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傾倒酸腐的廚餘,血肉像沙泥一樣濕潤
我們從中學習分類山,分類海
分類悲劇:虛構的、真實的、不置可否與事後補述的
畫作:Esther(@treely.z)
李顥謙三首
呼吸鞦韆
想買一口空氣
看罅隙給鞦韆卡住
切開一個胃
如果可以,就讓流體遷進
迴轉於陰溝的璧玉
不痛
一枝針如流火般落入
造像般的眼睛,也不痛
推進,脫離
一片石地長成流線形
路祭裡,烏鴉也瘦成夭心的形狀
✸
求乞者
你說,在樓下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黑影躺在路邊。你上前察看,只見一個啞口無言的男人,攤開手,裝著隱喻般的手勢。
我就憎惡你覆述時,跟那求乞者如出一轍的手勢。我憎惡這種偽善的語調,憑空虛構的故事情節,那個隱沒在敘事背後,所謂的佈施心。那些居於佈施心上,令人作嘔的煩膩、疑心、憎惡。
你也試試求乞吧。像我一樣,在你寫過的那些毫無意義的詩歌面前,下跪,顫抖,扣喉,搖尾乞憐,慢慢摳出自己那污穢不堪的形狀。
✸
賭徒
海灘不明地聚集了一堆裸體的男女。當中男的拿著菜刀,女的拿著斧頭,互相撲擊,扭在地上,誓要斬殺對方的影子,卻從來沒有命中過目標。奇怪的是,他們身上的每一處皮膚都佈有玻璃色的疤痕,遠看過去,就像一群閃著銀光,擱淺在岸的死魚。
山頂處那個拿著望遠鏡看戲的觀眾,開始感到很不耐煩。他把玩著手裡的小骰子,盤算著一個連他自己都感到虛無的計劃。突然間,他猛力站起來,扔掉那冰硬的骰子,對著海灘大喊:甚麼是命運?甚麼是自由?
地下室內,囚犯K闔上書本,自問自答地想著相同的問題。
嚴瀚欽三首
劇
想像這樣一幕舞台劇
時間是二十一世紀
地點是玻璃城,而人物
是玻璃屑上踱步的行人
又或者是前途未卜的大學生
咽喉長草的語言學家
——總歸是充滿偶然的能指
歷史正在嘈雜,三一律是永恆的失落
一切都有被替換的可能
一場藍色的大雨過後
陽光帶著更多層次的歧義
重重拍打在滿街的礫石上
拍打在各種主義交雜的
近似於寫實的布景上
言語是一種可能
啞是另一種可能
當局外之人神情肅穆
得知一切都是虛假的擺設
雷聲、鳥鳴、焰火、山河
只為拼湊擬真的場景
美學距離,遂揭示著後設性的故事走向——
成為惡人只因此刻應當是惡人
流下眼淚只因為這裡
需要一丁點兒起伏的啜泣聲
這是間離之必要
一點點布萊希特之必要
觀眾席有著不由分說的曠達
我們精湛的演技只用於糊弄時間
2021.9.7凌晨隨筆
✸
夜話九則
1
是暗藏殺機的歲月
一些黯藍色的刀鐮正在人群中
收割上帝的影子
2
寒冬將至,玻璃狀的農稼物
紛紛砸向造物主無能的土壤
以易碎的姿勢預備來年的生長
3
誰來接管水晶綻裂的世界
設有時限的諾言把鑰匙
交給時間——最善於諂謊的傢夥
4
二十一世紀,天使在襁褓哭泣
誰願意捨棄一生的白
站在廣場飲人造的風雨
5
讓封存秘密的信箋飛升
只需要一粒帶火的單字
一種發燙的修辭
6
消失者給倖存者偶然的倖存
倖存者還消失者以
永恆的消失
7
而白鴿飛葉,土撥鼠在田裡啃咬出十字
當最後一些詞語也必須像靈魂一般沉重
當我們熟記的田埂,鋪滿碎玻璃
8
不再敲響的鐘,亦不需要守鐘的怪人
午夜的數字載錄一切
開始默數白天的惡行
9
阿門
2021.8.29凌晨隨筆
✸
悟空
當白紙碎裂,為筆所傷
書生寫就嶄新的疤痕
當時間之爐把所有修辭焚盡
弄火遊戲於發燙的雲庭
卻不曾留給我們一雙金色的眼睛
明日妖惑橫飛的路上
能否看破不斷變換的字體
直指羞於見人的核心
頭顱日漸沉重
昨日之怒正介介地
編制一圈無形的羅罟
我們為語言而疼痛
因喃喃的咒文
撕下更多無處可逃的自己
於是騰空,遁地,涉水
在如虎的白日下
漸步走完重複而又冗長的章回
那是詞語對我們的懲罰
神和魔在身後輪替
而靈光始終無法修飾
一趟註定沉悶的行程
那條不知將會通往何處的路
在腳下不斷伸延,天地
往往傷我們以無趣的玩笑
又或者,在許多次哭笑之後
選擇自己把筆擱下——
那疊苦苦修得的經文
其實什麼也沒有
2021.7.27隨筆
韓祺疇三首
父輩
父親複述他的前半生:半截身軀
都埋在泥土裡
他的父親用鋤頭除草,焚燒根莖;他的童年
差點那裡開始枯萎
這些天空,都微微彎曲──在父親的敘事裡
黃昏有著燒焦的味道
獸的眼睛,會在這裡守夜
他必須在天黑前,遠離稻田
同一個夜裡,父親正密謀一次出逃,我的母親
夢見了纍纍的禾穗
那些獸的眼睛,決不是我──父親一再否認
他的恐懼
曾像他的父親一樣:那些殺草除根的念頭
✸
畫家
你一覺醒來,就瞎掉。然後決定成為
一個畫家。世界先有黑暗
再有輪廓──先有虛線的事物
再有因果。那些偉大的奇跡,都不在場
你在別人的嘴唇裡
發現一些造物的差錯,然後懷疑起
夜裡的惡夢──那些長著獠牙的怪物
像極每個曾擁抱你的人
但醒來,就是黑夜。你必須相信自己並不在場
像一個上帝,俯瞰這個房間
相信所有概念,都可以成為肖像,譬如生存
就是一顆骷髏頭,吃掉鐮刀
譬如死神就是怪物吃掉眼珠,然後說:
那裡有一個新世界。
✸
當我們學習分類
我們學習分類山,分類海
分類街道
分類一座中立的圖書館: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政治
與非政治
在逼仄的路上,垃圾車駛過別人的家園
我們傾倒自己的生活
秘密警察會來翻檢它們,質疑其中的隱喻
他們會從錯誤解讀的東西裡
學習分類──分類物質與反物質、堅硬與易碎
我們對事物的描述都像
廢話:火是流動的,但水
正在凝固
無意義的話語可以回收嗎?一句對稱的標語
被分類為可遷拆與
不可遷拆──牆壁的塗鴉可以被回收嗎?
我們傾倒酸腐的廚餘,血肉像沙泥一樣濕潤
我們從中學習分類山,分類海
分類悲劇:虛構的、真實的、不置可否與事後補述的
畫作:Esther(@treely.z)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第21屆奇萊文學獎散文組首獎作品
我哥哥最近在一間公仔店上班。商店的主要業務是幫客人縫製畢業公仔。
客人帶來深愛的玩偶,店員幫它穿上花式各樣的畢業袍,手持證書,頭戴學士帽……配件要縫上主人的名字、學校和畢業年份。哥哥說每逢畢業季,店裡一個月就能接到多達七百張訂單。現在才三月,遠未到高峰期,他已經縫到生無可戀,做夢都會夢到針線。縫紉機放在收銀台旁邊,老闆低頭密密推著衣車,公仔們來了又去,今天被放下兩星期後又被領回,深水埗老街的小店面盛載著許多年輕的愛與希望。
有時遇到可愛的玩偶,哥哥會私下拍照傳給我看,讓我樂上一陣子。他時常分享店裡的趣事,例如有一個老太太會代替不諳門路的家長,帶著一堆公仔前來;又不時遇到新移民婦人,操不純正的廣東話,替孩子尋覓夢中的玩具。通常都是一些令人捧腹的樂事,唯有一次,故事反常,令我始終耿耿於懷。
他傳來照片,一個紫色綠色、毛絨絨的醜東西,它穿上學袍,一副整裝待發的模樣;衣袍角落刺繡了女主人的英文名字,還有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的年月標記。
哥哥說,這隻公仔後來一直無人認領。
幾個春秋寒暑過去,公仔至今仍然被裹在透明包裝膠袋裡,靜靜地等待。而隨著另一個又另一個畢業季度到來,訂單不斷湧到,它慢慢被擠到角落去,長久下來,終有一日會被處理掉吧。一張訂單被拋棄或是被忘記,背後可以是千百萬種原因;但現在,我習慣了向絕望深處想。它的主人可能永遠無法畢業了。
哥哥叫我不要細想,世界是不會給你答案的。他轉過鏡頭去拍新的公仔,繡著2021年的,或者更未來的。
確實是有來自未來的公仔。
這兩年間,我和哥哥都深深愛上了一隻來自日本的白熊。這隻表情動作多變的小熊在LINE貼圖商店起家,慢慢火紅了,推出實體周邊,香港也有好些網絡小店做越洋代購生意。哥哥買了一隻抱著愛心的白熊,說要用來幫我縫製畢業公仔,還問起了研究所碩士袍的樣式和顏色。
幾年前在大學脫帽的時候,我沒有訂製畢業公仔。原因是家裡公仔太多了──我像個兒童,甚至愈活愈回去,有如走入成長的洞窟,即使二十幾歲獨自來到島國升學,租屋處的床上依然擺放著摯愛的兔兔。
純白的兔兔是哥哥送給我的,某一年的生日禮物。它原本是設計給嬰幼兒的安撫玩具,抱著就能舒心。當時我在專門店裡摸著它,就生出了憐愛之情,不知是對它還是對自己,總之哥哥見到了,就買給我當生日禮物。
兔兔的絨毛漸見粗糙,見證時日的流轉。到底是哪一年,它來到我的床上?早已不記得準確年份,回憶中,只有一個座標可以為其年歲作記認。
抗爭之中,有許多犧牲,我哥哥是其中一個人,有一個夜晚他沒有回來。接連兩天他在警署羈留室,和其他二十幾個人擠在一起,等待時間流逝。我趕緊收拾他的臥室,一切物事整理得妥妥當當,以免失禮上門搜查的警察(幸好最後沒有任何一人來訪。可能要調查的房間太多),又要徹夜等候律師的電話,一天過去,終於躺回自己的床上時,我把兔兔拉進懷裡。睡不好也得勉強合眼休息。因為隔天,再隔天,還有很多需要善的後。
由此我絕對確定,兔兔來到我的家裡,必定是早於2019年──不然我不可能在那混亂日子抱著它進睡。
終於哥哥回來,我們相擁。他負上控罪,頂著一身嚴苛的保釋條件,其中一項是沒收旅遊證件,怕他潛逃。而我也因為自己的事情,確定要去台灣了。路途一定要分岔,我們每個夜晚拿著公仔打鬧,等於透支彼此相伴的幸運,於我們而言時間是切膚之痛,是真實的、沉重的刻度,然而我們甚麼都不說。
臨別的八月,悶熱的盛夏,哥哥抱著他喜歡的小豬公仔來到我的房間,兩個人和平常一樣談天說地,話題不著邊際。我們聊起《哈利波特》裡面的佛地魔分靈體。魔王把靈魂分成七份,放入不同容器,全部毀掉才能殺死他。
我們對著彼此的公仔呵出一口氣,說那就是我們的靈魂。
只要公仔不死,我們也是不死的。
還可以陪伴對方呼吸兩個海邊的空氣呢。
記憶中,兩兄妹還是笑得快快樂樂。
離開之後,我們各自在不同的苦難中活著,當然──我確信──哥哥的苦是真苦,他丟了原本的職位,輾轉在一間街坊公仔店打工,但這份縫紉師的工作也不會長久,他很快就要上庭受審。參照案例,刑期起碼三四年。所有人都很悲觀,我們卻只能分隔海的兩岸。
我常在台灣跟朋友說:「我怕以後都沒辦法見到哥哥了。」他們便安慰,刑期是有限的呀,出來之後他就可以坐飛機來找你;你也可以坐飛機回去找他,假如你不怕──只需要睜大眼睛,胸懷天明。可是我無法信服,不論哪一種說法都不能打動我。我猜這是絕境中的倖存者必然的疼痛:無法相信未來,無法想像未來。未來只能是一天,一秒,或者呼吸的當下。
但還有一種私密的未來,存在於我和哥哥的想像之中。事到如今,他仍堅持要給我值得盼望的事物。
說回那隻仍未露面的畢業白熊。我說研究所之路漫漫,說不准何年何月畢業。他說沒關係,他想親手縫一個,到了典禮那天,倘若他未在場,我也可以抱著公仔合照。他甚至開始草擬設計圖了──學袍該怎麼穿著在白熊身上,才能夠不把愛心蓋住呢,那就要把愛心先拆下來,那縫紉機的動線……
他為我描繪出來的,那隻懷抱著愛的熊仔那麼可愛、那麼實在,我幾乎能夠想像它了,就捧在自己胸前,情景如同當晚在家裡和哥哥交換靈魂的時刻。僅僅如此就令我不捨得放棄任何抵達前方的可能。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七月底一個無眠夜,屏幕滑出一張「靚圖」,再來看名字,是一個詩的專頁?
在噤若寒蟬的安全時代裡,在文學屢屢被質問何補於亂世的時候,在臉書已經開始變成一盤生意變得不好玩的今日,三個年輕人,決定推出講詩的Podcast。從出帖預告、互動問答到正式廣播,有計劃,有想法,也有一定策略,可見他們不是純粹「試試先」,而是來真的,要告訴大家:「今晚SEE詩先」。
緣起就合體
開台Podcast,要有影響,就要持續下去,當然不只「今晚」,和寫詩一樣,都是長命功夫。三位九十後,其實都是寫詩的人。他們為什麼會從各自沉思寫作的幕後,一起走上台前?
李顥謙(阿餅)表示,早陣子Clubhouse曾在防疫期間大行其道,其中卻很少談到詩,而他和梁莉姿、李昭駿等文友籌劃電台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累積了一些經驗,節目中的訪問也令他羡慕小說作者們能暢快交流,於是萌生了「開台」講詩的念頭。
近年社會氣氛低沉,現場活動又多限制,唯有走到線上,雖然Clubhouse已經不流行,也一樣有其他平台選擇,可以簡單上手。做自媒體,起碼自由度比電台大。「關於詩的活動減少了,想嘗試補足一下。」阿餅慨嘆詩在香港面對的處境比較冷清,詩集出版後通常都缺乏討論,就算有些文字評論,但未能進一步對話。
為了開始,阿餅先找創作和社交平台上也較活躍的嚴瀚欽(Morrie),再找身在台灣讀書的韓祺疇(Richard)。「我們是同代人,本身已認識,但在創作有不同追求,人脈也不一樣,希望可以集思廣益。」
Richard說阿餅找他時,最吸引的一點是他也認同近年關於詩的討論氣氛的確沉寂了:「我的參照點主要來自師長的分享,聽他們說七八十年代氣氛熱鬧,後來網上有香港文學大笪地等等。中間也有好些詩人沒繼續寫。」Morrie則著眼於現有社交平台的不足:「面書太雜亂了,發言容易帶情緒,不利討論,我自己也有寫詩評,但交流不多。」他又提到他嚮往台灣曾有一場後現代主義文學論戰,現在回看是浪漫的。
談起結聚,阿餅補充說,他最早接觸的詩團體是「關於詩社」,對他的創作視野刺激很大。他其實很清楚寫詩的人仍不少,但現在好像有點分散了。
如果說三個人「差對腳」,第四個人便是眾多愛詩的讀者、作者,在暗夜走散了的你。
互評時間
三個九十後詩人,同樣自覺有不同追求,那他們又怎樣看對方、看自己的創作或美學?阿餅給Rirchard的關鍵詞是「穩定」,Morrie則是「情感」:「祺疇的詩完整度高,又承襲本地賦體傳統,近期有更多變化;瀚欽情感豐沛,寫得多,強項是多作不同嘗試。」至於自己的詩,他認為較難歸類。
Richard說自己看得多本地詩,也承認阿餅「穩陣」的評語,他繼而向阿餅表白:「其實很早就看到餅的詩,例如青年文學獎的得獎作〈譬如生活〉,當時想參賽,找同代人參照,看到這首,感覺很震撼。」他又認為餅後來的散文詩是難得的探索。至於Morrie,他說在嶺南大學時已有交流,最深印象也是風格多變,詩作多又予人不重複的感覺。
Morrie近兩年才注意阿餅,他坦承彼此詩觀有衝突,又認為阿餅的詩的語感可能受商禽影響,但他很欣賞阿餅對詩的執著態度。而他和Richard當年在嶺大詩作坊交流,讓他認識了現代詩。
三個人裡面,Richard剛出了第一本詩集,餅和Morrie的首本結集也在籌備中,對於他們風格的對話和對撞,我們大可拭目而待。
亂世宜講詩
詩人講詩,其實沒想像中容易,首先就是要克服夫子自道的心理障礙。「在不寫詩的人面前,表明自己是寫詩的,多少會尷尬。」Richard說:「開台講詩就是把這種尷尬搬到公眾面前,意味我要接受自己將受到評判。」阿餅認為心理關口還包括詩人好像不會講太多自己寫作的事,他們偏偏擺明車馬,但既然已經「洗濕咗頭」,也就豁出去了。Morrie認為詩是介乎可說與不可說之間的事物,過往與他人談詩,總伴隨強烈的失落感,開台講詩,除了是面對理應保持緘默的事物,也相當於直面那種失落。
事實上,就算拋得開詩人包袱,Podcast還有很多實際上、技術上的問題要克服。這種談話節目,有討論,甚至有爭論才是好事,最怕沒交流。阿餅坦言他們還不太懂得保持討論的意識,往往因為太在意自己講話是否清晰流暢,變成自說自話,營造不了觀點交鋒的效果。Richard表示雖然節目的本意不是要達成什麼共識,共同提倡什麼主張,但又想在半小時至四十分鐘間展現討論的維度,不想泛泛而談,這方面的平衡,還有待進一步摸索。
他們一開始就強調著「共同體」,一個很難用、不好說的概念,但他們倒不是把它舉起來當作旗幟,也不是擺著好看,在其中確實有一些想法在跳動、目標在蘊釀。「利用社交平台,透過較為大眾化的題材,例如三十問、絕版詩集、講鬼故,去吸引對文學有興趣但未必很了解詩的人。另一方面是在圖像上多花功力,以靚圖(如有)吸引多些點擊。」Richard指向打開平台,拓展受眾,讓詩變得親和,阿餅則希望打破一直以來對詩存在的定見、偏見,如他曾聽說有人不喜歡文學/香港文學是因為新詩/現代詩,他對這些話總是很上心,「輕率的觀念往往最受歡迎,傳播得最快。所以我希望能夠有一些行動,去回應。」Morrie自認比較「佛系」,他只期待身為一名Podcast主持時,就盡力做好每一期節目,「在未來某一天,當某個原本不寫詩/不讀詩的人決定要「入坑」了,至少有一個還不錯的平台供他們借鑒和參考。詩人並沒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詩人只能為世界提供更多可能性。」
九十後?入夜後
沒錯,他們在「今晚SEE詩先」的名義下是Podcaster,但他們首先是寫詩的人。詩人與共同體,有時充滿張力,有時也視乎你怎麼看,比如說,九十後本地詩人,作為一種群體,或標籤,他們的認同感也是複雜的。Richard認為,既成長在同一個時空,同一座城市,作品有某部分的「共通」是理所當然的,例如社會事件、地景、細微的童年符碼,但風格和進路肯定各有擅場,「我樂意自介為『九十後詩人』像我樂意被視為『香港詩人』一樣,這個標籤本身就可以也應該被開拓。」而在阿餅記憶中,香港的九十後詩人,一度交流密切,從網絡討論到團體活動,漸漸建立群體的面貌:「寫詩的起點高,觀察敏銳,行事低調,廣泛接收的資訊與理論,抗拒定見,不會高舉某種意識形態或旗幟,尋求在多元之中確立風格,或更好地實踐自己。」阿餅本來自信不夠,默默埋首寫作,甚少與其他同代詩人交往,直到他想分享更多看法,一抬頭,那群體卻開始鬆散甚至沉寂了。
對詩或對一切創作而言,或許孤獨才是終極的真實?但問題是,生而為人,就必須面對孤獨,更重要的,可能是怎樣回應共同面對著的黑夜——「今晚」。Morrie認為所謂交流,不過是證實自身的孤獨,他也沒怎麼參加過詩作坊,而更多是在一條混沌的路上慢慢前行,但「所遇皆為師,所見都是風景」,共同體或許脆弱甚至虛幻,但維繫過,熱衷於寫作的人們起碼由此感到不那麼孤獨。Richard指出,過去幾年的社會事件,令我們理解到彼此與城市的命運如何被緊緊扭在一起,那已經不是想像,詩的共同體不只是與詩有關,而是關於「在共同的遭遇下,創作者如何回應這些傷痕與痛楚。」
「今晚SEE詩先」的圖,總是由黑白和簡約的點線面構成,彷彿夜要有光,相聚也要棱角,正如共同體,不是什麼已存的藍圖或配色,而是虛空中發生的一種連結的想望,虛線或月盈月虧般的實踐。阿餅說:「我們希望一起思考探索,如何迎對風浪,理解痛苦,再寫下去,鬥長命。」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