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親之人向你舉刀,作為兒子的你可以怎樣應對,面對即將降臨的災劫?假如時間懸置於這一刻,孩童能否找出方法,扭轉自己的命運?
由羅妙妍與岑宗達聯合編導的《給美狄亞的男孩們》(階段展演),將在八月十二至二十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細盒演出。作品以古希臘悲劇《美狄亞》為背景,由兒童與成年演員同台參演,結合即興遊戲及編作劇場的形式,展開探問命運與抉擇的討論。
迎向命運的意志
在希臘神話中,傑信為繼承王位,出發尋找金羊毛,期間遇上異國公主美狄亞,美狄亞協助他通過重重考驗,兩人繼而結成夫妻。不過,傑信後來到達另一個國家,決定背棄婚約,改與另一位公主成婚。美狄亞見狀,先向新娘送上帶毒的長袍作為禮物,使她受火燒而亡,及後又將自己與傑信的兩個兒子殺死,以作報復。劇作家尤里比底斯將神話寫成劇作《美狄亞》,對西方文學後來的發展大有影響。
對兩位編導而言,《美狄亞》的吸引之處在於主角對復仇的熱切執著,以及希臘神話人物迎接命運的意志。不過,他們對《美狄亞》的改編,則把焦點移離主角,改而放於古希臘悲劇中受害的兩位孩子,將劇目命名為《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在《美狄亞》本來的劇本中,兩位孩童的對白只有呼救,缺乏發聲的權利,只能乖乖受死,幾乎等同於祭品一樣。面對無法扭轉的厄運,受龐大力量支配,這種結構也讓岑宗達將問題放得更大:「在這個時代裡,誰才是祭品?」從希臘悲劇中無力發聲的兩位受害人出發,將視線轉至當下的香港,到底誰才是美狄亞的男孩?那是未來的孩童,又或香港人這個群體?《美狄亞》由希臘眾神主宰命運,現實又是由誰作主宰?羅妙妍指出,面對命運的意志也是本劇的重點之一,探問人如何迎向屬於自己、屬於群體的命運,一如她對西西弗斯推石的解讀:「西西弗斯繼續走下去,並不是基於某種盼望,而是他接受了自己的命運,認定需要這樣走下去,時候到了,自會有下一件事發生。」
《給美狄亞的男孩們》聚焦美狄亞刀下的兒子,讓時間停頓於一刻,以讓他們思考逃脫的方法,詰問命運的安排。美狄亞的兒子在劇中因母親的復仇而犧牲,現實中大人殺掉稚子的方法卻可能並非如此直接。孩童彷彿是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想像,對兩位編導來說,問題倒是世界是否準備充足,讓這些小朋友誕生?「就好像我有一個美好的願景,卻又親手扼殺了這個願景,這也是種殺死孩童的比喻。」
以遊戲勾出思考
《給美狄亞的男孩們》(階段展演)由西九文化區與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聯合主辦及製作,屬西九創作人系列節目之一,也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三年共桌」計劃的創作項目之一。整個計劃牽涉多個部分,包括前置的工作坊、成果展示會等,在本場階段展演過後,明年也會推出正式作品。
八月份的階段展演,將會把戲劇場景及遊戲結合,由兩線組合交錯,一方面再現《美狄亞》的部分情節,另一方面則以演員自身為主軸,透過遊戲節目的框架,讓演員一再借助遊戲的即興成分,現場編作。製作團隊設計了一連串遊戲,讓小孩子借此公開他們對不同概念的定義,分享獨有的視角及生活經驗,一如他們以遊戲摸索世界的模樣。對羅妙妍而言,遊戲體現了理想的劇場,讓觀眾及表演者一道就著同一個議題一起探索。遊戲的特色是,它可以提供框架,預計並承載參與者的變數,更可透過框架及規則本身,展示出特定的陳述。在編導的角度看來,遊戲既是一種調配表演張力的設置,也是種模糊而輕鬆的形式,給素人演員展示自己的看法。
透過排練期間的編作,兩位編導更了解小演員的內心世界,明白孩童看待世界的方法。本來,他們擔心美狄亞的故事過於殘酷恐怖,孩童難以接受,不過經過前置的工作坊之後,他們才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比他們所想更為複雜。美狄亞的故事關乎復仇與殺戮,涉及複雜的人際互動,孩子卻始終看得透徹清晰,知曉人際關係的微妙,提出自己的解讀。這也讓編導明白,「我們自以為自己在保護孩子,避免告訴他們一些事情。不過,世界就是這麼暴力、血腥,大人之間的關係不清不楚,而孩子就在旁邊一直觀察。」也許,我們都需要放下成年人觀看世界的慣性想法,借孩童的獨特視角,重新開啟思考。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舊詩
我在朋友的詩裡讀到
自己,相信的靈魂
我們無法挽回的舊日
所有人你都能愛
所有人,你都不能愛
我們尚未知道
人類,和每個時代的人類一樣
會完整失去一個詞語
像火機,和自,拍之類
甚至,從此用上壓抑的語氣
去形容一次
又一次,
清洗香港街道,的
垃圾車
02/04/2023
✦
因此
他甚至把情人的頭髮
畫成
草的顏色
有何不可呢?
毫無節制的早晨
把天空也燒成了
粉紅色的
陶瓷
26/06/2023
✦
我想
我自然是屬於文學的
在最美妙的句式
裡面,層層包裹的
朱古力流心
縱然,我每天都推敲著
商業公函的
價錢
千金散盡
仁義道德
02/07/2023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讀著《浮白》我想到Peter Sloterdijk在Rules for the Human Park一文中提到,部分2500年前寫下的哲學文章到今天仍為人所知,有賴其「以文會友」的能力(its capacity to make friends by means of a text)(Sloterdijk 接下來在文中狠批書寫、教化和人道主義的糾纏不清,那與本文無關)。
如果說《浮白》藉文字會友,成為讀者朋友的可不是作者,而是他書寫的對象/夥伴:藝術家余偉聯、勞麗麗和張子軒。張煒森以三人的創作意念、創作素材以及藝術呈現為起點,以多種文體,包括評論、短篇小說、報導、散文,拓寬觀看作品的可能性;而我讀到的更多是藝術家其人的輪廓:余偉聯跳脫、勞麗麗沉實,張子軒輕盈。未知是否受到作者與三人相處的時間和深度影響,還是策略地以篇幅和文體來引導想像,分配予余、勞及張的內容,在量度和書寫力度上有明顯的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從頭讀起,到末段便生起了一陣頭重腳輕之感。其實也不是甚麼大問題。
張煒森在首篇文章〈藝評對評藝〉詰問藝評為何,為著作的探索打開了序幕。短篇小說〈今宵多珍重〉以女主角雅詩的不辭而別開始。直到重遇前的一年半內,男主角生活如常,但也在不起眼處作出了改變。雅詩,是Arts嗎?要說明是大寫A的那位。作者對藝術以及他一度選擇了的藝評人角色,是否也處於遠近之間的拉扯?
容許我再度後設地猜想〈牛與鬼〉中的朗弗和斯西,不就是Fran和Cis——Francis 余偉聯?孩童時代最怕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是他嗎?一直謹記外婆訓示的他,與〈鹿特丹餐廳〉內穿了太大的鞋子的他,與在鹿特丹穿上蛙鞋作繪畫表演的他,是否同一人?
從〈光與沒有光的所在〉到〈如常〉,張煒森先以「褪色」切入分析張子軒畫作對光的處理,再創新一個主角從不現身的失蹤者的故事,消失作為日常,消失才是如常,是後2019年畫家、評論人、讀者的共同生活境況。勞麗麗的部分「擬聲詞」分三個篇章:〈伊莉亞森與娜塔荊的凝視〉、〈冰川〉,資料含量重,特別是〈候鳥〉一篇,讀起來有種冷靜的距離感,也許「沉實」的印象因此而起。
如果張煒森是藝評人,他目光停留之處是作品、可《浮白》的側寫提供了認識藝術家本人的線索的話,我想到一個問題:藝術家在作品以外,有沒有「身分」?當然,所有人都活在一張嚴密的關係網之中,所謂自我也需要對應他人的角度才成立;我們也一般相信藝術家的生活與作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同時,我們接受社會上的其他身分之間的毫不相干,例如躺在牙醫的診療室椅子上的我祈求他只動用醫學知識儘快完成而不要讓他對將來的憂慮令他手震;或者政客一旦露出真面目,多麼的令人厭惡。我們期望的藝術家身分與作品之間的有/無關連,是否出於我們對的藝術的想像,或痴想?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戀愛
電影開場前
從剪票員手上接過
餘生的票根
便摸黑尋找自己的座位
你剛好落在旁邊
序號在掌心相連一如星座誕生
在沒有神的黑暗裡
走進螢幕
說我們的對白
✦
愛人如己
相愛的兩個人
總是做著相同的事:
耳機,吸管,外套,夢和愛
而我現在獨自行走
(以你的雙腳)
在初春嗅到雨水的甜淨
(以你的鼻)
聽一隻珠頸斑鳩在雨中飛起
(以你的耳)
說溫暖的話偶爾
也有惡毒的腹語
(以你的嘴)
倚靠著夜讀書寫字
(以你的眼和手)
夜深時翻閱自己的聖經
熟讀第一條戒律:
我的愛人,如己。
✦
晚禱
我就站在這裡
與山脈、溪流、落日
遠方教堂的鐘聲
讓一顆稻穗飽滿
我學習作物成熟的姿態
那就是低頭
背負永遠年輕的時間
以我每日的死亡
面向大地,換來新生的禱告
直到我的站立
成為麥田裡唯一金黃的坐標
等你向我走來
領走我的一日、三餐、四季
我就站在這裡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