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典好睡
1.
最近在網飛上線的《無痛殺手Painkiller》改編自同名著作和《紐約客》雜誌上的一篇文章〈The Family That Built an Empire of Pain〉,探討了美國鴉片類止痛藥成癮的現象。其中大篇幅介紹藥業世家的第三代領軍人物理查德.薩克勒,他師承祖父,為賺錢無視病者成癮的事實,獨居於宏偉大宅莊園中,常常與幽靈祖父對話。這角色的主題音樂,用上了六十年代的名曲〈Sound of Silence〉。
很多人都是從1967年面世的經典電影《畢業生》中認識〈Sound of Silence〉,其實這首歌在1964年錄製,但並不成功,甚至令Simon & Garfunkel暫別樂壇,一年之後,有監製將這首歌重新混音發行,終於在Billboard登頂。之後出現在《畢業生》中,主題曲與電影,都成為一代經典。
《畢業生》是美國電影學院評選百年百大喜劇電影第九位、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電影第十七位。電影海報中,羅賓遜夫人穿絲襪的腿,橫擱在迷茫的班傑明跟前,令人印象深刻。《畢業生》的導演麥克.尼可斯一生獲獎無數,除了以此片獲得奥斯卡最佳導演獎,還得過艾美獎和東尼獎。他的電影和電視作品,可以在電影學院編排成一學年的課。
這些年來我也常在課上放映《畢業生》,只是燈一關,其中有些同學,還沒能支撐到班傑明與羅賓遜夫人的床戲,就已經睡得東倒西歪。
我的原則是,只要你不打呼,我決不會叫醒你。
2.
什麼是經典?我喜歡白居易在〈蘇州重元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上的說法:「佛涅槃後,世界空虛,惟是經典,與眾生俱。」這裡的經典二字,指的是佛經。時移世易,世界空虛依然,幸好我們有經典電影。
然而經典電影莫名就是會對電影學生起著催眠作用,這是頗令我困惱的。找來學生問究竟,有說是無法代入,畢竟時代不一樣,強迫不來。
然而我卻看得津津有味。為什麼?只因為我夠老嗎?我悄悄說好了,就因為我懂。
我也是長大之後才重看《畢業生》,看完之後有一堆問號。這堆問號幫助我和經典建立關係;面對經典,態度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畢業生》的開場,特寫一臉困惑與愁容的班傑明坐在飛機上,然後他呆滯地走在自動步道上,接著〈Sound of Silence〉的主題曲響起……。為什麼?回到電影公映的1967年,東西方仍處於冷戰時代,那是詹森總統任內,美軍深陷越戰中,每月陣亡人數約有八百人,國內反戰聲浪漸漸掀高。社會上,保守依然,歷史悠久的波士頓馬拉松才首次有女性運動員完賽,還要沿路逃躲主辦單位的攔截。消費文化方面,英國倫敦剛出現世界第一台ATM,機票仍然昂貴,自動行人步道更是非常新鮮的事情……
於是,班傑明的一臉困惑遂有了不一樣的解讀。仍不明白的話,找〈Sound of Silence〉的歌詞來讀一下好了,電影選這首歌是有原因的。《畢業生》被歸類為喜劇,好笑只是它說故事的腔調,內容又豈只是青年與半老徐娘出軌、然後覓得真愛?如果班傑明要應付的只是他的苦悶,開著小跑車的金童子還怕泡不到妞嗎?為什麼一定要羅賓遜夫人?在電影開場的十多分鐘裡,班傑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出於父母的安排,基本上就是他身旁的成年人決定了他的去向,他一直被動,沒人願意聽他把話說完,他第一次主動去做的事情,就是致電給羅賓遜夫人,笨手笨腳在酒店開了房間等她。羅賓遜夫人是班傑明父親生意搭檔的老婆,是班傑明必須保持敬意的階級,是對班傑明指指點點的長輩,這不是苦悶或反叛,這是以喜劇包裝的挑釁。
就是這樣,《畢業生》全片充滿苦悶青年的挑釁,羅賓遜夫人一再重申,班傑明你不可以跟我的女兒來往,偏偏班傑明就在一連串誤打誤撞的喜劇設計中,與伊蓮雙雙墮入愛河。伊蓮父親棒打鴛鴦,班傑明要趕去伊蓮舉行婚禮的教堂。西方婚禮,牧師或神父會提問,在座有誰反對這雙男女的結合,請現在提出,否則就保持沉默直至走進墳墓之中…… 偏偏班傑明遲大到,伊蓮早已跟未婚夫完成婚禮,那又如何?班傑明繼續挑釁,做出打破禁忌的教堂搶親行徑。轉折沒少過。
最後,班傑明拉著身穿婚紗的伊蓮奔上公車,坐在最後一排,二人興奮漸退,一臉迷茫;沒有傳統愛情電影的喜劇收場,沒有大事化小,沒有出口,只有未可知的前路;顛覆成就了一代經典。
3.
下次如果你在看經典電影的時候想打瞌睡,不妨先問自己,你沒看懂的其實是什麼。電影自帶心跳與脈搏,你不能將電影從所產生的時代感情中裁切出來,想要看懂經典,先認識世界吧。「惟是經典,與眾生俱」,打造電影的人,同時提供了解讀這世界的態度與方式,你若對世界一無所知,又如何能拍出回應時代的電影?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舊詩
我在朋友的詩裡讀到
自己,相信的靈魂
我們無法挽回的舊日
所有人你都能愛
所有人,你都不能愛
我們尚未知道
人類,和每個時代的人類一樣
會完整失去一個詞語
像火機,和自,拍之類
甚至,從此用上壓抑的語氣
去形容一次
又一次,
清洗香港街道,的
垃圾車
02/04/2023
✦
因此
他甚至把情人的頭髮
畫成
草的顏色
有何不可呢?
毫無節制的早晨
把天空也燒成了
粉紅色的
陶瓷
26/06/2023
✦
我想
我自然是屬於文學的
在最美妙的句式
裡面,層層包裹的
朱古力流心
縱然,我每天都推敲著
商業公函的
價錢
千金散盡
仁義道德
02/07/2023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讀著《浮白》我想到Peter Sloterdijk在Rules for the Human Park一文中提到,部分2500年前寫下的哲學文章到今天仍為人所知,有賴其「以文會友」的能力(its capacity to make friends by means of a text)(Sloterdijk 接下來在文中狠批書寫、教化和人道主義的糾纏不清,那與本文無關)。
如果說《浮白》藉文字會友,成為讀者朋友的可不是作者,而是他書寫的對象/夥伴:藝術家余偉聯、勞麗麗和張子軒。張煒森以三人的創作意念、創作素材以及藝術呈現為起點,以多種文體,包括評論、短篇小說、報導、散文,拓寬觀看作品的可能性;而我讀到的更多是藝術家其人的輪廓:余偉聯跳脫、勞麗麗沉實,張子軒輕盈。未知是否受到作者與三人相處的時間和深度影響,還是策略地以篇幅和文體來引導想像,分配予余、勞及張的內容,在量度和書寫力度上有明顯的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從頭讀起,到末段便生起了一陣頭重腳輕之感。其實也不是甚麼大問題。
張煒森在首篇文章〈藝評對評藝〉詰問藝評為何,為著作的探索打開了序幕。短篇小說〈今宵多珍重〉以女主角雅詩的不辭而別開始。直到重遇前的一年半內,男主角生活如常,但也在不起眼處作出了改變。雅詩,是Arts嗎?要說明是大寫A的那位。作者對藝術以及他一度選擇了的藝評人角色,是否也處於遠近之間的拉扯?
容許我再度後設地猜想〈牛與鬼〉中的朗弗和斯西,不就是Fran和Cis——Francis 余偉聯?孩童時代最怕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是他嗎?一直謹記外婆訓示的他,與〈鹿特丹餐廳〉內穿了太大的鞋子的他,與在鹿特丹穿上蛙鞋作繪畫表演的他,是否同一人?
從〈光與沒有光的所在〉到〈如常〉,張煒森先以「褪色」切入分析張子軒畫作對光的處理,再創新一個主角從不現身的失蹤者的故事,消失作為日常,消失才是如常,是後2019年畫家、評論人、讀者的共同生活境況。勞麗麗的部分「擬聲詞」分三個篇章:〈伊莉亞森與娜塔荊的凝視〉、〈冰川〉,資料含量重,特別是〈候鳥〉一篇,讀起來有種冷靜的距離感,也許「沉實」的印象因此而起。
如果張煒森是藝評人,他目光停留之處是作品、可《浮白》的側寫提供了認識藝術家本人的線索的話,我想到一個問題:藝術家在作品以外,有沒有「身分」?當然,所有人都活在一張嚴密的關係網之中,所謂自我也需要對應他人的角度才成立;我們也一般相信藝術家的生活與作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同時,我們接受社會上的其他身分之間的毫不相干,例如躺在牙醫的診療室椅子上的我祈求他只動用醫學知識儘快完成而不要讓他對將來的憂慮令他手震;或者政客一旦露出真面目,多麼的令人厭惡。我們期望的藝術家身分與作品之間的有/無關連,是否出於我們對的藝術的想像,或痴想?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戀愛
電影開場前
從剪票員手上接過
餘生的票根
便摸黑尋找自己的座位
你剛好落在旁邊
序號在掌心相連一如星座誕生
在沒有神的黑暗裡
走進螢幕
說我們的對白
✦
愛人如己
相愛的兩個人
總是做著相同的事:
耳機,吸管,外套,夢和愛
而我現在獨自行走
(以你的雙腳)
在初春嗅到雨水的甜淨
(以你的鼻)
聽一隻珠頸斑鳩在雨中飛起
(以你的耳)
說溫暖的話偶爾
也有惡毒的腹語
(以你的嘴)
倚靠著夜讀書寫字
(以你的眼和手)
夜深時翻閱自己的聖經
熟讀第一條戒律:
我的愛人,如己。
✦
晚禱
我就站在這裡
與山脈、溪流、落日
遠方教堂的鐘聲
讓一顆稻穗飽滿
我學習作物成熟的姿態
那就是低頭
背負永遠年輕的時間
以我每日的死亡
面向大地,換來新生的禱告
直到我的站立
成為麥田裡唯一金黃的坐標
等你向我走來
領走我的一日、三餐、四季
我就站在這裡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