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之島的和煦回來,浪漫特快列車穿越一個又一個車站,不停歇。那些無法登車的人看著車窗內的我們,投下習以為常的目光:沒有驚喜、沒有不忿,一列不同目的地的火車駛過,抬頭看,又一列特快列車駛過,看,像躬身離開神社,又似渡鴉自枝丫裡鳴叫,一切如常。我想起我的貓,燕子或麻雀到露台歇息,牠便急忙走過去拍打玻璃,起初牠會帶點喉音,發出一些齒輪卡住的聲音。我不喜歡。網上資料說,那是獸類無法獵殺弱小的情況下,滿足自己天性的模擬音,用來幻想自己廝咬獵物喉嚨,吃掉對方。後來有鳥短暫停留,牠還是趕緊撲過去,但再沒有發出怪聲,只是單純地跑過去,敲打玻璃,回來,不為甚麼。折射偶爾會把我投映到玻璃上,不論是車窗抑或家的露台玻璃,我站在這裡,又站在那裡,但我知道本體並不是我所能視的。
蓬,隧道,我們專心看風景的臉。到了新宿,本以為又要在偌大車站迷路,斷斷續續的路線及月台指示,以及急進的人流,已讓我們爭吵好幾次,花火大會快開始了,我們仍會在錯失和焦急。幸好一抬頭,便發現轉乘位置剛好是對面月台。浮間舟渡。在新宿已接近一星期,怎麼沒看過如斯禪意的車站名字?四年後復辦的花火大會,蝴蝶效應下一位乘務員奔波,他在月台踱來踱去,示意各位忍讓,我們已經數分鐘關不上門了。我在這個空檔搜尋站名來源,網上資料又說這個車站是由兩個地區組成,橫跨東京都的北區「浮間」、板橋區「舟渡」,因此便將兩地合起來作站名。有點草率,與預想截然不同。那就是說,在濁水間載浮載沉,從中折屈而過、隨浪飄蕩並不是一種選擇,反是誤打誤撞練就出來的人生態度。還是應該說不以任何態度觀望人生波濤?
「不去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中學老師如是說。那年預科是我理解哲學的啟蒙,而這句話又可能是我學會思考的第一步。接近十五年了,這句話,我好像更能體味當中無力、軟弱,有時我會想:白頭浪沖涮之下,我耗盡全力扭轉甚麼,是否會有零碎不同?我在大久保留宿最後一夜,和一位詩友於LAWSON門外喝啤酒,討論沒有對錯的瑣事、自己力所能及或不能及的,當然還有相像的恐懼,之於未來,之於現狀。我們倆被店員趕出來,他用肢體語言表示便利店內不准飲食,是嗎?我們沒有深究他背後原因,多買一罐便走。午夜的週末,馬路兩旁全是東歪西倒的遊人,一個穿戴高貴的婦人,在某個話題跌了出來,我們拾起,容讓她繼續放肆地走,不辨方向。或許你會明白我的,這是我們另開話題時的啟首語。
步出浮間舟渡,我們起初不辨方向,後來發現警方已然封路,無數身穿和服、浴衣的人在馬路走。我們緊隨著。此時煙花綻開,天橋的婆娑我們看到火舌般的雨撒下,路上就歸納一種驚嘆,再來一朵,又再驚嘆,人們的反應才令畫面圓滿,我想。另一半告訴我,今天日本各地都有花火大會,像今午到過的江之島也有。我們終在一條斜路找到空位,倚著路障看。我不時留意身旁一家人,生怕阻礙他們的天倫風景。一家四口旁有一個曬得黝黑的和服女,我不知道她的衣襟穿戴是否合宜,誠如我不知道她同行男友是否準確捕捉得到煙花、祈禱的手、微閉雙眼和閃光燈。或許又失敗了,他接過手機,這次有點用力。
我在鏡頭前讀詩,是幾天前的事。我選了短詩〈拒絕〉,以及長詩〈白噪音〉,主辦詩會的日本詩人四元康祐替我們翻譯,過程中他的敏感觸覺找到幾處微小枝節,那些片段從沒有人過問,我面對手機螢幕興奮,查找更好的字詞回覆,中文思維及英文文句亦然,還有敬語。負責為我現場翻譯的是詩人岡本啓,據知他是主動要求替我讀出譯本,承蒙錯愛。我們約好短詩先由我讀完,他才一口氣唸出日文版,而長詩則是一節粵語一節日語,這是對現場觀眾最好的安排。過程有如流水,比我夜裡猜想的所有可能來得順暢,岡本的聲線比我溫柔甚多,回港後讀他的電郵,他說在誦讀時可細味詩中的片段,我還在查找字詞回覆,未果。在眾多恐懼之中,我們這條小舟安然過渡,回頭才發現老虎、食人䱽都是幻想,我們皆是愛做夢的歷險少年Pi。
詩會後半節是自由時間,只要有作品,誰都可以被欣賞。他們魚貫進場,以不同方式誦讀:有的配合打鼓營造震撼、有的加入道具和話劇、有的請我們唸一首自己不會讀的詩、有的只以一個搖鈴,叮,簡單地區間詩與非詩時刻⋯⋯詩友一一拍下來,而我——那個讀了整夜最長的詩的魯莽之徒——只留下花火給予不了的驚嘆。岡本電郵提到,日本詩人過往也著手設計自己詩集,只是日子過去了,他是為數不多的倖存者。我在日最後一天從紀伊國屋書店買來他的詩集,明顯是用心設計及排版,即使不愔日文,外觀上亦感受到他的日常氣息和節奏。我想到設計書本時被否決的失望,又記起自己倉促唸完一節,接著他不慍不火地細心讀好一句,才到下一句,影片倒置了我可能更像是翻譯員。
一連串爆發以後,花火大會停頓了約莫三分鐘,觀眾開始離場。此時才八時許,比原定結束時間早了半小時。日文廣播不住重覆單句、人潮流動、有警員拍我的肩膀請我往前走,而不遠處消防車到場,駛前少許又停下。六年前第一次來日,深夜有車徘徊酒店外,重覆著廣播,語氣急躁,時而響號,像《EVA》新東京都使徒來襲,我們徬徨如首集的碇真嗣,危難在即卻被勒令留守原地,未給發掘任何潛能。致電酒店前檯,用英語詢問世界情況,生怕末日來臨給遺棄掉,對方支吾以對,最後輕描淡寫地命令我們:「Sleep!」
「Go!」第四次來日,還是一樣不知所措,幸好我是後來才知道前方失火,否則碇真嗣早就崩潰了。其實我沒有多大反感,從小到大我都被告知是個逆來順受的人,有時我質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不懂反抗?越來越多人訴說之於我的印象,就好像從肯定變成提醒,甚至洗腦,抹去我的抵抗因子,繼而在每次抉擇我都記起這個人設,誠如現在,聽從指示向前走,還得點頭示意自己清楚命令。實驗品一樣。另一半說廣播大意是請大家往前走沒錯,下句卻是「可觀賞得更清晰」,難道說花火節目未完?臨時路牌迎著回程方向,那邊建築物全以地名命名:浮間舟渡幼稚園、浮間舟渡拉麵館、浮間舟渡老人院、浮間舟渡醫院⋯⋯一直沒入街燈微弱之處,大概盡頭便是車站吧?煙花、驚嘆,回歸原點,剛離去的人趕忙回來,矮房子的露台站滿了人,遠看是我家暑天駐足的燕子,這時我又想念牠,我的貓,一切思路自然生成,理所當然,浮間自有舟渡。
起落是無常。這一刻貓在我身旁小櫃子上,我動筆前牠拉著我手。我聯想牠不願我書寫,浪漫地,希望我跟牠耍樂,但其實我輕力一甩便可掙脫。浮間舟渡如果真是人生哲理,它應如地區般分成兩大部分。我可以兩段日本之旅的小事解釋:
「浮間」:回程時我們被安排坐在機艙洗手間前,人們來又去,到訪江之島岩屋般,好些臉孔我已瞥見不下三次,有點煩厭又無可奈何。惟獨遇到氣流,他們才不准離開座位,安份守己地呆坐下來,等待平安。岩屋內的神龍諦聽禱告,四小時航程中遇上三次亂流,我們平安。
「舟渡」:詩會前我們和日本詩人小聚,那是一所巴基斯坦民族餐廳,整頓飯都是香和辣組成,我們吃下去全是黃色或紅色,而甜品則是濕潤的白。我們分吃著、討論著,怎都猜想不到原型是甚麼。我們有禮地傳遞食物,像遊戲。若有人問起那一盤是甚麼,那就用借來的語言說:「Somthing Sweet」、「Somthing Spicy」,然後便通關,將氣球剝離雙手。
沒有人能越過氣流,也沒有人質疑對方如何定義食物。「浮間」可能是當下處境,「舟渡」卻不一定是完美解答。那夜LAWSON外,婦人顛簸遠去,我和詩友說起現在所能做的小事,不必上義至生存,但至少別杞人憂天,上台,把詩好好唸一遍,道謝便好。當然更重要的,是有詩,才可去選擇自己在不在場。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舊詩
我在朋友的詩裡讀到
自己,相信的靈魂
我們無法挽回的舊日
所有人你都能愛
所有人,你都不能愛
我們尚未知道
人類,和每個時代的人類一樣
會完整失去一個詞語
像火機,和自,拍之類
甚至,從此用上壓抑的語氣
去形容一次
又一次,
清洗香港街道,的
垃圾車
02/04/2023
✦
因此
他甚至把情人的頭髮
畫成
草的顏色
有何不可呢?
毫無節制的早晨
把天空也燒成了
粉紅色的
陶瓷
26/06/2023
✦
我想
我自然是屬於文學的
在最美妙的句式
裡面,層層包裹的
朱古力流心
縱然,我每天都推敲著
商業公函的
價錢
千金散盡
仁義道德
02/07/2023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讀著《浮白》我想到Peter Sloterdijk在Rules for the Human Park一文中提到,部分2500年前寫下的哲學文章到今天仍為人所知,有賴其「以文會友」的能力(its capacity to make friends by means of a text)(Sloterdijk 接下來在文中狠批書寫、教化和人道主義的糾纏不清,那與本文無關)。
如果說《浮白》藉文字會友,成為讀者朋友的可不是作者,而是他書寫的對象/夥伴:藝術家余偉聯、勞麗麗和張子軒。張煒森以三人的創作意念、創作素材以及藝術呈現為起點,以多種文體,包括評論、短篇小說、報導、散文,拓寬觀看作品的可能性;而我讀到的更多是藝術家其人的輪廓:余偉聯跳脫、勞麗麗沉實,張子軒輕盈。未知是否受到作者與三人相處的時間和深度影響,還是策略地以篇幅和文體來引導想像,分配予余、勞及張的內容,在量度和書寫力度上有明顯的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從頭讀起,到末段便生起了一陣頭重腳輕之感。其實也不是甚麼大問題。
張煒森在首篇文章〈藝評對評藝〉詰問藝評為何,為著作的探索打開了序幕。短篇小說〈今宵多珍重〉以女主角雅詩的不辭而別開始。直到重遇前的一年半內,男主角生活如常,但也在不起眼處作出了改變。雅詩,是Arts嗎?要說明是大寫A的那位。作者對藝術以及他一度選擇了的藝評人角色,是否也處於遠近之間的拉扯?
容許我再度後設地猜想〈牛與鬼〉中的朗弗和斯西,不就是Fran和Cis——Francis 余偉聯?孩童時代最怕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是他嗎?一直謹記外婆訓示的他,與〈鹿特丹餐廳〉內穿了太大的鞋子的他,與在鹿特丹穿上蛙鞋作繪畫表演的他,是否同一人?
從〈光與沒有光的所在〉到〈如常〉,張煒森先以「褪色」切入分析張子軒畫作對光的處理,再創新一個主角從不現身的失蹤者的故事,消失作為日常,消失才是如常,是後2019年畫家、評論人、讀者的共同生活境況。勞麗麗的部分「擬聲詞」分三個篇章:〈伊莉亞森與娜塔荊的凝視〉、〈冰川〉,資料含量重,特別是〈候鳥〉一篇,讀起來有種冷靜的距離感,也許「沉實」的印象因此而起。
如果張煒森是藝評人,他目光停留之處是作品、可《浮白》的側寫提供了認識藝術家本人的線索的話,我想到一個問題:藝術家在作品以外,有沒有「身分」?當然,所有人都活在一張嚴密的關係網之中,所謂自我也需要對應他人的角度才成立;我們也一般相信藝術家的生活與作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同時,我們接受社會上的其他身分之間的毫不相干,例如躺在牙醫的診療室椅子上的我祈求他只動用醫學知識儘快完成而不要讓他對將來的憂慮令他手震;或者政客一旦露出真面目,多麼的令人厭惡。我們期望的藝術家身分與作品之間的有/無關連,是否出於我們對的藝術的想像,或痴想?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戀愛
電影開場前
從剪票員手上接過
餘生的票根
便摸黑尋找自己的座位
你剛好落在旁邊
序號在掌心相連一如星座誕生
在沒有神的黑暗裡
走進螢幕
說我們的對白
✦
愛人如己
相愛的兩個人
總是做著相同的事:
耳機,吸管,外套,夢和愛
而我現在獨自行走
(以你的雙腳)
在初春嗅到雨水的甜淨
(以你的鼻)
聽一隻珠頸斑鳩在雨中飛起
(以你的耳)
說溫暖的話偶爾
也有惡毒的腹語
(以你的嘴)
倚靠著夜讀書寫字
(以你的眼和手)
夜深時翻閱自己的聖經
熟讀第一條戒律:
我的愛人,如己。
✦
晚禱
我就站在這裡
與山脈、溪流、落日
遠方教堂的鐘聲
讓一顆稻穗飽滿
我學習作物成熟的姿態
那就是低頭
背負永遠年輕的時間
以我每日的死亡
面向大地,換來新生的禱告
直到我的站立
成為麥田裡唯一金黃的坐標
等你向我走來
領走我的一日、三餐、四季
我就站在這裡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