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書展,最想買的書是《博士淪落人》這本從網絡載入紙本的小說,因一直追隨一個名為「這個PhD只是我的負累」的臉書頁。
只一小時之差,錯過與作者見面的機會,隨後朝聖般閱讀,觸目驚心。作者Dr. Mark是個貨真價實的數學博士,行文不走流麗路線,對話直用口語,當中的俚俗沒黃碧雲《烈佬傳》那麼意有所指,純粹反映自身的真切經歷與感受。
整本書的主題,正是沈旭輝在推薦序所標示的「讀博害人論」,如他所闡釋:「問題是作為一種制度,『讀博』本身已經越來越僵化,往後的後續發展,令人充滿無力感。」而飽經無力感摧殘的作者在內文更深刻地以個人體悟總結這種論調:「博士課程只是一個學術界壓榨廉價勞工的工具,是個犧牲研究生的將來以鞏固上位者利益的龐氏騙局。這個騙局中,我輸光了所有──金錢、愛情、事業、家庭,一無所有。」
這小說雖然用語淺白,但門檻相當高,撇除對「代數數論」、「複變分析」、「高斯消去法」、「共軛複數」等數學專有名詞的理解,讀者至少需要理解博士制度,才能在閱讀過程中會心悲喜。然而,若把當中的故事視作寓言,寓意則非常普世且好懂。簡單而言,故事的前半是一個相對正面積極的奮鬥故事,如《火影忍者》裡的鳴人努力成為火影、《男兒當入樽》裡的湘北矢志於全國制霸,與作者筆名相同的主角Mark為完成博士學位而精心計劃、拚命擠乾時間與心神來升呢打怪,把生命壓縮得只剩下完成學業這一點;故事的後半從接近圓夢講到夢碎,原來博士畢業不是追夢的理想結局,倒是主角成為負累的開始。此前,他順利符合各樣條件,備受教授賞識;此後,原來離開了可被利用的位置,付出與收穫不相稱的世界便清晰得多,恐怖的是,既得利益者偽善地美言、伸出緩手,只為誘使體制問題所注定的失敗者繼續服務他們,他們同時繼續以崇高的說辭,讓更多底層學子不自覺墮入陷阱。
小說巧用首尾呼應之法,讓結尾有意報讀博士的學生的自信言論,接上起始主角對讀博前程的憧憬。「放心啦!我學成之後,一定大把前途。」未能預視金錢、愛情、事業與家庭困境的主角如是說。這本書坦誠地揭示且諷刺了一個大眾文化瘋狂鼓吹且人人都甘願相信的現代神話:人只要對自己的才能有信心且勇於犧牲與努力,就能達成理想中的目標,即便無法達成,至少可心安理得或無憾。然而,人無法看見將來的自己,卻總以為自己在不斷重覆的歷史中與別不同,正如故事以至現實中,一批又一批學生受心中的高遠志向感召而讀博,然後在極端激烈的競爭中失業,高端的知識再無用武之地,前功盡廢,許多別人又何嘗不同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艱苦地期望擠進僥幸成功的狹縫以證明自己,卻面對種種旁人無以理解的辛酸,最後不得已逼自己夢醒?首尾呼應把尾接上頭,形成迴圈,生活中的主角一個接一個永不超生,把學問鑽到頂的博士也如此……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講的是人如何失去做人的資格,那個「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的懦夫自小受壓於豪門教養,漸而耽於酒色,自慚自嘲,最終以「死」結束這個連自己都討厭的自己。而《博士淪落人》的主角雖也自尋短見,但背景大相逕庭,他生於基層家庭,學習成績曾讓他自豪自滿,於是順著被認可的才能,努力做大家都認可的事,卻讓他的家人、情人、友人由理解到諒解,走向不解到誤解。Mark有學識與成就,並無傷風敗俗,比照《人間失格》,他完全有做人的資格,但就因他的努力沒換來一份相稱的工作,在旁人眼中,他就成了社會的負累,漸漸,他放棄掙扎,承認辛苦獲取的榮譽頭銜只是負累,把他沉下去,沉下去……
最無奈的是,在失樂園中,住滿自以為是的可憐人,相煎太急。對於Mark的悲劇,
書中的網民評道:「讀到個博士又點啫,咪又係無腦嘅!明明係人嘅問題,衰咗仲賴博士課程,真係垃圾中嘅極品。」箇中刻薄並非虛構,書中的數學博士面對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世界,處處總是否定多於理解,我們縱沒失格,也可成為別人眼中的負累。其實,我們即便不是博士,都是淪落人。
*刊於《字花》第82期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葉梓誦的《吉索德》書評,提及那本小說所引述的一個故事:西藏僧侶以電腦呼喚神的九十億個名字,數完後,繁星就會逐顆熄滅。
是的,故事作為世界,也作為媒介,總會引出或無可避免連結著其他說故事的聲音。故事本身的存在很脆弱,但回歸混雜,泯泯然於眾生,它有某種秘密傳遞的力量。
就只在乎你讀不讀。
你可以說是傳音入密,其實人人都聽到,但你與它有對話嗎?你會想想怎樣用自己的聲音延續、擴大那傳遞嗎?
這五篇書評,各有其對話風格。曾繁裕評《博士淪落人》,從「博士」的失格挖入「淪落人」的血肉,充滿偽善神話的現代體制,餵養著的都是淪落人。雯彬在納博科夫其人其書的周遭,點畫出一些明暗,比《黑暗中的笑聲》本身更重要的,是書寫的意義。葉梓誦一開始就帶著某種理論觀照,既然《吉索德》已走在挪移、拼貼的路上,較開闊的討論其實只是一種忠於原著。黃潤宇評《雨必將落下》直指「幻覺」的內核,形成氛圍,技法、節奏只是籠罩其中的氣候指標,清晰,而又保持隱密。李日康從「掃興的讀者」出發,注定切出不一樣的肌理和味道,同時又等於把《食字餐桌》的秘密食材重新烹調,令你覺得陌異又期待。
當你覺得好像聽到了書裡的聲音,抓住了沒有隨故事終結的甚麼部分,不必著急,它對你來說代表著甚麼?即使大如一個世界,你也可以重新捏塑它,小如一顆星的話,就想像它在星空中的位置、傳遞給你的時間吧。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絕境練習(只示範一次)
這不是逃生指南,這僅僅是當你無法改變絕境,而又不想完全停頓下來時的建議。做點甚麼吧,保持運動吧,趁還有力氣。
(一)問自己,如果自己寫了一篇關於絕境的作品,它有甚麼命名的可能性?例如〈掘頭路——小絕境考〉、〈絕境宗師〉、〈追憶絕境年華〉……直至絕境過去。
(二)學一下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的主人翁,鑽進地下,思考嚴肅的課題,比如自由、罪、道德,有望成為厭世的專家或精神分裂的學者。既然不是人人有地下室,《行人隧道手記》、《地鐵手記》也是可以的。
(三)正如楊嘉仁〈窮盡的夜晚〉所說的,視網膜就是無邊無際的畫紙。做過夢,看過書,就放眼看看吧,即使是在長夜的最深處,也可以觀察,觀察那個尖尖的,盡頭。
(四)誠實一點好嗎?白水〈零件〉說,破碎更完整。但我們偏不承認自己已然七零八落。接受沒甚麼不好,過不了關,找幫忙,或者,幫忙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是自身難保的。
法國詩人皮埃爾‧勒韋迪(Pierre Rererdy)有一首詩叫〈一切都是黑暗〉:
一切都是黑暗
風兒歌唱著吹過
樹木顫抖著動物都已死去
再也沒有人活著
看吧星星停止閃爍
地球不再旋轉
一顆頭傾斜著
它的髮拂拭著黑暗
最後一座鐘樓還佇立在那裡夜半鐘聲響起
所以,最後一個建議,敲響自己的喪鐘吧,我們早就身陷絕境。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日安憂鬰
唔係你同我打招呼
我就會睬你架
日安抑鬱
係囉係囉
日安抑鬱
你好
你好
我會食藥架啦
我會準時食藥架啦
謝謝你
我都係
我都係
不如我地
重又開始啦
我係茉麗葉
我叫羅密歐
我跟咗你咁多個埠頭
咁多條街
我梗係知道啦
蝦球
我等咗你
好幾個世紀了
亞娣
唔係就係你囉
我食藥
你食藥
我哋約定
準時食藥
好嗎
好
我哋準時食藥
佢哋就會好番架嘞
當全城械鬥
文字還可以
感人的時候
我愛你我食藥
同佢地好唔好番
有乜關係呢
你食藥你愛我
同全城械鬥
有乜啦掕
日安憂鬱
日安抑鬰
唔好怪嗰啲和合散啦
當年唔係就係你
寫在我身上詩句
教我夢中憂鬱起來嗎
「欲迴天地入扁舟」?
不,是「如何携手
穿越憂鬰的邊界」
「永憶江湖歸白髮」
吖嘛
唔係囉
唔係就係囉
所以呢
所以呢
日安憂鬱
日安抑鬱
(2002年2月2日)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台南總有種舒暢的空氣,矮小的樓房,天空顯得很大,心情也稍為輕鬆。走進有百年歷史的前台南州廳古蹟,現在是台灣首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館內有不同的展覽室、會議廳和特藏室等,連廁格內亦有廁所文學展。
一樓展覽室D門楣懸着一塊耀眼的霓虹招牌,內裡展出的正是《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展覽由 國立台灣文學館和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展期由本年1月17日至5月24日。 展場到處都是熟悉的港式陳設:茶餐廳、街道照片、大押、樓上書店。場地雖然不大,展出的藏書卻彌足珍貴,伴隨一個個文學小故事,可觀性很高。
展覽劃分為五區,由香港開埠以來說起,按時序展出各個時期的文學大事及展品,如1928至1937年「香港新文藝大爆炸」時期的文學雜誌,當中最有象徵意義的要數梁之盤於三十年代以家族生意梁國英藥局資助出版的雜誌《紅豆》(1935),此書成為當時不少文青的重要據地,如李育中、柳木下,也有遠方作家路易士、林庚等的作品,較可惜的是梁之盤27歲便英年早逝,現今亦甚少人提及他和《紅豆》。
其他珍貴的藏書有現代主義先驅代表馬朗主編的《文藝新潮》創刊號(1956)、劉以鬯的《酒徒》(1963)和《李維陵畫集》(1975),也有主辦單位向中大圖書館借展的舒巷城《太陽下山了》(1962),這書後來於1984年由廣州花城出版社選印,但因當時「太陽」為毛澤東的象徵而有所忌諱,改以《港島大街的背後》一名發行,到1999年才再以本名出版。另外也展出西西《我城》(1979)的初版,旁邊更擺放1975年於《快報》連載的剪報正本,每張都有西西手繪插圖,那是連書都未能全部收錄的畫作,非常珍貴,亦見收藏者的細密心思。
另一區則展出金庸的《神鵰俠侶》(1959)單行本以及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1957),前者為鄺拾記報局初版,兩書皆由私人收藏家借出,非常稀有。同區亦有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的三毫子小說,當時電視仍未普及,普羅大眾喜以三毫子小說作消遣讀物,因其便宜、量產,是當時主流娛樂之一,著名作家如劉以鬯、李維陵等人也寫過三毫子小說。
場內亦播放香港電台《小說家族》及《寫意空間》的香港文學影視改編片段,例如1987年李碧華的《男燒衣》、也斯的〈李大嬸的袋表〉、1997年《酒徒》、2000年〈尋找阿藍〉等等,合共10部改編作品輪流放映。
擺放在展覽最後的是《香港文學大系》,就像是整個展覽的濃縮,這項計劃邀請香港本地的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及整理二十世紀的香港文學作品。1919至1949年的第一輯《大系》已經出版,而收錄1950至1969年的第二輯繼續由商務印書館負責出版,相關的編印工作已經展開。
如展覽簡介文案所說:「……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台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場內設立的電子連儂牆正正是台灣對香港人呼聲的支持,艱難時刻有此小驚喜,只能由衷地致謝。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