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裡的人忙著生忙著死,但陽光還是依樣明媚地映照著城市。
問:有哪些喜歡的小說/小說作家?對於自己創作有沒有甚麼影響?與《住在安全島上的人》選擇的奇詭陰森相異的明媚(以及不明媚)是否有受這些作品影響?又或是因為甚麼有這種變化?
答:距離上一本小說的出版已過了四年,這恰恰橫跨了我整個大學生涯。這幾年因著本科的課業要求、工作教班等因素,我讀了很多風格與面向迥異的作品,感覺自己是在「只知道不喜歡甚麼,但無法定義出特別推崇或迷戀的對象」這樣的狀態下跌跌撞撞地摸索。從前覺得一切都扭曲,便建構出奇詭陰森的世界觀,把極端尖銳的東西都收納其中最好;這幾年卻開始傾向寫實日常,相對「建構」,現下更著重「經營」,透過細節反映可能性。
近年最喜歡的小說作家是伍淑賢和艾琳.凱爾。前者的短篇小集《山上來的人》寫尋常人物,情節寫來平淡日常,筆觸細緻輕盈,讀著卻往往是突如其來的沉重。卡爾維諾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寫過「輕逸」的小說創作並非模糊、隨興,而是抵抗「沉重」的手段。後來的畢業論文也是以研究《山上來的人》中的「輕逸」為題目,在那一年來一直思考如何以「輕逸」鬆動「沉重」;「個體差異」對抗「集體敘述」,便很想寫一些日常的故事,又細細埋下人們的隱忍與壓抑。
艾琳.凱爾(Aryn Kyle)則是美國小說家,我是從《動物之神》(The God of Animals)認識她的,但最喜歡的是她的短篇小說集《像你我一樣的男孩和女孩》(Boys and Girls like you and me)。她寫孩子到青少年時期的敏感與成長痛楚很到位,甚至是入肉。很多人覺得少年們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青春的難過都不過基於實際經歷的匱乏。我卻認為不然,我們無法把不同人的不幸與憂傷放在天秤上量度,比較出誰的純度較高,誰就較有資格堂而皇之地痛苦起來。我記得還是中學生時,有比我年長的作者說我太年輕,不會明白「甚麼是真正的悲傷」,因此無法寫得更好。那時我很困惑,反反覆覆地陷入自我懷疑和自卑中,花了近兩、三年時間去尋找和理解,才終於意識到:沒有甚麼是/不是「真正的__」,只有當事人本身,才能判斷出自己的狀態有多真實。
除了喜歡的作品,我想雨傘運動也很影響我的寫作轉向。書中作品全都是2015年中後開始寫,那時是希望能透過寫小說去理解他人。我想自己是活在同溫層太久了,當時面對與自己持相反立場的族群,很錯愕——我以為無比正義或正確的事,對更多人來說,原來是十惡不赦,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雨傘運動後的對立矛盾更嚴重,我們在媒體、日常、社交上都必須馬上、立刻給予立場和主張。那時開始想,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距離?鴻溝該如何跨越?(甚或,鴻溝是可被跨越的嗎?)怎樣可以更接近這些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呢?怎樣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是否各人的成長經歷催成了各種不同的輪廓,而我該如何拼砌這一切?那一兩年因著環境、工作或學習關係,我聽了很多故事,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兼有之,便很想寫他們的故事,這些看起來很輕,剜進去卻沉甸甸的故事。
梁莉姿的三本著作
問:關於此書源起,書名《明媚如是》的立意是像鄧樂兒的序中提到的 「在一般的卑微事物中重新看到美好的可能」嗎?或者是反諷?之前詩集後記寫過「與其唸詩,不如幫忙搬鐵馬」,依然有這樣的寫作焦慮嗎?
答:早兩個月,香港話劇團有一個黑盒劇場演出,叫《美好的一天》,招募素人演員,談談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也有去面試,落選了,但我有朋友入選,問她排練如何,她說你知道甚麼是美好的一天嗎?就是城市裡不同階層的人們痛苦依舊,但看起來那麼美好的一天,又過去了。
我大概在半年前已敲定書名,那時尚未開始編排小說次序或分輯,只是很堅持兩篇寫自殺的作品必定要放在起首。當時的想法確是反諷——小說裡的人忙著生忙著死,但陽光還是依樣明媚地映照著城市。不論人們快樂或憂傷,個體的苦難無法攔下集體如常的運作。我常常想像明媚的陽光到底是怎樣的,會否很耀眼,又跟刺眼有甚麼分別。太陽的光度一直如是,但我們總有很多詞彙描述它的光度:和煦、明媚、猛烈、毒辣……我們以為對立的東西,也許只是一線之差,甚或一體多面。如是,在編序時,特地把《林微與慧珍樓》放到最後,這是全書中敘事者聲音較低而弱的作品,主角並不強調或執著某種價值,在尾段也有個看似生意盎然又有點游離的結局。我想其實一切都是並置的,並不是說快樂時就不會痛苦,堅定時就毫無掙扎。現在很多討論憂鬱的論述,都叫人學習接受負面情緒。我覺得是再多一點,不僅僅是負面情緒,而是了解自己——人本身就會同時存在多種狀態,我教創作班時常常叫學生描述自己當天的心情,他們常說「都係咁啦,普普通通。」再追問下去,他們才說因為同時有開心及不開心的事,所以無法以單一的情緒詞包納一整天。就是如此,這樣才對,正是這麼複雜糾結,才顯出人的立體好看。我想明媚(或不明媚)與否,也是一種矛盾象徵。
大學時期曾參與雨傘和一些社會運動,那時的焦慮最強烈——所有東西都轉變得太快太急,連讀的社評或論述都趕不上現場變化。當時覺得比起在幕後寫作,不如到前線行動。雨傘後很消沉,意識到除了行動,更重要是自身如何判斷或思考各個狀態。現在還有否這種焦慮,總是有的,但更害怕的是,現在整個香港都蒙著一種很無力的狀態,甚或是不關心、冷感,很多較年輕的朋友及學生因著教育制度和環境,很安於待在舒適圈裡。我覺得對話很重要,有對話才有溝通、有理解,未必能達成共識,這畢竟不是公開試,但接觸與自己不同的東西很重要,開放自己才有可能進入或被進入不同境況中。我希望寫的小說,能讓人多了解這些。
問:有沒有甚麼風格、想法、議題、人群是在這本小說特別希望突出、讓人關注的?社會上也有很多其他議題和階層,為甚麼選的是他們?
答:想寫「邊緣」,但其實也很避諱「邊緣」這字,擔心會否是某種自我矮化或標籤化。我常常記住早兩年到花蓮做義工,領隊說過讓我們不要「同情」或「悲憫」服務對象——我們常常覺得某些族群如少數族裔或草根階層生活艱難、過得不好,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帶著俯視的目光去看他們。對他們來說,他們本來的生活就是如此,沒所謂邊緣小眾之分,應懷著同理心接觸他們,而非從自身生活質素的角度出發,否則很易釀成「服務污染」。
有兩點是我很想帶出的,其一是很平實日常的故事,但關注的是家庭和人的關係。大學時選的是必宿的書院,就是每年都保證有宿舍。我住了宿舍五年,幾個宿友常打趣說會破釜沉舟到膽敢大一便篤定自己會住足這麼多年宿舍,也不管自己會否不習慣的青年,不是家裡富裕,便是跟家裡關係差得Any where but home。我覺得原生家庭創傷是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的東西,即使是看似和諧得體,人人羨慕的模範家庭,也總會有因著年齡層、價值觀、個性而促使的磨擦,而承受一切的常是幼年的子女。近年常說「情感勒索」,很多朋友成年後才發現自己長年無法反抗家庭,都是因著被挾著「情感」這根軟肋,或是滿足大家庭、和氣生財這些典型說法。然而箇中生出的情緒或消極面,卻連當事人也不懂消解,反而漸次滲入生活中。
另一點是年輕人的想法,現在發現書中有七成作品都在寫學生,對家庭敏感的小學生;被關係與升學壓住的中學生;面對社會紛亂,不知該相信甚麼的大學生。敏感糾結的時期,對痛楚和迷惘的感知比較強烈明顯。如何處理自身、與他人的期望、對社會的反應,很多稚嫩的部分,但無論哪個時期,都總有憂愁的煩惱充斥,不知所措。從前寫過,這時期像長暗瘡一樣,剛長時又癢又痛,突兀難看,耐不住總想撓它弄它,但熬過了總會褪皮,留下淡淡的印,一段時期後再長出新的一顆。由是知道,它是不歇息的,只在於何時突如其來地冒出,像那些頹喪憂鬱的念頭。就是好想寫,這種彷彿很青春的狀態,趁我尚未褪去敏感前。
問:後記中提到「好想把那些人們都易於一面倒定性的東西,寫一個(或許)不一樣的敘述」,選書封面顏色時候擔心別人說這是後雨傘小說集,裡面對社會議題的描繪也有些曖昧的地方,是代表著自己的某種態度嗎?雨傘時和雨傘後有轉變嗎?像〈球賽〉中林微說:「無論我說什麼,那店員仍然堅執地守著那僵化的制度。我們真的能待到別人都醒來的時候嗎?」自己也有這種無力感嗎?
答:前段已談了很多雨傘的影響,在此不贅了。我是很害怕被標籤或被定性的人,某程度上每次的出版都是為了「抗衡」或「跳離」舊有的自己。想以作品告訴讀者:我還是一直在擺蕩的,至於下一站會到哪裡去,我也不知道,讓我未來的想法和經歷導向我吧。
那時選書封面見到這種黃色(事實上原本好像是再黃一點的),確實擔心過被當作後雨傘小說集,一來很抗拒讀者會先入為主地帶著這框架去理解作品脈絡,妨礙了原本的其他可能性;二來後雨傘狀態一直是某種創傷,無力、灰心,不知可做些甚麼,提不起勁,我不願彷佛消費了這種情緒一樣。但寫到這裡,我才發現啊糟糕了,原來這可能真是一部後雨傘小說集!我是否確實在受著影響下,把這種無所謂,很消極的狀態也一併寫進作品裡去呢?
〈球賽〉中的林微說到的「等待熟睡的人醒來」,那時是2016年的夏天,當香港在舉行立法會選舉時,我到了美國交流。梁天琦被DQ時,我和中學同學在通宵巴士正打著瞌睡到費城,途中用手機收看記者招待會。選舉當日我還是在意得很,從支持的候選人當選的興奮,到10月因宣誓而被DQ,我落入更深更深的頹廢中。我在異地開始不斷外遊,吃好睡好,生活安逸。狀態儼如My Little Airport的〈阿姆斯特丹夜機〉:「嗰日七月十四號/上機前我上咗一陣網/我已經有愛人/香港無我嘅事。」,幾個月後我寫成了〈球賽〉。但諷刺的是,我想這已不是「叫不醒熟睡的人」的無力,而是意識到也許「睡」的意象,只是我們一廂情願地加諸他人,那些「別人」一直過得安好,沒甚麼需要改變或爭取,也不認為制度有甚麼問題,甚至他們就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這幾年很多朋友都在計劃移民,好些已離開了。很現實說,我沒這樣的本錢。留在這裡也好,寫著這城市,它的好看和崩壞,也許是這一代人的幸(或不幸)。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深宵時分,頭腦先於腸胃高叫:
我們餓了。
餓,也許從來不只是個體的事?
我們每年浪費掉三分之一的糧食,
但有八億人在喊餓,
到了世紀末,蔬菜和豆類
可能都不夠我們營養需要了。
於是一邊打嗝,一邊喊餓,
走向一場廣漠而漫長的飢荒。
我們不像中產階層般/吃很少就飽,依然將動物脂肪吞下/把廉價的這些湯渣吃掉/糖尿病的午休,抑鬱症的午休/這座城,因而璀璨萬分/燈火燦爛。咖啡和可樂/這些城市的胰島素/治療不了電視的沉默/治療不了我們一代人無法解決的口渴。
寂寞恰如其分地降落
這是南方的冬天。
大地和原野藏在生活的百獸圖
那是裱在牆上的風情畫
天終於黑了。電視的沉默突然修飾了我們
字幕成了一些改變不了的雨線
與幽幽的天空
對抗著。此刻,坐著。
已經過了三點。薄霧之中
我們閱讀不曾被理解過的名著
以希思克利夫的圓匙,以餐刀的語言
分割一些仿如食物的國土、
市區、園圃。和填海帶。
我們吃掉以動物脂肪做的《食物
與文化之謎》,剩下的麫
我們都吃掉,喝複雜的湯
此刻,午間新聞正在轉述總統的咳嗽
我們的總統正坐在禮賓府的沙發上
與他的先賢們一起
進食過期的誓言,我們進食他的口氣、
胃病、躁鬱,然後閱讀名著。
我們終於知道
這個世代的秘密是無法論證的
從海洋出土的整片山河
寫著政念相左的書體
此刻,哀而不傷的城市美學
像異軍突起的腫瘤
這些浪漫主義的腫瘤
是深陷在復仇和榮辱之中的
──啊。復仇和榮辱
茶餐。在一頭長了絕望腫瘤的豬身上
我也開始吃牠
精緻的血管,這些管道裡
曾經流著因復仇和榮辱而沸騰的血
因此我起了敬意,我也開始吃牠的舌頭
先破壞分開的舌尖(這個不再敏感的部位
不能再游走於語言的歧義、撒謊的藝術
牠被剝奪反對的權力,已在熱湯中
熟透了)用臼齒,
用晶瑩剔透的琺瑯質破壞
像咀嚼著那篇短小的
〈乞力馬扎羅山的雪〉一樣
咬破了──牠的耳骨、
頸項(牠的皮下脂肪一點,
一點融在湯水上閃亮著
也是晶瑩剔透的)
然後吮掉大腿骨的髓
那曾因絕望而肥沃的髓
那曾因腫瘤而變甜的髓
我們不像中產階層般
吃很少就飽,依然將動物脂肪吞下
把廉價的這些湯渣吃掉
糖尿病的午休,抑鬱症的午休
這座城,因而璀璨萬分
燈火燦爛。咖啡和可樂
這些城市的胰島素
治療不了電視的沉默
治療不了我們一代人無法解決的口渴。
拿起圓匙
從百獸圖反光的玻璃中
我們對調了位置,照見了圖中的生態
當一群鳥失望得夠了
就會飛走,飛成一片清瘦的絕句
飛成《呼嘯山莊》狂飆的風
我們看見被煮成蛋白質的鶴
與雁,牠們再也不是薄霧中的風景
牠們浸在高鈉的汩汩之中
伸長了眺望的脖子,飛進了食道的山河
飛出了那張過份擁擠的百獸圖,
停在我們的刀具上。
而我們被薄霧修飾、分開,
已縮為氣味的薄霧
被廚房的工業用抽油煙機排走
時間是贗品
時間是一些消化道的食物
我們吃下雁的翅膀
吃下兩袖清風的鶴,吃下懷孕的魚
此刻我多麼希望把所有東西都加上反犬旁
反犬旁的茶餐廳
反犬旁的中產階層
反犬旁的這些被光影響的影像。
窗外面,雨淋著滾燙的瀝青
和孤獨的大廈。我們,對坐
閱讀希斯克利夫的咆哮,咳嗽。
這時電視開始轉播總統病逝的音樂
樂聲中,我依然能聞到他身上璀璨萬分的真菌。
切開厚忌廉下面
螺旋形的通粉,就像切開他的胃病
切開像意大利粉的幽門螺旋菌
(我們搛起意大利粉)
我們搛起野菌,在樂聲中
吃下這些年輕的植物。
(消化道中的鶴與雁在啄食提前出現的憂愁)
總統在唱驪歌。這種幸福時光,
多麼像一則轉瞬即逝的廣告
我們也是電視裡
即食的一分鐘廣告
──正因為這慵懶的一分鐘
我多麼希望可以從玻璃進入湖水
從樓宇和巨廈之間,登上一片絕嶺
在一片無畏的星空下
和孤獨的大廈一起飛翔、和鶴與雁
比賽,和名著中的宴席排開,
和枯榮於寂寞的腫瘤
展開浪漫主義的對話,和電視中的烹飪家一起癡肥
我們也是鋪在碟子上的雜菜、肉瘤
總統的狐臭、他的牙齦炎和股癬
浸在濃縮的肉汁之中
(浸在薄霧的湖畔
浸在美國輝瑞公司的藥水裡)
浸在酒精的奠儀下
──「天終於黑了」總統說。
烏雲終於都黑了
──這片我們衝不出去的灰林
像一個遙遠的地方
彷彿從此就是盡頭
從此就是結論
這片淡而無味的薄霧
我們以為是歧義的風景
我們一直以為坐在狹小的卡座便能起飛
像百獸圖中滅絕的生物拍翅而起
海傍的㗎啡室。金都的卡座。粥麫。
從來都不是。龍鳳茶樓。華星。
金鳳。從來都不是。半碗如膠似漆的湯
從此就是解毒劑
在解毒劑複雜的因果裡
我們喝湯,閱讀
我們開始了一場關於食物的運動
品嚐到食物中的政治
當中的一種茫茫然
陶醉。在總統的歌聲中
與他一起
禁不住要擁抱、親吻他的皮膚病
流下高糖高鈉的淚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在陰暗的走廊,創作人拿著筆,追逐一面移動黑板;在窄巷裡,巨型花球重複撞向高牆──這是黃飛鵬導演為今屆ifva拍的宣傳片其中兩幕。
今屆ifva提出「以創作抗衡心魔」,除了繼續放映各組別入圍作品,展示不同創作人的風格錘鍊,更推出「追光路上」系列,每年表彰一位獨立導演,而第一屆的聚焦點正是拍宣傳片的黃飛鵬。
一般影展的焦點影人都星光熠熠,ifva強調的是持之以恆。多次參加比賽的黃飛鵬,原來最好成績也只是入圍,更不要說落選,但從第一部長片《池之魚》到結合坂本龍一音樂的《紅樓夢:白訣》,他一直沒有停止探索,屢屢為觀眾帶來新的想像,但他坦言其實不懂甚麼是獨立,正因如此,他才在宣傳片找來歷屆入圍者談創作,反思自己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無聲吶喊
所謂「心魔」,大概是指面對紛擾世界之前,更要先面對自己的記憶和執念,與氣餒、迷惘的自己拉扯以至鬥爭,但創作,也就在這時萌生、開展。在公開組入圍作品中,《蕪吠》一句對白也沒有,映照兩個圍城邊緣人的無聲吶喊,《每六秒一蚊》來自導演兒時打色情電話排遣寂寞的親身經歷,《開關》是場即興舞蹈,啟發自艾略特的詩:「耐心等待但不要思索,因為你還沒有思索的準備──這樣黑暗必將變得光明,靜止也將變成舞蹈。」
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或許滿佈陰霾,但他們也可能更勇於發聲。《開聲》就是關於開聲容易、溝通很難的作品,由一人分飾兩角,演繹出不善言談者的敏感和思考,《最後機會》則面對個人作為創作新人的困境,試圖透過短片找到出路。青少年組評審透露收到的校園欺凌題材佔最多,某程度上反映了現狀,認為有必要選一部出來,讓大家聽到年輕人的心聲,而《欺。零》就是脫穎而出的佳作。
湯建忠、蔡漢霖《蕪吠》
曾在紓《開聲》
對媒體的反思以至顛覆
動畫組想必由日韓專美?錯了,入圍作品中最多就是「香港製造」,其中的《一毛所有》和《不忠之愛》更獲金馬獎提名,前者借堅叔廿年的脫髮過程諷喻社會轉變,後者以三段不忠關係探問愛情何物,《不忠之愛》的麥少峯更表示這是第一次挑戰古裝設定和真人配音。動畫組評審特別指出,技術出色的作品很多,但有沒有對這媒體有所反思以至顛覆,卻是入不入圍的一個更重要的考慮。
陳冠聰、王子妍、鄭思蘊《一毛所有》
媒體藝術組作品以不同媒介和手法重演時代記憶、關注當下。需知電話再智能也有計劃報廢,《Eventually, Obsolete》在科技突進時代凝視科技之死,《Falling Flowers》把報章裁成花瓣從高處墜落,戲劇化地揭露了社會和傳媒的荒謬,《明天與明天》拼貼、循環播放資訊爆炸時代的海量圖像,讓人置身失速的瘋狂世界。說到媒體藝術,當然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藝術展《cinema 2.0》,今屆以「雅各歷書」(Acrylic Dreams)為題,追問神話在未來的諸種可能,包括俄羅斯::vtol::的作品,他不但以電腦演算法「飼養」電子寵物,還把參觀者的物品壓碎,送你一隻載錄碎裂聲的光碟。
節目詳情及預告片 | http://www.ifva.com/festival
下載完整訂票手冊 | https://goo.gl/NQds65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她把喜歡的都帶到身邊來,而我卻只能帶走一瓶阿甘油。
踏入人潮湧動的old medina,我的心總是跳個不停。如果走在西洋菜街上,我還可以把鴨舌帽壓低,在鞋子與鞋子的空隙間穿梭,把自己當成行李箱那樣橫衝直撞。可在這裡 ,一張亞裔的臉孔,就像是牙縫裡的青菜,叫人忍不住一直看。我急步走過櫥窗擺滿阿甘油的小店,卻被皮包店的老闆逮住了,他露出燦爛的笑容,對著我大喊:「ni hao!」看我沒理會,又立刻改口說「konnichiwa!」對他們來講,我的額頭大概鑿了「水魚」二字。他們沒有惡意,但我也沒有回應,畢竟來到馬拉喀什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做。
四十多度高溫,我的白色襯衫早已濕透。陽光毫不留情地打在我的頸後,可也比不上這裡錯綜複雜的巷子讓人頭暈腦脹。在我看來,每一條街都差不多,就像那些戴頭巾、穿長袍的傳統婦女看我和其他亞洲男子一樣,感覺長得都差不多。她很明白這一點,所以早在電話裡和我說,她家樓下有整個medina最好吃的塔吉鍋。從medina的邊緣開始走,拐了無數個彎後,我感覺自己走到了中心,抬頭一看,遠方有一排棕色三角椎正冒著煙。有那麼一剎那,我以為自己剛在銅鑼灣下班,經過茶餐廳,看到一排正在煮的煲仔飯。我繼續前行。一個中年男人從餐廳走出來,手裡拿著一紮扁形法包。他把麵包丟在地上,轉身之際發現了我。
「早安啊小兄弟!」他用濃厚阿拉伯腔的英文朝著我說。
「請問這裡是不是……」話沒說完,他便打斷了我。
「小兄弟,上去後千萬別脫鞋,old medina裡的女人也是一等一的騙子喔!」他說完後還眨了一下眼睛,這分明是拿我打趣。
「哈哈哈哈 shukran!」居然被他看穿我把錢都放在了鞋底。沒辦法,一個外地人在這裡很容易便成為小偷的目標。我也只好以笑遮醜,來找她,本來就是件見不得光的事。
餐廳左側的一道木門半開,隱約能看到背後的一條長樓梯。這棟房子在medina裡顯得格格不入,白色的牆壁,白色的窗花,白色的花盆,與火紅的馬拉喀什形成鮮明的對比。「就是這裡了!」我的直覺告訴我。
第一次見她的時候是在卡薩布蘭卡。那時她穿著黑色皮褸和深藍色的破洞牛仔褲,頂著一頭大卷髮,輕快地推開了會議室的門。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這個年輕的摩洛哥女孩身上。她的皮膚黝黑,淡妝底下的五官深邃,塗了個桃紅色口紅,張開嘴就是一口迷人的法語。她向著我走來,拉開我身旁的椅子坐下,用標準的英文告訴我,這次的交流會她負責當我的翻譯。會議結束後,她突然問我:
「你知道Casablanca 為甚麼叫Casablanca嗎?」
「不知道。」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因為casa blanca,casa blanca—白色的家。」她瞬間流露出期待的神情,接著說:「走吧!我帶你逛逛Casablanca。」
我推開了木門,爬上又窄又老舊的石梯,來到一道白色門前。就是這裡了,casa blanca!我敲了敲門,白色的門被打開了,她立刻抱住我,一個火般的熱吻貼上了我的唇。我的手扶上她的腰,落在了輕薄的紅色絲質碎花裙上。
「學校放假了嗎?」我搓揉著她的領口。
「嗯,十月才回卡薩布蘭卡。」她把雙手放在我的肩膀上,烏黑的眼睛直勾勾看著我。
我領著她走到窗前。德吉馬廣場上只有寥寥數人,一個柏柏爾人牽著一群羊,大搖大擺地走在廣場上。距離夜市開幕還有兩、三個小時。
「那你呢,甚麼時候回家?」她的聲音突然降低,我猜她應該也在看那個柏柏爾人。
「下星期一,妳要來送我嗎?」我希望她說好,可我看不到她的臉。
這時,城內的清真寺傳來了呼喚聲。她轉過身來,走到客廳的彩色暗花布沙發前,任由身體大字型地跌入沙發裡。她從口袋掏出一根煙,然後把它點燃,再送進嘴裡。我無法動彈,她面無表情地看著我。這個情境似曾相識。來的時候我在medina的一條路上看見一具鳥屍,屍體被曬得乾枯,乍看之下像大澳那些掛在竹竿上晾的魚乾。我看了一眼,便再也沒回過頭。而她現在正用那種神情看我。
「對不起,可是我還有家人。」我想讓她明白我的難處,只是清真寺裡傳來的誦經聲不斷,像咒語一樣。她完全沒有反應,或許她只是聽不到。
「答應你,下次放假會過來找你的。」說出這種話,我不會稱之為承諾,因為就算是承諾,在此時此刻是也毫無意義的。
她突然站了起來,露出茅塞頓開的樣子,用提高了幾度的聲音說:「對了!要回去了,怎麼能不帶阿甘油回去。我們這裡的女子都是用了阿甘油,皮膚才那麼細皮嫩肉的。」
記得那時我和她兩人在卡薩布蘭卡市中心的電車上。日落後的卡薩布蘭卡熱鬧不減,商店的燈光明亮,路邊的小吃攤前人潮不斷,雙線車道上的汽車來來往往,這裡大概有全摩洛哥最精彩的夜生活了。
「這裡晚上和你家那邊很不像吧?」我目不轉睛瞧著外頭,希望能看到甚麼有趣的東西。
「的確和馬拉喀什很不一樣。」她和我一樣看著電車外的景色,眼睛反照著窗外的街燈。
「我猜,你比較喜歡卡薩布蘭卡?」我覺得像她這樣的年輕女孩,應該會嚮往這種充滿活力的大城市。
「卡薩布蘭卡,我只喜歡她的白色。」她瞄了我一眼,眼光又回到了窗外的白城上。
「那麼香港呢,你喜歡那樣的城市嗎?」我若無其事地問。
「香港?大概比這裡熱鬧一百倍吧!」她瞪大了眼睛看著我。
我點著頭,看她長長的睫毛一眨一眨的。
到我終於來到馬拉喀什,親眼看到這裡的紅岩牆,在猛烈陽光的照耀下,整座城像顆紅色珍珠在閃耀。她把卡薩布蘭卡的白色帶回馬拉喀什的old medina,把我帶進白色的小屋裡。她把喜歡的都帶到身邊來,而我卻只能帶走一瓶阿甘油。
「夜市快開始了。走吧!我們去買阿甘油。」她從沙發裡彈起身,伸了個懶腰,一臉「怎麼還愣在那」的表情。黃昏下的城紅得像被火燒。廣場上開始聚集了一些人群,果汁攤亮起了燈泡,賣羊內臟的小販把一個個羊頭排列在檔前的桌子上,還有一個個載滿五顏六色瓶罐的手推車,散落在廣場的每處。眼前這座城市,看著看著,好像冒起了一棟棟摩天大樓。攤檔的燈泡變成凌亂的霓虹招牌,賣內臟湯的店變成賣燒賣魚蛋的連鎖街頭小食店,牽著羊的柏柏爾人竟變成拉行李箱的自由行旅客。
「不用了。」我丟下這句話,便往屋外跑。跑下樓,我又回到迷宮般的old medina。你永遠不知道該走哪條路,該轉哪個彎。我記得我問過她,為甚麼非要搬進old medina,那時她半開玩笑說:「我要你千辛萬苦地找到這裡來,然後再輕而易舉地忘記來這裡的路。」我才發現,原來我也只是一萬多公里外的另一塊白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璨《異客》系列以香港特有的「菲傭文化」為表現主題,題目取於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鑿夜生火,鋒芒無分先後,
發掘創作新視角。】
特朗普講廣東話
佢會點講呢
特朗普講廣東話
佢會點講呢
you are fired
佢講廣東話
講普通話
英語 葡萄牙
阿拉伯 哥斯達尼加
高家索 土耳其 印度尼西亞
印加帝國印第安安安語 客家話
都係一個樣
都係咁嘅聲痰(談)
you are fired
其實佢都好努力
其實佢都好有進步
佢想講嘅其實係
郁 啲 都
fired
其實
(信我啦)
他晨早就被
廣東話
郁 啲 都
三個元音
迷惑
猶勝
當年
Lolita
縱使國會開會
聽證進行
甚至兩國元首會談
兩兩交鋒
他都在暗暗練習
所以唔奇怪
遲啲嚟香港
佢肯定唔會講
Lo li ta
唔會講
you are fired
佢只係會講
郁 啲 都
fired
當然只係外交口吻
跟大家打過招呼
拿來表現他的
入鄉隨衆
豁達大度
民粹主見
和 風趣幽默
You are 得 㗎 喇
話唔定
臨行
失驚無神
仲會贈多各位
一句添
你都
得 㗎 喇
得 㗎 嗱?
睇下點!
(當然
唔同嘅幕僚
及其白宮發言人
背後交談
有唔同嘅口音)
一音之轉
歷史就係
咁偶然
自必然 就係
郁 啲 都
fired
郁啲都
睇 下 點
調寄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贊曰
每一個
明日之後
總有
一個
明日
之前
説不盡
的文明
及其
特朗普
和
睇下點
係咁先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