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別字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自然與人的共話

楊喜盈
可樂忠實fans,熱愛文學的讀者
SHARE

    舉辦一場充滿未知的藝術實驗是怎樣的呢?又一山人(黃炳培)這次在「香港部屋」的藝術實驗可說是相當大膽,所展出的作品都不是經由自己之手,反而是將藝術交給大自然和民眾,「我不是第一身去參與,反而更像是策展人」。縱使過程充滿變數,他仍成功地策劃了一場多愈六十人和自然的真誠對話。是次展覽以《自然。共話。》為題,讓津南町的民眾與香港朋友隔空互動參與藝術創作,展現藝術的無限可能,表達人類對大自然的尊敬和感恩。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2 — 香港部屋《自然ₒ 共話ₒ 》展廳。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獲津南町政府的支持,讓香港藝術家可以在當地駐留,參與藝術展覽。這次又一山人以《一碗生命》及《神畫》得到評審的青睞,得以實行於香港和津南兩地,並成為今年「香港部屋」的參展藝術家。津南町是一個田野城鎮,大部分的民眾都是務農為生,當地亦以觀光及農務為主要經濟支柱。又一山人說:「我來自香港,去到一個大自然的地方,大部分津南的居民並不熟知城市的生活。我不想以一個城市人的目光,將想法空降在他們身上。為了縮短我們的距離,我希望作品能夠讓大家參與。」

    《神畫》工作坊參加者的攝影花絮。

    兩組作品《一碗生命》及《神畫》都強調「參與」二字,其中《神畫》是由又一山人帶領讓參加者拿著白板捕捉陽光下的陰影,發揮想像力將這些日光的輪廓呈現於攝影裡。陽光是宇宙大自然的賞賜,以陽光作畫,寓意極深。又一山人表示,人常常把大自然的恩賜當成理所當然,沒有細看身邊的美景,《神畫》便是重新將人的注意力放回生活日常,學習「活在當下」,參加者可以以心眼將大自然之美記錄下來,「我想從一個這麼細微的行為去實踐活在當下」。所謂活在當下,並不一定務必要讓參加者拍下照片,又一山人指參加者在尋找自然之美的過程才是最重要,「其實我並不單單關心他們分享的照片,我更在意他們尋找的經驗」。又一山人分享,自己已帶領過幾百人捕光捉影,留意到不少參加者反思:為甚麼我忽略了這些自然景物。無論是城市人或者鄉村人,都會將自然和身邊萬物視作當然,鄉村人因為接觸自然日久,便不去留意;城市人更是被現代各種東西轉移了視線。《神畫》的精粹就是在於讓人意識到生活中萬事萬物的存在,反思自己多年來的視而不見。

    又一山人(黃炳培)邀請工作坊參加者創作《神畫》。圖為參加者徳井雅司的作品。

    《一碗生命》讓香港和津南兩地的參加者交換日常器皿——飯碗,並在飯碗裡重新栽種植物。飯碗本是食器,當轉變為繁殖植物的家,這種攝取食物和種植食物的功能並置,惹人深思。「希望大家在這個種植的過程裡,思考到施和受的關係。」又一山人這樣說。加上,食物器皿是一種能夠反映當地生活飲食文化的媒介,當地的家庭背景、生存痕跡都能夠在食器上略知一二,兩地人在這個交換的過程中,了解到飯碗的來歷。又一山人觀察到日本人選擇的碗,都是充滿故事的,有些是在家裡存放日久,有的是兒女童年時製作的,甚至有火車站的便當器皿;而香港人選擇的碗裡,又一山人留意到參加者買了日本品牌Muji的碗,再送到當地,這件事令他意識到全球化乃至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位置。

    又一山人(黃炳培)邀請香港及津南參加者參與創作的《一碗生命》。此為津南森口悅子的碗與香港黎一鳴創作的碗景。

    飯碗另一個身份,亦是象徵一個「家」字,又一山人寫道:「一家三口是家 三代同堂是家 大地眾生萬物正是家 大家 才是家」,飯碗是家的開始,飲食是人連結的重要動作,也是聚首的原故。《一碗生命》不僅僅是兩地人民的對話,也是人與大自然的對談,同時間,也是一個人創作時候,和自己的獨白。

    圖為藝術家又一山人。

    這次實驗不但是針對參加者,更是對又一山人的考驗——相信參加者會全心全意地創作。事實上,又一山人和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Jessie都不知道怎樣預計展覽的成果,無論是碗、植物、種植的狀態,甚至連陽光都不是他們可以控制的事情,Jessie也問又一山人:「你不擔心(結果)嗎?」又一山人回說:「我沒有擔心。我覺得能夠說服到別人參與這次實驗,他們自然會認真看待。他們是不是設計師,有沒有美學經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的那份真摰。」他解釋指,所謂「美」,其實是「真」和「善」的結合,創作者的真情流露,以及發自內心的善意,便是藝術品。

    香港部屋外觀。

    《自然。共話。》將兩地連結,讓不同背景的參加者展現對自然的想法,透過藝術創作重新理解自然,回應自然。即使居於城市或是鄉鎮,人類都能感受來自大自然的贈予,人類跟大自然之間的施和受,正正是這次展覽的題旨。

    藝術推廣辦事處獲津南町政府的支持,在2018年與大地藝術祭實行委員會及NPO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働機構合作,在津南町建立了香港部屋,作為藝術家駐留、交流和展示等平台。今年的展覽已接近尾聲,歡迎瀏覽藝術家錄像分享和即將推出的360°虛擬展覽。敬請期待2023年香港部屋的展覽及2024-26年作品徵集的活動。

    又一山人《自然。共話。》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13.11.2022(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地點:香港部屋
    地址:日本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 29 – 4(香港ハウス)
    網頁: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APO/zh_TW/web/apo/hong-kong-house-at-echigo-tsumari-art-triennale-2022-dialogue-with-nature.html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小詩潮

    別字

    第五十八期
    <   
       >

    別字

    第五十八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小詩潮
    • 極樂
    • 往後餘生
    • 海之錯
    • 園藝的限度
    • 寶特瓶
    • 極樂
    • 往後餘生
    • 海之錯
    • 園藝的限度
    • 寶特瓶
    透光
    • 英國的路
    • 秋刀魚
    • 英國的路
    • 秋刀魚
    轉注
    • 新詩成就最大
    • 善良,享受,旁觀,邪惡──試背瘂弦〈如歌的行板〉
    • 蘊含失物,亦蘊含尋獲──談李歐納‧柯恩的遺著詩集《焰》
    • 狐狸洞裡,對讀俄國文學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自然與人的共話
    • 新詩成就最大
    • 善良,享受,旁觀,邪惡──試背瘂弦〈如歌的行板〉
    • 蘊含失物,亦蘊含尋獲──談李歐納‧柯恩的遺著詩集《焰》
    • 狐狸洞裡,對讀俄國文學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自然與人的共話

    小詩潮


    極樂

    石堯丹
    浪蕩子,頹廢,在荒漠尋覓夢的出口。
    SHARE

      順著河流,來到名為極樂的溪澗
      我忘記了重擔。泛映在河裡的一位
      負擔的小男孩,他哪裡去了?
      忘記、忘記一雙足印踐踏過花圃
      同樣的花圃——寸草不生
      不容易的落根、生長,的小男孩
      他往哪裡去了?
      逆著風勢,山腰的樹已傾側得像個老人
      我只能俯首,讓骨架穿過整片風流
      厚重的雲覆蓋不遠的山峯
      天也雪白得像一面鏡
      回頭是沒有可能了
      屈膝逆風是最好證明我的足跡
      流徙異地——他們的故鄉
      順流是沒有可能了
      忘記我無法忘記
      一些如咒怨的重擔
      雲過也正傷心
      晚霞落在男孩身上
      跑向極樂的雪崩

      透光


      英國的路

      曾瑞明
      著有詩集《上有天堂的地方》。
      SHARE

        在英國走路,最初是迫不得已的事。駕駛考試不合格,不能駕車。女兒說「富翁失馬」,我雖不是富翁,但也明白她達到的境界。安全也許比便利重要,走路也許會看到更多風景。

        新居離小鎮中心好像有三十分鐘腳程,在陌生的國度,這三十分鐘好像是在沙漠上行走,我們只是想找一滴水,一間餐廳。

        最後得到的是漢堡包和薯條,鮮紅的茄汁象徵那最庸俗的美夢,一個沒有血但可能最沒有營養的夢。

        也許,人的基本要求真的是溫飽和安全。找到回家的路,也是一種基本。學懂找到鐵路站、圖書館和超市,算是小小的成就。人就放膽去尋找更遠的路。去到另一個鎮,走過大街,終於發現美食車、書店和亞洲菜的餐廳。生活似乎有很多東西可以發掘呢,人才震奮了起來。

        但人仍是要努力的,如果有目標的話。我們買了一大枝有氣青檸水,就去找某舊鎮(old town)去。這裡,無論是甚麼路,多窄、多陰暗,只要寫著公共人行道(public footpath)的,就總是可以放心走。舊鎮和新區隔著一個樹林,還有一個山坡,這不是我熟悉的那種路。但是,望著一片金黃色的大麥田,看女兒身處其中,自由自在,就感覺人生總是有生機的。兩星期後,再到這個地方,金黃色不見了,換來綠色掌管著這裡。或許,時間才是背後的真宰。

        後來我們在家附近走更多的路。去公園的路,我們會走過馬徑(bridleway),穿過森林,或者走過幽靜的民居。路口一支燈柱,貼著 ‘free apple’的簡單海報 。這裡的蘋果樹蘋果太多,不妨免費贈送給鄰人,這既是善心,也是幸運。不過,自由不是免費的。這點我們會記得。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說,「好的籬笆造就好鄰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無論牧場再大,或者地勢再奇怪,也可以有籬笆去製造一條能走的路。有時我們看到羊吃草,有時看到牛。它們望著我們的照相機,笑。有時撒一泡尿,或者打起架來。還未看過馬,也許它們太過尊貴。後來才發現,我們走的路原來還不夠多。附近是有馬的。主人幫它剃毛,跟我們說這隻馬的故事。十四歲了,是一隻老馬,謙和地生存。

        在藍天下,所有動物都是美麗的,包括我們自己。

        路有時是殘忍的。或者說,我們會看到天地不仁。沒有頭的狗屍、老鼠屍,都令小孩卻步。閉上眼吧,向前走。走到河谷,河水又會令我們忘記一切傷悲,或許會強壯了一些呢。對,孩子已經熱烈地吹散蒲公英,歌頌生命。

        遇到禮貌的告示(polite notice)標明這是私人地方,不准進入,我們就緊張起來。到底明白私有產權在這裡的重要性。蘇子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在這裡對一半,錯一半。也是一個香港人的狀況,對一半,錯一半。

        轉注


        新詩成就最大

        何福仁

        寫作多年,近著詩集《孔林裡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詩作大多未曾發表。

        SHARE

          朋友告訴我某君貶逐新詩,認為雙年獎不應有詩獎,更且以為五四以來新詩成績最差。我不知這種議論的細節,──如果有的話,不過我對新詩倒有自己的看法,未必與某君的看法有關。我已好幾屆不做雙年獎的評審了,沒興趣淘此混水。

          我想說的是,若論新文學的功過,我認為最大的突破、最大的成就,就在胡適倡議的新詩。

          小說、散文吾國俱有很好的傳統,其中一直受輕視的散文,我認為漢語散文從全世界的角度講,不是第一,也是第一之一(哈哈,全世界的散文我不可能全都看過) ,隨便舉例吧,從先秦的論語、史傳散文、哲理散文、之後司馬遷、南北朝散文、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西方的,要從蒙田講起。論深度與廣博,我不以為Samuel Johnson會比韓愈好,更不認為蘭姆比張岱優勝。蒙田、SJ、C. Lamb我算讀過。

          小說呢,遑論明清四大、聊齋、儒林外史,之前的傳奇、話本……。今人的小說,有超過紅樓夢的嗎?沒有。但我們不會這樣比。曹雪芹在生的話,要寫,大概也是今人那樣的小說。

          至於新詩,過去的舊詩,形式上都有格套。高手當是力量,之後就成為限制。唐詩變為宋詞,再變為元曲。一直要變的,要尋求出路的,是形式。

          再寫下去,你會寫得比李杜好,比周邦彥、蘇軾好,比馬致遠、關漢卿好?

          都不會。你求變,怎麼變?

          要命的,原來是格套。新文學既然以白話為主,則新詩再用格律句套,不是怪別扭的?個別詩人忽爾又想到格套,那只是個人的挑戰。

          新詩走出這種形式格套,由內容推動,或者內容和形式一起來,每一首都是新的形式。寫詩的人找到文學藝術最重要的東西:自由。

          詩的世界,也是世界的詩,我們要走到1917年,才擺脫格套句式,是否太遲?胡適當年年紀輕輕,有此嘗試,很了不起。

          五四以來,認真地編一本新詩三百首,不是那種翻幾本書,就搞個什麼的詩選,錯字誤排連篇,未必勝過世傳的唐詩三百首(何必這樣比),三百首獨立具足,又各不相同,表現時代面貌,這,新詩就有存在的理由。

          我想到這些,其實也夠了,有人對新詩率爾下結論,寫詩的人,總得稍作回應。

          *獲作者同意轉載自Facebook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