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下載 2023/24 年度文學活動及出版物訂閱簡介

團隊

葉梓誦
主編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董嘉琪
高級行政主任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李梓瑩
行政及推廣主任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沈旻靜
見習編輯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張婉瑩
編輯助理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也正嘗試拼砌出自己。

合作伙伴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在學時逢休假便會在父親李威的招牌製作公司—「耀華製作室」幫忙。大學畢業後全職投入製作室的工作。2016年室,因希望保留已故街頭寫字師傅兼父親好友—李漢的筆墨,開始進行「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把李漢遺留的毛筆字逐步整理並完成電腦化。期間偶爾受邀進行導賞及講座,介紹香港街頭的墨寶。

soundpocket 聲音掏腰包

soundpocket扮演宣傳、教育、促進與收集的角色。團體涉足聲音、藝術與文化,發現聲音與不同的藝術形式(包括視覺藝術、裝置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有著多樣化和動態的關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為人們的生活賦予意義。團體希望與所有對聲音有同樣興趣的人共事。

浪人劇場

成立於2006年,「浪人劇場」透過他不斷修煉的「劍」,以高度浪漫的想像在舞台上遊走,展現一幕幕人間風景,為這個靈光消逝的時代,凝住世界仍然存在的美。劇團以「意象劇場」方式,探索當代劇場語言及美學,創作獨樹一幟具想像力的劇場表演風格;並從不同的素材、香港文化及文學等作為起點,創作多個劇場作品,包括《無耳琴師》、《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與西西玩遊戲》、《Bear-Men》(創作自西西《縫熊志》)、《心林》-改編自董啟章《安卓珍尼》等。

自由人

協助基層及全職婦女家庭,由手作設計師教授,以環保概念,自家製作別具創意時尚及藝術感的家居用品、手飾等,以網上平台作銷售點,並訓練成工作坊導師,讓婦女能學習技能,同時能照顧家庭的原則下,以自身之力及公平的制度下,增加家庭收入,舒緩家庭經濟壓力,建立個人、家庭與社區的正面身分關係。以關愛為核心價值,了解其需要,並以基督信仰作持續的生命培養。

Bleak House Books

上年於新蒲崗落戶的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獨立書店是香港比較難找到的英文二手書專賣店。這裡藏書豐富,不但可找到本地和海外的初版絕版新舊讀物,還有大量復刻印藏、懷舊童書、經典Penguin系列、精緻藍帶食譜、漫畫及樂譜等。而讀者也可於其網店中找到更多店主推薦和書籍簡介,可見小店的心思。Bleak House Books 除了是書店,還是一個閱讀愛好者的聚腳點。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讓讀者可暫時忘記煩囂的都市生活,在舒適的氛圍中重新投入書本,並分享交流想法和閱讀心得。

One Book One City我城我書

「我城我書」(One City One Book Hong Kong) 是一個社區閱讀計劃,旨在聚集城市人一起閱讀和討論同一本書。2019年的選書為陳志勇的無字圖像小說《抵岸》,此小說沒有文字情節,超越了語言界限,並講述了移民、歸屬和接納異己等共同主題的移民故事。一系列與選書有關的活動亦同步進行,包括該讀本及其主題的討論會,以及展覽、電影放映、學校活動、書籍討論、作者訪問、文化表演和圖書館活動等等。

里人文化

里人文化事業包含以下出版公司 : 大是文化、星火文化、任性文化、質人文化、書林出版、小批次文化、眾生文化、MCCM Creations、Brownie Publishing 、Spotless Mind、壹出版、美藝畫報社、dirty press、毫末書社、後話文字工作室、迎風不懼、玻璃樹文化、四筆象、科華圖書 、Genesis Publishing株式會社、 自資出版… 等。經營品牌則有:東方出版。

見山書店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艺鵠書店 ACO Bookstore

艺鵠座落灣仔與銅鑼灣交界的富德樓,2008年透過達微慈善基金以象徵式租金支持,以獨立書店之姿成立。除了售賣當代藝術和文化相關的中英文書籍外,也支持本地及海外獨立出版,透過多元閱讀滋養及豐富別人生命。書店作為多功能空間,也歡迎各種藝文活動租場或合作。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以推動香港的兒童文學創作、欣賞及交流為理想,鼓勵創作者為孩子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與家長、教師和社會大眾一起跟孩子分享童書,讓孩子愉快地遨遊在廣闊的閱讀世界裡。

CCDC 城市當代舞蹈團

城市當代舞蹈團是香港首個全職專業現代舞團,於1979年由曹誠淵創立,以體現香港當代文化及推動現代舞蹈發展為宗旨。多年來,舞團保留了超過二百齣本土編舞家的完整舞碼,也經常與其他媒介藝術家合作,展現多元化的香港文化特色。舞團亦有開展頻密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先後代表香港在美洲、歐洲、澳洲及亞洲共三十多個主要城市,進行了二百五十場海外演出,備受國際藝壇重視。此外,舞團也積極推動舞蹈教育工作,成立CCDC舞蹈中心,繼續發揚以往的舞蹈教育、舞蹈外展計劃、社區表演及藝術推廣等工作。

書送快樂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Wheel Thing Makers 軸物行者

「軸物行者」集創新、手藝、技術和社會創新的知識交流平台,我們設備齊全的工作室佔1,900平方呎,位於香港其中一個老社區 – 土瓜灣的一棟工廠大廈之內。我們的核心成員和一些來自不同專門範疇的義務成員,每天都在那空間進行創新與嘗試。工作室既是教育、創作與工作場所,也是業餘愛好者,藝術家,和初創企業家創建他們夢想的實驗空間。雖然我們的工作室不甚規模,但一般所須的工具、零件和耗材都已經齊備,以讓喜歡研究自行車、分享知識,以及動手造的我們提供合適的空間,一起成為「軸物行者」。

52Hz出版聯盟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每一個字是一塊磚石,我們鋪砌,銘刻,投擲。

銀の文房具

銀の文房具是Hong Kong Creates 創造的一個文化項目, 目的是透過這個空間與不同的單位合作推廣使用文具, 好讓大家揀選到適合自己用的文具!
昔日在香港曾經出現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部份文具都可以在銀の文房具內找到,店鋪有銀店長在場拹助大家.
文具店內的九成都是展覽品, 是非賣品! 目的是能與更多人分享!
但店主精選了一些經典及海外採購回來的精品文具好讓參觀人士選購.
重拾和加添生活中一點樂趣!!!

長春社

長春社(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環保團體。我們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於自然保育、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

虎地書室

虎地書室是一間由嶺南人共同經營、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的獨立書室。

MOViE MOViE

光影路上,
MOViE MOViE希望與你成為同路人。
因為愛電影,我們由電影頻道出發,
將享譽影壇的得獎猛片、世界各地的art-house好戲,
到數碼復修的珍罕經典,一一帶到你家中,渴望與你一起,看盡電影的姹紫嫣紅。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一直為喪親者、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治喪陪伴及情緒支援服務,以及舉辦不同生死教育活動。服務計劃包括護慰天使、生命重塑、安寧在家及死而復生。

鞍山探索館

活化後的信義會恩青營(鞍山探索館)會是香港首間保育礦場的「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體驗」於一身的探索活動中心。
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期望透過活化「恩青營」計劃,重新規劃及發展恩青營,整理礦場/礦工的歷史故事、為學校團體、企業、社福機構、教會團體及公眾人士提供體驗/導賞服務,認識昔日礦村歷史下的人文關懷及香港社會的價值。

香港同讀文化節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南豐紗廠

南豐紗廠於2018年落成,是南豐集團策劃的地標式保育項目。對於香港,一個集創意培育基地、非牟利文化機構與體驗式零售於一身的地方可能會有點陌生。但當你明白南豐紗廠的遠景及歷史,你將會發現這是一個純正的香港故事。

南豐紗廠見證香港紡織工業由60年代開始的黃金時代,如何承傳並帶領本地應用創意及創新產業邁進新里程。建基於集團的承傳與歷史,南豐紗廠以紡織和工業為根基,交織出創新、文化及學習體驗,讓訪客從中探索不斷延續而真實的香港故事。

書籍的死亡與重生創作分享會

SHARE
於 20-11-2014 發表

「書籍的死亡與重生」

聯合策展:洪永起、鍾邵衡
展覽場地:油街實現
鳴謝:三聯書店(香港)
日期:2014年11月7日 – 2015年1月25日

Exhibition: Death and Rebirth of Books
Co-curator: Wing hei Hung, Bosco Chung
Special thanks: Joint Publishing HK

策展人的話

洪永起
寫作、設計、印刷、出版,每一本書都經歷同樣的旅程,最後來到讀者手上,方能完成作為一本書的歷程,然而有許多的書未必能夠走完這樣一個完整的旅程。由於本地出版業界同仁艱苦經營,出版的書除了發往門市,尚有部份被積存在貨倉裡,或許,從此不見天日,成為名符其實的「倉底貨」。出版社為了減少倉存壓力,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清理這批「倉底貨」,清理的方式,包括直接往去銷毀。是次展覽名為「書籍的死亡與重生」,幾個作品的原材料便是來自一批面臨被銷毀的倉底書。我們找來一批從事與書籍相關工作的藝術家,他們或是造書的,或是賣書的,或是設計書的,不同的工作面向令他們對書有不同的閱讀與理解。這些本應被銷毀的書藉透過藝術家的再造,賦與多重閱讀的可能性,亦希望能夠賦於書藉一次重生的機會。

個人簡介
「水煮魚文化」行政總監,「好家庭菜園」創辦人之一,同時亦為中學寫作班及有機耕種班導師。耕過數年田,寫過數篇小說,出版過數本書。近來熱衷瞓街,引致腰患與感冒不斷。

From the Curator’s Desk

Wing hei Hung

Writing, design,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every book have gone through the same journey , and finally distributed to reader as complete the life of book. However, many books may not be able to finish such a journey. Under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publishing industry , books have two different life. One is sent to the stores while the others are accumulated in warehouses. Perhaps, this is the final terminal of them to become obsolence stock.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ventory pressure , it is very often to clean up these obsolence stock, including going directly to the destruction. The exhibition is entitled “Death and Rebirth of books”, raw materials are came from obsolence stock whose are being destroyed. We invited artists who are related to the work of book . They are either made of the book, selling books, or the designer of the book. They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book which depends on their professional. Under the recycling of these artists, the life of book has changed. The processes endowed with multiple possibilities of reading, and hopefully impart the chance of rebirth to the books.

Profile
The Chief Executive of Spicy Fish Cultural Production Ltd. Wing hei is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Good Family farm. Besides, he teaches writing classes for high school and as an organic farming instructor . He has farmed for several years , and has written several novels ,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Recently, Wing hei enjoyed the lie-down-in-the-street protest, which causing waist suffering with a cold constantly .

策展人的話

鍾邵衡
通過水煮魚文化策劃的展覽,出版社清倉要銷毀的書以另一個形式進入觀眾的視線。以辦展覽的名義,策展小組獲得出版社批准,取去對方決定要銷毀的書。書原先的內容必須完全消失,才能展出。策展小組階段性地擁有了一批書,他們開始思考書是否已得到營救,這時候下毒手破壞它們,僅為了辦作品,這理由是否充分。另一方面,他們總不能食言,取消展覽,變相免費得到一批不錯的書。

進入了既動不了手又不能甚麼都不做的僵局,策展小組決定往後退,把這個課題交給一班特選的人。書的生產模式導致書在清倉期間被銷毀的現象,雖則誰都有資格為此提出說法,但策展小組希望分擔這個難題的人不單單是讀者,而是另外擁有多一重角色及持有多一重責任的人。這班人選擇了跟書有關的生計,儘管不能說明甚麼,但他們比僅是讀者的人更有包袱就是了。他們來自不同崗位,包括編輯、作者、書刊設計、印刷等。面對書必然或非必然要銷毀的提問,他們怎麼理解及回應由策展小組提供的特殊條件,即通過簡單的強制程序:遮眼摸書,選出一本,奉命於展覽中再呈現它。他們決定參與展覽,表示已接納負責裁決一本書的命運的使命,如同陪審團。

銷毀一本書,不代表消滅書承載的記憶。同一時間,同一本書可出現在不同地方。它可某君的書架,在某君的茶几,在某君的包包,在某君的手裡,在某君的枕邊;它可出現在浴室牆邊,頁角揚起,即使給放在地上,書依然微微張開來,展示讀它的人握住它時使出的力度,以及翻頁前捽頁角的慣性。每一位參展者選擇怎樣處理他們得到的書,將展示不同程度的,面對書的態度。每一本書被拾起後,被帶走後,被視為屬於某君後,書何時活著,何時死亡,展覽裡沒有答案。這兒僅讓無法以原來面目示眾的書被觸摸,被捨棄,被讀,被擱置,被破壞,被選擇,被呈現。

個人簡介

From the Curator’s Desk

Bosco Chung

The same book located on a shelf , or coffee table ,placed in the bathroom or lied on the ground , leaning against the wall. Then paper started getting yellow and folded slightly .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the owner finished strenuous exercise, there were some clothes lied at the bottom of the backpack . He was carefully to avoid the backpack from pressure. The value of books depends on its state of being placed. Publishers distributed the books whose are being destroyed to the artists and use for recycling. It was a chance for exhibitors and visitors to determine the book value together

Profile

藝術家簡介

陳家永
Chan Ka wingb 陳家永

Designer 設計師

wingb is a post-80 graphic designer graduated from School of Desig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uring his study, he joined fleurs des lettres (a Hong Kong literature magazine) and contribu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ation. In 2014, he co-founded the creative group Common Happiness.
He is now working in Creative Solution o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Group and the Art Director of fleursdes lettres, and accepting invitations from various art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 to create much of his design work. His work can be seen on HKDA Global Design Awards Biannual.

80後平面設計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在學期間加入文學雜誌《字花》參與設計工作。2014年與夥伴組成 Common Happiness 。現工作於SCMP廣告及市場策劃部,及《字花》雜誌之美術總監,並受不同文化及藝術機構委託開始進行設計工作。作品曾收錄於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作品集。

彭礪青(賣書的人)
彭礪青,沉靜的70後,畢業於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曾於《詩潮》、《秋瑩》等刊物發表詩歌,亦於本地及國內報章撰寫書評。

Pang Litsing (Book Seller)
Pang Litsing, one of the silent 70s generation, was graduated in th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with Major of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e publicized his poetry on Shichao(詩潮), Qiuying(秋螢) and other literary journals and writes book reviews on mainland and local newspapers.

陳麗娟
陳麗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於香港藝術院修讀),分別主修英文和藝術。文字創作散見《字花》、《明報》等。詩集《有貓在歌唱》(2010:香港,文化工房)獲第十一屆(2011)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部落格:littledeadcat.blogspot.com。育有一貓名普洱。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 studied at the Hong Kong Art School ) , respectively majoring in English and art. She also occassionally contributed in local media such as ” Zihua “, ” Ming Pao ” etc . Anthology “The cat is singing ” ( 2010, Hong Kong Cultural Workshop ) won the eleventh ( 2011 ) Hong Kong Biennial Award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Choice Award . Blog : littledeadcat.blogspot.com. Fathered a cat name Pu’er

洪曉嫻(詩人,帶著書本行走的人)
畢業於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曾參與中大學生報,吐露詩社,現為《字花》編輯。印刷工人之女,得到過許多瑕疵印刷品及過期書報,藏在床緣偷偷讀著,或偷寫心事。長大後耽溺於紙張之鋒利與輕薄,相信文學可以融化鋼鐵。

羅樂敏(編輯,造書的人)
羅樂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修畢同校英文系碩士課程。2010年加入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現為執行編輯,曾以「陳椎」為筆名發表詩歌及散文,文章偶見《號外》、《明報周刊》、《經濟日報》等。曾任香港國際文學節節目經理、創意寫作雜誌《筆尖》編輯。

Law Lok Man, Louise (Editor, Book-maker)

Graduated as a Philosophy major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ouise received a master degree in English at the same school. In 2010 she joined Fleurs des lettres,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Hong Kong literary magazine and is now one of the contributing editors. She also occassionally contributed in local media such as City Magazine, Mingpao Weekly and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She was the Festival Manager at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 and the editor of a magazine for creative writing as part of the Get it Write! programme.

林淼Sui Lam

現職平面設計師;花心、亦充滿好奇心,容易被溫柔的事物吸引。習慣在歐洲不同的國界之間徘徊,探聽各個城市的心跳和語言。喜歡德國,偏愛北方——希望有天能在那裡找到個溫暖的角落安頓——與心愛的藝術館為鄰,或鑽研童書。

Curious, easily attracted by gentle objects. Like lingering among European. boundaries, listen to their heartbeat and language. Has love for Germany, but a greater passion for Scandinavia; hopes to settle there someday, be a neighbour of her favourite museums, while having lots of books to read.

張志華 Ryan Cheung
書藉設計師/自由工作者
Book Designer / Freelancer

要把文字放好。記得第一本我正式設計的書是幫一間機構造的文本書藉,當時尚未畢業,接到外面的工作欣喜若狂,但因經驗不足出來的結果非常失望。之後在書展跟它重遇,就像兒時的‭瀨尿布被掛在街上,大刺刺地展示從前的醜事,我低著頭就走,從此警惕自己要對每一本參與過的書負責。書就像歌曲,在你不以為然的時候,在我們的耳邊嗚奏著。而,動聽與否,就要看製作者的熱誠。‬

The text should be nicely settled on its destined place. I remember I was so excited to have my first book design job when I was an undergraduate. However, the outcome is not satisfied due to lacking experience. Afterward, I was shock to meet it again in a book fair. It’s like exposing an embarrassing history to the public. I beard in mind I have to be responsible to the book that I involved in production. Books are like songs. They will be broadcasted somewhere sometime and all of a sudden while the pleasant notes are depends on the participant’s passion.

黃倬詠 Wong Cheuk Wing Kathy(閱書的人 / A Reader)
曾從事活版印刷,現投身於設計行業,不贅。
Once engaged in letterpress printing, and now a designer.

陳芊憓(影像)
陳芊憓,影像工作者,作品包括《同話深水埗》、《麗生辦館》。曾任陳耀成導演的副導演,現在游走於社會運動之中拍攝紀錄。由於過於年輕所以不怕被擊敗,不斷從錯誤中學習成為更好的人。

Nate Chan, a photographer and camerawoman, has produced documentary films like “Tales of Sham Shui Po” and “Lai Sun Store”. Once acted as the assistant director of Evans Chan, a famous film director, she is now engaging in the shooting of social movements. Because of her youthfulness, she is not afraid of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frustration, willing to turn her weaknesses into her experiences, abilities and strength.

活動二:食譜詩工作坊
日期:12月14日
時間:下午2時至6時
導師:洪永起、洪曉嫻
報名詳情:facebook/fleursdeslettres
查詢: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簡介:
蘿蔔需要培土,紅菜頭需要移植,雪白與殷紅既可無瑕亦可壯烈,端視乎我們如何配搭。綠色可以是生菜的清、嫩與脆,也可以是鶴藪白的厚,春菊的香,甚至是Pesto的濃。是次「食譜詩工作坊」找來兼具耕種與煮食經驗,及文學創作經驗的導師,從有機蔬菜的培育、味道的配搭切入文學意象,與參加者一起發掘屬於自己的文學菜譜,並創作食譜詩。

Workshop: From Recipe to Poetry

Date:14th Dec.
Time:2:00pm – 6:oopm
Turoe:Wing hei Hung, Kitty Hung
Details:facebook/fleursdeslettres
enquiry: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We hill up to make the Radish grow better, and transplant to get the Beetroot stronger, all plants has their path to grow, and we just need to find out how to make it better. From green to red, from juicy to fragrance, we put the colors and tastes together to grow a beauty dishes, and make it literary. Our tutor, who do have experiences in planting, cooking and writing, will introduce how the foods relate to literature, and help all participants how to make their recipe become poetry.

活動三:漂書
漂書:2014年11月7日 – 2015年1月25日
漂書分享會:2014年12月28日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查詢: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活動簡介:

漂書,其實就是讓空閒的書本在人群中流動,擁抱閱讀,分享知識。
同時舉辦「漂書分享會」,讓各位書友分享自己與書的故事。

bookcrossing:2014年11月7日 – 2015年1月25日
sharing session:2014年12月28日
time:下午3時至5時
enquiry: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We may occupy streets, but won’t occupy our knowledge. If you have some books have been sitting on your bookshelf for a while,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hare with others. Our bookcrossing will be happened from 7th November 2014, till 25th January 2015, All books are welcome. Plus, there will be a bookcrossing sharing session on 28th December, welcome everyone to share your stories about books.

團體介紹:

水煮魚文化/字花 Spicy Fish Cultural Production / Fleurs des Lettres
成立於2006年的慈善團體,為香港唯一一個同時肩負文學推廣、教育及出版的文學團體。旗下出版物包括文學雙月刊《字花》,同時亦推出「文學寫生」系列、「多媒體詩歌表演」及「文學報佳音」等跨界別文學創作系列。

As the only arts organization in Hong Kong which works simultaneously publishing,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on literary, Spicy Fish Cultural Production funded on 2006, and became charity on 2012. We publishes literature bimonthly Fleurs des Lettres, to promoting Hong Kong literature. Also, we are working on the creative writing scheme to bring up young writers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 readers. SFCP also curate cross-media creations, such as Christmas Carol in Literary, Multimedia poetry performance, and Sketch in Literary,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literature.

閱行者BookWalker
閱行者成立於2010年,是香港推動漂書的先行者,至今已舉辦25次的漂書活動。閱行者希望透過書本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人重新連結起來。除現實外,閱行者亦致力創與書有關的網絡平台及移動程式,促進科技與人文結合。

As a pioneer in promoting bookcrossing in Hong Kong, BookWalker is founded in 2010 and have held 25 public events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n. It is the vision of BookWalker to connect people through books and to create a reading atmosphere in this city. BookWalker also strives to build online platforms and mobile application about books, achieving the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下載 2023/24 年度文學活動及出版物訂閱簡介

團隊

葉梓誦
主編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董嘉琪
高級行政主任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李梓瑩
行政及推廣主任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沈旻靜
見習編輯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張婉瑩
編輯助理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也正嘗試拼砌出自己。

合作伙伴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負責人。在學時逢休假便會在父親李威的招牌製作公司—「耀華製作室」幫忙。大學畢業後全職投入製作室的工作。2016年室,因希望保留已故街頭寫字師傅兼父親好友—李漢的筆墨,開始進行「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把李漢遺留的毛筆字逐步整理並完成電腦化。期間偶爾受邀進行導賞及講座,介紹香港街頭的墨寶。

soundpocket 聲音掏腰包

soundpocket扮演宣傳、教育、促進與收集的角色。團體涉足聲音、藝術與文化,發現聲音與不同的藝術形式(包括視覺藝術、裝置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有著多樣化和動態的關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為人們的生活賦予意義。團體希望與所有對聲音有同樣興趣的人共事。

浪人劇場

成立於2006年,「浪人劇場」透過他不斷修煉的「劍」,以高度浪漫的想像在舞台上遊走,展現一幕幕人間風景,為這個靈光消逝的時代,凝住世界仍然存在的美。劇團以「意象劇場」方式,探索當代劇場語言及美學,創作獨樹一幟具想像力的劇場表演風格;並從不同的素材、香港文化及文學等作為起點,創作多個劇場作品,包括《無耳琴師》、《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與西西玩遊戲》、《Bear-Men》(創作自西西《縫熊志》)、《心林》-改編自董啟章《安卓珍尼》等。

自由人

協助基層及全職婦女家庭,由手作設計師教授,以環保概念,自家製作別具創意時尚及藝術感的家居用品、手飾等,以網上平台作銷售點,並訓練成工作坊導師,讓婦女能學習技能,同時能照顧家庭的原則下,以自身之力及公平的制度下,增加家庭收入,舒緩家庭經濟壓力,建立個人、家庭與社區的正面身分關係。以關愛為核心價值,了解其需要,並以基督信仰作持續的生命培養。

Bleak House Books

上年於新蒲崗落戶的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獨立書店是香港比較難找到的英文二手書專賣店。這裡藏書豐富,不但可找到本地和海外的初版絕版新舊讀物,還有大量復刻印藏、懷舊童書、經典Penguin系列、精緻藍帶食譜、漫畫及樂譜等。而讀者也可於其網店中找到更多店主推薦和書籍簡介,可見小店的心思。Bleak House Books 除了是書店,還是一個閱讀愛好者的聚腳點。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讓讀者可暫時忘記煩囂的都市生活,在舒適的氛圍中重新投入書本,並分享交流想法和閱讀心得。

One Book One City我城我書

「我城我書」(One City One Book Hong Kong) 是一個社區閱讀計劃,旨在聚集城市人一起閱讀和討論同一本書。2019年的選書為陳志勇的無字圖像小說《抵岸》,此小說沒有文字情節,超越了語言界限,並講述了移民、歸屬和接納異己等共同主題的移民故事。一系列與選書有關的活動亦同步進行,包括該讀本及其主題的討論會,以及展覽、電影放映、學校活動、書籍討論、作者訪問、文化表演和圖書館活動等等。

里人文化

里人文化事業包含以下出版公司 : 大是文化、星火文化、任性文化、質人文化、書林出版、小批次文化、眾生文化、MCCM Creations、Brownie Publishing 、Spotless Mind、壹出版、美藝畫報社、dirty press、毫末書社、後話文字工作室、迎風不懼、玻璃樹文化、四筆象、科華圖書 、Genesis Publishing株式會社、 自資出版… 等。經營品牌則有:東方出版。

見山書店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艺鵠書店 ACO Bookstore

艺鵠座落灣仔與銅鑼灣交界的富德樓,2008年透過達微慈善基金以象徵式租金支持,以獨立書店之姿成立。除了售賣當代藝術和文化相關的中英文書籍外,也支持本地及海外獨立出版,透過多元閱讀滋養及豐富別人生命。書店作為多功能空間,也歡迎各種藝文活動租場或合作。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

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以推動香港的兒童文學創作、欣賞及交流為理想,鼓勵創作者為孩子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與家長、教師和社會大眾一起跟孩子分享童書,讓孩子愉快地遨遊在廣闊的閱讀世界裡。

CCDC 城市當代舞蹈團

城市當代舞蹈團是香港首個全職專業現代舞團,於1979年由曹誠淵創立,以體現香港當代文化及推動現代舞蹈發展為宗旨。多年來,舞團保留了超過二百齣本土編舞家的完整舞碼,也經常與其他媒介藝術家合作,展現多元化的香港文化特色。舞團亦有開展頻密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先後代表香港在美洲、歐洲、澳洲及亞洲共三十多個主要城市,進行了二百五十場海外演出,備受國際藝壇重視。此外,舞團也積極推動舞蹈教育工作,成立CCDC舞蹈中心,繼續發揚以往的舞蹈教育、舞蹈外展計劃、社區表演及藝術推廣等工作。

書送快樂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Wheel Thing Makers 軸物行者

「軸物行者」集創新、手藝、技術和社會創新的知識交流平台,我們設備齊全的工作室佔1,900平方呎,位於香港其中一個老社區 – 土瓜灣的一棟工廠大廈之內。我們的核心成員和一些來自不同專門範疇的義務成員,每天都在那空間進行創新與嘗試。工作室既是教育、創作與工作場所,也是業餘愛好者,藝術家,和初創企業家創建他們夢想的實驗空間。雖然我們的工作室不甚規模,但一般所須的工具、零件和耗材都已經齊備,以讓喜歡研究自行車、分享知識,以及動手造的我們提供合適的空間,一起成為「軸物行者」。

52Hz出版聯盟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書寫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每一個字是一塊磚石,我們鋪砌,銘刻,投擲。

銀の文房具

銀の文房具是Hong Kong Creates 創造的一個文化項目, 目的是透過這個空間與不同的單位合作推廣使用文具, 好讓大家揀選到適合自己用的文具!
昔日在香港曾經出現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部份文具都可以在銀の文房具內找到,店鋪有銀店長在場拹助大家.
文具店內的九成都是展覽品, 是非賣品! 目的是能與更多人分享!
但店主精選了一些經典及海外採購回來的精品文具好讓參觀人士選購.
重拾和加添生活中一點樂趣!!!

長春社

長春社(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環保團體。我們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於自然保育、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

虎地書室

虎地書室是一間由嶺南人共同經營、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的獨立書室。

MOViE MOViE

光影路上,
MOViE MOViE希望與你成為同路人。
因為愛電影,我們由電影頻道出發,
將享譽影壇的得獎猛片、世界各地的art-house好戲,
到數碼復修的珍罕經典,一一帶到你家中,渴望與你一起,看盡電影的姹紫嫣紅。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

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一直為喪親者、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治喪陪伴及情緒支援服務,以及舉辦不同生死教育活動。服務計劃包括護慰天使、生命重塑、安寧在家及死而復生。

鞍山探索館

活化後的信義會恩青營(鞍山探索館)會是香港首間保育礦場的「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體驗」於一身的探索活動中心。
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期望透過活化「恩青營」計劃,重新規劃及發展恩青營,整理礦場/礦工的歷史故事、為學校團體、企業、社福機構、教會團體及公眾人士提供體驗/導賞服務,認識昔日礦村歷史下的人文關懷及香港社會的價值。

香港同讀文化節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南豐紗廠

南豐紗廠於2018年落成,是南豐集團策劃的地標式保育項目。對於香港,一個集創意培育基地、非牟利文化機構與體驗式零售於一身的地方可能會有點陌生。但當你明白南豐紗廠的遠景及歷史,你將會發現這是一個純正的香港故事。

南豐紗廠見證香港紡織工業由60年代開始的黃金時代,如何承傳並帶領本地應用創意及創新產業邁進新里程。建基於集團的承傳與歷史,南豐紗廠以紡織和工業為根基,交織出創新、文化及學習體驗,讓訪客從中探索不斷延續而真實的香港故事。

書籍的死亡與重生創作分享會

SHARE
於 20-11-2014 發表

「書籍的死亡與重生」

聯合策展:洪永起、鍾邵衡
展覽場地:油街實現
鳴謝:三聯書店(香港)
日期:2014年11月7日 – 2015年1月25日

Exhibition: Death and Rebirth of Books
Co-curator: Wing hei Hung, Bosco Chung
Special thanks: Joint Publishing HK

策展人的話

洪永起
寫作、設計、印刷、出版,每一本書都經歷同樣的旅程,最後來到讀者手上,方能完成作為一本書的歷程,然而有許多的書未必能夠走完這樣一個完整的旅程。由於本地出版業界同仁艱苦經營,出版的書除了發往門市,尚有部份被積存在貨倉裡,或許,從此不見天日,成為名符其實的「倉底貨」。出版社為了減少倉存壓力,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清理這批「倉底貨」,清理的方式,包括直接往去銷毀。是次展覽名為「書籍的死亡與重生」,幾個作品的原材料便是來自一批面臨被銷毀的倉底書。我們找來一批從事與書籍相關工作的藝術家,他們或是造書的,或是賣書的,或是設計書的,不同的工作面向令他們對書有不同的閱讀與理解。這些本應被銷毀的書藉透過藝術家的再造,賦與多重閱讀的可能性,亦希望能夠賦於書藉一次重生的機會。

個人簡介
「水煮魚文化」行政總監,「好家庭菜園」創辦人之一,同時亦為中學寫作班及有機耕種班導師。耕過數年田,寫過數篇小說,出版過數本書。近來熱衷瞓街,引致腰患與感冒不斷。

From the Curator’s Desk

Wing hei Hung

Writing, design,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every book have gone through the same journey , and finally distributed to reader as complete the life of book. However, many books may not be able to finish such a journey. Under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publishing industry , books have two different life. One is sent to the stores while the others are accumulated in warehouses. Perhaps, this is the final terminal of them to become obsolence stock.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ventory pressure , it is very often to clean up these obsolence stock, including going directly to the destruction. The exhibition is entitled “Death and Rebirth of books”, raw materials are came from obsolence stock whose are being destroyed. We invited artists who are related to the work of book . They are either made of the book, selling books, or the designer of the book. They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book which depends on their professional. Under the recycling of these artists, the life of book has changed. The processes endowed with multiple possibilities of reading, and hopefully impart the chance of rebirth to the books.

Profile
The Chief Executive of Spicy Fish Cultural Production Ltd. Wing hei is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Good Family farm. Besides, he teaches writing classes for high school and as an organic farming instructor . He has farmed for several years , and has written several novels ,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Recently, Wing hei enjoyed the lie-down-in-the-street protest, which causing waist suffering with a cold constantly .

策展人的話

鍾邵衡
通過水煮魚文化策劃的展覽,出版社清倉要銷毀的書以另一個形式進入觀眾的視線。以辦展覽的名義,策展小組獲得出版社批准,取去對方決定要銷毀的書。書原先的內容必須完全消失,才能展出。策展小組階段性地擁有了一批書,他們開始思考書是否已得到營救,這時候下毒手破壞它們,僅為了辦作品,這理由是否充分。另一方面,他們總不能食言,取消展覽,變相免費得到一批不錯的書。

進入了既動不了手又不能甚麼都不做的僵局,策展小組決定往後退,把這個課題交給一班特選的人。書的生產模式導致書在清倉期間被銷毀的現象,雖則誰都有資格為此提出說法,但策展小組希望分擔這個難題的人不單單是讀者,而是另外擁有多一重角色及持有多一重責任的人。這班人選擇了跟書有關的生計,儘管不能說明甚麼,但他們比僅是讀者的人更有包袱就是了。他們來自不同崗位,包括編輯、作者、書刊設計、印刷等。面對書必然或非必然要銷毀的提問,他們怎麼理解及回應由策展小組提供的特殊條件,即通過簡單的強制程序:遮眼摸書,選出一本,奉命於展覽中再呈現它。他們決定參與展覽,表示已接納負責裁決一本書的命運的使命,如同陪審團。

銷毀一本書,不代表消滅書承載的記憶。同一時間,同一本書可出現在不同地方。它可某君的書架,在某君的茶几,在某君的包包,在某君的手裡,在某君的枕邊;它可出現在浴室牆邊,頁角揚起,即使給放在地上,書依然微微張開來,展示讀它的人握住它時使出的力度,以及翻頁前捽頁角的慣性。每一位參展者選擇怎樣處理他們得到的書,將展示不同程度的,面對書的態度。每一本書被拾起後,被帶走後,被視為屬於某君後,書何時活著,何時死亡,展覽裡沒有答案。這兒僅讓無法以原來面目示眾的書被觸摸,被捨棄,被讀,被擱置,被破壞,被選擇,被呈現。

個人簡介

From the Curator’s Desk

Bosco Chung

The same book located on a shelf , or coffee table ,placed in the bathroom or lied on the ground , leaning against the wall. Then paper started getting yellow and folded slightly .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the owner finished strenuous exercise, there were some clothes lied at the bottom of the backpack . He was carefully to avoid the backpack from pressure. The value of books depends on its state of being placed. Publishers distributed the books whose are being destroyed to the artists and use for recycling. It was a chance for exhibitors and visitors to determine the book value together

Profile

藝術家簡介

陳家永
Chan Ka wingb 陳家永

Designer 設計師

wingb is a post-80 graphic designer graduated from School of Desig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uring his study, he joined fleurs des lettres (a Hong Kong literature magazine) and contribu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ation. In 2014, he co-founded the creative group Common Happiness.
He is now working in Creative Solution o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Group and the Art Director of fleursdes lettres, and accepting invitations from various art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 to create much of his design work. His work can be seen on HKDA Global Design Awards Biannual.

80後平面設計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在學期間加入文學雜誌《字花》參與設計工作。2014年與夥伴組成 Common Happiness 。現工作於SCMP廣告及市場策劃部,及《字花》雜誌之美術總監,並受不同文化及藝術機構委託開始進行設計工作。作品曾收錄於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作品集。

彭礪青(賣書的人)
彭礪青,沉靜的70後,畢業於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曾於《詩潮》、《秋瑩》等刊物發表詩歌,亦於本地及國內報章撰寫書評。

Pang Litsing (Book Seller)
Pang Litsing, one of the silent 70s generation, was graduated in th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with Major of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e publicized his poetry on Shichao(詩潮), Qiuying(秋螢) and other literary journals and writes book reviews on mainland and local newspapers.

陳麗娟
陳麗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於香港藝術院修讀),分別主修英文和藝術。文字創作散見《字花》、《明報》等。詩集《有貓在歌唱》(2010:香港,文化工房)獲第十一屆(2011)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部落格:littledeadcat.blogspot.com。育有一貓名普洱。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 studied at the Hong Kong Art School ) , respectively majoring in English and art. She also occassionally contributed in local media such as ” Zihua “, ” Ming Pao ” etc . Anthology “The cat is singing ” ( 2010, Hong Kong Cultural Workshop ) won the eleventh ( 2011 ) Hong Kong Biennial Award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Choice Award . Blog : littledeadcat.blogspot.com. Fathered a cat name Pu’er

洪曉嫻(詩人,帶著書本行走的人)
畢業於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曾參與中大學生報,吐露詩社,現為《字花》編輯。印刷工人之女,得到過許多瑕疵印刷品及過期書報,藏在床緣偷偷讀著,或偷寫心事。長大後耽溺於紙張之鋒利與輕薄,相信文學可以融化鋼鐵。

羅樂敏(編輯,造書的人)
羅樂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修畢同校英文系碩士課程。2010年加入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現為執行編輯,曾以「陳椎」為筆名發表詩歌及散文,文章偶見《號外》、《明報周刊》、《經濟日報》等。曾任香港國際文學節節目經理、創意寫作雜誌《筆尖》編輯。

Law Lok Man, Louise (Editor, Book-maker)

Graduated as a Philosophy major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ouise received a master degree in English at the same school. In 2010 she joined Fleurs des lettres,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Hong Kong literary magazine and is now one of the contributing editors. She also occassionally contributed in local media such as City Magazine, Mingpao Weekly and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She was the Festival Manager at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 and the editor of a magazine for creative writing as part of the Get it Write! programme.

林淼Sui Lam

現職平面設計師;花心、亦充滿好奇心,容易被溫柔的事物吸引。習慣在歐洲不同的國界之間徘徊,探聽各個城市的心跳和語言。喜歡德國,偏愛北方——希望有天能在那裡找到個溫暖的角落安頓——與心愛的藝術館為鄰,或鑽研童書。

Curious, easily attracted by gentle objects. Like lingering among European. boundaries, listen to their heartbeat and language. Has love for Germany, but a greater passion for Scandinavia; hopes to settle there someday, be a neighbour of her favourite museums, while having lots of books to read.

張志華 Ryan Cheung
書藉設計師/自由工作者
Book Designer / Freelancer

要把文字放好。記得第一本我正式設計的書是幫一間機構造的文本書藉,當時尚未畢業,接到外面的工作欣喜若狂,但因經驗不足出來的結果非常失望。之後在書展跟它重遇,就像兒時的‭瀨尿布被掛在街上,大刺刺地展示從前的醜事,我低著頭就走,從此警惕自己要對每一本參與過的書負責。書就像歌曲,在你不以為然的時候,在我們的耳邊嗚奏著。而,動聽與否,就要看製作者的熱誠。‬

The text should be nicely settled on its destined place. I remember I was so excited to have my first book design job when I was an undergraduate. However, the outcome is not satisfied due to lacking experience. Afterward, I was shock to meet it again in a book fair. It’s like exposing an embarrassing history to the public. I beard in mind I have to be responsible to the book that I involved in production. Books are like songs. They will be broadcasted somewhere sometime and all of a sudden while the pleasant notes are depends on the participant’s passion.

黃倬詠 Wong Cheuk Wing Kathy(閱書的人 / A Reader)
曾從事活版印刷,現投身於設計行業,不贅。
Once engaged in letterpress printing, and now a designer.

陳芊憓(影像)
陳芊憓,影像工作者,作品包括《同話深水埗》、《麗生辦館》。曾任陳耀成導演的副導演,現在游走於社會運動之中拍攝紀錄。由於過於年輕所以不怕被擊敗,不斷從錯誤中學習成為更好的人。

Nate Chan, a photographer and camerawoman, has produced documentary films like “Tales of Sham Shui Po” and “Lai Sun Store”. Once acted as the assistant director of Evans Chan, a famous film director, she is now engaging in the shooting of social movements. Because of her youthfulness, she is not afraid of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frustration, willing to turn her weaknesses into her experiences, abilities and strength.

活動二:食譜詩工作坊
日期:12月14日
時間:下午2時至6時
導師:洪永起、洪曉嫻
報名詳情:facebook/fleursdeslettres
查詢: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簡介:
蘿蔔需要培土,紅菜頭需要移植,雪白與殷紅既可無瑕亦可壯烈,端視乎我們如何配搭。綠色可以是生菜的清、嫩與脆,也可以是鶴藪白的厚,春菊的香,甚至是Pesto的濃。是次「食譜詩工作坊」找來兼具耕種與煮食經驗,及文學創作經驗的導師,從有機蔬菜的培育、味道的配搭切入文學意象,與參加者一起發掘屬於自己的文學菜譜,並創作食譜詩。

Workshop: From Recipe to Poetry

Date:14th Dec.
Time:2:00pm – 6:oopm
Turoe:Wing hei Hung, Kitty Hung
Details:facebook/fleursdeslettres
enquiry: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We hill up to make the Radish grow better, and transplant to get the Beetroot stronger, all plants has their path to grow, and we just need to find out how to make it better. From green to red, from juicy to fragrance, we put the colors and tastes together to grow a beauty dishes, and make it literary. Our tutor, who do have experiences in planting, cooking and writing, will introduce how the foods relate to literature, and help all participants how to make their recipe become poetry.

活動三:漂書
漂書:2014年11月7日 – 2015年1月25日
漂書分享會:2014年12月28日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查詢: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活動簡介:

漂書,其實就是讓空閒的書本在人群中流動,擁抱閱讀,分享知識。
同時舉辦「漂書分享會」,讓各位書友分享自己與書的故事。

bookcrossing:2014年11月7日 – 2015年1月25日
sharing session:2014年12月28日
time:下午3時至5時
enquiry: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We may occupy streets, but won’t occupy our knowledge. If you have some books have been sitting on your bookshelf for a while,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hare with others. Our bookcrossing will be happened from 7th November 2014, till 25th January 2015, All books are welcome. Plus, there will be a bookcrossing sharing session on 28th December, welcome everyone to share your stories about books.

團體介紹:

水煮魚文化/字花 Spicy Fish Cultural Production / Fleurs des Lettres
成立於2006年的慈善團體,為香港唯一一個同時肩負文學推廣、教育及出版的文學團體。旗下出版物包括文學雙月刊《字花》,同時亦推出「文學寫生」系列、「多媒體詩歌表演」及「文學報佳音」等跨界別文學創作系列。

As the only arts organization in Hong Kong which works simultaneously publishing,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on literary, Spicy Fish Cultural Production funded on 2006, and became charity on 2012. We publishes literature bimonthly Fleurs des Lettres, to promoting Hong Kong literature. Also, we are working on the creative writing scheme to bring up young writers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 readers. SFCP also curate cross-media creations, such as Christmas Carol in Literary, Multimedia poetry performance, and Sketch in Literary,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literature.

閱行者BookWalker
閱行者成立於2010年,是香港推動漂書的先行者,至今已舉辦25次的漂書活動。閱行者希望透過書本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人重新連結起來。除現實外,閱行者亦致力創與書有關的網絡平台及移動程式,促進科技與人文結合。

As a pioneer in promoting bookcrossing in Hong Kong, BookWalker is founded in 2010 and have held 25 public events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n. It is the vision of BookWalker to connect people through books and to create a reading atmosphere in this city. BookWalker also strives to build online platforms and mobile application about books, achieving the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別字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轉注

別字

第八十四期
<   
   >

別字

第八十四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轉注
  • 新舊交替的對話:《櫻桃園實驗》演前專訪
  • 評《軌道》:遠離烏克蘭和巴勒斯坦四百多公里的救贖
  • 演算法時代的掙扎與抉擇——記《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新書分享會
  • 新舊交替的對話:《櫻桃園實驗》演前專訪
  • 評《軌道》:遠離烏克蘭和巴勒斯坦四百多公里的救贖
  • 演算法時代的掙扎與抉擇——記《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新書分享會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home/zihua/www/www/www_cp/wp-content/themes/weewungwung/template-parts/issue/content-issue.php on line 152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home/zihua/www/www/www_cp/wp-content/themes/weewungwung/template-parts/issue/content-issue.php on line 167

轉注


新舊交替的對話:《櫻桃園實驗》演前專訪

張婉瑩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
SHARE

    新時代的叩門聲越發急促,美好事物逐一逝去,只留下懷念與迷惘的餘韻。由於母校玫瑰崗中學停辦,導演陳恆輝不住唏噓,亦勾起了他的「櫻桃園情結」。他遂以契訶夫的《櫻桃園》出發,與演員們集體編作劇目《櫻桃園實驗》。那麼,十九世紀俄國莊園的幻滅與廿一世紀的香港究竟有何聯繫?這場跨越世紀的對話如何挖掘對於新舊時代的共鳴?
     
    《櫻桃園實驗》將於5月2至4日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正式公演,講述一群舊生因母校即將停辦,決定重聚排演《櫻桃園》,告別青春與校園回憶。是次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將以「戲中戲」的後設形式呈現故事,演員將在兩個不同的角色間互相切換,一時是母校舊生,一時則是其飾演的《櫻桃園》角色。他們不但以舊生的角色牽引觀眾一同進入櫻桃園,且變身成為《櫻桃園》劇目的一角,細膩地將這個百年故事帶到我們的眼前。
     
    陳恆輝指,「戲中戲」的靈感來自於改編漫畫的日本電影《櫻之園》。《櫻之園》講述女校學生排演《櫻桃園》時所發生的日常故事,令他萌生母校舊生重演《櫻桃園》的想法。他曾就此反思,「戲中戲」會否使事情過於複雜?為何不只排演《櫻桃園》原著,反而要加上後設框架?他指,「它與個人經歷,戲組發生的事情很吻合,也很有感覺。」契訶夫擅於描繪瑣碎的日常生活,「戲中戲」聚焦於兩者日常的同時,亦更能拉近兩個時代的關係。演員麥晧鈿也提出,以現代的角度切入,能循序漸進地進入這個遙遠陌生的十九世紀俄國故事,幫助觀眾以「排戲者」的視角,輕易進入《櫻桃園》的劇情。
     

     
    新舊時代的交替
     
    契訶夫的《櫻桃園》描寫十九世紀俄國封建社會瓦解後的社會面貌和人物寫照,新舊時代角色所產生的強烈對比和矛盾,無遺地呈現了當時俄國低迷不安的氣氛。莊園的年輕下人一心追求榮華富貴和愛情,無心工作,而年邁的老工人卻仍忠誠地服侍主人。兩個時代劇烈的碰撞引起人對時代改變、階級觀念的深層反思。
     
    兼任監製和演員的陳瑞如指,故事的喜劇感正正源於人物的荒誕行為與時代的衝突,「當我們見到一些生活裡無奈、荒誕的事,用一個放大鏡放大了時,就會覺得這些人很可笑」。在故事中,年輕僕人也辛模仿貴族的傲慢和華麗的穿著,年輕僕人杜耶莎追求不切實際的愛情,沒落貴族仍不斷揮霍金錢等。這些看似可笑的舉動,真實地反映了人性在時代夾縫中的掙扎。「看似這麼荒謬,但事情就真是如此,你有沒有覺得這些事都與一百年後的這個時代一模一樣?」做一百年前的劇本的意義正正就是在於各個時代之間,總有著些少情感上的扣連,使人共鳴。
     

     
    跨越時代的交談
     
    契訶夫的戲劇對角色塑造的要求極高,所有人物也是主角,亦是一個個的「動人故事」,各人的交叉碰撞才能體現生活化的感覺。而要栩栩如生地演繹每個角色,演員先要深入挖掘角色的背景、情感和細節,才能承載台詞中的情感。為此,演員們不但花了不少功夫研讀角色,更親自書寫人物小傳,了解角色小事大事,為角色賦予更為立體的形象。
     
    除此之外,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往往十分著重各種實驗性的演出,常以不同的方法呈現戲劇。在《櫻桃園實驗》的早期編作中,導演首先設定了舊生角色及飾演角色的基本框架,如「莊園女主人娜寶娃 × 過氣女星」和「年輕女僕人杜耶莎 × 辦公室女郎OL」等,之後就交給演員自由發揮。彼時,演員再次創作現代角色的人物小傳,細化角色的喜好、童年經歷與人生觀等。各人天馬行空,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大膽試錯,慢慢尋找角色的定位。
     
    透過試演,自身飾演的兩個角色互相刺激,演員與演員間亦擦出火花,使故事逐漸成型。實驗的有趣之處在於,每位演員皆注入了自己的想法與特色,或以《櫻桃園》為基礎設計現代角色,或從自身經歷出發連結角色,或從觀眾層面思考如何引起共鳴等。這樣的創作激發出多組截然不同的角色配搭。其一,當中有核心情感相連的角色組合,如何瑞文飾演的櫻桃園家庭教師查洛塔 × 靈性治療師,兩者也渴望理解與溝通,角色間互相共鳴;李瀚天飾演的僕人也辛 × 待業者,也同樣對未來感到迷失且抱著對更好生活的嚮往。其二,命運相違的角色組合亦甚有趣味,賴五娘飾演的櫻桃園女僕杜耶莎在劇情中追求愛情失敗,而舊生OL的角色卻在排練劇目的過程中得以完滿愛情。除此之外,演員也以新時代的舊生角色回應《櫻桃園》的人物,陳瑞如飾演的櫻桃園女主人娜寶娃失去寶貴的莊園,舊生過氣女星的角色也有相似的經歷,感同身受,但這更鼓勵她積極面對命運,「即使怎樣也好,我們都要這樣生活,要工作」。李耀褀飾演的櫻桃園角色屠菲莫夫為終日泛泛而談,不願改變的「萬年」大學生,他以大學教授的舊生角色回應,對比兩個時代的學者對於學術的追求和改變世界的熱情。
     
    通過雙重角色的設計與集體編作,《櫻桃園實驗》將契訶夫的經典劇目與香港的當代情境對接,讓我們能在荒誕的戲劇中反思自身的處境。創作《櫻桃園》時,契訶夫實質上也飽受肺結核的煎熬,或許悲劇往往總是藏在平凡的日子裡。命運無常,但失去櫻桃園究竟是悲劇還是喜劇,或待你我欣賞戲劇後,再作抉擇。
     

     
    ***
     
    《櫻桃園實驗》
     
    2025年5月2日(五)8pm
    2025年5月3日(六)3pm & 8pm
    2025年5月4日(日)3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粵語演出
    $380
     
    門票現於撲飛POPTICKET公開發售,購票優惠詳情可見以下網頁
    https://www.popticket.hk/event/the-cherry-orchard-experimentation
     
    導演:陳恆輝
    文本: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集體編作
    翻譯:黃穎文
    聯合監製:陳瑞如、謝文俊
    執行監製:張馨芳
    助理監製:李俊瑩、劉建均 *
    佈景及服裝設計:巫嘉敏 ^
    作曲及音響設計:彭俊傑
    燈光設計:鄭稜耀
    錄像設計:譚皓謙
    髮型總監:Charlie Luciano@Salon Go Ahead
    平面設計:Alfie Leung
    宣傳攝影:Michael CW Chiu
    舞台監督:莊曉庭
    執行舞台監督:吳穎璋
    助理舞台監督:吳駿瑋
    演員:陳瑞如、周家輝、簡立強、黎玉清、賴五娘、阮煒楹、林啟源、李耀祺、何瑞文、李瀚天、麥晧鈿
    ^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批准參與製作
    * 藝術行政人員實習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