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好像一直要習慣這個動作,投入,淘空,抽離。是以你的熱情不斷在被燃點後消退,長久下來鍛煉成彈簧鬆脫的火機,重燃時只噠出虛微火光。
聲演者:吳銳民
K:
我開始無法想像離開。一四年回來以後一切似是命定的。在O城留學初遇你的時候,還以為你是個,在任何國度也愛黏著來自我們城裡的人的女子,(就像有人說華人愛聚攏?)起初我總是迴避,更差點想要把那封告別信塞進你住處門縫,告訴你我來這邊不為結交友好。只為逃離。嗯。或也不為甚麼。但當時你讓我記起籠巢。那封信其實早已寫好,只是一直藏著,沒有給你。在遷移幾個地方後終被考古般發現。
回到此城後如你所知搬過數次家,就在某次搬家整理哪個舊信件盒時尋回這封信,才記起此事。有點詫愕曾寫過如此文字,卻又覺得可笑,很想告訴你讓你也來取笑我。當年的冷漠與自以為是,刺蝟般疑懼投放。但往往話未說出便嚥下去,依舊無法當面直說讓情感綻露的話。而即使你是個愛寫信的人,我卻是個愛耽誤一切事情包括寫信的人。你在外地的住址已收藏好幾個了,信卻沒寄過幾封。近月那封該要動筆的回信,信紙卻一直擱在案頭,埋沒在書堆裡。可是想到你的時候,又如常在內心飾演在O城你來我居所或我到你家吃飯時的肆意談話。我總是在把生活弄得一團糟的時候想到你。想到你的重生能力。
這次竟因S邀而寫。或許從前總覺得你很快會回來吧。在你遷離O城後我們幾近是彼此錯過,我在我們的城裡時你總暫居別處。但那時都無所謂,你回來城裡碰個面就好,亳不懷疑時間站在我們此方,時間就長得像安地斯山脈,緩緩綿延像道沒人想去碰的法令紋一直拐彎。現在想來都覺奢侈,那些即使在黑夜裡仍可以無盡揮霍的時光,不為追逐一瞬晨曦就只待在一旁,漫無目的,虛渡。
最後同在此城共渡較長時間的日子,該已是一四年我回來以後?後來幾年我總默默讚歎你的適應能力,暗自羨妒你在別處開展新生活時擁有熱切期盼的巨大能力。(我一直以為我有。看到你才知道沒有。)近幾月有人認真問起關於離留,始嘗試重新想像在F國生活,那個在此城以外我唯一生活過的地方。當刻以極大力氣,卻彷彿掉進恐懼深淵。以往在O城的輕快揚眉像陷進洞窟般全然淹沒,突如失卻開展甚麼的能力。想像的動能不知何故被攫取,刪除,抹去。那晚起,開始連續幾天夢見怪異的景象,時而驚醒,直至天明,重複想著剛才做過的夢境,譬如是救生船破裂倒灌著水同行的人一個個沉沒,譬如是一次麻鷹般繞飛在某個遊行隊伍之上,靜靜凝視每張臉孔,走路的姿勢……醒來頓感張惶,遙遠而熟悉。但最令人難堪的是,白日比夢魘可怖。日光下人像癱瘓了似的,遲鈍地拾取夢裡碎片。
最近我再次搬進新居所。前業主打算提前把房子賣掉,像現時許多擁有房子的人一樣,作為租客你不得不提早覓尋新住處,然後搬離一個以為習慣了的地方,再次適應城市較邊陲的地域。在這裡好像一直要習慣這個動作,投入,淘空,抽離。是以你的熱情不斷在被燃點後消退,長久下來鍛煉成彈簧鬆脫的火機,重燃時只噠出虛微火光。而假若,遷到別國也是同樣的重複過程?投入,淘空,抽離。(可淘空不易。被選擇與選擇之間,也隔著一道河的距離。)又假若,土地和土地之間,人與人之間,其實不是整個島的淘空或遷移能說得準的事,而譬如是人文地理學說的空間與記憶積存?
更年輕的時候,還以為走過多個飛機場火車站,別離的姿勢做過多少次了,以為轉身就是。才發現每次道別都像永遠,每個揮手畫面凝滯在放映室內,徒勞地反覆播送。一九九六年最好的朋友在畢業禮過去以後消失,甚少拍照的年代在我心內她一直是棕髮幼童。是錯認,只我以為。幼年一整片時光遂被糅成她與我唱過的兒歌,濃縮在幾行字句之間。
或許這是後來每次與人初遇初識時腦海總不自覺浮現關係結束之形式的起因?如你後來告訴我投放情感之勞累。被殖民與放逐,重新投進新語言的口齒不清。我們幾乎再無法訴說情感的無始無終,捨棄一個地方,別離一個人。只剩下告別的形式。如你一三年離開O城那天,只能一直從午後呆坐至黃昏,看著那些你留下來的食物,問自己該如何處理。我們都自詡愛護環境,不希望浪費食物。但你離開時遺下的一大堆食物,我根本不想要,拋棄或吞嚥同樣困難。身體僵硬了似的任由時間逝去,呆坐那裡。等待,腐爛,或是烹調。好像都無從選擇。時間久了我才漸漸明白,離開或留下來的選擇同樣不容易,許多時甚至是沒得選擇。從何時起再提不起勁問你甚麼時候回來?我們再碰面。
H
二o二一年四月
●
吳銳民
榞劇場成員。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團劇團第一屆一年制戲劇證書課程畢業生。
在零七年至今參演了許多不同類型演出,包括正劇、喜鬧劇、兒童劇、大型音樂劇、學校巡迴超過一千場等等,最近參演作品包括:團劇團《Gap Life》(首演及重演)、《長髮幽靈》(首演及重演)、《謀殺現場》、《天使撻落新.都城》、劇場工作室《鬼劇院》、影話戲《在療養院的730天》《Dear 佛係YouTuber》,榞劇場《在牛池灣轉角遇上彩虹》、《小島芸香》。導演作品包括,2015 團劇團 《Cabaret 2015》;2016 團劇團《Cabret 2016之垃圾原力》;2017 榞劇場 《榞創系列之睇你點死》、社區文化大使《傳統文化之旅-望子成龍》;2018 榞劇場 《榞創系列之人造動物園》;2019年 榞劇場 《榞創系列之咫尺光年》、社區文化大使《香港英雄-逆境當自強》、2020 榞劇場 《榞創系列之目的地》。
除此之外,還參與幕後製作,包括作曲、填詞、編曲、音響設計等等。更以《長髮幽靈》及《天使撻落新都城》榮獲第二十三屆及二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原創曲詞」提名。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六月忌口
聆聽以至書寫他者記憶,不同世代的任何年齡層或許多少疑惑,陌生人故事跟自己有何關係。然而,無論身處現實還是虛境,沒有一個生命體想被孤立。他們可能等待被關注,可能等待別人代為發聲,甚至可能等待影響別人生命。就算你我人生平淡如白開水,其實也值得記錄下來。只不過視乎作為實體,抑或作為思念。
「生命說」回憶書寫及藝術創作計劃顯然有意為之。除了呼籲公眾多點關懷長者議題,也想年輕一代放下年齡、界別和背景之界線,一起參與長者「幸福回憶」的轉化過程,一方面利用同學自身想像,一方面嘗試整合30多名來自聖公會聖匠堂的長者義工人生的複合經驗,最後共鑄成一個個擁有老人睿智與視野的新生肉身。
經由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捐助,「生命說」由水煮魚文化主辦、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協辦。首屆(2020至2021年度)起初有八間學校參與,但隨著疫情反覆肆虐,一年後只剩下了六間,合共60多名中一至中四同學。如今,本年6月初終於向公眾展示長幼共融的實驗成果。
生命連結效應
升降機與展覽入口之間本來有個頗為偌大空間。可是「生命說」策劃團隊跟年輕設計師Studio MARY商量過後,最後決定在展覽入口設置了很大很大的大型展板,只留下看起來像隧道般的縫隙,讓觀者抱持著竊看他者秘密的好奇心進入。
場內主要有六個展區,由簾幔若隱若現包裹著。我們可以按自己愛好而選擇觀看次序。而木桌上所有同學的文字和藝術品如同待被發掘的小寫歷史,只要我們願意主動拉開眼前的薄紗,他人故事便自動敘述起來,「你」與「我」不知不覺間目對目。不論次序如何不同,我們似乎最後都會抵達「寫下幸福的寄語,與他人的心聲偶遇」的互動體驗區。觀者在閱讀和體會他者生命的經驗後,走進放著形狀各異的木石頭和Label紙的房間,在此能讓大家好好回想生命中幸福一刻,而後把心聲寄語刻寫於石頭表面,再透過文字及其餘溫與其他未曾見面的筆者在偶然下交換、分享各自曾經幸福時刻。若然你或我不把長者故事擱在展覽場內,所謂「線」不但尚未完成,還可以無盡。
少者如何呈現長者記憶
第一年藝術成品可能未必引人著目,只要看過作品旁邊一小撮文字簡介,或多或少知道不少同學在過去一年間為今次創作付出了很多心機和努力。
同學起初分別從社工、作家和藝術家學習了訪問、鑑賞和創作,然後透過視像或親身跟長者談話。在導師和長者的雙重指導下,每位同學落手落力創造出一個個不同記憶的藝術媒介,如筆記簿、紙盒、立體畫和板畫,記錄著訪問對象在平淡的生命敘述中幸福的人與事,替公公婆婆繪畫出完整的人生藍圖。
常常說平凡是福,當然不止是一種生活狀況,還指涉了一種「放下」心態。「生命說」所邀請的長者,最大年紀是82歲,大多是戰前或戰後出生,當年孩童生活並非家家富裕,所以他/她們對於一些童年遊戲、玩具或其他物質都十分知足,直至年老,常常懷緬過去幸福生活。或許在同學心目中,幸福理應色彩斑斕,在場所有作品(儘管有些板畫背景是黑色)幾乎不會讓觀者感到絲毫負情緒。
我們可能誤以為來自同學純真的想像,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其實作品靈感正正源自於年邁老人的活力。活力早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譬如周國林先生——由寧波公學的陳咏桐和戴藹雯同學訪問,不喜歡別人以「伯」稱呼他,要叫就叫「國林仔」或「國林叔」。健談。最愛巨浪辛辣薯片、炸魚皮和啤酒。閒時學手工藝和畫畫,並可以替自己素描一幅自畫像。好些年前完成白內障手術後,他再不需戴眼鏡,使外表顯得較為年輕,無論從外貌或飲食嗜好,跟時下年輕人無異。同學將「國林仔」事跡用紙盒呈現,在桌上朝著燈光躺著,第一眼看來像沙石堆疊的小土丘,看久了便覺得是棺材。長立方體仿似刻上墓誌文一樣,六面分別寫上「國林仔」的自我形象、童年回憶、現時喜好、目標,甚至畫了自畫像。紙盒位置畢竟有限,無法把一個人一生寫盡,但若不記錄下來,對自己或他人有些惋惜。
同學標記了一個個陌生故事,我不知道這對其他人影響多大,至今此刻能肯定的是有人必須主動收集別人故事,為另一他者閱讀和寫下,像非血脈延續一樣。
幸福生活賽馬會「生命說」回憶書寫及藝術創作計劃成果展
日期:05.06.2021-28.06.2021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包氏畫廊 5 樓 (灣仔港灣道 2 號)
時間:早上10時至下午8時
免費入場 Free Admission
詳情請瀏覽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jcspeaklife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聲演者:陳昊霆
雙重病毒——給難以慰藉的真實者
如果真實接近幻滅,我們言何慰藉?
如果城市瀕臨傾塌,我們言何希望?
如果慰藉必有虛飾,我們可以理解,甚至某程度我們也需要,在暗黑紀年,點一盞燈,即便是幻燈。
(悲鬱如魯迅,在〈藥〉結尾也在夏瑜墳上加插留點希望的一圈「紅白的花」——儘管這非他原意。)(「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慰藉很難,尼采說:「任何苦難都無法,而且永遠無法讓我對我所認識的生活作偽證。」(也許因此,他終究成為瘋子)。
但一般人都不會把自己推向邊緣,所以,慰藉也可以很容易。
譬如於市場有售,煉製慰藉成生之態度生之該然,從「心靈雞湯」到「正能量」、「正向思考」到時興的「療癒系」,幾乎是系統性的(有時我懷疑,還包括說得太輕易或想當然的,精神醫學、藝術治療)。
但還是可以理解,人生在世,我們都需要一點自我欺騙。〔虛無的蕭沆(Emil Cioran)也許是對的:不矇騙自己,我們就連一秒鐘也活不下去。〕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但如果虛飾淪陷成虛假呢?
譬如說,借「心」之名:銅芯口罩,安心出行。
譬如說,托「愛」之意(包括「美」):《堅信愛會贏》、「致敬最美逆行者」。
正向修辭,官方也編織不少,除了以上,戰爭修辭自是不缺:疫症尚未過去,率先表彰「抗擊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瘟疫之城」忽變「英雄之城」。(這些,自然也不乏信者,他們不屬你的世界)。
謊言跟勵志(勵治)很相似,飄蕩於空氣中,也是一種飛沫傳播。
真正的慰藉,只能建基於真實/自我忠誠之上。
CoroNation。(註1)這名字真妙,既可解作「新冠毒國度」,也可解作,新冠狀病毒,穿在皇帝的新衣上,成了權力的加冕。
在全球都成了CoroNation之下,各個社會疫情有別,但獨是香港,「抗爭年」緊接著「抗疫年」,方才沸騰,忽然遁入沉寂。急管哀弦,調子也轉得太過突然,幾近U-turn,無人可以預料。我們知道,二○二○至今,多少壓制行動奉病毒之名施展,「限聚令」可「靈活」運用、遊行撲滅、悼念取消,突擊封區仿如玩上癮的實驗遊戲。你如何告之他人,病毒於我城,分外是雙料的:在物理上加上了政治上的成分(儘管全球亦或多或少感染這特殊「變種病毒株」,並互相牽纏)。前者感染數字有數可計(「可防可控」),後者即使戴上口罩自我隔絕也無可絕緣(口罩政治、邊境開合政治、旅遊氣泡政治、疫苗政治)。在此疫年,一齣又一齣決定我城命運的提線木偶劇在眼前上演,我們睜眼看著,吶喊無聲。但始終有人,心裡清明,默默記著或寫下。
不要「抗疫疲勞」,在我城(其實應可名正言順叫「失城」了),於此有著另一種意義。如果聲音被壓下來,仍可以沉默之姿作僅有的抗衡——包括對種種以抗疫之名行大於抗疫之實,披著「關愛」、「完善」面紗的謊話說「不」;至少,不麻木就範(「千祈唔好慣晒」)。如果這微小空間尚存,我想,這便是暗黑之中的微光,真實的人性慰藉。
如果以上有點哲學,對不起(註2),但我仍然相信,如果深刻,哲學的慰藉是有的。說疫症中論述無用,一切只剩下生存?是,但不完全。所謂「哲學的慰藉」,不就是儘量以沉靜的思考,嘗試深入理解事物,克服種種糖衣表象及時代噪音,包括理解荒謬本身。
當然,思考之外,真實的慰藉,還的的確確包括,實實在在的生存。(一個人不僅活於一個層次)。譬如說,我撿拾別人故事,知道有真真實實的「逆行者」(不是官方所說的),如眾人都在鬧「旅行荒」時,有人在城中細意遊走,由城之西邊(堅尼地城)走到城之北端(沙頭角),趁此多認識自己的城,也多看一眼夕陽西下的港。記著,走著,探索著。限聚令限不了他們,因為他們非一窩蜂趁熱鬧的,其中不乏「獨家村」。在全城鬧「口罩荒」及種種與疫症相關的物料荒時,你一方面理解,也同時不讓自己陷於集體恐慌、過度反應或羊群心態。我也碰到,在疫/逆境中頑強求生的人,如酒吧停業,有我所知的酒吧從業員轉到街市菜檔兼職工作。展覽業停頓,有我所知從事展覽工程者,轉行做foodpanda外賣速遞員。不說別的,課室停擺,多少人實實在在地克服種種難關,在網上竭盡心力延續教與學(當然,得過且過者也是有的)。真實有血有肉的故事何其多。病毒一方面將我們隔離,一方面將我們的集體命運交織,但細心地看,個人並沒有完全被集體吞噬、消融、削平,不同生命各有故事。只要這一絲空間尚存,那真實的慰藉興許仍是有的,即使生命終歸難免徒勞。
沉思者、求真者、自我忠誠者、實存生活者、試圖理解事物者、故事收集者、難以被慰藉但不完全否定慰藉者,我不知道像你我這樣的人有多寡,我無從研判,但我相信,這無以簡單命名的「群組」也未必少數。我寫給眾數的你時,也寫給我自己。
潘國靈
__________
註1:名字來自艾未未二○二○年導演的一齣武漢封城紀錄片,想是Coronavirus和Nation之混合;中文翻譯成《加冕》。有趣在香港卻有一個樓盤叫The Coronation。
註2:這「對不起」不是向你說的,你也知道,在我城,說得「哲學」一點很易會被說為「離地」,這才是我真感抱歉的,其實。
●
陳昊霆
自由身演員。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曾為臺灣小丑默劇團核心團員及導師,在學時於台灣各地表演及遠赴韓國街頭藝術節演出及交流。回港修讀榞劇場戲劇一年制全方位全日制課程,曾於迪士尼樂園和AFTEC跨啦啦藝術集匯擔任合約演員。除舞台演出外,更涉足模特兒、電影、電視、廣告拍攝。已考獲聖三一鋼琴演奏級,及近年跟隨王廷琳老師學習舞蹈。近年更開始把劇場遊戲和運動競技結合相關教學。於2018年成立表演團體「言吾寺」並擔任創作演員及導演,積極參與及進行各類型劇場表演和實驗作品與工作坊。
近年演出作品有「瑪吉阿米」、「尋找哈維爾」@言吾寺、「藝動沙螺灣」、「the tale of Robin Hood @AFTEC、「童話。兒童的心底話」、「異質沙城」@浪人劇場、「 phototropism」@李偉能等等。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