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09-115號智群商業中心21樓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別字



新手能量的爆發——《人體雕塑》序

韓麗珠
用一組肌肉寫小說,再用另一組肌肉寫散文,餘下來的就用來養貓和愛人。近作《黑日》及《人皮刺繡》。
SHARE

    認識呂少龍,是在一個寫作班裡。那天,戴著鴨舌帽的他要我們猜想他的職業,最後,他揭盅。

    如果寫作和閱讀是側重思考和陰柔的行動,他的工作則是陽剛的而且對體能有著嚴格的要求。他站在中央,極力向兩個尖端伸展自己。

    《人體雕塑》作為呂的第一本小說集,多個小說都呈現出緊貼現實和時代的野心,在選材之上,無論性別、性小眾、家族幽暗和社會運動都包含其中,我從中讀到的是一種寫作新手的熱情,那種熱情是對初次下筆的、經營小說的、探尋自身的、觸及外在世界的,宛如把內藏重要訊息的紙張放進玻璃瓶子,讓它在大海漂流,隨著其生命碰到讀者。

    人和人之間的各種衝突幾乎貫穿了每一篇小說。

    〈人體雕塑〉關於一對無法安於生理性別的伴侶,史美倫在女性的身體中一直感到格格不入,即使成為了性別研究的學者,也在健身比賽中站上了頒獎台,也有了能互相理解的情人杜茵,可是她心裡仍然留著一個能呼呼生風的洞。她的渴望其實並非真的要成為男性,而只是,衝破身體給她的界線,因此,她既要不顧一切地把軀體鍛鍊成滿是肌肉剛硬線條,甚至不顧旁人目光像裸露上身,同時,她也要懷孕,以自己的身軀孕育下一代,當一個母親,她要成為的並非男生,只是,自由地游走於男和女之間的人;而杜茵,作為生理上的雙性者,最後她選擇成為一個女人,或,傾向女性的人。史和杜,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迎向世界對她們的不理解,史以充滿力量的身軀、理論和理性的爭辯,杜則只是在警察質疑她為何外表極像男人而使用女廁時,輕輕地反駁,不與人相爭,只是溫柔堅定地成為她自己。

    或〈搭棚的一代〉中的搭棚工人和大學生青年人。已屆中年的搭棚工人回顧自己學藝和成長的生活,對於前來求教的青年人,從沒有真正的了解, 正如他從不理解離家出走多時的女兒。搭棚工人的目光凝定在青年人身上的唯一原因,也只是因為對女兒的掛念。小說的末端,安排青年人向搭棚工人求助──請他在一場社會運動中,幫助年輕的抗爭者建立一個能提供保護的屏障,搭棚工人便以自己熟悉的手藝,為自己以及年輕的一代築起了可以互通的路;而〈妻姓父親〉中因為入贅婚姻和子女從母姓,埋下了巨大心結的父親,注定到了老病之時,仍然無法跟多年來對他不離不棄的妻子和好,或許,這其實是父親在父權社會裡無法安放作為男生的自尊和軟弱而無法跟自己修好的體現。

    〈尋書〉則以一種類近政府而又高於政府的管治力量「老朋友」對人們的管制和監控,寫出平民和當權者的對立,被囚禁的少女和老男人帶著迴異的背景,似乎是夥伴但其實是互不相容的存在,以致少女得到釋放後,終於回到想念已久的家人當中,敘事者此時才告訴讀者,這個家庭裡,當警察的父親,其實也近於「老朋友」,以暴力的方式,處罰政見不同的兒子。

    在小說裡,衝突如碎片,佈滿在社會的不同權力階層、男和女、家庭中不同的成員,以致個人和自己的身體之間。〈種一朵大麻花〉則體現了衝突和暴力的極致。以滯港越南難民為題材,小說中的亞保,從北越隨家人偷渡前往香港,住在難民營裡,經過被迫遣反、出逃、回到人已盡亡的家,輾轉又回到香港,被遺留在歷史縫隙裡的人,為了生存下去,活著任人踐踏的命。

    作者的第一本書,往往是一次積存多年的能量大爆發。

    呂少龍關心的議題既多且廣,從集體到個體,從政治到性別,從孤獨的父親到被遺棄的兒子,從家庭到個人,有時候,著眼於宏大的主題,會忽略了細節和身為作者有別於眾人喧嘩的想法;有時候,忙著鋪展層出不窮的情節,而忘記了說故事的節奏和經營情節的耐心;有時候,急欲說出一個故事,而還沒有建立穩健的小說邏輯⋯⋯ 然而作為新手,視野和寫作的熾熱, 其實比技藝更重要。

    期待呂少龍在繁花盛放的小說森林裡,種出一棵屬於他自己的植物。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對焦

    別字

    第十三期
    <   
       >

    別字

    第十三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對焦
    • 【看風景的人】紅牆
    • 【看風景的人】鐵錨
    • 【看風景的人】午後幻燈
    • 【看風景的人】在芬蘭
    • 【看風景的人】黃金時代
    • 【看風景的人】負
    • 【看風景的人】另一個入口
    • 【看風景的人】紅牆
    • 【看風景的人】鐵錨
    • 【看風景的人】午後幻燈
    • 【看風景的人】在芬蘭
    • 【看風景的人】黃金時代
    • 【看風景的人】負
    • 【看風景的人】另一個入口
    透光
    • 【短篇小集】博物館的故事
    • 【短篇小集】你是花,我是葉
    • 【短篇小集】孝順
    • 【短篇小集】最後的一場夢
    • 經中的神,好在無形
    • 詩三首
    • 【短篇小集】博物館的故事
    • 【短篇小集】你是花,我是葉
    • 【短篇小集】孝順
    • 【短篇小集】最後的一場夢
    • 經中的神,好在無形
    • 詩三首
    轉注
    • 【香港國際攝影節特約】一訪飯澤耕太郎的收藏
    • 李維菁與盒子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後記
    • 幾何——《明媚如是》序
    • 新手能量的爆發——《人體雕塑》序
    • 【香港國際攝影節特約】一訪飯澤耕太郎的收藏
    • 李維菁與盒子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後記
    • 幾何——《明媚如是》序
    • 新手能量的爆發——《人體雕塑》序

    對焦


    徵來的攝影,
    借來的文字,
    真實與幻象間的一瞥
    延伸出新的景色。
    看風景的人不僅流連光景,
    也閱讀光明,
    也凝視黑暗,
    在幻變中經受考驗。

    【看風景的人】紅牆

    想當個溫柔的人,然後安靜地回到泥土裡。
    SHARE

      「沒有辦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時間裡,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監視著。思想警察究竟多麼經常,或者根據什麼安排在接收某個人的線路,那你就只能猜測了。甚至可以想像,他們對每個人都是從頭到尾一直在監視著的……你只能在這樣的假定下生活——從已經成為本能的習慣出發,你早已這樣生活了:你發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是有人聽到的,你作的每一個動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細觀察的。」

      ──喬治‧歐威爾《1984》

      說明:

      去年九月,我在北京天安門圍牆前拍了這照片。舞台般的燈光和紅牆的襯托下,原來只是在對友人微笑擺拍的婦人,在我鏡頭下變得就詭異瘮人。正中心的剪影安靜地看著這場鬧劇,沒有表明身份立場。真實,幻象和被操控的景象難以分割。荒唐到極致後我們放棄懷疑,並開始接受,變成生活。《1984》描繪的場景基本上現在隨手一拍都能說得過,因為除了各類監控器材,我們愈發依賴的電子產品都成為了監控我們的工具,但讓我真切地體會書中的氛圍正是去年第一次去的北京。

      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給我的印象很神秘。以往聽說過中國監控的可怕,可我難以用隻言片語分辨真假,憑雙眼在那又甚麼都看不穿,不能拼湊清晰的畫面。每每抬頭就有一台監視器,不管攝像頭有開與否,感覺那雙眼睛一直都睜開。最終我陷入不知道誰布下的煙霧裡,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觀察。我變成我鏡頭下的婦人/旁觀者/觀察者/造幻者。


      George Orwell│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3

      編按:歐威爾代表作,極權寓言/預言。當我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老大哥」並沒有關起監視器。

      透光


      【鑿夜生火,鋒芒無分先後,
      發掘創作新視角。】

      【短篇小集】博物館的故事

      烏鴉
      我每天都要做的事有三件,閱讀、寫作、做衣服,而這些事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個人,將自己與其他人疏離,​唯孤獨是常態。
      SHARE

        某一個日出的清晨,當整個城市的靈魂都準備起身的時候,有兩個年輕的肉體抱在一起,睡過了頭

        photo by Natalya Letunova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企圖將野心收藏,於是命令亞里士多德建造一個地方,儲藏戰爭的遺物,以象徵勝利。

        展品和博物館之間好似一種存在關係,彼此屬於,彼此命名,彼此相守,如一塊巨大的石頭,巋然不動地「展示」人與人的感情,也「展示」發生在某個特定場合的某一件微小的事。但這些都是觀者的感受罷了,我走過許多城市的博物館,每一位館長都是擅長做標本的記錄者,有些隨著目光在閃爍,有些繾綣在記憶裡跳動,其中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博物館,坐落於空間的縫隙與時間的失憶處,我想講的便是這個博物館的故事。

        在博物館出現之前,城市依舊按照它的規律存在著。

        每個日落之前,建築物都將載著它的所有者移動到城市的某個位置,某個它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日出之前,建築物又將帶著它的所有者去向下一個地方,如此循環,永無止歇。最先佔領這個城市的先人說,我們在這空間上不停地運轉,移動,時間也是一樣,只不過它永遠都向著同一個方向移動,停止是不存在的。所以這座城市永遠不會停止移動,生長在城市上的建築物不會,居住在建築物裡的人也不會。只有日落到日出的時間裡,城市暫停移動的腳步,居住在建築物裡的人們在黑暗中與居住在相鄰建築物的人交配,月光的存在正是為了無法看清彼此,肉體於深夜中釋放能量,而靈魂在天亮之前都沉沉入睡。黑夜是屬於肉體的,而靈魂存在陽光之下。沒有人知道與此交歡的人是甚麼樣,也沒有人想要知道。

        然而,再精準的設計也會有遺漏的時候,比如失憶。

        某一個日出的清晨,當整個城市的靈魂都準備起身的時候,有兩個年輕的肉體抱在一起,睡過了頭,待他們清醒的時候天已經亮了。他們彼此望向對方,這是第一次看到除了自己以外的存在,那一刻,彷彿所有的美都失去了形容詞,宛如生命里誕生了另一個宇宙,他們再也無法分開。

        每個夜晚,靈魂賦予了肉體從未有的體驗,每個白天,肉體賦予靈魂以無限,當整個城市開始移動的時候,他們悄悄地躲起來,固定在城市的一塊土地上,任風雨吹打,任山崩地裂,從此不再移動一分一毫。

        許多年過去了,他們具體是怎麼被人發現地現在也無從考究,但擁有的記錄是,他們兩人成為一堆白骨,但仍然纏繞著彼此,難以分清誰是誰。兩棟建築物矗立的土地已經塌陷出了印記,彼此緊緊相依,外牆已經完全重合,根本拆不開來。

        城市的管理者對此很是頭痛,這樣是公開違反了規律,他生怕其他居民也仿效,那城市就會陷入泥土裡,精神和肉體都合二為一。這時,其中一個管理者提出了一個方案,他說,既然這兩棟建築物無法分開也無法移動,不如就讓它矗立在那裡吧,不過,為了不讓其他人仿效,要區別與其他建築物才行,不如就把它命名為博物館吧。

        於是,這棟無法分開也無法移動的建築物成為城市的博物館,那對男女的白骨依舊交纏著存放其中,據說是唯一的展品,與亞歷山大大帝的野心一樣,巋然不動。

        轉注


        【資訊如流,言論輾轉衍變。
        接通明暗,激活注解空間。】

        【香港國際攝影節特約】一訪飯澤耕太郎的收藏

        字花編輯室
        SHARE

          飯澤耕太郎(Kōtarō Iizawa)是攝影評論家、攝影史學者,曾擔任攝影季刊 《déjà-vu》總編輯,撰寫多本攝影評論、史學著作,包括《日本攝影史漫步》(1992)《荒木!》 (1994)《私寫真論》(2000)《日本攝影大師》(2005)《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2009) 《女子寫真時代》(2010)《當代日本攝影文獻:地震後的攝影陳述2011-2013 》(2015)及《當代日本攝影關鍵詞》(2017)等。

          今年香港國際攝影節特別邀請飯澤先生前來香港,談談日本50年代著名攝影雜誌《Provoke》的前世今生。《字花》編輯室也特意先前跟他做了筆訪,請他介紹他家中收藏。

          文:《字花》編輯室
          譯:李薇婷

          写真集食堂/Megutama(位於日本東京涉谷的寫真集食堂,展示超過5000本攝影書籍,均由飯澤耕太郎先生慷慨借出。)

          1. 你何時開始蒐集攝影集?原因是甚麼?

          我從1970年代開始蒐集。因為我當時是日本大學藝術系攝影學系的學生,所以從學習攝影上必須要用到的影集開始蒐集。

          2. 與展覽的表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攝影集如何反映日本攝影的歷史?

          日本攝影家們在1960年的時候,並不會考慮為自己發行影集作為最終的發表形式。攝影集和攝影展不同,影展會期過後便再無留下可流傳閱讀的東西,攝影集可以長久保存,予人一直翻看。現在重視攝影集的日本攝影家大有人在了。

          川田喜久治《地圖》/Kikuji Kawada, Chizu(於1965年出版的攝影集《地圖》,是川田喜久治的代表作,由杉浦康平設計,大江健三郎撰寫前言。他極富象徵性和隱喻的照片,打破了攝影和紀實的關係,深遠地影響著新一代攝影師。)

          3. 攝影集怎樣影響我們觀賞攝影?

          透過閱讀攝影集,我們可以理解到攝影師們看見的事物,以及他們想傳達甚麼意念。他選了哪些照片,以及選擇怎樣在影集內呈現它,同樣重要。

          4. 在你的攝影集收藏裡,最著名的是哪三本?

          我想是1965年川田喜久治的《地圖》、1971年荒木經惟的《感性之旅》和1986年深瀨昌久的《鴉》。

          深瀨昌久的《鴉》/Masahisa Fukase, Karasu(《鴉》 於1986年發行,是深瀨昌久和愛妻離異後的作品。作品風格強烈,群鴉的景像盛載濃烈情緒,讓人印像深刻。)

          5. 讀者應該如何欣賞一本攝影集?

          我想攝影知識多少還是需要的。不過,基本上,我認為就自己關心的主題自由和享受地鑑賞攝影集便可。

          6. 你是怎樣決定把一本攝影集納入收藏的?

          我並沒有考慮什麼特別的條件,主要以「日本的攝影集」為中心來充實我的收藏。

          荒木經惟的《感性之旅》/Nobuyoshi Araki, Sentimental na Tabi(荒木經惟初期的作品《感傷之旅》直接地記錄他和亡妻陽子的蜜月之旅及生活種種,成為日本「私寫真」的代表作品。)

          【關於香港國際攝影節2018】香港國際攝影節始於2010年,每屆舉辦不同主題展覽,將攝影世界最具獨特性、創造性的名字,最值得關注的視覺文化思潮現象引介香港。1970年,中平卓馬先生出版其首本攝影集《For a Language to Come》(為了該有的語言),以有如風激電飛的影像,預告攝影新時代的到來;我們挪用中平卓馬的名著標題,定為今年攝影節主題「A Langange to Come」,意圖引發對當下攝影語言的省思。

          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
          26.10—02.12.2018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及L1藝廊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12nn – 8pm

          中平卓馬
          03.11—27.11.2018
          中環砵甸乍街45號 HART Projects @H CODE
          12 – 8pm • 每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