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或者無明》是李顥謙的第一本詩集。李顥謙於中學時已投身文藝,大學畢業後,亦於文藝團體工作,在各種文章和文藝活動中,皆可見其身影。在這本詩集中,〈阿飛後傳〉和〈雞〉皆是極好的詩作。前者分行,糅合口語、白話、文言,情感飽滿。後者為散文詩,語言節制而冷酷,絕望之處,觸目驚心。我們不妨先讀〈阿飛後傳〉。
阿飛後傳
你睇斜陽
照住嗰隻北歸嘅飛燕
另一隻
咿咿哦哦
客途秋恨
我一個人
無人無物
跌落地
冇人緊張
所以大時大節
大時代特別要咿哇鬼叫
我一個人
冇錢又冇女
冇車又冇樓
哪有錢?我阿媽?
廿萬學債打份牛工
遲到可以食少餐飯
天水圍搭車去馬場
田二少收開我四廿蚊———
你係二少咋
你老闆兮你估我真係十三少?
兩毫幾紙嘅係電車
認路嘅係紅磚禮拜堂
叮叮呀叮叮
你唔知咩係毒拎
你一世仔未見過輕鐵
但你會知道
曾經有過兩隻飛燕
喺天空———
一隻佢
一隻我
五十年不變呀
迎面而來嘅初戀呀
阿寶,我想同你講:
連葉念琛都愈嚟愈陌生
我記得嗰晚,所有人都望住熒幕
好失落咁睇嗰場比賽嘅一晚
我捉住你隻手同你講———
唔好喊啦
唔好再喊
香港咋嘛
下次再贏個冠軍返嚟囉
你睇斜陽
照住嗰對雙飛燕
嗰晚睇完胭脂扣
你扮梅豔芳
我當然想自己係張國榮
最好由呢一分鐘開始
就呢一分開始
永遠都係呢一分鐘
所以大時大節
大時代特別要咿哇鬼叫
我一個人
乜都唔能夠做
唔能夠為你炒葱
唔能夠摸你個胸
Cucurrucucu
喺律法嘅門前
Cucurrucucu
喺鐵欄嘅裡面
我不斷
我不斷
繞向
瀑布
這首詩的風格在《夢或者無明》並不常見,甚至是罕見。題目是〈阿飛後傳〉,其實與王家衞的電影「阿飛正傳」的關係不算緊密,反而是透過張國榮這個演員引出《胭脂扣》等情節。全詩以一位香港的年青人為敍事者,帶出當下香港人對現實和歷史的哀痛悲憤。
這首詩的突出之處,首先是語言上文白口語夾雜。如果單純只是語言多變,很多詩人也有這方面的嘗試。飲江、蔡炎培、枯毫,皆為箇中高手。李顥謙在這裡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揮灑自如的文不對題,似有還無,一點一點地跳躍移位。在這種文不對的前題下,將個人的孤苦結合香港政治與歷史。枯毫的詩非常關心香港政治,這首的風格,與枯毫相近。飲江較多以神佛上帝,對生活作出玄思,蔡炎培則是更多處理中國政治。這與飽受新香港洗禮的年輕一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差異。那麼,李顥謙的文不對題是怎麼一回事呢。像第一段,「客途秋恨」是南音,這就與阿飛是風牛不相馬及的。然而,李顥謙精準的用字,直截爽快的語氣,讓人根本無暇細顧這個問題。他沒有「咿咿哦哦」,而是深情細訴:
我一個人
無人無物
跌落地
冇人緊張
此處逐層遞進,越加具體。「我一個人」已經夠艱難了,還要「無人無物」,朝不保夕。然後李顥謙便以具體場景呈現出一個人的孤苦伶仃:「跌落地/冇人緊張」。孩子落地,父母心痛;情人失足,心如刀割。凡此種種,皆與我無關。這四句直截爽快,刻劃出獨身無家的孤苦,極具筆力。
細心讀來,這首詩的語調非常多變。同是悲涼,表達的方法卻各有不同。一開始是以古典語句,營造老成的語調。然後同樣是老成的語調,卻以傳統白話俚語般的口吻發揮。再然後便是糅合網絡用語,以連登潮語般的口吻,帶出悲涼。且看此段:
所以大時大節
大時代特別要咿哇鬼叫
我一個人
冇錢又冇女
冇車又冇樓
哪有錢?我阿媽?
廿萬學債打份牛工
遲到可以食少餐飯
天水圍搭車去馬場
田二少收開我四廿蚊———
你係二少咋
你老闆兮你估我真係十三少?
這段可就精采了。「我一個人/冇錢又冇女/冇車又冇樓」是第二段「無人無物」的變奏。語言不同,效果亦不同,多了市井的氛圍之餘,更是一種年青人獨有的口吻,自嘲帶著悲涼,悲涼處又有玩世不恭。「我阿媽?」一句,將平時我們耳熟能詳的「我爸是李剛」,改頭換面,暗有所指,卻又剛好予人猜度的缺口。「廿萬學債打份牛工」不妨讀成「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的香港白話加口語版。學有所成,傷痕累累,徒添一身學債之餘,更要出賣身體精神,幹著牛一般的粗重死活,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方能得償所望,出人頭地。此句一出,已經預示了詩歌的走向由個人的孤獨走向一代人、一代年青知識份子的集體孤獨。最叫人驚喜是此處:
田二少收開我四廿蚊———
你係二少咋
你老闆兮你估我真係十三少?
中國人獨有的認親認戚不在話下,明明與田二少大纜都扯唔埋,終其一生這個敍事者可能都無緣得見港鐵前主席田二少,而事實上,田二少在中港政壇裡,也不過是蚊蟲級別而已。然而,他也尚且無法得見,其地位處境可想而知。偏偏「收開我」三字,卻刻劃得像二人非常相熟,知交好友般的老主僱。這種反其道而行的認親認戚,其實正正突顯出敍事者的卑微與香港權貴如何看待蟻民。走筆至此,眼看市井至極,卻竟然還可別闢幽徑,更進一步。只見李顥謙筆鋒按壓,節奏頓錯,平空插入《楚辭》常見的語氣助語和句式。「你老闆兮你估我真係十三少?」這句真可謂石破天驚,情感飽滿。十三少,便是胭脂扣的張國榮。這個兮字,既是古語,在這裡更是暗指廣東粗口。所謂你老闆兮,其實就是你老媽臭閪。這句詩恰到好處。既能帶出權貴不理民間疾苦,又為下文引《胭脂扣》作出鋪墊。以閪罵人,香港人早已見怪不怪,在香港詩歌裡如此委婉又直白地寫來,卻差不多是前無古人。不是說,詩歌的好處就是將人人皆有而無從講起的情感,明白道出?詩歌至此,李顥謙這首詩基本上已是有贏無輸,所到之處,繆斯也要退避三舍。
〈阿飛後傳〉另一出色之處,敍事者的喜怒哀樂非常突出。「你唔知咩係毒拎/你一世仔未見過輕鐵」是對權貴不知疾苦的輕蔑。我們有「食米唔知米貴」、「何不食肉靡」這等說法。「你唔知咩係毒拎」用來罵人不知疾苦卻是耳目一新。確實,像田二少這種「含著金鎖匙出世」的少爺仔,怎麼可能「冇女」?「毒拎」二字,在香港年輕一代裡,讀來親切,以此跳躍到貧富懸殊,可算大膽而別出心裁。至於「你一世仔未見過輕鐵」,亦有其心思。一世和一世仔之間,表意類近,但「仔」字更加強調了對方的少不更事,毫無閱歷。輕鐵只在屯門、天水圍、元朗行駛,傳統上,香港人都認為這些地區偏遠又貧窮。未見過輕鐵便是未見識過貧窮。這兩句詩雖是輕蔑,其實又兼具控訴、哀怨,可以說,這首詩的抒情都是極具層次,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五十年不變那段,很能體現這種特色。
五十年不變,這就指向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謊言。但全段讀來卻又句句像愛情,這是以歧義為詩,而這種歧義是透過不斷引用流行文化的意象來建構的。「阿寶」,就是「人類總要重複相同的錯誤」。香港人就是一次又一次落在虛空的政治承諾中,重複相同的錯誤。在一次又一次直播的鏡頭中,「所有人都望住熒幕」,一次又一次,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如何一點點地失去我們應有的自由。最後我們只能互相安慰,像情人之間善意而無用的安慰:「唔好喊啦/唔好再喊/香港咋嘛/下次再贏返個冠軍返嚟囉」。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下次。「香港咋嘛」,除了香港,香港人還有什麼?明明是最重要的根本,咋嘛二字卻又故作瀟灑,好像一切皆可重來。這段可謂輕浮中帶著悲涼,是希望又是絕望,既是抒情,又是沉痛的申訴。讀者不妨回頭一看,「咋嘛」、「囉」、「咋」,此等廣東話獨有的語氣助詞,一再於全詩出現,這亦是〈阿飛後傳〉又一特色。
李顥謙這首詩,以《胭脂扣》與客途秋恨的飛燕貫串愛情線索,同時又以年青人的掙扎聯繫政治歷史。可以說,這首詩展現了李顥謙高超的剪裁能力,驅字遣詞,援引經典,挪用符號,俱是恰到好處。最後一段「喺律法嘅門前」,其實就是法律的倒裝。在法律面前、鐵欄裡面,香港人、我,只能如此:
我不斷
我不斷
繞向
瀑布
此處有飲江的痕跡。將一句句子節奏延長分折,以顧左右而言他的方法迂迴暗示。瀑布即墜落。不斷二字,就是漫長的法律程序,讓被告生不如死,日夜煎熬,不斷不斷拉扯繞路。最後也是指向墜落。所以詩句就要重複兩次「我不斷」。也因此,最後便是法律面前,窮人含撚,還不夠,而是窮人不斷含撚。
這首詩引人入勝之處,還要放在整本詩集去看待。〈阿飛後傳〉收於書中後半部。前半部的詩,意象錦密之處,甚至叫人無從索解。在〈阿飛後傳〉之前,廣東話口語、網絡用語、文言文,在詩集裡並不常見,或者,可以說是罕見。而且,阿飛之前的詩作,很多時都是主題瞹眛不明,尤有甚者,只要是和政治有關的,只有片言隻語可以測度。讀畢全詩,只有壓抑、悲傷、無奈的氛圍,卻無法得窺全貌。這當然是新香港下的香港詩共性。讀者可以參考曹疏影的《金雪》。曹疏影的詩意象亦錦密,但錦密得來明晰。又或者可以參考廖偉棠的詩作。當他在寫香港政治事件時,哪怕引經據典,意象繁複,詩歌末尾亦會後記點明,所記為何事。當然他們二人與李顥謙所身處的空間不同,寫作時間不同,本不宜直接比較。我並不是要借此指出李不及他們。我想帶出的是,即是李顥謙合曹廖二人之才,在新香港法律無所不管,風吹草動皆可犯法的新國情下,他也是縛手縛腳,無論是明晰和後記皆不可行。因此李顥謙的詩,我讀來最大的印象就是處處皆是違己交病的痛苦,繼而是混沌無邊,不知何去何從。削足適履的斧鑿,屢屢可見。這種痛苦、亂象完全籠罩著這本詩集,令我根本無法進入其詩。因為詩人本身打從一開始就不能敞開心扉。很玄,確實很玄。但假如你是詩人,你喜歡詩,你會明白,確實如此。容我再舉一個例子,這本詩集裡有一大批地車系列。光是地車一詞,已可指向陳滅的一大批「地車」詩作。陳滅時的地車,還只是代表地產霸權、官商勾結、資本主義的無情。我們這個時代的「地車」卻是極權的血管,暴力鎮壓和濫權的象徵。但李顥謙寫來不痛不癢,與陳滅的地車毫無二致。即使寫得像極了陳滅,又如何呢?李顥謙沒有這個能力?即使我同意,〈阿飛後傳〉的李顥謙也萬萬不會同意。因此〈阿飛後傳〉的魅力和可貴之處,就在於,它讓我真正讀到一個性飛揚,抒情貫徹始終的詩人。各種語言隨心驅遣,舉手投足,紛至沓來。從個體而集體,歷史而命運。更兼語調多變,時而囂張跋扈,時而悲傷低沉、溫柔高亢。各種節奏緩急有致,張弛有度。我真切感受到詩人個性。我不會說這就是最好的李顥謙。因為這首詩還是有可挑之處。
對我而言,可挑之處,其詩建基於流行文化符號。假如,沒有李碧華寫十二少、沒有張國榮來演十二少、沒有邱剛健來編劇、沒有王家衞折磨演員、沒有香港電影、沒有香港的流行文化,李顥謙這首詩就無法寫成。一想到香港詩歌竟然需要依靠其他藝術去借力,我實在受不了。如花雖好,但難道沒有張國榮,我們就不寫詩嗎?有純粹、完整自足的香港詩嗎?然而,會有一個沒有張國榮的香港流行曲嗎?會有一個沒邱剛健的七十年代香港嗎?邱剛健是注定要在香港詩歌土壤裡埋下輕機關槍的人,不可能會有一個沒有邱剛健的香港詩歌。因此,我只能說這只是一個可挑之處,因為〈阿飛後傳〉確確實實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在我心目中,交融白話、文言、廣東口語的年青詩人,李顥謙這首和枯毫的《史後生物》可算是在這代人中的一時喻亮。枯毫融合古典文學的嘗試更多,而李顥謙在融合香港本土流行文化又比枯毫更勝一籌了。李顥謙絕對是以香港流行文化為詩、寫史的佼佼者。
字數太多了。本來還想談〈雞〉,就此收筆。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後來,家人都說我長得很像阿爺。
我以為阿爺在我出生前已死掉。當童年的我拿著相簿,翻到某頁,看到一張他抱著還在襁袍的自己,笑得很燦爛的合照時,就會有人給我這個惋惜遺憾的回應。
那個年代,元朗常有一個叫餅叔的露宿者出沒。他紮著一個比薛家燕還要厚大的髮髻,全身深棕色,只穿著灰破的短褲與布鞋。家人經常恐嚇我:再曳,佢就會嚟捉你。餅叔這個露宿者令我感到不安,同時也奇怪地,於我腦海與「阿爺」這個早就逝世的親人連上關係——當家人發現藏在大馬路唐樓梯口窺看我們的他,就會突然很決斷地跟我說:佢唔係你阿爺,佢係乞衣公嚟。
孤苦無依,的確是阿爺一生的寫照——祖籍舟山,那個英國最初想佔領的地方,對出的一個不見經傳的小島。雙親早亡,他被同鄉的親友騙掉田地祖產,十來歲就離鄉別井,走上甲板當海員;來到香港,與同鄉成婚,結果還是無法落地歸根,終日飄流,一年半載,才回家數天,有時更只是託人送錢付信。這些都是在阿爺真正死後,家人才跟長大了的我說的。我出生不久,阿爺就因為無法修補也無從得知的撕裂,搬離了家,一個人住老人院,流連元朗街頭,搜索,記認自己後代的身影。
阿爺再次正式踏入家門,已是我八歲的時候。他開始可以與我有直接的接觸,甚至帶補過習的我回家,晚上留低食飯。那陣子我才看得清楚,居然還在世,真真實實存在的阿爺,皮膚確實如餅叔般澀黑,而且,還鼻毛外露,牙有點哨,背緩緩地駝,頭頂的短髮,也比合照裡的他,白了很多。
關於他的習慣喜好,講話內容,我腦裡都是一片空白。即使潛到記憶深處,於錯亂的時流游走,我也無法撈起,任何一幀跟阿爺完整地對話交流的片段。是因為他總在說夾雜濃厚上海話口音的粵語,我聽不進耳也無法跟他溝通?是因為他曾經在美國休航時受車禍撞擊,只剩右耳靈光的原因?還是因為比起我,他更疼愛小我五年的弟,所以不願意花更多的心力於我身上?
不是的。我應該相信。也許,我亦不過是嘗試在書寫敘述中,為童年的彷徨與無知,編織出能隱匿無悔的洞口。
有一次,他又接補過習的我回家。走了幾步,就發現我的鞋帶鬆脫,俯下身,嘮嘮叨叨,大概是說,咁大個人,綁條鞋帶都綁唔好。我沒有彎腰,沒變化地凝視他銀白色的頭。是的,其實我當時心裡在暗罵:真討厭,那麼多事幹麼?
他送過一隻非常土氣的藍色帶膠錶給我。大概是款式舊,戴一陣子錶帶就斷掉的緣故,我把放在某個不常記起的角落。我常跟自己講,還在的,沒有搬過屋,應該還在家的。這件可能是,他送過給我,我唯一一件有記憶又還保留的禮物。
在阿爺臨終前的幾個月,我們一家到醫院探過他一次。行程裡,有人因為病房太難找,又要趕探病時間,東奔西走,臉色動作都變得急躁蠻惡。到我們等到他出來,六個人便不知所措地看著彼此。一個還未平復心情嘈著怨「早知就唔嚟」,一個深重地說「我以為冇人會睇我然後就咁死咗去」,而我也非常不合時宜地,突然流起鼻血,哭了起來。
沒有葬禮,沒有最後一面。就連阿爺離開的消息,我也是在某個下課的午後,毫無心理準備地收到。
他一直在某處看著我生活吧?有時,我會如此不真實地怔想。然後我成人了,家人都說我愈長愈像阿爺,皮膚突牙駝背,看上去都十分相似。是不太好的徵兆,然而相比起那個我無法學好的鞋帶結,這種身體外形的重合,或許就是我和阿爺之間,最緊密而幸福的聯繫。
所有作品內容均由主辦單位/創作團隊獨立製作,並不代表本計劃及捐助機構之立場或意見。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特邀記者:林凱敏
在電腦字體被廣泛使用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進入歷史悠久的手寫書法藝術,觸碰當中層次豐富的創作思維與生活感悟?書法藝術好像很難理解,聽過這場由香港藝術館舉辦的「漢字城韻」展覽講座,或許會對現當代書法有更深的理解。這場活動邀來中國古典文學學者黃梓勇博士和香港當代書法家徐沛之博士擔任主講嘉賓,本地藝術家兼藝評人阿三擔任主持,以「有形文學」為題,精選展覽若干作品,引領公眾由詩出發,匯通古典文學及現代生活,打開與書法之間的對話。
一、現代書法轉化古典詩詞
講座開始時,主持阿三即為講者拋下問題:「古代書法家同時是詩人,但到了現代,兩者多不集於一身,那麼現代書家如何挑選文本,轉化為書法創作?」黃梓勇博士選來馮康侯的《小篆集蘇軾詩句七言聯》作例,細談詩句「風流自有高人識/耿(通)介寧隨薄俗移」的背景,從了解詩的角度欣賞書法美學。黃梓勇說,烏臺詩案後被貶的蘇軾初到黃州時,許多人不願與他結交,當時幸得兩位沒有隨波逐流的知音徐邈與孟震關顧。於是,蘇軾在一個酒會上,即席寫下贈答詩,稱許兩位品格高尚的朋友。宋代即席戲作的詩詞潮流,及蘇軾巧妙地引典贈友兼抒發心中鬱結,均是該文本的獨特之處。緊接著,徐沛之博士以書法角度,指出擅長古篆的馮康侯,在這作品上運用近清朝人加入提按用筆的書寫篆書方法。而篆書一般被看作是較正經及嚴肅的書體,因此他推算書家希望透過詩句,表達其堅守傳統,不追隨時俗的創作觀。書體字跡與文本故事之間,留給觀眾不少可以細味的線索。
隨後,講者再與觀眾分享他們對另一件展品鄧爾雅《篆書詩》的想法。書法作品以扇面創作,由鄧爾雅贈予學生曾宗麟。黃梓勇指出,扇上文本來自清代中晚期詩人龔自珍的大型組詩《己亥雜詩》其中兩首。他坦言自己特別喜歡這位詩人,因此選來這件作品,也很好奇老師會寫什麼給學生?當年辭官離京的龔自珍,寫下這共三百多首的組詩,扇上兩首(第261及276首)皆取自「囈語」部分,有研究者認為是寫下詩人與妓女靈蕭之間的關係。黃梓勇認為,作品第一首隱含老師稱讚學生之意,第二首則寄語這位過於用功的學生,不妨留意身邊人,追求一下愛情。徐沛之認同黃對作品的理解,並笑言:「學生叻叻地有氣燄,老師見到就拍拍佢,叫佢收歛下,我以前(做學生時)都係咁。」因此,他也不無感慨,讀出鄧爾雅透過這件作品教學生做人處事。
二、源自日常生活的現代書法
講座進入第二部分,主持阿三把話題領到書法中較輕盈的部分。他問,現代書法作品,也有不少源自日常生活嗎?黃梓勇選來曾廣才的《行書武元衡詩》,文本來自唐代詩人武元衡記述春茶會的一首詩。他指出自唐代中期開始,詩人開闢了從日常生活取材的先路,「例如在宗教生活、品茶後寫寫詩,這種雅趣由中唐開始發展,具劃時代意義。」他也談到書法家曾廣才喜歡品茶,書家生活、詩文與書法本就是在同一個情境下產生。徐沛之也認同這首詩貼近書家的生活狀態,「曾廣才自年輕時代已開始定期與其他幾位書家一起雅集」,這件作品寫出了他一貫「較溫婉斯文」的行書風格,展現從生活趣味選取文本,再發展成個人書風的脈絡。
談到宗教生活,《心經》固然值得探究,講者選來馮明秋《黑白心經》與觀眾分享。活動當天,藝術家馮明秋剛好在場,他首先澄清自己非佛教徒,卻很喜歡佛學中的哲學思考。「我運用過不少方法寫《心經》,這張是其一。我並不懂寫詩,也不懂傳統書法,只是當文本是材料創作。」他再補充其創作理念,主要基於邏輯推理,並探索能運用幾多種方法書寫《心經》。主持阿三認為,這種創作方法與當代藝術不謀而合,「藝術家思考的不是文本背後的故事、源流或情緒,而是關注藝術形式,轉向了表達手法。」
接著,黃梓勇把書法家區大為先後於2005年及2018年創作的兩件作品《隷書《幽蘭詩》》與《篆書自作詩風格》並置討論。前者文本取自明朝李華日詩作,後者是區大為撰寫,兩者書寫幽蘭的方向似有互文關係,有種幽蘭情結。徐沛之認為兩者書體各異,但「一看就知道是區老師的作品」,風格鮮明。活動當天區大為同處現場,即時回應這兩件作品只是巧合,卻認同講者「蘭心自況」的分析。「蘭花予人孤芳的感覺,而我作這首詩(《風格》)很淺白,一看就知在發牢騷,在說我的作品不合時宜。」他也回應了書體部分,說自己採用「行書與草書的佈局,書寫隸書、篆書」,因此形成「篆隸一致」的風格。他又表示,自己寫的隸書並非漢隸,而是晉隸,「晉朝的隸書比較自由,寫法與規範化的漢隸不同。晉朝隸書很好玩,卻不受注意,一直被輕視。」在他眼中,寫書法最重要的是趣味,詩文與書體同樣需要有趣味。
三、跨越時空,緊扣現代生活
古代人引寫古典詩詞,現代書法家自有其他文本選擇,並把書法藝術帶到當代語境,連繫現代人的生活。黃梓勇討論徐沛之的作品《吾在山之谷之十二──弄清影》及《草書黃偉文陀飛輪》。前者來自蘇軾《水調歌頭》,曾變成流行曲,被鄧麗君、王菲等演唱過,後者直接書寫流行曲歌詞,轉化成草書作品。黃梓勇認為,陀飛輪是機械錶的關鍵部分,講求精密度,偏偏徐沛之採用了較肆意放縱的草書寫成,展現出一種強烈的反差與諷刺意味。徐沛之回應說,如有反差效果該歸功填詞人黃偉文,自己當年只是一直投身全職工作,生活轆轤感到迷惘,因此對這首歌產生強烈共鳴。「當時我已聽過這首歌數百遍,聽了數百遍後依然有感覺,便把它寫出來。起初四行為一直幅,後來想強調情緒,決定寫疏一點,以三行一幅擴闊書寫空間。」草書字體有固定的寫法,但字距、行距、字的大小及疏密等形式相對自由,因而較能體現書法家的情緒,及書寫與身體的關係。創作多是有感而發,但都需要有實際而切合的內容,讓書法家去抒發。文本,正好提供了內容,不論古典詩詞或流行歌曲,性質上都是書法家寄語生活的中介。至於另一件作品,徐沛之說「弄清影」三字給了他不少畫面及聯想。他使用當代藝術創作思維,強調了墨的滲化、以碳粉加強黑色的物料特性,回應文字的意境。
最後在問答環節,有人問到傳統書法,還有什麼結合現代的方法?也有人問到講者對網絡藝術字體的看法──似乎不少人關心傳統藝術如何跨越時空,連繫現代生活經驗。兩位講者與主持一致認同創作者需要不斷嘗試,並鼓勵大家抱持實驗精神。身為書法家,徐沛之樂見有同行者,一起努力將傳統緊扣現代,「一齊做大個餅」。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