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看到,眼前一列的,名為「字母會」A-Z的叢書。在重新回望前,在任何意圖下定論,評斷其價值與意義前,請於其中再度感受,文學的每個分子躁動且測不準的運動能量。
字母會的範圍,打從一開始,就比這二十六冊書,比拋出字詞的文學定義(同時以更大力道破壞所有文學既有形貌)的哲學家楊凱麟,比連續長期間且高強度參與的六位小說家(以及零星狙擊開火的小說家如張亦絢、黃錦樹等),比耐心梳理每個小說使個別性暫時安置可辨(至少找到一個較好理解的路徑)又能同時整體性地觀看字母會並身在其中的潘怡帆,比這些參與者甚至加上讀者們,都還要更巨大,也還要更微小。
巨大在於,字母會以全部的心力,創作者以超載負荷方式所投注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要投射的屏幕,比起現實存在的紙頁及其延伸(文學雜誌、受字母會影響的創作),或是虛擬的網路空間(已經看似無限),都還要更大。像是波赫士捍衛著阿根廷文學時,聲稱不僅整個西方文明都是阿根廷的文學遺產,整個宇宙都是屬於阿根廷的文學遺產。字母會投射的想像,遠在文字與文學的誕生之前且尚未存有之境。那個還未有任何痕跡塗抹過的,tabula rasa。或是還原為種子或胚胎的狀態;或可能是一切文學與文明皆已過分暴漲,吞噬一切亦毀壞ㄧ切,並在世上最為清醒的意識下,見證著「在紀念碑倒塌之前已是一片廢墟」的最後景觀,彷彿文學的所有努力,只為了等待那終結時刻,忘情欣賞地獄變的顫抖。最白之白,與最黑之黑。最明亮的其實是最黑暗的,我們早受閹割的肉眼無法承受的。
微小在於,即便以字母會之名,拆解成最小意義的字母a-z,從出發之際,便已是裂解之時。以群體出聲的文學運動,自每個字詞的迸射或收攏,摺曲或延展,早在一開始,第一個字寫下之前,便已躁動。畢竟,差異(D,Différence),在字母會最初配備的字詞裡,已宣告裂解的本質。微小可以無限,像古老傳說裡,國王的權杖每傳一個世代皆要截半,於是愈到後代權杖愈短,卻(在概念上)可以更短。或是飛矢不動,或是追不上烏龜的阿基里斯。書寫差異,毋寧說是差異書寫,是差異在書寫。因而字母會的差異不僅是做為當前文學(複數)浪潮的逆流,也不僅是每個創作者的風格練習並以其所擅所能去跨越阻礙,真正的差異發生在微小處,再差異書寫的自我衍生,所謂差異正差異著自身。創作者差異著自己的作者之名,與自己的作者之名與作品誘惑共舞,字母會的作品無疑地使作者的「大寫作品」成為歧路花園。逃逸所逃,不僅是作者的意志,如宣言裡所反覆說的逃離陳套,因為最可怖的陳套,乃是自身的陳套。逃逸的落實,在於所寫所作,本身對於原先「作者–作品」的逃離,不斷朝向差異,但又意外地補足作者更完熟的創作生命,在作者最終可能完成的缺席裡,無人稱(字母I,impersonnel)。切分的極致,形上學的單子,獨一無二的。書寫毋寧是回歸其零度。
如反覆援引的德勒茲,他對於美學裡無限再現的徒勞(「白費力氣地增加形象與環節,並將之組織成具有自動–運動的循環圈」。字母會的表面形式本身必然意識到這樣的危險,所以最大的賭注,在於反對字母會再現任何事物與被再現),認為「重要的是系列的輻散與圓的中心偏移,即『怪物』」。在輻射與圓的中心偏移下,事物的同一性,在寫作與閱讀中被解體,「一切已成為擬像」。是的,擬像,即「堅決要求,它包含自身的差異,以及(至少)兩個輻散系列,擬像在此之上閃動、演出任何已被廢除的相似性」。
字母會聚餐(李伊婷提供)
是以,以字母會之名,集合台灣當前幾乎最優秀的小說戰力與哲學能量,所包含的內容,一方面過於巨大,同時也過小。巨大地超過字母會概念能投射的想像邊界,也篩不了其逃逸的意義。彷彿字母會的排序、羅列、理念,其實踐是自身的反面。然而弔詭在於,也唯有回到字母會一詞,才能供我們進行這過大與過小的想像。
字母會與其說是文學運動,它可能更像一種反運動。積蓄的巨大作用力,實踐力,還有往往考驗著參與者的意志力與耐力,所撼動的,甚至刺激想像的,並非對於其誕生的此時此地。這毋寧說是包含許多誤解,某種時代氛圍的壓抑,字母會存在周圍交織的力場,令人有些沮喪的部分,乃是(再度)證明他們力圖超越的,其實無法撼動。於是異樣的光芒的乍現,在於他們的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並不僅僅意味著太遲(一切早已無可救藥)或過早(被詛咒的預言先知,無法被時代接納)。確切來說,字母將會是「永遠」地不合時宜。無論早個十年,或晚個十年,字母會的出現依然會不合時宜。
以粗淺的時間感劃分,早熟或早夭一如童偉格與陳雪與胡淑雯,遲到的青年如駱以軍、顏忠賢與黃崇凱,眾人的本身已存的時差感,在字母會的離心機器(中心偏移)下「更時差」。他們擁有的異質時間,是任何被邀請、進入迷宮、踏入陷阱的讀者必然要萬分留意的。
這也是《字母會》終之章(Ultime)的領頭字母「T,Temps,時間」的關鍵所在。創作者也沒有錯過,作品呈現為讀者可以在某種時間的晶體中瞥見他們最純粹的小說核心。譬如陳雪可以是沒有也可以是永遠的十分鐘,與黃崇凱五萬年前的性慾與展現抒情可能與極不可能的十五分鐘,胡淑雯在「姦殺」一詞喚起的封存時光,駱以軍的時光之屋的廢墟空間隱喻,童偉格彷彿綿延的時光讓敘事與故事溫柔隱形交纏卻無比乾淨,顏忠賢的壞掉的時間。
偏偏不在此時、此刻,字母會是對當代的背叛,同時是最大的敬意。一如字母會的神祇之一,韓波宣告「必須絕對的現代」。現代的內涵不在其他,甚至不是時代,而是必須絕對。無論遁進或遁出現代,「絕對」無法避免。
若字母會是永遠的不合時宜。那麼卻也因為如此,字母會為這個時代最大的貢獻,乃是自身於時代的刻畫,使得這時代獨特,甚至預示性(請留待更久的將來,應證這句話)。換句話說,在將來,人們所想也許不是字母會在這時代出現很獨特,而是因為出現了字母會,使得這接近八年的時光成為獨特的印記。
字母會聚餐(芳碩攝)
羅蘭.巴特所言:「同時代就是不合時宜」。或早在尼采時便提出《不合時宜的思考》,真正的同時代性的洞見,乃是一種脫節,是「將這個時代引以為傲的東西,及這個時代的歷史文化,理解成一種疾病、一種無能和一種缺陷」。或許字母會將這些本來就優秀的創作者聚集在一起,不合時宜的相互對照,時差岔出時差,成為奇景。例如其中一種閱讀可能:童偉格的早熟之人與等待之人,黃崇凱的遲到之人與疏離時代之人;胡淑雯的S凝視切開現實語境,陳雪的M的身體吸納起巨大苦痛並轉化;駱以軍將人生轉化成小說的不可能(人生無法述說小說),顏忠賢將小說應證人生的不可能(小說無法述說人生)。
時差,不合時宜,絕對的現代,同代人。如楊凱麟所說:「時間,就是波赫士的『直線迷宮』。」字母會的本質關於時間。漫長的書寫與出版驗證在每位寫作者無比珍貴且相當有限的創作時光僅是表面。如果你願意,順著字母直到歸零,你會發現,由未來走向零,或由零走向未來,是在意識的兩個極端。這確實是直線迷宮,波赫士的迷宮終極型態,也可能是一座沙漠本身,也可能是一本寫不完的、自我無盡分歧的書。又彷彿是班雅明引述的歷史天使,字母會的天使屬於未來:在時間的迷宮中,被未來的風暴不斷吹往零度,又不斷逆風振翅朝往未來。在我們看來,可能是停滯的,慢動作的,羽翼不斷徒勞對抗折損的。
字母會另一個讓我們殘忍看到的,是小說之神(們)是會毀壞的,變老的。然而,字母會的時間才剛剛歸零,即將啟程。這世間將沒有關於一個字母會的神話,與解神話,既然字母會是自身的神話與解神話。或說,字母會的起源神話,即是他們終結神話。也許,對於這些小說家而言,真正失落的不是為了完成字母會所巨大投入的時光,而是他們必然被字母會逐出,而再也回不去(謹記駱以軍在Z的那句:「我們失敗了。」)。
我們,做為讀者,應當假設有個屬於字母會的經驗。這經驗本身是不可能的經驗,弔詭在於因為不可能,所以必須去經驗。去經驗寫作當中的不可能,使得不可能成為了經驗。而這是字母會對於所有可能的讀者的邀請與挑釁,在那界線上。文學裡真正的可能性是在不可能性的領域中。所展現出來更赤裸,不是最完美無瑕的卻是創作者最珍貴的部分,我們瞥見獨特性在此自我證明。
也因此,字母會在概念上注定要是未完成的、不可能完成與完結的。能做的,猶如普魯斯特,最終,僅僅是寫作的準備,一個擲向未來不可能之境的可能寫作者,即將誕生(可以參考童偉格在字母會的思索)。字母會的終極概念,不是讓一切的不可能(作品的不可能、同一的不可能、理解的不可能、與同代和諧的不可能)成為可能。僅僅是,讓自身成為真正的不可能。
一直以來字母會被誤解為由哲學帶領的運動,或是以小說回應哲學問題。對於真正嚴肅的創作者而言,作品永遠不是回答,而是更深邃的提問。在字母會中,無論是詞條的解釋或最終的評論,被思考的,終究是文學本身。是文學在思想,以無人稱的、末異之眼的、獨身的、巴洛克的、差異的、偶然的、逃逸的、游牧的、摺曲的、卡夫卡式的、系譜學式的、沃林格式的、精神分裂的、任意一個的,去思考(而不是為了表演)去質問(而不是回答)何謂事件、賭局、虛構、虛擬、死亡、未知、作品、重複、單義性,還有時間與零度及未來。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葉梓誦的《吉索德》書評,提及那本小說所引述的一個故事:西藏僧侶以電腦呼喚神的九十億個名字,數完後,繁星就會逐顆熄滅。
是的,故事作為世界,也作為媒介,總會引出或無可避免連結著其他說故事的聲音。故事本身的存在很脆弱,但回歸混雜,泯泯然於眾生,它有某種秘密傳遞的力量。
就只在乎你讀不讀。
你可以說是傳音入密,其實人人都聽到,但你與它有對話嗎?你會想想怎樣用自己的聲音延續、擴大那傳遞嗎?
這五篇書評,各有其對話風格。曾繁裕評《博士淪落人》,從「博士」的失格挖入「淪落人」的血肉,充滿偽善神話的現代體制,餵養著的都是淪落人。雯彬在納博科夫其人其書的周遭,點畫出一些明暗,比《黑暗中的笑聲》本身更重要的,是書寫的意義。葉梓誦一開始就帶著某種理論觀照,既然《吉索德》已走在挪移、拼貼的路上,較開闊的討論其實只是一種忠於原著。黃潤宇評《雨必將落下》直指「幻覺」的內核,形成氛圍,技法、節奏只是籠罩其中的氣候指標,清晰,而又保持隱密。李日康從「掃興的讀者」出發,注定切出不一樣的肌理和味道,同時又等於把《食字餐桌》的秘密食材重新烹調,令你覺得陌異又期待。
當你覺得好像聽到了書裡的聲音,抓住了沒有隨故事終結的甚麼部分,不必著急,它對你來說代表著甚麼?即使大如一個世界,你也可以重新捏塑它,小如一顆星的話,就想像它在星空中的位置、傳遞給你的時間吧。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絕境練習(只示範一次)
這不是逃生指南,這僅僅是當你無法改變絕境,而又不想完全停頓下來時的建議。做點甚麼吧,保持運動吧,趁還有力氣。
(一)問自己,如果自己寫了一篇關於絕境的作品,它有甚麼命名的可能性?例如〈掘頭路——小絕境考〉、〈絕境宗師〉、〈追憶絕境年華〉……直至絕境過去。
(二)學一下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的主人翁,鑽進地下,思考嚴肅的課題,比如自由、罪、道德,有望成為厭世的專家或精神分裂的學者。既然不是人人有地下室,《行人隧道手記》、《地鐵手記》也是可以的。
(三)正如楊嘉仁〈窮盡的夜晚〉所說的,視網膜就是無邊無際的畫紙。做過夢,看過書,就放眼看看吧,即使是在長夜的最深處,也可以觀察,觀察那個尖尖的,盡頭。
(四)誠實一點好嗎?白水〈零件〉說,破碎更完整。但我們偏不承認自己已然七零八落。接受沒甚麼不好,過不了關,找幫忙,或者,幫忙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是自身難保的。
法國詩人皮埃爾‧勒韋迪(Pierre Rererdy)有一首詩叫〈一切都是黑暗〉:
一切都是黑暗
風兒歌唱著吹過
樹木顫抖著動物都已死去
再也沒有人活著
看吧星星停止閃爍
地球不再旋轉
一顆頭傾斜著
它的髮拂拭著黑暗
最後一座鐘樓還佇立在那裡夜半鐘聲響起
所以,最後一個建議,敲響自己的喪鐘吧,我們早就身陷絕境。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日安憂鬰
唔係你同我打招呼
我就會睬你架
日安抑鬱
係囉係囉
日安抑鬱
你好
你好
我會食藥架啦
我會準時食藥架啦
謝謝你
我都係
我都係
不如我地
重又開始啦
我係茉麗葉
我叫羅密歐
我跟咗你咁多個埠頭
咁多條街
我梗係知道啦
蝦球
我等咗你
好幾個世紀了
亞娣
唔係就係你囉
我食藥
你食藥
我哋約定
準時食藥
好嗎
好
我哋準時食藥
佢哋就會好番架嘞
當全城械鬥
文字還可以
感人的時候
我愛你我食藥
同佢地好唔好番
有乜關係呢
你食藥你愛我
同全城械鬥
有乜啦掕
日安憂鬱
日安抑鬰
唔好怪嗰啲和合散啦
當年唔係就係你
寫在我身上詩句
教我夢中憂鬱起來嗎
「欲迴天地入扁舟」?
不,是「如何携手
穿越憂鬰的邊界」
「永憶江湖歸白髮」
吖嘛
唔係囉
唔係就係囉
所以呢
所以呢
日安憂鬱
日安抑鬱
(2002年2月2日)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台南總有種舒暢的空氣,矮小的樓房,天空顯得很大,心情也稍為輕鬆。走進有百年歷史的前台南州廳古蹟,現在是台灣首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館內有不同的展覽室、會議廳和特藏室等,連廁格內亦有廁所文學展。
一樓展覽室D門楣懸着一塊耀眼的霓虹招牌,內裡展出的正是《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展覽由 國立台灣文學館和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展期由本年1月17日至5月24日。 展場到處都是熟悉的港式陳設:茶餐廳、街道照片、大押、樓上書店。場地雖然不大,展出的藏書卻彌足珍貴,伴隨一個個文學小故事,可觀性很高。
展覽劃分為五區,由香港開埠以來說起,按時序展出各個時期的文學大事及展品,如1928至1937年「香港新文藝大爆炸」時期的文學雜誌,當中最有象徵意義的要數梁之盤於三十年代以家族生意梁國英藥局資助出版的雜誌《紅豆》(1935),此書成為當時不少文青的重要據地,如李育中、柳木下,也有遠方作家路易士、林庚等的作品,較可惜的是梁之盤27歲便英年早逝,現今亦甚少人提及他和《紅豆》。
其他珍貴的藏書有現代主義先驅代表馬朗主編的《文藝新潮》創刊號(1956)、劉以鬯的《酒徒》(1963)和《李維陵畫集》(1975),也有主辦單位向中大圖書館借展的舒巷城《太陽下山了》(1962),這書後來於1984年由廣州花城出版社選印,但因當時「太陽」為毛澤東的象徵而有所忌諱,改以《港島大街的背後》一名發行,到1999年才再以本名出版。另外也展出西西《我城》(1979)的初版,旁邊更擺放1975年於《快報》連載的剪報正本,每張都有西西手繪插圖,那是連書都未能全部收錄的畫作,非常珍貴,亦見收藏者的細密心思。
另一區則展出金庸的《神鵰俠侶》(1959)單行本以及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1957),前者為鄺拾記報局初版,兩書皆由私人收藏家借出,非常稀有。同區亦有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的三毫子小說,當時電視仍未普及,普羅大眾喜以三毫子小說作消遣讀物,因其便宜、量產,是當時主流娛樂之一,著名作家如劉以鬯、李維陵等人也寫過三毫子小說。
場內亦播放香港電台《小說家族》及《寫意空間》的香港文學影視改編片段,例如1987年李碧華的《男燒衣》、也斯的〈李大嬸的袋表〉、1997年《酒徒》、2000年〈尋找阿藍〉等等,合共10部改編作品輪流放映。
擺放在展覽最後的是《香港文學大系》,就像是整個展覽的濃縮,這項計劃邀請香港本地的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及整理二十世紀的香港文學作品。1919至1949年的第一輯《大系》已經出版,而收錄1950至1969年的第二輯繼續由商務印書館負責出版,相關的編印工作已經展開。
如展覽簡介文案所說:「……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台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場內設立的電子連儂牆正正是台灣對香港人呼聲的支持,艱難時刻有此小驚喜,只能由衷地致謝。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