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染疫,他們是否還能多留下一本書、一首詩?逝者無法挽回,但留下的文字、掙扎與希望,將一直給予我們啟發。願書寫者安息。
Adam Zagajewsk(1945-2021)
你見過難民走投無路,
你聽過劊子手快樂地歌唱。
你應當讚美這殘缺的世界。
想想我們相聚的時光,
在一個白房間裡,窗簾飄動。
(黃燦然 譯)
以上節錄來自扎加耶夫斯基的詩〈嘗試讚美這殘缺的世界〉,在911事件前已發表,但悲劇發生後引起廣大迴響。今年3月21日,他因病在波蘭逝世,他的好友兼詩人黃禮孩在社交網路上表示扎加耶夫斯基大概2月初打了疫苗,7天后得急性胰腺炎,後來又感染新冠,最終撒手人寰。
by Zbigniew Kresowaty
扎氏是波蘭當代著名詩人,曾獲特朗斯特羅姆獎、格里芬詩歌獎終身成就獎等,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之一。馬克‧多蒂說:「在這尚且年輕的二十一世紀,喜愛詩歌的讀者們真是幸運之至,因為我們有一位詩人與各個時期的要旨完美契合;他的作品誕生於二十世紀的灰燼之中,卻言說著二十一世紀裡真實的恐懼和遲疑的希望。」桑塔格稱讚他的詩有著「複雜的天真、天才的天真」。扎加耶夫斯基譯成中文出版的有《捍衛熱情》、《無止境》、《無形之手》等。
對於詩,他有不少令人動容的思考,例如他講過:「作為一個詩人,你不是像樹上唱歌的鳥兒一樣快樂。你渴望那樣,但是你不得不進入奧斯維辛,你不得不進入二十世紀的深淵,你不得不進入現代性的陰暗水域。而且,你不得不歌唱。首先,你不得不接受這種重負,然後你必須解放自己。這種對自身解放的行動,就是詩」。
——
Luis Sepúlveda(1949-2020)
早在去年四月,智利作家路易斯·塞普爾維達·卡爾弗庫拉不敵疫症去世。他在1992年以小說《讀愛情故事的老人》轟動文壇,1995年出版旅行見聞小說《巴塔哥尼亞快車》,作品多聚焦生態主題,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在1973年智利政變後曾被捕入獄,四年後流亡阿根廷、巴西等地,1979年參加尼加拉瓜推翻獨裁統治的運動。一年後前往德國漢堡,生活了14年,期間獲得海德堡大學傳媒學碩士學位。1983年至1988年期間以綠色和平的通訊員身份活躍於全球多個海域。1989年才回智利,1997年移居西班牙,每年舉辦拉美圖書展。
——
Kim Chernin(1940-2020)
金‧切爾寧是美國女性主義作家和詩人,父母是出生於俄國的猶太移民。她在1981-1987年間寫了著名的三部曲,反思對苗條的暴政以及飲食與女性身份建構的關係,在1987年的小說The Flame Bearers向猶太教傳統對女性的排斥提出了挑戰。1989年與她的女性伙伴Renate Stendhal合著Sex and Other Sacred Games。
——
Marco Santagata(1947-2020)
馬可‧桑塔加塔是意大利文學評論家,他是研究但丁和彼特拉克的重要學者。
——
Antônio Bivar(1939-2020)
安東尼奧‧比瓦是巴西「垮掉一代」劇作家,由於反對巴西軍政府,一度流亡海外,在倫敦見證龐克文化的興起,深受著迷,八十年代開始撰寫關於劇場、龐克與垮掉一代的著述,後來更在巴西籌備第一個龐克節。
——
Elsa Joubert(1922-2020)
艾莎‧朱伯特是南非作家,以荷蘭語寫作,參與六十年代運動(Sestigers),這運動受法國存在主義影響,希望改革文學,面對社會問題,對抗種族隔離,被視為本國的流亡文學。朱伯特最有名的著作是小說Die swerfjare van Poppie Nongena(Poppie Nongena的流浪歲月),被翻譯為十三種語言及拍成電影。
——
Sérgio Sant’Anna(1941-2020)
塞爾吉奧‧聖安那是巴西作家,寫作範圍由詩、戲劇到小說,作品被譯為德文與意大利文,其突出的「元小說」後設風格對後來的巴西作家有一定影響。
——
Joel Shatzky(1943-2020)
喬爾‧沙茲基是美國作家與文學教授,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教,研究當代美國的猶太作家,他對納粹大屠殺的關注有助於一些倖存者回憶錄的出版。
——
Marcel Moreau(1933-2020)
馬塞爾·莫羅是一位比利時作家,他的第一本小說《昆特斯》(Quintes,1963年),受到波伏娃讚賞,他於1968年移居巴黎,任職編輯,他著作甚多,被視為風格獨特的邊緣作家。2006年獲得讓·阿普 (Jean-Arp )法語文學獎。
By Pete Hawk
——
Josep Maria Benet i Jornet(1940-2020)
約瑟夫‧貝內特是最著名的加泰羅尼亞語劇作家之一,參與過反對西班牙獨裁統治的運動,曾秘密學習加泰羅尼亞語文學課,一生撰寫了40餘部戲劇作品,這些戲劇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不同的語言。2013年獲加泰羅尼亞文學榮譽獎。
——
其他作家
於梨華(1929-2020),旅美華人作家。
保羅·戈馬(Paul Goma,1935-2020),羅馬尼亞作家。
邁克爾‧吉爾克斯(Michael Arthur Gilkes,1933-2020),加勒比海文學批評家、詩人、劇作家。
羅德里戈·佩桑特斯·羅達斯(Rodrigo Pesántez Rodas,1937-2020),厄瓜多作家、詩人。
貝爾納·埃潘(Bernard Epin,1936—2020),法國文學批評家、作家。
阿拉切利·埃雷羅·菲格羅亞(Araceli Herrero Figueroa,1948—2020),西班牙作家。
本傑明·威廉·波瓦(Benjamin William Bova,1932-2020),美國作家。他是120多部科幻和奇幻小說的作者,曾六度獲得雨果獎。
雅羅斯拉夫.莫斯特克(Jaroslav Mostecký,1963-2020),捷克科幻小說家。
塔蒂亞娜·波利亞科娃(Tatiana Polyakova,1959-2021),俄羅斯犯罪小說家。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物異←徵稿選①
萬物在我們短暫的生命
粉碎成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譬如歌失去了耳朵
傘遺失了雨
而貓咪,我們所愛過
撫過的貓咪
丟失了睡意
「或許還有船,或許
還有撐出海面的島」
忍住不觸碰仙人掌的刺
脫皮的蠍尾
逼真魔幻的蜃樓
排隊進入檢查哨
該回答的回答,該閉嘴的閉嘴
眼球陷入滾燙的沙漠
背包裡所謂的違禁品
面具、雞蛋、抒情歌、網球拍
拔掉毒螫
拒絕成年的姿態
坦克嗷嗷待哺
戰爭,每天都在偽裝和平
陽光死了
一束又一束
你適合活得海浪
活得更森林更燈火昇平
哪像我
不適合活得綠洲
不適合活得比黑夜長比貓久
貓起碼真誠
用力喜歡
認真討厭
醒著都在思索
如何把日子塞進紙箱
看看那些磨得發亮的爪子
我連蟑螂都不敢抓
貓跳到我腿上
躺下來呼嚕呼嚕
呼嚕呼嚕
你會夢見我嗎
你會收留我嗎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三月的臺北,陽光和煦,春意盎然。前幾天還是潮濕的冷,今天天空的顏色卻是鮮明得可愛。從冬天跨進春天,帶著一條無形且曖味不明的線,萬事萬物皆蘊含著跨的特性,從文化、學術、語言以至性別討論,自由的空氣流動穿梭於各個領域,「跨」這個字的本質,潛藏於大自然當中。這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舉辦公開講座「我的跨寫作」,邀請遊走於各個創作領域、擁有多重身分的香港作家游靜,由移居台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主持,探索如何從日常生活和創作當中,發掘「跨」的趣味性。
跨之必要
游靜形容自己是個怕悶的人,所以「跨」字之於她,是生於本質,最自然不過的事。她不斷跨出界限,從劇場、媒體理論、音樂評論、電影研究及至影片拍攝,無一例外。而游靜的大學經歷,似乎也與「跨」脫離不了關係。
一九八五年考進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系,剛好碰上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正正是那個年代的現實,促使她並不滿足於英國文學所給予的知識,「也斯在港大英文系開中國現代主義與文學的課,讓我開始明白,一些我從小喜歡的作家、詩人,如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辛笛、穆旦,他們不單是一些天才作家,他們不單是他們自己,也是受當時的一些時代的經驗、受外來加上在地混雜的思潮所牽引,並以他們的作品作出回應,又積極地參與了建構那個時代。」於是她企圖認識被視為落後的作家思想,畢業論文以沈從文與解構理論為題,跨出英國文學的門檻。
回顧多年學習經驗,游靜理解到在不同脈絡和時空環境裡,每個人的條件和被構成,甚至作品或是媒體本身,都包含時代的限制。從文學出發,走到傳統上不屬於文學的地方,游靜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一方面從而更了解文學,另一方面也觀察到單一媒介所帶來的限制,於是她嘗試通過跨越各種媒介載體,以創作回應世界,從而更有效地開拓各種創作的可能性。
她談及曾在香港、澳門和日本北海道的少年感化院舉辦媒體工作坊,「我作為一個大學老師,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安全地帶,到被認為很危險的犯罪少年那裡,一方面受他們滋潤,他們的創意、衝勁,遠遠超過我,另方面我從他們身上,看到我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看到像我們這麼安全的社會是如何走過來/被製造出來的。」少年們透過聲音和影像表達自我,從他們身上游靜看到自己的影子,她把這些創作經驗整理成一部名為《壞孩子》的紀錄片,在這種跨世代、跨文化、跨背景的碰撞下,激盪出跨文類和創作的火花。
以詩越界
游靜提及最近和香港詩人飲江身處兩地的互動創作經驗,並帶來《超實驗》、《告別庚子或BN》兩首詩,即席以粵語朗讀。詩中不少用字都帶有港式趣味,「姑慈」意指名牌GUCCI,「樽鹽」等同「尊嚴」,詩中亦涵蓋近日香港BNO護照的議題,雖然台灣同學們未必能夠直接理解當中含意,但這就是跨的趣味性所在,創作者以詩的形式切入討論,把香港社會議題帶到另一個地域,即使沒有其文化和社會的親身體驗,在闡釋詩的過程當中,無形促使跨文化的互相理解,以詩為媒介,超越彼此經驗和知識,走進新的可能性,游靜稱之為未知的領域,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也可以介乎兩者之間,不論是好是壞,這就是「跨」活躍時的趣味。
本土的限制
「最痛苦的問題不是抗爭不是打壓,而是把社會分裂,製造龐大的二元對立,變成了有一種人叫『你們』,有一種人叫『我們』。」談及《你們與我們》一詩,從雨傘運動走到今日香港,抗爭運動愈演愈烈。回歸到根本性議題,這首詩背後影射的不只是政見對立和衝突,而是「你們」與「我們」如何被建構,在歷史的洪流中,這兩種人的相似和差異性從何形成。
近年常討論到本土或土生土長的問題,從創作中探索身份認同。游靜提出若把本土說死了,它就變成一個標籤,迫使大家符合那個規範。每個人在創作上都有選擇「本土」或「不本土」的權利。在進行與香港議題相關的創作時,游靜撇開了大眾對本土的既定標籤,更注重思考本土的複雜性、模糊性和矛盾性,與香港一路走來的變化,和自身感受到的身體經驗。身體經驗是最誠實的,所謂本土,其實就是身體與身處之地不斷互動,從而建構出含有不同養份的創作。
在講座結束前,廖偉棠指出如今香港處於動盪不安的形勢,卻為創作者提供大量材料,這是身為香港創作者的矛盾和內疚。游靜則補充說,當我們活在歷史的風口上,這就是靈感的泉源,把不滿化成創作動力,安撫現實帶來的不安,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最適宜創作。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聲演者:趙鷺燕
親愛的,
該怎麼定義你呢。
在這樣的壞時勢,你甚麼也沒有了。應該是,他們說你甚麼也沒有。
你丟了工作,你本來在咖啡店或者飛機上沖咖啡,但現在沒有客人,老闆把你請走了。
或者,你是舞台演員,政府把劇院關了,你排演了幾個月的戲沒有人能看到,演出的薪水也沒能拿到。
但是你仍要交租。他們就對你說,「你搬去住鄉村鐵皮屋吧」、「你搬去住工廈的劏房吧」、「你去做XXXXX吧」,那是你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工作。「你還是面對現實吧」、「創作呀出書呀理想甚麼的,有甚麼意義」,「你就馬死落地行吧。」
可是,你的馬,還沒有死。對,我要寫信的對象就是你們,你的生活被拿走一大塊,但你心裡知道你還有想做的事,你知道你想做甚麼,想過怎樣的生活。
你的馬,還沒有死。你很憤怒,但你現在手上甚麼牌也沒有,做甚麼也無法出這口悶氣。但你甚至不需要證明甚麼給他們看。的確,你現在是沒有錢,但也不等於你要落入他們口中的「現實」生活方式。他們只是看不到人有很多可能性,就只會出一張嘴。
現在你忙於糊口的工作,也許是臨時的短工,或許是一個陌生的行業,也或許你還在找新的工作。在這些工作的夾縫中,你想出去走走,去台南或京都吧,但全世界都封關了(只有你在的那個小城對特定地區的人不封關)。你想去喝個咖啡,跟朋友吃個飯,也遇到限聚令、店家倒閉,甚至你在住的舊區整個給封起來。現在你們不能外出晚飯;那麼在家裡吃啊,有人說。但不是所有人都朝九晚五或有辦公室,晚上要上班的怎樣吃飯呢。某天這些都會解禁,但條件是你要在智能電話裝一個會存取很多個人資料,紀錄你行蹤的app。他們要透過手機監控你,當然不止是為了防疫。那幾年,你不是沒有付出時間、汗水,甚至生命安危,在街上站著、跑著,忍受著疲倦、催淚煙甚至警棍,為了一些你認為是基本的信念,而這些權利,其實地球另一邊的人一出生就有了。現在不用說上街,連三個人一起吃飯也不行。你活在鬱悶、沮喪之中。你的世界好像已沒有出路,但,這並不等於,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那些向你傳播失敗主義的人,是勝利了。
***
那麼現在在說這些大言不慚的話的我,是誰呢?我因緣際會,幾個月前到達了差不多全世界最安全的島上,這裡幾乎沒有疫情。我們甚至在街上都不一定要戴口罩,只有在公共交通及博物館等場合必須戴好,文化活動也大都不用取消。我在河邊的小鎮租了個房子,課餘時間去看電影、看展覽,留在家鄉的朋友都說,羨慕!
但我不是來炫耀的。來這裡之前的兩年,我經歷了一些個人方面的劫難,生計無依,也看不見未來,焦慮到要看醫生吃藥。前年獲邀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那裡有專職文學創作的藝術碩士課程,啟發了我中年求學的念頭,及後幸運地獲島上的大學取錄,不然也不會能在全世界封鎖的時刻過了來。我登機的時候,還有幾個便衣人員站近距離一直盯著每一個離境人士的臉。登機的人看起來多是留學生,他們是有這麼想抓走我們的年輕人嗎?我想說的是,過去這兩年我彷彿活在真空裡,身邊有人苦口婆心叫我搬去更差的地方住、去做違反你志向的工作。現在看來,那時候的他們也不會料到此刻的我能過來這邊念書吧?
***
有人說,當人生給你檸檬,就用它來弄檸檬飲料吧。這好像有點阿Q,但也不完全是,因為我們都是有想像力、有好奇心的人,當生命引領我們走進死胡同、讓我們遇到怪獸,我們都能運用這些經驗創造出樂趣及新的出路。我以自己的經驗舉個例——雖然也許都不是很良好的示範:我把(被)離散、和及後失敗的戀愛寫成自傳體小說——這個我還未出版已遇到一些反對聲音——就是覺得我不應該把這些不上道的東西寫出來,很不堪云云。那我當然有文學上的理由;因為它就是要這樣被寫出來。怎麼樣?那時候我喜歡的人長得很像某種會在水裡捉魚吃的動物。過去一年多我都在看很多這個動物的照片和影片。然後我發現奇怪的知識增加了,我知道牠各個物種的長相差異、特性和歷史,甚至知道了以牠為主角的經典自然文學,及看了這小說的電影版(主角是一隻真的動物),和認識了以牠為主角的各種漫畫和創作商品。無論這事情在現實上發展成怎樣的災難,這個動物就是很可愛,我看到牠的照片和抱著以牠為形像的布偶都會很開心,雖然都是會看到那個人的臉。沒辦法,我就是這樣。
所以,將來的你,沒有人知道會怎樣。你的人生會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至少我是這樣相信的,你將能回去你的咖啡店、飛機、異國旅程、畫室、動物園……還有你的舞台。
*
趙鷺燕
2015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 學位,主修表演。
喜愛畫畫、旋轉、大叫和咬人。
現為自由身演員。
近期劇場演出包括: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午睡》;天邊外劇場《2042世界望鄉之旅》 、《盧亭百年夢終章》─絕望與希望、《傷逝如她》;浪人劇場《一劍蜀山》、《湖水藍》、《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無耳琴師》(2019愛丁堡國際藝穗節)、《與⻄⻄玩遊戲》(2017臺北藝穗節);眾聲喧嘩《牠和牠和牠的森林》;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沙丘上的巴別塔 : 舞踏深水埗》;近未來事務所《放屁蟲》等。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