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煮魚文化
水煮魚文化
自2006年出版文學雜誌《字花》,並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其間更舉辦多種活動,包括各式工作坊及講座、文學營、跨媒體表演、文化交流、書籍出版、寫作教育、展覽等等。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包括:政府與文化藝術相關之部門、各大藝團及機構、私人基金、大學各學系及學術中心、各中學、書店、民間團體等。2017年憑「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獎。
水煮魚文化也可協辦到校作家講座、寫作坊、讀書會及書展。
團隊
寫作、評論、翻譯、編輯,散文集《斷層路徑》已出版。
90尾後,熱愛咖啡和毛絨絨的生物。希望能探索生活至老。
處理行政及推廣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系畢業,喜歡動物和逛水族館。養了一隻貓和一缸魚。
不懂寫作但喜歡寫作。
試驗著各種文字組合起來的效果。
喜歡烏龍珍奶。
懷疑有點渴睡,半夢半醒的生存著。
喜歡在每個轉角找喵喵,集圖鑑,擴展新地圖。也正嘗試拼砌出自己。
合作伙伴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卜公花園的大榕樹下,是間非常小的獨立社區書店,主售藝術文學類新舊書籍,并大力支持本土年輕作家作品。
成立於2009年,「書送快樂」是政府註冊非牟利團體,相信看書不但是知識和智慧之源,還能帶來無限快樂,並希望令香港成為一個喜歡閱讀、享受看書的城市。
團體肩負宣揚「閱讀本身就是樂趣」、提倡與別人分享看書的快樂、提高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及兒童的語文及溝通水平及提倡通過閱讀增廣知識見聞,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的使命,並每年舉辦大型活動「書送快樂日」,為愛書人捐贈的逾萬本好書找新主人。活動特別選擇在高人流商場舉行,把看書、買書、捐書以及聽作者講座,融入行街飲茶的生活環節,讓書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此外,團體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經常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等院校合作,提供訓練講座及實習機會,讓他們對策劃大型活動及物流安排等,有更全面認識及掌握。
2010年,因著林載爵先生,在台北書展引入各地小出版社參展,香港小出版社首度曝光,並獲廣泛關注。七年後,台港獨立出版越來越活潑、活躍,同時香港在強大政體治下發生多宗事件,危及出版界人身安全。無人知道政體給的界線在哪,準則如何,儘管如此,仍有一群人不畏懼,在書業低迷、安危未卜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出版理想。來自香港的文化工房、kubrick、印象文字、格子盒作室及Book B,成立52Hz出版聯盟,從香港出發,連結華文獨立出版,互相照應、照顧。
縱然香港的獨立出版聲音貧薄,這裡還是有一群猶如寂寞的、52Hz鯨一樣的出版工作者,正在極力地以微弱的聲頻發出對志業絕版拒絕的呼喚。
52Hz出版聯盟宣布在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正式成立。我們由五個香港獨立出版單位連結而成,希望未來加入更多盟友,集結力量以推動獨立文創出版工作,也願香港的獨立出版品能游活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本地以外的讀者能聽見我們的出版聲音。
「同讀」 可解作「同志友善的讀物」,亦可以解作「一同閱讀」。
我們希望透過供給性/別議題書籍;舉辦讀書會、講座、分享會;設置書攤、藝文攤位、閱讀空間等,營造一個認識、探索、討論性/別議題的有利環境,從而推動性/別教育。
一直以來,由於香港的性/別教育不足,性小眾平權運動停濟不前。近年,隨著同志名人相繼出櫃,性小眾議題再度得到社會關注。女同學社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公眾的關注轉化為更有深度及闊度的討論,同時亦讓性小眾運動持份者一起思考平權運動的各種可能性。2015年,適逢成立十周年,女同學社舉辦首個《香港同讀文化節》,進一步透過藝文活動及新媒體推廣性/別議題、推動性小眾平權運動。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空前成功。女同學社遂決定於2017年再度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讓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閱讀新蒲崗傳奇 |《新蒲崗地文印記》
《新蒲崗地文印記》乃水煮魚文化製作,歷時四年編製的地景文學專書,不但整合多個新蒲崗地誌文學作品,以多個面向切入,糅合文學賞析與文化理論,呈現了新蒲崗在推動香港工業發展的重要角色,以及相關地誌文學在香港文學史上的位置。是次講座邀請編輯團隊及嘉賓,細談新蒲崗地種種情事。
日期:2018年9月8日(六)
時間:14:00-16:00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嘴圖書中心
嘉賓:陳智德先生、唐睿先生
主持:羅樂敏小姐( 水煮魚文化行政總監)
免費報名:https://www.cp1897.com.hk/activity.php?id=2406
嘉賓簡介(筆劃序)
陳智德 (陳滅) | 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亦從事文學創作。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藝術評論)」。著作有《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另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文學史料卷》、《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葉靈鳳卷》、《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等。
唐睿 | 薪傳文社社員,香港教育學院主修美術,教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學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大學法國文學學士、比較文學碩士、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曾獲第一、二屆大學文學獎詩、小說獎及第廿九屆青年文學獎散文、兒童文學獎。曾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系、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小說集《Footnotes》獲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雙年獎。
本書推薦語:
本書資料豐富,充分展現地方生活美學,編輯角度體現人文關懷及地方文化視野。
——陳智德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讀過這本書,你便能將新蒲崗工廠區的圖例再次讀成傳奇——所有盲點就是當時人並不知悉其存在,如果知悉了其存在,它便不再是盲點。
──劉偉成先生 香港作家
以往鄙夷香港文化的人,其實不知道這裡曾有過甚麼;弔詭的是,現在號稱熱愛香港文化的人,也往往不知道這裡曾有過甚麼。水煮魚在新蒲崗扎根十載,編者花費四年工夫,蒐羅材料,調動理論,整理線索,為此地文學撰志,披文入史,借咫尺之區示現香港百餘年來文化歷程的一個面相,志向實在不小。無論讀者是否完全同意編者的「示現」,都得承認,經過這番尋索,對香港文化說恨說愛才真有根據。甚麼時候香港其他地區也能得到同樣一往情深的尋索呢?
——樊善標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