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條陽光的街道。
因為夾道的樓宇,擁有寬闊的二樓花園平台;因為樓宇的外牆,鋪上了淨白的紙皮石,而道上也沒幾個行人,整個街區都瀰漫著一片悠閒、慵懶的氛圍,非常的周末。
這錯誤的印象,或許乃源自我在鄰近屋邨上中學的偏頗記憶?抑或近年穿過這街區,都是在周日下午,教會禮拜之後?
對事物的欲望或期許,通過記憶與想像,構成概念和印象,再藉著語辭,循環深化我們對事物的印象、欲望和期許,普魯斯特提醒我們,人常常安於在有限的認知經驗裡,追逐恆定的錯覺,藉此忘卻時間,消解幾分對存在和對死亡的焦慮。
(文學創作裡,將描寫對象刻板化處理,或許也源自這種心理上的自我防衛機制?)
那實際是一條灰濛的街道,夾道樓宇,不分早午,都在路上投下了長長的陰影,一切並沒有想像般明亮;樓宇的外牆,則不知道在甚麼時候,漆上了棗紅色的框線;至於花園的平台,實際有點狹仄,特別是當一幫鑒證人員,擠在平台的遊樂設施旁,丈量著地上的血跡,四處搜證的時候。
那是一幀廿七年前的剪報,一名兩歲多的幼童,在早上交到幼稚園託管後,被幼稚園另一位素不相識的孩子母親,拐到廿八樓的天台,擲下。
疑兇的犯案動機和過程,至今仍然成謎。
當升降機徐徐爬升之時,那密閉的長方體裡,到底包含著幾分理性、躁動、不安和恐懼?而作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疑兇,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完成一系列纏扭、抱舉和拋擲的動作?
許多值得探究的人性素材,在那尋常的早上,從城市的空中掠過,但除了幾幀港聞版的小方塊,和一些奇案廣播節目外,就再沒有其他人文空間,容讓這樁充滿血肉的案件,向我們釋出更多的意義。
我們都甘於活在城市的地表之上,僅在其上,而這正是重松清《世紀末的鄰人》予我們的一大價值,尤其是書中所輯錄的個案,不少都能夠跟香港的社會遙相呼應,而其中一件,更跟上述這樁,驚人地相似。
「音羽幼稚園幼女被殺事件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午,兩歲的春奈和媽媽一起到音羽幼稚園接哥哥放學,就在媽媽和別的家長聊天的時候,春奈突然不見蹤影。二十五日,兒子同樣就讀音羽幼稚園的山田美津子向警方自首,說她殺害了春奈,並把她的遺體埋在娘家的院子裡。」
當時正獲雜誌邀請,定期連載「報道文學」的重松清,就以此為題材,撰寫了〈渴望朋友的媽媽〉一文,而這文章後來與其他十一篇連載的「報道文學」一併於2001年結集成《鄰人》,也就是後來於2003年改題再版的《世紀末的鄰人》。
有別於傳統報道文學,《世紀末的鄰人》既沒有採用報道文學必備的「追蹤調查」,也沒有刻意為文章營造出「當下」或「速度感」。大部分的文章,作者都是通過類似散步的方式,踏著涉事者日常所行走的足印,走進案發社區,感受社區的氣質和氣氛,揣摩、剖析涉事者的心境而撰寫出來。
《世紀末的鄰人》所關心的,不完全是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八卦 (日本已有足夠的報刊、雜誌、節目去追擊這些實況),而是媒體恰恰沒有(或不感興趣) 關注,從而留下的空間——個案所涉及的複雜人文素材,包括涉事者的複雜心理和人性/非人性變化(「池袋隨機殺人魔事件」、「音羽幼稚園幼女被殺事件」)、社區空間對社區氣質構成的影響(「京都日野小學學童被殺事件」)、時代潮流與政策對人和家庭價值觀的衝擊(「出家風潮」、「憧憬恬靜生活的返鄉潮」)。
重松清從這些個案所抽出的,並非事件的「特殊性」,而是它們所折射出的,日本社會的「普遍性」,亦即千禧年前後,日本社會的價值信仰、社會特質和癥結等等。因此,除了命案,書中還輯錄了不少以社會潮流現象為題材的個案,例如電視台綜藝節目造假、年輕人出家潮,以及城市人返鄉務農潮等等。
無論是在追溯涉事人物微妙心理變化的微觀書寫,抑或是從宏觀方面,勾勒社會因素與個案的千絲萬縷,《世紀末的鄰人》都展現了重松清處理社會題材的獨特天賦和深厚功力,而這無疑是重松清得以在寫作《世紀末的鄰人》的同一時期,憑藉《刀》(1999)、《青春失格》(1999)、《維他命F》(2001),先後獲得坪田讓治文學獎、山本周五獎,和直木獎的原因。至於重松清稍後的許多代表作品,如《畢業》、由阿部寬主演影視改編的《青鳥》,以及獲吉川英治獎的《十字架》,亦明顯繼承了這種社會書寫的特點。
《世紀末的鄰人》,在重松清整個創作生涯裡,似乎並不是一項單純的雜誌連載工作,而是一次探索社會題材書寫方法的實驗機會。通過這些實驗,重松清發展出不少別開生面的聯想和敘事方法,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就是將現實元素看待為象徵符號,然後將涉事人物置於這充滿象徵符號的舞台上,加以揣摩其心理變化,從而更深刻地描繪出,人物的存在處境。
「音羽是個女性城鎮。
如果仿照法語中有男性名詞和女性名詞之分,而把城鎮分為男性/女性的話,那麼音羽肯定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性城鎮。」
這是幼稚園幼女被殺事件──〈渴望朋友的媽媽〉的開首部分。
重松清並不急於敘述案件的因由,而是以幾近漫不經心的語調,去評鑒事件舞台──音羽的氣質,然後向讀者娓娓道來這社區的發跡史。
●促成音羽誕生的護國寺,是由江戶第五代將軍的母親提議興建的,寺內主佛──如意輪觀世音菩薩,也是位女性。後來將軍母親將此地賜予一位名為音羽的侍女,因而得名。
●這社區因護國寺而發展出門前町,逐漸成為江戶有名的私娼區。
●現在的音羽已成為東京的文教區,東邊有御茶水女子大學、跡見學園女子大學;西邊有日本女子大學等名門女子大學,音羽「現今的主角依舊是位──女性」。
這些背景看似跟案件毫不相干,但只要將幼女被殺案的內容加以對照,就會發現,兩者充滿了宿命般的象徵關聯︰音羽是個見證了女性,如何被社會以不同形式接受的社區。
渴望被社會接受的婦女。
這正是觸發案件的核心。
來自外地的美津子,為了讓孩子有更美好的前程,勉力搬到這東京的名校區,而為了掌握大都市的生活和教育資訊,美津子即使遭到其他母親輕視、排擠,仍硬著頭皮,努力爭取社會和其他家長認同,最終被壓力拖垮。
重松清作為社會題材作家的過人之處,不僅在於他懂得剖析涉事者的心理 (這應該是推理小說家的工作),而在於他的同理心和悲憫心。
「我反倒對她所說的 (中略) 不得不壓抑自己內心的恨意繼續和A子 交往這點,感到心酸。我是以同一世代的人,而不是以讀物作家的身分,從她這句話看到了她內心的百感交集。」
重松清關注的,始終是社會裡面的「普遍性」。
案件曝光後,許多人對美津子將孩童屍體帶回娘家院子掩埋一事,感到可怖和費解,但重松清卻從很やさしい的角度,詮釋這行徑的象徵意義︰
「除了故鄉之外,竟找不到一處可以隱藏遺體的地方。或許這正說明了她和東京之間的關係。」
除了孤獨與寂寞,重松清在美津子生活社區的道上,亦發現了美津子所可能經歷的內心掙扎,和可能遭受的良心譴責︰
「從女人町音羽 (中略) 一直往西走到盡頭,可以走到電車──鬼子母神的站牌。
從護國寺內以慈悲普渡眾生的觀世音菩薩,走向傳說中不斷殺害他人子女的鬼子母神 。
這一條路也是山田美津子五年來一直走過的路。」
無從確定,美津子是否知道這些佛教傳說,但通過重松清對相關地景的象徵詮釋,這位在城市裡艱難掙扎的外地婦女,她的茫然、無助與委屈,卻得以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來。
然而,〈渴望朋友的媽媽〉的寫作目的,並非要為兇手開脫。
重松清在《世紀末的鄰人》要做的,並非譴責,而是探挖各樁事件背後到底涉及了甚麼社會和個人因素,從而探討,日本正處於怎樣的一個「世紀」;道上跟自己擦身而過的,又是怎樣的「鄰人」。
我們今天剛走過的,是明亮還是灰濛的街道?當我們忽略,城市的天空掠過了甚麼的同時,我們可能連自己在行走,都沒有在意。
22 août 2020
À Hong Kong
近年也被改編為電影的《親愛的外人》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架空の日常——日本文評特集】
現實在於遁走,虛構就在身邊。
小川洋子的記憶戰、
日系推理的敘述詭計、
星新一以科幻反饋寫實,
還有重松清對社會題材的探索、小野寺史宜對人的重設重寫、谷川俊太郎的過去交織佐野洋子的未來。
每一天,在世界的砂丘撿拾彼端的風景。
兩個人相愛,最美的想望,大概就是一起創造一個作品吧!最簡單也最後患無窮的作品,就是合生一個小孩。一時不想生或生不出來的話,如果是音樂人,可以一個寫詞一個作曲、或一個寫一個唱;如果喜歡咖啡或書,可以合開一家店;如果是創作者,那就乾脆合寫一本書。
生了小孩,到底像誰呢?長得像你、個性像我,調皮像你、執著像我……這樣的討論可以持續一輩子。正由於兩個個體的差異,會彼此吸引(或終於拒斥),這種合作便有如對照或互補,將無形的感覺變成物證,永久定格下來。《兩個夏天》便是這樣的一本書。
書的兩位作者:佐野洋子,擅長蘊藏哲思的童書繪本,也以直率的散文行世;谷川俊太郎,時時刻刻在感性中思索的詩人。這本書是在他們短暫的再婚生活中,誕生的合作。佐野發球,谷川回應。其實也像在告白自己的身世、個性養成、以及對家庭關係的感受與想像。看似同質性頗高的兩位創作者,卻在三個故事的來回中,綻現迥異的質地。
第一個故事寫童年經驗。佐野出手生猛,以強烈的視覺捕捉童年的狀態──爸爸在修柵欄,小女孩嘴裡含滿了釘子,一根根拿出來給爸爸用。一開口咿哩嗚嚕,爸爸叫她不要含著釘子講話。結果她把釘子和一堆口水一起吐出來。像這樣粗野而天真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出現。女孩蒐集蛇皮,常躲在秘密樹洞裡。女孩的爸爸是別墅的管家,而夏天來訪的主人有三個孩子。兩個不同階級的孩子彼此窺看。直到女孩和其中的男孩在河邊產生了奇妙的互動。男孩拿走了她的帽子。
佐野洋子
谷川俊太郎
谷川平行撰寫的段落,則是男孩長大成為學者後,對這件事的回想。不像女孩的清晰感受力,男孩的記憶模糊,不得不採用更多分析與思索。也可以說,佐野寫的是直觀,是當下,是本能;谷川寫的則是一種置身事外的冷靜思考,對於未曾發生、或已經失去的一切之淡漠感。比如他渴望肉身能化為原子,與眼前的景色合而為一,卻又立即反省:「這或許是一種徹底以自我為中心的欲望,希望與宇宙相對的只有自己一人。」
這淡漠的少年對自己曾唯一一度見到宇宙核心(與少女身體的相遇)的震撼,念念不忘。那彷彿是一條他未走之路。這應該就是谷川對佐野的真實感受。粗枝大葉地說,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兩者相加便可能臻於完美,卻也可能就是互相遙望那樣,略帶羨慕但也不需要遺憾地交錯過去。可以說,佐野的小說是自足的,谷川的部分則不可能獨立存在。
佐野和谷川曾一起辦簽名會
兩人婚後一年即出版合作的詩集,谷川寫詩,佐野繪圖
第二篇佐野寫一對被父親遺棄的母女。一樣是女兒百無禁忌的個性寫得活靈活跳。寫到食指沾父親的骨灰來舔,再度用感官去碰撞禁忌的議題。她的第一篇寫了性的啟蒙,第二篇寫死亡,第三篇則是用對死後世界的想像來彌補現世的不足。全部都是以得意的、自信的女性為主角。
而谷川呢,則都是以悵惘的男性為主角。第二篇寫枉死的父親,第三篇是身為外公和刁鑽的外孫女長達一生的書信,最後才揭露這是個不存在的外孫女。男人的無力感瀰漫全書,甚至共度一生的可能,也只能存在於想像中。兩位作者雖只相差七歲,但佐野似乎永遠是那個少女,谷川則是個老靈魂,以至於最後只能投射成外公和外孫女的關係。即使新版附上了佐野當年的書信,谷川也只有短短幾行註解:「我是個很懶得動筆的人,佐野小姐則寫得很勤。……」可以說,谷川在此書的作用,不過是提供讀者欣賞佐野洋子這位獨特女性的視角而已。這和兩人的文采、創造力無關,而是這本書的焦點,就是在佐野筆下的女性身上。不過,身為讀者的我也必須感謝谷川,願意把他心目中最珍貴的佐野烘托呈現出來。
《兩個夏天》題目來自谷川的詩:「說不定其實一輩子只有一次夏天/每次夏天來時都夢想這次就是了/每次結束之後卻都不覺得那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夏天」。我們讀到的夏天,其實是雙重共時性的──既是谷川和佐野共同擁有的那一個幾乎完美的夏天,也是事過境遷後的另一個重讀的夏天。但「事過境遷」不特指今日,書中的谷川已把想像投射到未來,提早預設了這個充滿惆悵的回憶之夏。
正如谷川另一首詩中所寫的:「兩個和音是剎那間的來訪者/從意義無法抵達的遠方而至/然後再返回原處」。無論透過谷川俊太郎或我們自己的眼光,這本書畢竟將我們帶回「原處」,那個吐出沾滿口水的釘子的童年。所有的矛盾、慾望、天真、野性都在那裡。那種夏天的氣味,令我們如臨其境、親眼目睹,再也難以忘懷。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最近迷上耳朵被轟炸。
嘶吼和咆哮,鼓與弦的撞擊。需要苦惱的是巴士上的鄰座會予以側目,嗤之以鼻,看到我蓄著把半長不短的雜亂辮髮,還道我是拜撒旦、反基督之流。
英文以 “Heavy Metal” 作涵蓋,但直接翻譯過來時,中文「重金屬」在各種子流派發展後被區分開來,亦無法代表各類屬於龐克系別的樂風分枝。《滾石》雜誌已在1990年建議摒棄「重金屬」這項詞彙,原因是因為曲風現今百家爭鳴,使用「重金屬」這字眼已是空泛得荒謬,因此暫且把所有具備「Fing頭」( Head banging )、鼓譟的旋律、失真的吉他、著魔般的嘶吼元素的樂風統稱為「重型音樂」。
「重型音樂」囊括金屬搖滾的重金屬搖滾 ( Heavy Metal )、重型搖滾 ( Hard Rock )、金屬核 ( Metalcore )、黑金屬 ( Black Metal )、死亡金屬 ( Death Metal ) 等,以及隸屬龐克搖滾的硬蕊龐克 ( Hardcore )、後硬蕊 ( Post Hardcore )、油漬搖滾 ( Grunge )等數以百計的樂風類型。
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
Ian Christe, Sound of the beast
重金屬,或稱金屬樂、金屬搖滾,源自搖滾樂當中的迷幻搖滾以及硬式搖滾,強化搖滾當中的爆發力以及速度,賦予極強的破壞性以及重量感,配以嘶吼的嗓音。
Ian Christe在Sound of the beast提及對重金屬的定義,金屬樂發展至今其實已與搖滾樂相去甚遠。重金屬的「重」 (Heavy),比起分析樂曲所用的技巧,更意指樂曲當中強烈而深刻的情感。「金屬」特指金屬樂當中剛強的韌性,各具主題性、堅不可摧的力量感,保留搖滾當中的戲劇張力以及不羈、無拘無束的情感爆發。重金屬的變化種類繁多,題材、演出風格、樂器比重可以影響歌曲的氛圍與類型。充滿史詩感,亦神話以及傳說為主題的力量金屬 ( Power Metal ),唱腔響亮而宣揚正面能量;融合硬蕊龐克,強調速度的速度金屬 ( Speed Metal ) 以及鞭擊金屬 ( Thrash Metal );主打精彩的舞台效果以及華麗鮮豔的表演服飾的華麗金屬 ( Glam Metal ),模糊兩性的邊界,穿著女性化的裝束以及濃妝長髮;宗教及信仰意味較濃的黑金屬和死亡金屬,屬於極端金屬。黑金、死金當中的反社會反人類、瀆神弒神、反基督的歌詞內容實際上都是來自批判宗教與道德對人類的霸權, 前者鼓吹邪教、宗教戰爭,注重宗教的肅穆 (信奉異教或撒旦教並不代表不嚴肅),「尤其在北歐,信奉多神教的祖先在基督教霸權下被迫害、放逐以及屠殺,黑金屬不只鼓吹反基督,而是反宗教,是要人自省而非盲目崇拜。」挪威黑金屬樂團Dimmu Borgir的主唱Shagrath在訪問中提及到。死金則透過於過描寫自殺、戰爭、虛無主義反思生存與死亡的意涵。此外還有抽走了所有的藍調元素,將金屬樂當中的陽剛氣概及侵略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金屬核 ( Metalcore )等,難以盡錄。
挪威黑金屬樂團Dimmu Borgir
龐克樂。由搖滾演變出來的金屬樂在數次金屬新浪潮後逐漸形成了重金屬狂熱的族群,與此同時屬於搖滾子流派的龐克音樂亦正在緩慢成長,在金屬樂風靡整個英美的同時,龐克搖滾作為異軍對抗的形式拒絕著主流搖滾。「龐克」一詞最初代表著最純粹的音樂叛逆運動,控訴著當時英雄式的偶像塑造,認為樂隊應該歸於音樂的純粹性,因此龐克搖滾上具有叛逆性以及顛覆性,對唱片公司的拉攏、牟利動機異常敏感,主張無政府主義、反烏托邦風格,強調獨立音樂的推廣以及音樂製作上的DIY;音樂風格上偏向用快速的節奏、喧鬧、旋律性低的唱腔來表現,音樂和聲更為簡單而強烈。比起音樂的複雜性以及華麗技巧,讓聆聽者以及樂手同浸於氛圍與情緒之中是為「龐克的美學」。當然,紅色的莫霍克髮型和鉚釘皮衣也是 ,叛逆、具攻擊性的打扮只是龐克文化的面向之一,意志深遠於衣著的類型區分。與金屬搖滾一樣,龐克在音樂發展的進程當中亦有無數的變化,譬如說80年代晚期以Nirvana以及Pearl Jam為首的油漬搖滾 ( Grunge ),儘管Kurt Cobain的爆紅而成為主流與龐克的初衷背道而馳;或是比最初的龐克更重,更噪,更快,旋律更加簡單更加混亂的硬蕊龐克 ( Hardcore Punk ),涉及反規則、反社會的歌詞。新世代的硬蕊流派甚至單獨以情感在主唱演繹以及歌詞作強化,發展出子流派 Emo,取英文Emotional Hardcore的前端,歌詞非常個人化而詩性化,熱衷於具衝擊的情感爆發,屬於後硬蕊的一種。
Nirvana
重型音樂的種類數以百種,並且一直在新增。金屬樂與搖滾樂徹底分家之前亦造就新樂風的誕生,比起金屬樂更具備其前身搖滾樂的特性,也可以說是金屬樂正式誕生前過渡產物,比如說重型搖滾 ( Hardrock ) 、迷幻搖滾 ( Psychedelic rock );當中包含重金屬各元素特化、變化出來的子流派,例如是極端金屬 ( Extreme metal );有些屬於龐克音樂的變化,但深受搖滾樂影響、或常被誤認為是金屬核,例如是硬核 ( Hardcore )、後硬核 ( Post Hardcore ) 。譬如又有備受矚目的前衛金屬 ( Progressive Metal ) ,當中的Djent ( 仍未有中文譯名 ),具備複雜極限的編曲技巧、前衛的節奏運用以及新穎、實驗性的元素穿插 ( 日系電音、爵士風的薩克斯管等 );抑或90年代風靡一時、以Linkin Park為代表的新金屬 ( Nu-Metal ),至今仍備受質疑是否為金屬樂的一個分支,姑且可歸其類為重型音樂。
當然,單是略述金屬以及龐克系別的源起,對於闡述重型音樂只是觸及其麟角,但由搖滾推演至多元、難以盡數的重型音樂,瞭解當中「重」的意味,明白表達的憤怒以及悲傷,是源自社會的規範和枷鎖,亦能了解到普羅大眾誤解、定型的原因。探考樂風變換的本質,或樂團選取的命題,能夠讓我們摸清楚歌曲的焦點與訊息的核心。
因以上種種,實在無法為樂隊直接定位成哪一類型的搖滾或金屬風格,叫來樂團成員本人,我猜想他們亦難以確實地說明哪個樂團就是屬於哪一類型的樂風,因為無論是哪一個時代,樂隊的風格總會追求突破以及改變。就例如出道主要為金屬核以及死核 ( Deathcore ) 的樂團Bring Me The Horizon在近年在歌曲中 ( 因樂隊成員的更替,於2013年旋律吉他手 Jona Weinhofen 離去以及鍵盤手 Jordan Fish 加入),逐漸摻合流行以及電音元素、抽走主音的死核,轉成具高辨識度、歇斯底里的旋律唱腔,近年的樂風主要以後硬核以及新金屬,甚至與Hip-hop歌手Rahzel合作,編寫出歌曲“Heavy metal”,是主唱Oliver Sykes對於那些希望樂團停留在只創作早期金屬樂的聽眾作的回應,Oliver Sykes更諷刺地以過往在死核中的吼腔作結:“No, its ain’t heavy metal.”。
Oliver Sykes
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
本地重型音樂
眼光放回彈丸之地,筆者在做文獻研究以及資料蒐集時,亦關注著香港本地的重型音樂,發現搜尋過的重型音樂樂團,全是獨立音樂。唯一的解答是,重型音樂在香港仍屬小眾,仍然未能躋身主流目光。
並不是說獨立音樂不好,眼見簽約唱片公司的新進歌手也不見得有多優秀。身為在重型音樂中初窺門徑的筆者,當然樂見重型音樂仍未受到商業化以及社會眼光規範,但同時要知道,在香港的音樂圈子裡自力經營有多困難,要靠額外的正職支持樂團的費用以及製作支援,只能在狹小的工廠區進行表演與互動。進場與流失速度相當之快,讓人驚喜又惋惜。
當然,獨立音樂,勝在所有題材以及內容選取獨立於大多數人的接受範圍以及道德標準。另類題材,吸引另類聽眾,也開拓著新聽眾的接受力以及新鮮感,就像pornhub應百客的 Categories。
怒人
歌詞內容是個人選擇,獨立音樂獨立於流行音樂唱片公司的音樂製作,商業取向較低,因此更獨立於社會主流的看法,本質上不太需要為社會大眾負責,亦不需要龐大的消費者群,在隨心所欲、一手包辦的情況下,要令所有聽眾都覺得討喜未必是大部分獨立音樂創作者的主要考慮。較為粗獷脫俗的,譬如有怒人大樂隊的《仆街人生》、《神𨳒人》。獨立音樂的創作界限毫無底線再配以重型音樂的深刻破壞,令香港人鬱悶的心情獲得和應、代言以及盡情釋放。為讀者做參考,怒人大樂隊的《仆街人生》像是重型搖滾版本My little airport的《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周國賢的《極樂》。歌詞大多數,應該說每一句都有粗言穢語,在享受憤怒怒吼、道出心底躁悶的同時,感慨廣東話粗口的博大精深以及九聲「啱音」又通順的美妙,筆者險些跌入陷阱「射轉波」。
屌!食飯瞓覺返工返學
成舊磚頭 你有冇理想
有!我有理想 有乜撚用
只會俾人 當係噪音乜撚搖滾」
壞消息是,怒人貌似已經退場。
主流音樂歌詞為歌手包裝、凸顯歌手或填詞人的個性,主要集中樹立歌手在音樂圈的立體形象,流行音樂歌詞傾向為深化感情、作更多的雕琢,會顧及觀眾的情緒、年齡層以及傳遞鮮明的訊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情歌王子又一力作」、「xxx浪漫呈獻」,一年數十位王子公主橫空出世,掏心掏肺。喝醉了,手持數十枚飛鏢,總會中一格。
Maniac
筆者最近經常循環播放的歌是Maniac的《意有所至 而愛有所亡》,歌名出自《莊子》,常感文言文艱澀難懂,言之二三字,卻語境連綿。簡單解說,本意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難拿捏的是愛的輕重與距離。愛的太深了,奉獻的人難以抽離,接受的人卻也喘不過氣。
古人對愛駒過份愛 驚動了弱小心靈 脫韁走失
如今父母摯愛友人 仍然不懂得去愛 把繩韁綁得太緊」
Maniac以古語作題,以後硬蕊和Emo為曲風,簡單但充滿侵略性的旋律貫徹著整首歌的主題,第一次聽,隻身於驚濤駭浪,吼腔隱於鼓與吉他之中,猶如在深海暗湧中呼求,周遭只有黑暗無一物,竭力嘶吼化作無聲的泡沫,軀體繼續下沉。
「在水中方知曉 自己遇溺了
唯把心窗 永遠封閉著」
獨立音樂與重型音樂碰撞的妙處在於,樂團演唱歌曲時,腦裡有他們的故事以及情感流露,傳遞到受眾時,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失戀的人聽完反省自己恐怖情人的行徑,剛上完補習班的學生聽完怨恨自己的父母,新手爸爸聽完默默看著自己懷內的女兒,聲稱支持本地音樂的港女上傳限時動態說太吵耳了。
閃靈
拉闊小小,反觀台灣獨立樂團百家爭鳴,重型音樂更是不盡其數,民謠金屬樂團閃靈、死核金屬核血肉果汁機、台語龐克滅火器、台味搖滾美秀集團,一年數場大型音樂祭,覺醒、大港、山海屯等等,一年一度專門為獨立創作音樂圈作鼓勵曝光以及權衡音樂生態的金音獎,今年已是第十年,隔岸的筆者看著西九文化區的粵劇宣傳以及「好多個零」,搖頭嘆息的力氣也省了。
幸於武漢肺炎肆虐之前,獨自往台灣散心。適逢台灣總統大選,驚見耳機裡的竭力嘶吼、或神或魔的閃靈主唱Freddy出現在競選海報上,「立法委員候選人 林昶佐」。想說甚麼時候,甚麼時候…… ( 唉屌都係算鳩數 ) 還是算了。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是誰永恆垂目?
——寫於831周年前夕
/鍾國強寫詩、散文與小說,作品包括詩集《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短篇小說集《有時或忘》。
就把最後一個車站也封棺吧
誰人要花,就把子彈也送給他們
橫匾上所有四字詞都變成忌諱
也把垂下的一根根銀針吊死在半空
就把棍子立成一座雄性紀念碑吧
臉書的千秋牆內,將有人拈花微笑
萬世的不再是師表及其考核
提防愛國檢測會有假陽性
就把字典裡的每一個字都定性吧
背囊裡所有索帶,都判成犯案工具
就把一切浪花都當成對岸的挑釁
川流的列車,裡面全是暴徒
就把一切被崩塌的,都稱作分裂
圍城的天際線,有最後的晚餐
是誰永恆垂目,想像桌布的斷崖
有被非法入境的十二門徒石
2020.8.30
聯覺測試
/鄂耳初心以魚,回歸以魚。
他們問我
音符 是什麼顏色的
我說是紫色的
他們問我
對白 是什麼顏色的
我說是灰色的
他們又問我
姓陳的人 是什麼顏色的
我說是咖啡色的 帶點陳皮的紅
姓李的人
是鵝黃色
姓何的人
是水藍色
任何文字
都擁有顏色
在我的世界裡
他們說 這是一種四分之一的天賦神經
我卻以為 任何人都有一雙會分辨顏色的眼睛
於是他們問我
真相這個字 是什麼顏色的
我說
是鮮紅色的
葬雨
/晴旻困在鳥籠裏寫詩,著有詩集《時代肖像》。
遊走在街巷之間的霧色
撐起傘
傘叫醒了大雨滂沱
而泥濘總愛坑紋
文字總愛指紋
陌上積水微瀾
這是紅消香斷的季節
白茶花再沒盛開
十月初很沉默
穿著西裝的白領成了問路的小女孩
眸子裡全是夏至時分一杯夏枯草
那時候石屎地被狠狠沖刷
跑過的路消失了
前方是士兵的毒氣
坪輋旁的芒草群淹沒冒名來探看的遊人
或老或少
或男或女
不願正視你的色彩
我怕
你其實無色
自由是雨未至的八號風球
「為何今年夏天缺少颱風?」
「為何沒機會賞浪?」
天盡頭有淨土
唯望雨至的明年
能隨花飛
只因我城燈滅
境外太璀璨
渲染著美麗新世界的粼粼波光
這裡再沒有路
地盤工人要打烊
林間小徑雜草叢生
鋤下香丘
願這裡的人安息
動態回顧
/瓶繁二十出頭。蒸汽波愛好者,腦內以圖象先行。
不需要存在證明
於是撕去日曆,每日
一點一滴抹走
舊有污漬,那是
種在身上的
信息素烙著
中秋烽火的暗號
平安,尚且算成記憶的小偷
憑空植入衛星地圖,行走
街道嘗試竊視未來建築藍圖
去路和迴路形成時間印證
病歷暫且莫以罪名承載
從淡彩紙巾盒扯出白雲
一張一張 一張
一張 一張 一張
貼在
石橋底的牆壁
退後,驟眼一看
想起了:
陰天,在旺角街頭
小巴超載接送孩童上學
清潔工人徐徐掃去昨夜
悲鳴而生的白色粉末
很久之前,日曆已經只剩下乾淨紙板
靈魂是過去,肉身是現在
聽日係幾月幾日?
清晨
/關天林編輯,寫作班導師。寫詩和評論。著有《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
你煞有介事告訴我,隧道總可以挖得更深,再脆弱的城市也承受得了這機密。沒有人聲張,沒有人逃亡,快把錄音機旋開:沼澤帶裡哨崗與哨崗的聳現,痛如此精確,一個暴斃的偷渡者被探射燈釘死。
全身發癢的清晨。新部門成立與凋空的清晨。車站易名的清晨。釋囚被捕入獄的清晨。
天拿水瓶依然濃烈,從倫敦德里的淺灘,被帶到避風塘悶熱的廢船底,聆聽海浪的洗刷聲。一面擺盪的牆。
謊言
/曾淦賢1988年生,薪傳文社社員。畢業於香港教育學院,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及大學文學獎,著有詩集《苦集滅道》。昔為文學雜誌《字花》編輯,現以文學教育及推廣為業。
這輛列車並沒有急事
眼睛正在注視它,鐵路職員
總是躲在小房間裡,呆滯
幾根手指操得麻木
微轉脖子,看螢光幕
透過牆壁與鐵架間安裝的眼睛
看乘客的眼睛
即將離開
像深夜裡急遽飛升的尾班客機
我並非無法理解,只是依然憤怒
他們竟然在這種時間決定了
一場無關痛癢的晚睡
從恐怖童書跑出來的
惡人,要讓你閉眼
那些從不轉睛的機械瞳孔
都統統闔眼
黑暗中的黑暗,收藏電源
像棍棒毆擊的速度
每一棍,都為了掩藏一個事實
憤怒與哀傷同時在記憶裡攪渾
所以,現在我記住最初的亡者
來不及擁抱、備水,不,
起碼是一次拍肩、握手
都沒有。
我記住了無止盡的叫喊聲
在離開車站的半小時後
在耳蝸中漫長地拖曳
列車永遠不再駛出
車門與死亡的距離像日子一樣可以數算
此後,我們的朋友
都知道
眼睛的終點應該擺放在哪裡
在惡人的額眉之間
在仇恨的空杯之中
永不安睡
直至他們踏進那門的後面
鋼鐵冰冷,手心僵硬
喉嚨,不會哮叫
啞口無語
世界是一塊鑿滿謊言的石碑
只有擠提的地獄能夠證明一切
鬼抓人
/吳旻育1990年生,《換氣》電子詩刊編輯,著有詩文集《大人症候群》。
走過半圈鄉鎮
回到最初朗誦的句子
沿街的金樓拉上鐵門
你戴起了面罩
撐開2014年
就買好的雨傘
建設一座島嶼
與土壤以外的海
人群聚攏在突起的中央
那是火山凹陷
存放熱淚的地方
旗幟如色偏的交通號誌
我們擁抱著老舊的螢幕
各自看見各自
看見的世界
走過半圈鄉鎮
追跑,玩鬼抓人
從地鐵站到地鐵站
直到此處也起了煙霧
被鬼抓到的人
後來怎樣了呢?
記者提問
在滿是盂蘭盆節的夏天
片甲不留
/李顥謙一九九五年生,年輕寫作者。個人網誌【房子安靜如獸】http://lihohim0719.blogspot.hk。曾獲青年文學獎獎項。
謊言已經抱穩完整
一年過後,地底如鋼鐵一樣寧靜
在這些只有苦澀能捲舌的日子
努力僅僅是姿態
就像烏鴉挖掘自己的骨
叼石造的心出來,刻鑿成山
如果襤褸的是眼神
光便屬於荊棘
每個無須隔離的詞語
拼湊出離散的名字
我們僅餘的優勢,是直視背駝
未來沉默如夜
並無緊握希望的資格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