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期評論專題:浮世作家石黑一雄

Filed under: 評論版小輯啟首 — Editor at 2:09 am on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15

57期評論專題:浮世作家石黑一雄

啟首語
/查映嵐

zihua57-fullbook-108

「我們的命運就是以孤雛之身面對世界,經年追逐消失的父母的影子。」(《我輩孤雛》)今年剛推出新作的小說家石黑一雄生於日本、六歲移居英國、成名於八十年代初,以描寫戰後日本人的小說《群山淡景》、《浮世畫家》出道,奠下敘事風格清淡、抽離、克制乃至於壓抑的基調,九十年代開始脫離過去聚焦的戰爭創傷與責任問題,拓闊書寫的版圖,此後一直游走於不同時代、地域與類型之間。

石黑長期在文學裡流徙,對於一代又一代為移民問題掙扎的香港人來說或許有種曲折的親切感;事實上在他寫作事業的開端,石黑正是以身為日裔移民的屬下(subaltern)聲音在提倡多元文化的英國文壇另開蹊徑。流亡英國的馬建聚焦於石黑的移民身份,指出他沒有流亡作家對自身國族的執着,因而追求更抽象、更國際化的廣域式寫作。確實,石黑一雄向來自謂以國際文學為志業,台灣學者林經桓撰文分析他多部作品中的世界主義,提出那是作家在原生國與移居國的雙重性之上的情感歸宿。但石黑並不天真,早期對貼近保守價值的世界主義持批判態度,後來視世界主義為一種流動性高、強調協商的生活型態,同時仍凸顯它的內在矛盾。

評論專題的後半分別處理舊作《浮世畫家》與新作《隱埋的巨人》。徐晞文細看《浮世畫家》的創傷敘事,指出創傷不僅是暴力或災難遭遇,而是過後被災難記憶反覆纏繞。從處女作到最新作,記憶正是貫穿石黑小說世界的主導動機:如果說記憶是難以跨越的創傷根源,失憶或許就是最輕省的選擇,但既然如此新作主角又何必走上極其艱險的重尋記憶之路?Tammy Ho Lai-Ming 的文章比較《隱埋的巨人》與陳冠中小說《盛世》裡的失憶之謎,述說兩位作家書寫的,記憶之必要與艱難。

56期造勢的人:格拉斯

Filed under: 評論版小輯啟首 — Editor at 1:38 am on Tuesday, July 7, 2015

56期造勢的人:格拉斯

漫談格拉斯的詩與小說
/馮睎乾

頁面擷取自-zihua56_58-123

199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在今年四月逝世,享年八十八歲。知道這個消息時,我沒有甚麼感覺,當然更不會停下手邊的工作為他哀悼,只是腦海中不期然浮出一張大鬍子男人的臉,戴着花花綠綠的小丑帽。他終於被送到「黑廚娘」那裏去了,我心想。一個月後,《字花》編輯約稿,想我寫一寫格拉斯,當時就遲疑起來,因為我向來不覺得一個名人的死,相比起他的繼續存活,是一件於我們更切身更重大的事,以致我們需要丟下手邊的工作,將注意力投射到某個遠在天邊的人某段更為遙遠和虛無的故事上,哪怕這個死人曾經得過諾貝爾獎。何況格拉斯也不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家。但當我回想他的出生地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以及他見證過的那個瘋狂年代時──當然是通過格拉斯筆下那些不可信任的叙事者的眼睛──竟不由得聯想起今天的香港來,這就非同小可了。

格拉斯在1927年出生於多災多難的但澤市,父親是德意志人,母親是波蘭人。他在納粹黨的鼓聲中成長,二戰時被徵召入伍,戰敗後淪為美軍俘虜。十九歲獲釋,無家可歸,開始從事不同行業,包括在希爾德斯海姆的鉀鹽礦當礦工,在杜塞爾多夫習石匠手藝、當模特兒和演奏爵士樂,在柏林習雕刻和版畫等。1956年遷居巴黎,着手寫作長篇小說《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此書三年後出版,一鳴驚人,從此奠定了格拉斯在聯邦德國以至國際文壇的大師地位。六O年代中葉,他積極參與政治,是社會民主黨的支持者,曾為總理大選四出發表演講。他一直宣揚和平主義,不主張革命,反納粹,反核武,被視為德國良心,晚年出版回憶錄《剝洋蔥》(Beim Häuten der Zwiebel),卻自揭年少時曾加入希特勒的武裝親衛隊,引發公眾爭議。像他這樣的一位作家,到底跟我們有甚麼關係?

(全文見《字花》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