作坊,性別講座與對談等等。

23 December 2016
【第三屆大專文學巡迴:感官旅行】
文學劇場:身體篇
「我費力地扭開水喉卻不得要領,我看出窗外,輸水管變成了佈滿裂縫的乾枯腸子。裂縫逐漸擴大,露出埋藏在內裏的石塊沙礫和垃圾。多條腸子同時爆裂,水柱傾瀉而出。」–〈輸水管森林〉韓麗珠
輸水管既是城市的一部份,又於日常隱沒,一如我們早已習慣的身體,又彷彿是具陌生人。水煮魚文化連續兩年推行「文學劇場」,這次來到中大校園,邀來「浪人劇場」譚孔文,將以小說〈輸水管森林〉為文本,嘗試透過體驗劇場的形式,以形體動作、語言等重新建立身體與環境的連結,並進行創作,一起剖開私密的身體。
日期:2017年1月16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譚孔文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導師簡介
譚孔文,浪人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2008年任香港演藝學院駐院藝術家。遊走於劇場任導演、舞台及服裝設計、編劇及策劃等。畢業於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及科藝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導演)及獲頒一級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在學期間,曾獲傑出導演獎及多個獎學金,亦多次代表學院到外地學習交流。2003年獲香港戲劇獎學金到日本交流。
譚氏一直專注香港文化及文學在劇場的發展,著重探索以多媒體的劇場形式來呈現詩意的意象,創造質樸而具想像力的表演風格。曾導演及改編香港文學作品有:《對倒》、《我城》、《體育時期》、《鯉魚門的霧》、《縫身》及《香港三部曲》等。

10 January 2017
【第三屆大專文學巡迴:感官旅行】   
文學劇場:身體篇    
「我費力地扭開水喉卻不得要領,我看出窗外,輸水管變成了佈滿裂縫的乾枯腸子。裂縫逐漸擴大,露出埋藏在內裏的石塊沙礫和垃圾。多條腸子同時爆裂,水柱傾瀉而出。」–〈輸水管森林〉韓麗珠  
輸水管既是城市的一部份,又於日常隱沒,一如我們早已習慣的身體,又彷彿是具陌生人。水煮魚文化連續兩年推行「文學劇場」,這次來到中大校園,邀來「浪人劇場」譚孔文,將以小說〈輸水管森林〉為文本,嘗試透過體驗劇場的形式,以形體動作、語言等重新建立身體與環境的連結,並進行創作,一起剖開私密的身體。    
日期:2017年1月16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譚孔文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導師簡介
譚孔文,浪人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2008年任香港演藝學院駐院藝術家。遊走於劇場任導演、舞台及服裝設計、編劇及策劃等。畢業於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及科藝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導演)及獲頒一級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在學期間,曾獲傑出導演獎及多個獎學金,亦多次代表學院到外地學習交流。2003年獲香港戲劇獎學金到日本交流。
譚氏一直專注香港文化及文學在劇場的發展,著重探索以多媒體的劇場形式來呈現詩意的意象,創造質樸而具想像力的表演風格。曾導演及改編香港文學作品有:《對倒》、《我城》、《體育時期》、《鯉魚門的霧》、《縫身》及《香港三部曲》等。

24 January 2017
詩 ✕ 圖像 ✕ 即興舞      
來到中文大學校園,繼「曾未見∙ 聽私語:呂永佳詩、詞工作坊」及「文學劇場:身體篇」,我們將引入「圖像詩工作坊」,並首次將即興舞蹈與文學結合,帶來「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重構對身體的感官想像。   
【留住紋學:圖像詩工作坊】   
工作坊結合文本賞析、創作與人體藝術,運用印度紋身藝術,一邊解拆圖像與詩歌的關係,一邊認識圖像詩及香港當代新詩。參加者在導師帶領下,將結合詩歌,設計獨一無二的圖像,讓文字穿透肌膚,輕輕在日常中躍動。     
日期: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水煮魚工作組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 201 室

3 February 2017
【大專文學巡迴:中大站】
留住紋學:圖像詩工作坊   
工作坊結合文本賞析、創作與人體藝術,運用印度紋身藝術,一邊解拆圖像與詩歌的關係,一邊認識圖像詩及香港當代新詩。  
參加者在導師帶領下,將結合詩歌,設計獨一無二的圖像,讓文字穿透肌膚,輕輕在日常中躍動。       
日期: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水煮魚工作組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 201 室

13 February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恒管站】  
她們的凝視—從時尚到身體的記憶     
女性經常被置於男性凝視 (male gaze) 之下,成為慾望的對象 (object of desire)。被凝視的女子可以怎樣找回自我?又如何藉著穿衣去改變人生﹖曾在報章雜誌撰寫「浮世物哀」、「薄物細故」、「一物兩寫」專欄的作家方太初,將從衣飾與時尚角度出發,召喚女性與身體、順從與顛覆之間的記憶。       
日期: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 4:00 – 5:30
講者:方太初
地點:恒生管理學院(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
講者簡介
方太初,香港作家,著有《浮世物哀》、《另一處所在》。作品收入香港及韓國等地小說選集,曾於報章雜誌撰寫專欄。獲選香港書展「香港作家巡禮2010」當代及新晉作家之一。「詩歌生活節2016」策展人。

留住紋學:圖像詩工作坊
工作坊結合文本賞析、創作與人體藝術,運用印度紋身藝術,一邊解拆圖像與詩歌的關係,一邊認識圖像詩及香港當代新詩。參加者在導師帶領下,將結合詩歌,設計獨一無二的圖像,讓文字穿透肌膚,輕輕在日常中躍動。
日期: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 1:30 – 3:30
導師:水煮魚工作組
地點:恒生管理學院(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恒生管理學院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20 February 2017
【大專文學巡迴:中大站】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水煮魚文化」邀來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丸仔 yuenjie MARU,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7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丸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排練室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導師簡介
丸仔yuenjie MARU ,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亦從事編舞、劇場、繪畫、文字和裝置藝術創作,著有個人作品集《丸仔拉符呃拾年行為藝術1999-2009》。現為「舛一卌人Danotcers」、「丸仔與無間舞者」、「作動Make and Move」及「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共生舞團」之藝術總監,乃香港首位及亞洲少數DanceAbility認證教師之一,並以DanceAbility為基礎研展「共生舞蹈」。曾參加美國加州AXIS Dance Company「與肢障舞者共舞」的導師培訓 (Physically Integrated Dance Teacher Training)及 隨Nancy Stark Smith修習潛動譜 (The Underscore) ,深入體會到「接觸即興」的發源和發展,以及「生活即是舞蹈」的真諦。

3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    
來到浸會大學校園,我們與人創節2017 《身之膥》聯乘合辦兩場活動,包括邀來詩人黃裕邦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借身體為容器進行想像。另外,我們亦引入「舞蹈X小說X詩工作坊」,將舞蹈與文學結合,重構對身體的感官想像。     
異色的凝視:黃裕邦講座      
情色看似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不過,當你長出了相對於世俗的另一種審視美色的眼睛,在此凝視之下的身體,又將是如何?     
曾以非母語英語出版詩集《天裂》(Crevasse)、並獲第28屆美國LGBTQ 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s) 男同志詩歌組別首獎的詩人黃裕邦(Nicholas Wong),詩風跳脫活潑,詩中滿滿是現代都市的色慾意象。黃裕邦將以自身的創作經驗,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從身體到體外之物,從挑逗到挑釁,無不打破你心中既定的情色想像。    
日期: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 5:30 – 晚上7:00
講者:黃裕邦
主持:李薇婷(《字花》編輯)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AAB204
講者簡介
黃裕邦(Nicholas Wong)
詩人,作品《天裂》(Crevasse)於2015年由 Kaya 出版,獲得第二十八屆 Lambda 文學獎,現為香港筆會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水煮魚文化」邀來舞者梵谷,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15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 2:30 – 5:30
導師:梵谷(吳偉碩)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FSC501
導師簡介
梵谷 Andy Ng
於大專新聞系畢業,曾習現代舞並撰寫舞評多年。後把興趣延伸至戲劇表演,先往倫敦攻讀東西方戲劇碩士課程,再赴新加坡接受東西方多種傳統和當代劇場表演體系之訓練。以其獨豎一幟的創造力、表演能力和對身體表演文化研究所得,與不同類型導演及藝術工作者合作,參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和跨媒界的演出與導演項目。並多次受邀遠赴亞洲和歐洲多個城市演出、參與創作交流、研討會議和教學工作。曾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從事全職教學工作;目前出任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形體戲劇訓練學校導師。多年前成立香港表演研究中心,進行表演理論,技法、美學,融合和應用等實踐研究,並把研究結果變成系統化教育內容。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6 March 2017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水煮魚文化」邀來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丸仔 yuenjie MARU,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9:30
導師:丸仔 yuenjie MARU
地點:崇基校園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 303 室 
導師簡介
丸仔 yuenjie MARU 行為藝術家、即興舞者及藝術工作坊導師,亦從事編舞、劇場、繪畫、文字和裝置藝術創作,著有個人作品集《丸仔拉符呃拾年行為藝術1999-2009》。現為「舛一卌人Danotcers」、「丸仔與無間舞者」、「作動Make and Move」及「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共生舞團」之藝術總監,乃香港首位及亞洲少數DanceAbility認證教師之一,並以DanceAbility為基礎研展「共生舞蹈」。曾參加美國加州AXIS Dance Company「與肢障舞者共舞」的導師培訓 (Physically Integrated Dance Teacher Training)及 隨Nancy Stark Smith修習潛動譜 (The Underscore) ,深入體會到「接觸即興」的發源和發展,以及「生活即是舞蹈」的真諦。 
查詢:2135 7038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10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    
當我們在舞的時候到底在舞甚麼?
─ 舞蹈 ✕ 詩 ✕ 小說工作坊       
關於身體,我們總在表達自己時受人凝視,為著身體而莫名暗現微小羞恥。  
「水煮魚文化」邀來舞者梵谷,嘗試借文字﹝小說選段、詩﹞為端,以身體各個部份表達,隨性地用最貼近自己的原始「語言」,探索文字與身體的關係,重塑感官之可能。   
日期:2017年3月15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 2:30 – 5:30
導師:梵谷(吳偉碩)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FSC501
導師簡介
梵谷 Andy Ng
於大專新聞系畢業,曾習現代舞並撰寫舞評多年。後把興趣延伸至戲劇表演,先往倫敦攻讀東西方戲劇碩士課程,再赴新加坡接受東西方多種傳統和當代劇場表演體系之訓練。以其獨豎一幟的創造力、表演能力和對身體表演文化研究所得,與不同類型導演及藝術工作者合作,參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和跨媒界的演出與導演項目。並多次受邀遠赴亞洲和歐洲多個城市演出、參與創作交流、研討會議和教學工作。曾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從事全職教學工作;目前出任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形體戲劇訓練學校導師。多年前成立香港表演研究中心,進行表演理論,技法、美學,融合和應用等實踐研究,並把研究結果變成系統化教育內容。  
合辦:水煮魚文化、字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11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教大站】
何處灑鹽花: 香港文學的性別經驗
他們各有自己的文學性別天地,劉小麗最初以社會學介入香港小說的愛情與性別,文藝的關懷有否成為與弱勢同行的政治呼召。洪嘉編而優則經營藝團與文化空間,小說結集裡的性小眾亦折射了文學的生存智慧。洪曉嫻透過社運與寫作袒呈青春女子的情慾想望,詩歌會如何在抗爭意識與柔荑婉約之間打破女子(詩人)定型。
「大專文學巡迴」來到教育大學,邀來三位講者,分享在不同的文化與社會崗位上,香港文學中的性別經驗。濕濡之夜不一定只有禁忌,也有另一文學境地。
日期: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 6:30 – 晚上8:30
講者:劉小麗、洪嘉、洪曉嫻
主持:區仲桃博士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D4-G/F-04
講者簡介
劉小麗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人文、設計及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洪嘉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於副刊文化版工作,目前從事藝術行政及廚房工作。著有小說《Playlist》。
洪曉嫻
詩人、評論人、寫作班導師,曾任《字花》編輯,著有詩集《浮蕊盪蔻》。

14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      
情色看似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不過,當你長出了相對於世俗的另一種審視美色的眼睛,在此凝視之下的身體,又將是如何?    
「我將早晨漂白為乳液
用的是純白       
惻隱之心。行走時露出
勾引者的一隻腳,另一隻            
屬於獵物。我們以雙腳
奏樂,鞋履同步。消失吧,   
褲子上該死的乳白污漬。
出來吧,俊俏的跟蹤者     
在尿兜附近尋覓慾念,
唯有「美 
標」能望其項背的瓷器。讓我擺脫柔弱吧,但願
我沒有血肉,成為機器         
黏稠如杏仁蛋白糖漿。我彎腰的樣子慘不忍睹,
毫無尊嚴。誰在乎──     
皂液器只對
牆壁說話。他的臂膀從後面      
抱着我的時候,我知道他
要的是甚麼:經巴士德消毒的那種。」──〈私處:美標〉,《天裂》       
“I whiten my morning into liquid
by having som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Walking reveals
one foot of the cruising, another   
of the cruised. We make music with
our feet, our synchronous shoes. Out,     
damned milk spot on my pants.
Out, damned hot stalker seeking weight     
and wish near urinals, porcelains only
“American Stand-     
ard” can approach. Unsex me here, I wish
I was not biological, but a machine sticky        
as marzipan. My bending is a sorry sight,
teeming with shortage of esteem. Who cares—      
the soap dispenser only speaks
to the wall. When his arms hold me         
from behind, I know what
he wants, the pasteurized kind.”── PRIVATE PARTS:AMERICAN STANDARD/ Crevasse  
這可能是男性上廁所的獨特體會--難得有一段時間站着凝視便所(凝視其他地方者不在此列)。發現便所上寫着:「American Standard」如廁的你才驚覺,喔,如廁也有標準嗎?         
黃裕邦(Nicholas Wong)將以自身的創作經驗,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從身體到體外之物,從挑逗到挑釁,無不打破你心中既定的情色想像。 
異色的凝視:黃裕邦講座      
日期: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00 – 8:30 
講者:黃裕邦(Nicholas Wong)
主持:李薇婷(《字花》編輯)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AAB204
講者簡介
黃裕邦(Nicholas Wong)
詩人,作品《天裂》(Crevasse)於2015年由 Kaya 出版,獲得第二十八屆 Lambda 文學獎,現為香港筆會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15 March 2017
【大專文學巡迴:浸大站】(活動時間改為晚上7時至8時半)
這只能是晚上的活動。你看着畫面裡上升的箭頭,按下「Play」,觀星--動作片裡的明星--畫面何時停止不太重要,你的起伏決定一切如何開始與休止。這是你最獨一無二的經驗,而弔詭地,也是最共通的。         
「他的皮膚跟雙胞胎正太的縱橫交叠,忙於
主動抽插與借位。
他的彈性、他最後的疲勞夾在播放
與停止之間,停下來。我回帶──
色情片男星在日圓貶值當天逝世,
許多iku/kimochi/變態的chin chin以及名詞
與動詞混用,在他兩腿之間。
那是手作的幸福,
手掌察覺到自己存在。
一如大多數星座,他的誕生
指示多於敘述。」──〈觀星〉,《天裂》
“His skin crisscrossed skin of twin twinks, busy
leading with moving rubber and angle.
His elasticity, his last fatigue between play
and stop, stopped. I rewound —
The porn star died the day the Yen dropped,
lots of iku / kimochi / kinky chin chin and noun-
and-verb confusion between his legs.
That’s hand-made happiness,
the hands aware of themselves.
Like most constellations’, his birth
was more referential than narrative.” ──Star Gazing/ Crevasse      
黃裕邦(Nicholas Wong)詩中滿滿是現代都市的色慾意象,這個周五,Nicholas將來到香港浸會大學,以自身的創作經驗,與《字花》編輯李薇婷對談,從身體到體外之物,從挑逗到挑釁,無不打破你心中既定的情色想像。
異色的凝視:黃裕邦講座          
日期: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00 – 8:30 
講者:黃裕邦(Nicholas Wong)
主持:李薇婷(《字花》編輯)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AAB204
講者簡介
黃裕邦(Nicholas Wong)
詩人,作品《天裂》(Crevasse)於2015年由 Kaya 出版,獲得第二十八屆 Lambda 文學獎,現為香港筆會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別字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透光

別字

第八十五期
<   
   >

別字

第八十五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透光
  • INFP
  • 龍歸滄海
  • 錯軌
  • 世人的愛 與我無關
  • 有人
  • 壞日子
  • 下課
  • 蝶的報喜
  • 死於憂慮
  • 行星的軌跡
  • 瓢蟲咬下一口月
  • INFP
  • 龍歸滄海
  • 錯軌
  • 世人的愛 與我無關
  • 有人
  • 壞日子
  • 下課
  • 蝶的報喜
  • 死於憂慮
  • 行星的軌跡
  • 瓢蟲咬下一口月
轉注
  • 無論哪一種選擇,未來都是一片荒源——訪《哪一天,我們會紅》編審李卓風,導演應智贇
  • 無論哪一種選擇,未來都是一片荒源——訪《哪一天,我們會紅》編審李卓風,導演應智贇

透光


INFP

Echo
水瓶座的女子,容易被文字感動,是完完全全的F人(笑)喜歡寫詩時,把想像建構成可安放情緒與想法的世界。即使零碎,還是很喜歡親自拼湊碎片的樂趣。兩年前開始經營著echo in the aqua,不定時分享創作與生活紀錄,練習給自己找一個溫柔的出口,希望一直成為純粹喜歡寫字的人。
SHARE

     
    好像說我們
    都擁有觸碰美好的能力
     
    晴空下的漫步、愛人的錄音
    與反覆播放的歌單
    都是視線所及的養分
    無法觸及的
    藏在更遠的宇宙深處
     
    喜歡與誰和不與誰對話
    在於看進你雙眼裡
    那種願意理解的閃爍
    有沒有選擇熄滅
     
    生來只是為了被世界所愛
    希望觸碰美好,卻忘記傷害是
    無法預視的現在
    看見手心
    長滿因共感而生的痕
     
    就連陌生人的悲傷
    也不由自主刺傷自己

    轉注


    無論哪一種選擇,未來都是一片荒源——訪《哪一天,我們會紅》編審李卓風,導演應智贇

    何阿嵐
    記者,以電影為業,現時旅居英國。「我更感興趣藝術家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的藝術」──Philippe Garrel
    SHARE


      圖片來源:viutv
       
      訪問及撰文:何阿嵐
      攝影:張凱傑
       
      劇集《哪一天,我們會紅》(下稱:《紅》)的英文片名是 Where is My Fifteen Minutes,直指 Andy Warhol 所說的「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有成名的十五分鐘」。在 YouTube、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構成的演算法現實,這十五分鐘愈來愈短,成名變得容易而脆弱。劇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描繪一代又一代影像創作者,如何在現實與虛構、自我與人設、友情與利益之間遊走,拼湊出一代創作者、表演者、內容製作人與觀眾之間錯綜的身份與價值交織,對創作本身、媒介環境以至何謂「紅」提出追問。
       
      A:記錄一代人青春的樣子劇集講述更多是幕後的人與事,他們經歷成員跳槽、網紅聯乘、公關災難、炒作真人騷、應援文化與網絡暴力。劇集直面 YouTuber 現象背後的矛盾,要表達真我?還是創造人設?成名等同自由?還是更大的不自由?故事由三名電影系學生 Michelle、Gthan 和 Jacky 開始,三人畢業後找不到進入電影行業的門路,索性自資成立 YouTube 頻道「無景深」,決心靠自己「爆紅」。隨著 Sugar 與 Anna 的加入,無景深在網絡世界迅速展開版圖,並與其他人氣頻道短兵相接,展開一場由流量與演算法主導的現實版權力遊戲。
       
      擔任編審與策劃的李卓風,與拍檔唐翠萍,近作就有《IT 狗》和引起話題的電影《白日之下》,都是以社會背景、職業身份為基礎的作品。李卓風認為《紅》沒有離開近十年來,追夢這個主流題材,「當中學生都會說要做 YouTuber時,這時,我想這部劇是對當下的一種回應。像《哪一天我們會飛》那類作品,總是說著抗拒平庸。但飛,是否就代表不平凡?網絡媒介的出現,讓我們都像活在 Warhol 的預言裡面,人人都可以上位。」
       
      但劇作不只是關注以 Marf 邱彥筒飾演的 Michelle 為首的「無景深」為主,情侶組合「格拉底與士多甩」、個人經營的「24Bobbies」都在劇中擔當重要角色,劇中描繪了從丙先生的第一代 YouTuber 到「無景深」,事實上這十年間的發展已產生出幾個世代。 「層層疊」那一代代表了將 YouTuber 工業化,像毛記與試當真再將社交平台娛樂內容升級。直到今天,大眾對youtuber 印象不佳,更曾有電影行業的老前輩,認為Youtube 不入流,無法視為娛樂工業的一部分,就像十多年前,TVB 曾提出節目《網絡挑機》,表面上是邀請 YouTuber 上節目,實際卻以主流媒體的高姿態羞辱他們,「這種敵意是老媒體對新媒體的對抗。」然而諷刺的是,他們卻又借由老媒體的曝光才為人認識。「我們希望給予這些創作者肯定。」李卓風提到劇中群像式的處理:「群像不是噱頭,是想讓每個角色都成為主角,像契訶夫所說,沒有人是配角。我們寫很多角色,因為想大家看到新一代演員的潛質。」
       
      拍過《深宵閃避球》和兩部喜劇的新導演應智贇,認同李卓風的說法。自言喜歡《買兇拍人》和《絕世好》瘋狂喜劇,多過王家衛的他, 在執導的過程中最深的體會都在演員身上,「新一代演員未玩得夠,需要像從前《超級學校霸王》那類電影去激活他們身上的能量。其實就是他們青春的一種記錄。」兩位創作者都坦言,這部劇是「貪心」的,試圖將不同生態、世代的樣貌呈現。
       

      圖片來源:viutv
       
      B:世代觀察與媒介批判
      《紅》既是劇情片,也是媒介研究與文化評論的劇集。李卓風說:「追夢、飛翔這些概念,往往與『不平凡』掛鈎。但現今網絡世界,其實是一種集體對平庸的拒絕。每個人都在追尋屬於自己的十五分鐘,網紅、Youtuber 已經成為中學生的夢想職業。」
       
      導演應智贇則以自身經歷說明:「我以前做場記,最喜歡《買兇拍人》,還拿 DVD 請葛民輝簽名。但現在年輕人還會看電影嗎?創作的意義與形式早已轉變,YouTube 已成為一個成熟的工業,這部劇就是想呈現這種變化。」
       
      他們指出這部劇不只描繪 YouTuber,而是探索「媒介形態如何形塑創作與觀看」。ViuTV 的播放模式,每週一至五播放,也影響了劇本設計。「我們將劇集分成三個五集單元,像大台的刑偵劇那樣,一週講一個主題。這與 Netflix 一次過放哂的觀看體驗不同,我們也刻意安排片段能獨立被觀看,回應現時觀眾的碎片化習慣。」應智贇補充:「TikTok、IG Reels 的短影音正在改變整個觀看生態,未來 YouTuber 的身份會變成怎樣,我們都不知道。」
       
      這部劇的最大野心之一,是在群像中捕捉一整代創作者的掙扎與轉型。「網絡本身就沒有主角,」風說,「每個人都是發聲者,因此我們寫了很多角色,是想讓觀眾看到這一代新演員的潛質,讓他們有機會試、有機會玩。」
       
      應亦指出:「Jacky 是我最投入的角色之一。他喜歡王家衛,執著於作品的純粹;而 Kimchi則是人生與創作都陷入低潮。觀眾常批評得太 mean,但一句說話就足以毀掉一位創作人。」
       
      Annie 是另一個充滿矛盾的角色。她在幕前自信外放,擅長與觀眾互動,是頻道的門面與吸粉主力;但鏡頭背後,她清楚知道這份人氣是脆弱而短暫的。她時常提到「做自己」的重要,但所謂的自己,是否已被觀眾的想像與演算法的偏好塑造成某種模板?她的自信,是抵禦不確定性的武器,也是某種習得性的生存策略。
       
      而 Sugar ,則像是群像裡提出異議聲音的來,她不擅言詞,總是靜靜地站在角落觀察。但正因如此,她成為記錄一切的存在。劇中多場她與男友之間的討論,對自身存在價值的困惑,像是創作者良心的倒影,也提醒我們:當一切都變得可以表演、可以剪接時,是否還有人願意為「未完成」與「無聲者」留下空間?
       

      圖片來源:viutv
       
      D:當「紅」變成衡量一切的單位
      但在觀眾分層碎片化的時候,甚麼是「紅」?「紅」的標準又是甚麼?應智贇笑指用自己的名字為例:「叫得出你全名,知道點讀你個名,就算紅。」李卓風則進一步分析:「紅有兩種:一種是流量,一種是記憶與歷史的累積。前者可以是一時刺激,但很快會被取代。你問田雞這一代人,可能都會說:『你估有冇人一年後記得你?』」
       
      這個提問不只針對創作者,也針對觀眾。「我們其實想問的是:你想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還是你自己的自己?」應說,「創作其實就是一場冒險,把自己放在大眾面前,要付出的代價是甚麼?」
       
      這種拉扯與自我投射的狀態,正如娜歐蜜‧克萊恩在《分身》一書中提到,當人們將自己的形象上載至社交媒體、製作網紅人設時,其實正在進行一種「數位化的分身創作」。這個「分身」既是為大眾觀看的影像代表,也逐漸吞噬我們真實的自我:「我們在數位世界裡維持某種網絡形象或角色,這個分身既是我們,又不是我們。」
       
      她指出,這種文化鼓勵我們將自己當作個人品牌,打造能吸引注意力的身份版本。在《紅》中的角色,如 Jacky 作為幕後固守真我、Sugar 則適應人設與市場,兩種姿態都在回應這種「為了被觀看而存在」的現實。觀眾說「看過」一套劇,往往只看了一個剪輯片段,甚至只是記得某個角色的形象或一場戲的對白。那個可消費、可快速轉換的「我」,就是我們這一代的「紅」。
       
      李卓風總結說:「如果你追的是流量,你終有一天會過氣;但如果你追的是永恆,觀眾又冇耐性,這條路真係好難行。『那一天我們會紅』其實是一句無止境的自我提問。但無論選擇,那一種方向,前面都是一片荒涼,沒有人知道會怎樣走下去。」
       

      圖片來源:張凱傑攝
       
      E:觀看作為認同的延伸
      《紅》不單描繪創作者如何塑造自己,也呈現觀眾如何透過觀看參與塑造過程。李卓風提到:「我們現在觀看的方式,本身已經變成某種演出。」例如角色 Anna 早期因跳舞片段走紅,但觀眾最終只記得她「識郁」,這一種反思,正是劇集的鏡面:我們在看別人的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的模樣。
       
      「我們不單只係觀眾,更像演算法養出來的另一個演員。」《紅》指出的是觀看不是被動行為,而是一種選擇與參與,是在參與建構一個影像世界裡可被記得的片段。
       
      而像克萊恩提到:「當分身愈來愈像我們,甚至取代我們去說話時,我們會不會反而失去了言說的主體?」這一點對照 Jacky 拒絕上綜藝節目的一幕,也許他知道,曝光的代價是身份的重塑與異化,最終再無人記得他原初的創作理想,只記得他「爆粗剪片好正」。
       
      我們也許正在告別一種單一主體敘事的時代。在群像故事中,誰來說故事、誰又能留下來,變得不再那麼確定。《紅》的貪心正正在於此:它不是單一主角的奮鬥史,而是一代創作者的集體試探。
       
      那些觀眾輕描淡寫的「睇過」,背後是多少創作者熬夜趕剪、臨時寫稿、準備燈光、處理硬碟損壞、收不到片酬卻仍堅持更新的故事。要紅,從來不是件浪漫的事。

      圖片來源:張凱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