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別字



與禽獸居,何必至德之世?──鍾逆《動物家族》序

張婉雯
愛吃牛油果的貓。
SHARE

    我與鍾國強先生私交不多——直接點說,是近乎沒有。沒記錯的話,我們當面交談的唯一一次,是四、五年前,在兆基創意書院的「九龍城書節」上,我在那裡以動物義工的身份擺攤,巧遇鍾先生,蒙他鼓勵;之後,偶爾在某些文學聚會中碰面,只點頭招呼。我一向不擅社交,自是我禮數不周;倒是知道了能為《動物家族》寫序後,與鍾先生在短訊上交換了幾句,僅此而已。畢竟,文人的交往,不一定因為個人的交情,也可以是文字與思想上的共通。

    小說之為物,彷彿與現實生活是平行時空;寫小說的人,總想在虛構的文字中,建築一個較為理想的世界;在那裡頭,人們就算是瘋狂、痛苦、迷失,也仍不失尋覓答案的勇氣與自由。可不可以說:這就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密切的關連呢?因為,眾生所求的,無非生存與自由而已。

    但不論人還是動物,生存都從來不容易。《動物家族》裡所寫的,就是生存之難與可貴。書中所寫的,既有動物,也有人。在某些篇章中,是先寫人,再寫動物:〈飛蟻〉中李紅,似乎在各種選擇中,自主作出決定,但回首過來,又像是飛蟻迎向火光,無法抗拒命運。〈螢蟲〉中的螢火蟲,更是死神的象徵;死神環繞各人身邊,而留下來的人,不過是面對更「漫長而痛苦的失落」。

    他 / 牠們失落的,是命運自主的能力;「主體性」既失諸於現實生活,便只能在文學中呈現。以動物為象徵,是文學慣用的手法,但在《動物家族》中,動物並不單是文學創作的工具,也同時是敘事主體本身。〈母鷹舌〉中的母鷹從未出現,但在母鷹被割下舌頭作食材的同時,新界的鄉郊,也面對不同勢力的介入;所謂的「發展」,就是瓜分土地與利益;而以該地為家的居民與動物,並不在「發展」的藍圖中。在這個故事裡,人們明目張膽地討論如何利益輸送、政商勾結;然後筆鋒一轉,閒話一句:「你不知道我有門路嗎﹖別說是母鷹舌,就算是熊貓掌、華南虎鞭,我都有辦法。」在既得利益者口中,剝奪他者的生命,不過易如反掌;小說中人在對話中,輕鬆地交代各種勾當的過程,也就等如他們獵取母鷹、熊貓、華南虎的過程。甚至可以說,在〈母鷹舌〉中,人類的遭遇,才是這些動物的象徵與寫照。

    「家族」二字,多以「血緣」定義,但在《動物家族》中,這些「家族中人」,非但不是至親,甚至不是同一物種;他 / 牠們之所以產生聯繫,是因為大家面對共同的命運,那就是「家」的分崩離析。祖屋、木廠、河流、山野,這些不但是動物的居所,也是人在物理上與精神上的家園。老鼠在虛構的廠景與朽壞的村屋中寄居,儼然成為真正的主人;牠們橫行無忌,彷彿只有如此,才能與入侵的勢力對抗(〈家鼠〉)。小野豬被人類打死,但牠們和牠們所引起的反叛精神,仍然在城巿的邊緣躍動(〈野豬城〉)。讀到這裡,我發現「置諸死地而後生」的信念,貫徹在整部小說集中:〈枯葉蝶〉中的主角,從熱血青年演變成精神病患者,如同蝶的枯萎;但在木廠被迫遷拆的同時,只有枯葉蝶和灰燼得以振翅高飛。〈塘虱王〉中塘虱是另一例子:「塘虱」為了生存,適應了淤泥和死水,被人視為卑賤,卻亦因此得以苟存;那就像敘事者本身,厭倦了各種人事紛爭;鄉郊雖已面目全非,他仍然情願留在當地,重新尋找希望。

    動物的「野性」,就是求生本能,就是應對「文明」的力量。當制約人類的「文明」,反過來成為人類魚肉他者的藉口時,我們是否能從動物的身上,學懂甚麼呢?莊子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至德之世」大概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在現實世界中,小說要比烏托邦真實得多。鍾先生在短訊中說:「人在,總有出路的。我覺得出路還有很多。」那也正是《動物家族》要告訴我們的。
    ______
    【新書預購】鍾逆小說集《動物家族》
    限量簽名本:https://bit.ly/40bYFZ3

    ▍張貴興、張婉雯專文推薦
    ▍七篇生態書寫X生存寓言|牠們未曾有過的家,就是這城市的毀傷
    ▍即時預購,可享優惠價及免本地郵費

    在《動物家族》中,這些「家族中人」⋯⋯之所以產生聯繫,是因為大家面對共同的命運,那就是「家」的分崩離析。
    ──張婉雯

    對青春、情愛、友誼、親情的追憶、哀歎和致敬,是小說最動人的情景
    ──張貴興

    鍾逆睽違六年小說結集,從動物寫來,或直擊,或寓托,艱難的生存形相,在文字裏縈繞不去,動物與人,互為鏡像。放眼社會急劇變遷,記憶的消逝與保存,生於斯長於斯者的紛紜命運,詩人之心,出入喻象與現實,以細節刻畫世情──七個短篇以不同角度遙呼互響,描劃出一幅香港生存現況的廣濶圖景。

    塵世裏到底有沒有⼀隻蛾,在你絕對想不到的地⽅⼀直看著這⼀切呢?
    ──飛蟻

    封面、插畫│Sandy Eddie Tommy Associates
    原價:HKD$100
    作者親簽預購價:HKD$88(免本地郵費)
    預購連結(預計四月尾出貨):https://spicyfish.myshopify.com/products/theanimalfamily

    ▍關於作者
    鍾逆,為鍾國強寫小說所用之筆名。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著有《生長的房子》、《只道尋常》、《開在馬路上的雨傘》、《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記憶有樹》、《字如初見》、《有時或忘》、《動物家族》、《浮想漫讀》等,涵蓋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等範疇。曾獲多屆香港中文文學獎雙年獎、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等。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透光

    別字

    第六十三期
    <   
       >

    別字

    第六十三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透光
    • 列治文書店
    • 疫下散記
    • 列治文書店
    • 疫下散記
    轉注
    • 重演作為流行音樂的意象──《愛是2.0》與《神話》
    • The Hertz:最期待的畫面,就是締造當下
    • 與禽獸居,何必至德之世?──鍾逆《動物家族》序
    • Charming Way:廣東歌尋找香港的逃逸再想像
    • 重演作為流行音樂的意象──《愛是2.0》與《神話》
    • The Hertz:最期待的畫面,就是締造當下
    • 與禽獸居,何必至德之世?──鍾逆《動物家族》序
    • Charming Way:廣東歌尋找香港的逃逸再想像

    透光


    列治文書店

    朱明燕
    現居日本神奈川,養了一頭法國鬥牛犬。
    SHARE

      大一升大二的一整個暑假,樹里都在列治文書店任兼職。

      書店命名源自旁邊的列治文河。那是一條二十二公里的河流,貫穿城市東西岸,由無數溪流匯聚,最後融入大海。河道兩旁是平整的草坪,適合散步或溜狗,也有年青人躺在樹下睡覺聊天。

      然而列治文書店不屬於我們狹義的「書店」,事實上它並沒有多少書,而是成人影碟玩具租賃店。

      男孩子都羡慕樹里,他們都是豌豆青葱初熟的時期,對成人世界一知半解,而在成人影碟店任職意味著可以任意觀賞不同國家不同尺度的小電影。然而樹里就職理由很簡單,列治文書店工資較高,他希望儲錢去法國遊學。

      書店佔地約三十坪,獨棟平房,有米白色外牆,圓杆形木門,落地玻璃窗(因為保護兒童條例,所以每扇窗都掛了厚厚的白布簾),門外種了一排矮灌木,還放了一尊浣熊銅像。經常有無知的路人在門外窺探,甚至有踩單車的學生跑進來買咖啡。

      「這裡不是咖啡店或理髮屋喔。」店長呵呵笑著,梳理上唇髭鬚。樹里叫他波士。波士七十歲了,但肩膀寬闊,腰背直挺,銀白稀疏的頭髮貼服地梳到耳後,從容自得。樹里來面試的時候,店長穿藏青色襯衣,芥末黃西裝背心,坐在皮椅上讀《花花公子》原文雜誌,他以為自己在應徵時裝雜誌編輯。面試很簡短,談談自己對打理盆栽、皮具及音樂的認識。樹里怎樣應對,早已在回憶中煙消雲散,他認為能受聘,建功於中學圖書館助手的經驗。

      影碟(及少量書籍)與圖書館排列系統如出一轍。數字一至二十代表國家,而英文字母A至Z代表總類,例如1C是美國「校園系列」,而5H是日本「交通工具編」。當然也有比較炙手可熱的演員列表,以特別號碼整齊排列。最内排有個胡桃木書櫃,放置六十年代至今的情色刊物雜誌、玩具,以及珍藏小說。

      書店設會員制,要填姓名(假名亦可)、電話、電郵地址或真實地址。有些顧客只透過電郵聯絡,郵寄交收,從不出入書店。會員年費一千五百元,租借影碟每張十五元,以三天為限,逾期罰款。會費之貴,除了因為影片五花八門、品味獨到,書店亦發行會員通訊,推介電影及介紹性玩具不同用法——因此,書店空閒時候,樹里需要觀賞指定電影及抒寫觀後感。樹里不熱衷亦不抗拒,這只是工作的一環,甚至與大學學期論文很相似,他需要充分理解內容,再恰當地表達見解,僅此而已。沒有任何躁動不安,或任何情緒,或者在大量觀看成人影片的過程,他學懂抽離自己的情緒。這種不慍不火的評論卻非常受歡迎,影片瞬間一借而空。借閱系統不算十分先進,但能夠記錄盤點,同時樹里亦需人手記錄,在紙片抄下出租影片名稱編號,及借還日期,放在接待處小抽屜中。抽屜紙片越積越厚,樹里感到很安心。

      再有空餘時間,樹里要負責店舖打掃、購物,打理植物和皮具。下午波士開他心愛的1979年勞斯萊斯外出,樹里戴上耳機,邊記法文單詞,邊拭擦地板玻璃。一些平時不為意的窗隙縫角他都會打掃得乾乾淨淨。某日他錯誤連接了店舖的播放器而不自知,一整個下午書店都迴盪著奇怪的法語單詞,直至波士回來。

      「小子,學法文?」
      「嗯。」樹里尷尬地按停播放器。「明年想去法國遊學。」

      從當天開始,那些潮濕的午後,以及無人的傍晚,波士會教他讀一篇法文。有時候是新聞選段、作家專欄,或一些很新潮,樹里想像力無法觸及的文章。遇上無法理解的深奧文法,波士會一字一句講解,鼓勵他背誦某些段落。

      轉眼夏天即將過去。大學第一年暑假,有人去海邊沖浪、有人去南美洲旅行、有人談了一場戀愛,而樹里在列治文書店渡過了不長不短的兩個月又二十一日。至於夏天,有人說:夏天最大的意義,從來都是夏天的結束。而再下一個夏天,所有的風聲浪潮,都離自己很遙遠。

      樹里兼職的最後一天,波士下午就結束營業,帶他去海邊觀光。樹里坐上副駕駛座,開了車窗,帶鹹味的熱風吹過,房屋、電線桿和馬路高速向後倒退。中途休息的時候樹里買了兩個三文治。

      「儲夠錢去法國了嗎?」波士接下三文治。
      「差不多了。」樹里狠狠咬了一口,牛肉鹹香四溢。「波士,你怎麼懂法文?」
      「真的想知道嗎?是個很悲哀的故事。」
      「你這麼說我更想聽。」

      然後波士就開始講,一個很長的故事。
      「我曾經有個法國混血朋友,他兩歲時被父母遺棄,在孤兒院長大,當然一句法文也不懂說。他後來很努力地學。他希望,以後無論見到父母哪一方也可,也可以暢通無阻地交談。他學了新的單詞就會興致勃勃的教我,家裹的桌椅書櫃日用品都貼了法文讀音。」
      「他有一頭淺棕色的鬈毛,像波浪一樣晃動。小時候孩子們欺負他,說他是『半唐番』,他曾經把頭髮拉直,或者理平頭。但無論如何,他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彼此都知道對方的『特別』。」
      「我對廚藝一竅不通,而他很會煮菜,沖咖啡也很好喝。他想去法國開早餐店,我曾開玩笑要在旁邊開成人影碟舖。他倒真的生氣了,他一動氣說話就會變結巴。我喜歡這樣的他。」
      「有天我去他家,他在煮高湯和燒鯖魚,窗户大大的開著,我不自覺睡著了。醒來的時候,高湯還在冒煙,他卻不見了。原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受情緒困擾。當天他從七樓一躍而下,自殺身亡。很諷刺吧?明明我就在身邊,明明我就是最親密的朋友,卻什麼也沒覺察。高湯熱騰騰地煮開的時候,他也許希望我能說些安慰的話吧,然而我靠在窗邊熟睡了,最後他失望痛苦地離去,沒有留下一句話。」

      三文治吃完了,包裝紙卻被樹里緊緊地揑在手中。「我沒有經歷過,所以不知道我的理解正不正確。如果你們兩個人之間必然要經歷這些,那麼讓你來承受,會比較好。你還能堅強地走下去。他是這麼想的,而且深信你會明白。」

      波士沒有回答。回程路上他讓樹里開一小段路,樹里連連揮手說他沒有駕照。「怕什麼,我在旁邊呢。」樹里第一次坐在駕駛座上,拉下手檔,踏下油門,車子快速地滑進車道。樹里嚇了一跳,但他很快就掌握了節奏,車子比他想像中穩定而舒適。他把車停回路邊的時候,好像聽到波士說「其實你與他很相似。」聲音低迴得像喃喃自語。當晚樹里堅持回店整理,如常的結算盤點,如常的打掃,把每個各落拭擦乾淨,把職員名牌除下,恢復到從前一樣,彷彿自己從沒有來過。

      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除了一件事。這年暑假之後,樹里失去了性欲。不是不能夠——清晨起床仍會一如既往地勃起,而是對性完完全全失去了興趣。他以為因工作關係觀看成人影片過份壓抑而致,也嘗試約會班上幾個女孩子,她們的胸部很柔軟,皮膚也很有彈性,只是樹里完全提不起勁。

      十年後的某個夏天,樹里出差去南法小鎮。氣溫高達四十度,地面像蒸籠一樣焗熱。樹里想去咖啡店休息,忽然有個小麥色皮膚的青年,跑去他面前的水龍頭喝水。自來水「咕嚕咕嚕」的湧進他的喉嚨,一頭波浪形棕髮優雅地晃動,他乾渴的彷彿能把地下水源喝盡。樹里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霎那間,性欲忽然像掙脫牢籠的野獸回到他身上。

      轉注


      重演作為流行音樂的意象──《愛是2.0》與《神話》

      余達志
      多倫多大學三年級生,雙主修亞洲研究及歷史,中英文文章散見《虛詞》、《電笠》、“Modern Diplomacy” 及 “Kongmentary”。
      SHARE

        最近好青年荼毒室聯同鄭秀文岀了新歌《愛是2.0》,為20 年前LMF的舊作編寫續集。筆者認為重演(reenactment)不單單代表重唱,而是就住同一主題帶來一種新的演繹。坊間一早對《愛是2.0》的內容有所探討,所以本文不贅,而著墨於形式本身:文化意象上,重演如何構建重演者與原作的連結?

        重演的概念多用於分析影像或展覽。公共空間層面來說,重演歷史事件能為該事件帶來後來者的角度,或作公民教育;影像層面來說,一些電影/電視劇或會重演經典的鏡頭和場景,以作致敬。故此,無論是甚麼媒介,重演都需按章岀牌:選擇重演的主體(choice of subject matter)、重演後呈現給觀眾的方式 (modes of representation)及如何重演 (common methodologies) 。歌曲亦是文化載體,當然可有不同形式的重演。轉化的工序下,創作者按照獨有的記憶及感受,解放作品本身可發揮的空間。回到《愛是》系列,不論是《愛是》與《愛是2.0》,鄭秀文都只唱副歌,主軸都交由半饒舌半獨白的LMF 及荼毒室負責。兩者的角色都是成為關係中的「智囊」,給予迷失在感情關係的鄭秀文。

        2000年的版本中,LMF透過揭穿愛情的本質來回應愛是甚麼。MC仁寫的是新鮮感褪去後的關係,一開始為了新鮮感而結合,到限期過後就渴望逃避;Kit 寫的是愛情不能勉強,「勉強無幸福究竟你明唔明白」;再到Phat一段則指關係是十分艱難去維繫,希望彼此不要因為片面的甜蜜而開始,「真愛只會岀現在螢光幕到」。

        至於荼毒室,得到同樣的問題(愛是甚麼?),擔當同樣的角色(role play),給出的答案則是叩問愛的本身,即應不應該愛,應該愛人定愛自己,「愛是發瘋愛是另一種alone」,甚至鹽叔於第三段提出離開孤獨,願意拋開自己愛任何事物本身已經是一場未知的冒險。故此,重演最重要的因素是彈性(flexibility),需要容許創作者交出開放式的答案,而不一定要與前作高度相似。

        遊離於相近又不同之間,聽眾亦應該留意兩首歌同樣以「莫問愛是糊塗」作結,即使兩個組合各自交岀不同的答案,甚至下句回應上句宛如對談錄,結論也是一樣: 「也許別要那麼抽離才能盡情體驗愛」。不變的亦在於兩組創作者對於香港這個時空背景。事隔二十年,香港人面對的感情問題都是不外乎「三篤屁」:害怕孤獨、上班賺錢、拖拖拉拉。在香港愛一個人,本身就多一重困難。

        同樣關於愛,Novel Fergus的《神話》亦應被用於分析流行歌曲中的重演元素。《神話》重演的,是黃耀明嘅《這麼遠那麼近》。同樣相隔二十年,《神話》開首第一句即重用「是誰在對岸/露台上對望」,給足了重演的提示。重演概念的重要性亦包括帶讀者進入歷史──帶年青一代感受黃耀明原作的魅力。

        讀者或會奇怪,兩者結構完全不同,又與重演有甚麼關係?答案的關鍵在於幻想本身作為重演的主體。原作《這麼遠那麼近》是幻想與一個陌生人墮入愛河的情節,歌詞裡寫「隔住塊玻璃/隔住個都市/自言自語地/共你在熱戀/在池袋碰面/在南極碰面/或其實根本/在這大樓裡面」,而獨白裡寫「如果你識我嘅話,我今年會收到乜嘢聖誕禮物?呢間餐廳,呢隻水杯,你會唔會用過?」,通通表達了歌中主角的自作多情;再到《神話》一曲,幻想的不再是墮入愛河,而是與愛人開花結果。歌詞中早已表達主角是在追憶已逝去的一段感情,「盤算/常聽見別人勸/愛未必成眷」,「要我死心除非你是尼安德塔人/情人係世界最大毒癮但冇法例禁」。同樣的句子開頭,同樣是關於幻想,Novel Fergus 的作品既可被定位為一個一樣主題下衍生的故事,亦可成為讀者的腦補:如果《這麼遠那麼近》裡的故事成真,如果共你在熱戀不再只是自言自語,關係亦不會是長久。

        歌曲與歌曲之間互相參考及致敬本是常事,但借用重演的框架,正正是強調彈性與帶讀者進入過去的功用。一首歌重演另一首歌可以有多種方法:除了本文有探討的曲風與歌詞,亦可分析音樂影像,只是礙於篇幅所限,筆者未能完全深入探討。港式文化源遠流長,現今世代呼應前身,亦會在未來被後來者借屍還魂。即使素未謀面,亦可譜寫一場過去與未來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