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公開信
我們是文學雜誌《字花》。是次以公開信形式致函香港藝術發展局(下稱藝發局),乃因為《字花》在申請第五年的雜誌資助時,在遭受挫折之餘,發現了藝發局在審批時的種種不完善之處。我們相信,這些問題並非個別事件,它是香港文學以至廣義藝術發展之路上的重要問題;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來自公帑,必須好好運用,因此有關問題必要向其它藝術及文化工作者以至公眾公開,尋求他們共感與支持,一同監察並尋求改善政府的公共藝術撥款機制,一同改善文學、藝術以至廣義文化的土壤。
《字花》由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年輕作者創辦,2006年創刊後一鳴驚人,達到了近二十年來文學雜誌的最高銷量;做了四年毫無頹勢,2009年的19期又賣斷巿,廣告、活動、合作機構的數字都呈上揚之勢,每期收到百餘篇合共10-20萬字的投稿,數字持續上升。檢視過後自覺營運足夠成熟,我們甚至期許並詳細計劃出版月刊,為香港的文學再盡一分力——因為我們看到,近年的文學發展欣欣向榮,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文學的關注和需求都在增加中。
削資是對年輕雜誌的致命打擊
但是,當我們向藝術發展局申請第五年的撥款時,卻迎來令人非常沮喪的結果。首先是《字花》的撥款額大幅被削1/6,令雜誌無法保全唯一的行政人員和唯一的半職編輯,對雜誌的營運造成致命打擊。《字花》開出的稿費、設計費本已非常低微,再減就是變相剝削;根據讀者調查,我們的讀者有很多是月入低於6千的在學學生,難道要將成本轉嫁到他們身上,在這些貧窮而對文字和生活抱有熱誠的人身上開刀?
評審嚴重欠缺透明度
第二,也更是令人沮喪難耐的,是評審的不透明性。藝發局審批文學雜誌,其討論過程不公開,評分也不公開。於是評審的意義變得非常空洞,無論雜誌受不受資助,都無法參照評審意見來作改善。據藝發局文學委員會主席寒山碧稱,《字花》在五份受資助雜誌(另四份即《百家》、《文學評論》、《小說風》及新獲資助的《新潮》)中得分包尾,那大概是《字花》實在有比不上人之處。如果雜誌辦得不好是活該被削資,但在藝發局評審結果的通知信中,並沒有指出《字花》有何不足,反而提到「評審小組認同雜誌的成績,申請團體的運作日趨成熟,值得繼續支持」。審批員如何評分,令我們覺得如墮五里霧中。
《字花》一直認真鑽研藝發局的審批條件:根據藝發局自己公佈的審批準則,雜誌內容(佔50%)包括推動文學發展的能力、具視野與包容度、編校製作水平;發行、銷售及推廣策略(25%)及行政表現(25%)。所以《字花》認真致力於讓雜誌具有先鋒文學、學院研究的視野水平,廣泛包容各種風格與各種藝術範疇的作品及評論,編輯角度力求新穎,校對通宵達旦,舉辦愈來愈多的活動;我們有健全的行政組織,有穩定的廣告數量和定期學校推廣;花很多力氣與發行商及書店溝通,確保文學雜誌在書店中可見,甚至推動書店售賣其它文學雜誌,發行到台灣時也把香港作家帶到台北書展。《字花》很想知道,到底我們有什麼做得不夠好,以致會得分這麼低、被削資助?我們也不禁質疑,審批員 有根據藝發局的準則來評分嗎?
藝發局說結果保密是為了讓審批員有言論自由,其實人所共見,糊名就可解決問題。評審制度欠缺透明度,結果公開時有欠詳實,容易讓被審批者以至公眾感到有不公平存在,也嚴重損害藝術發局、文學委員會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與評審員欠缺溝通
面見評審員的過程,也非常令人沮喪。比如,《字花》曾被質疑不是文學雜誌,要我們回答雜誌的「文學性」何在。老實說,我們面對兩岸三地的嚴肅文學作家、著名學者以及年輕讀者,都未曾聽過類似質疑,多是肯定我們對文學的堅持。「文學性」是嚴肅問題,我們受過學院訓練、對此有著堅定看法,樂於討論,但這樣問的 評審員,卻從不提出自己對「文學性」的看法和定義。更重要的是,評審過程只有15分鐘,我們也無從知道評審員真正的看法,不知自己有沒有真正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
我們欣賞審批員花去時間和心力審批多份雜誌的申請,如果是時間問題致使溝通不足,那麼藝發局應該延長會面時間,確保審批員得到足夠認識。
審批員水平成疑
另外,在多次會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某些審批員對於發行、活動、現行的文學教育情況欠缺認識,作出諸種沒有基礎的質疑。以致評審時我們常花不少時間,去說明現在書店怎樣訂書、學校的文學需求如何、近年兩岸三地的文學獎情況及文化圈的關注何在。許多基本常識都要解釋,令人質疑部分審批員究竟有沒有能力去審批有關文學的各種申請。我們同意藝發局審批員成分應該多樣;但,作為公帑運用的決定者,審批員起碼應該把握到時代的脈博,認識社會情況如教育制度、理解現時兩岸三地文化圈的潮流、知道哪些是受關注或有潛力的作者吧?我們認為藝發局的審批員應有此水平,因此也在藝發局招募審批員時,邀請了三位我們認為具以上能 力的寫作人應徵,結果全數不被採納。此三人均擁有碩士學歷,其中二人後來得了文學雙年獎。
《字花》遭受削資打擊,加上我們多年以來面對藝發局評審的經驗所見,我們認為,年輕一代的聲音、視角、藝術取向,在現行建制中不能好好反映。審批員成分,有必要作出更新。
不要把藝術強行推向巿場
藝發局作為資助藝術發展的政府機構,理應清楚自己的定位。香港地價高昂、生活指數高企,對於藝術發展造成沉重壓力,藝發局乃肩負著扶持在巿場邏輯以外,有價值和有需求的藝術製作。據聞藝發局只會資助一本文學雜誌三年,就會要求其於巿場自立;今年經藝發局行政總裁茹國烈及寒山碧主席等多次表示,並無三年撤資 的硬性規定。然而《字花》近兩年與評審員會面時,仍不時被問到「雜誌何時自立」,今年更有兩位評審員提出此問題。彷彿評審中最重要的就是《字花》能否在巿場自立。然而審批藝術資助撥款,難道不是應該根據藝術水平、雜誌目標及其價值、受眾人數、公帑的回報程度來決定的嗎?
公帑之運用,乃是一項社會投資,它講求回報,不過那些回報不能純看金錢收入,這是公共資源運用與巿場投資邏輯的相異之處。公帑必須用得其所,所以《字花》努力推廣小眾藝術,也從嚴肅的理論及藝術角度探討流行文化及現象,一直在意受眾人數、與社會的互動。我們甚至認同,文學雜誌及藝術團體,應該儘量開拓收入來源,因而每期都有一定數量的廣告。城中有許多可資申請資助的機構,它們多半理解自己的任務就是支持有共同理念、而不容於巿場的服務,所以申請時多半著重項目的價值與意義、受眾人數、運作是否成熟,最多鼓勵你尋求其它收入來源,而不會一味就將你往巿場推。
藝發局亦聲稱鼓勵雜誌開拓收入來源,但今年的審批結果似乎表示,你開拓廣告收入、提升銷量,反而會被強行推向「巿場自立」——彷彿你愈有客觀成績,就愈不須支持你營運。這種荒謬結果甚至違反藝發局本身聲稱的原則。為什麼藝發局要把立志為嚴肅文學藝術耕耘的年輕人,強行推往巿場?難道藝發局資助文學雜誌的長遠目標,就是要推出一本非常巿場化、充滿商業廣告、完全以利益收入和銷量來考慮的雜誌?
以上處境,絕非《字花》一份雜誌、一個團體所面對的個別事件。諷刺藝發局視資助為「藝術綜援」的批評,已存在多年。文學人、藝術工作者,不願被巿場邏輯統治,不是因為我們偷懶,而是因為我們有更高遠的目標,我們願意為這些目標付出時間、心力、收入,置藝術價值於商業邏輯之上。我們希望藝發局,不要再有「自立的迷思」,而著重申請計劃的價值、意義、視野、受眾人數,並向審批員說明這項原則,以讓雙方在評審過程中,都得到足夠的尊重,有共同的起點可作討論。
《字花》相信,亦有不少前人曾經指出過以上的問題,因此《字花》在這封公開信中想指出的,並非是一次個別的不滿削資事件,亦不限於文學委員會內部,而是不同界別的藝術文化工作者都經常面對的問題。毋寧說,每個年代,有自己想法、想堅持自己的藝術目標的人,都會對此不滿。而我們發聲如精衛填海,以圖匡正一切不合理的歪斜。
我們向藝發局提出以下要求:
1. 藝發局增加評審的透明度,依照其自身訂立的準則評分,並以糊名形式公開評分、詳細的評審意見、評審過程紀錄,以供公眾監察,讓申請者作參考及改善。
2. 藝發局應增加評審會面時間的長度,視乎情況,讓申請資助的團體與評審有足夠及良好的溝通。
3. 藝發局必須持續關注及檢討審批員的成分、背景及遴選方法,確保有足夠的審批員能夠把握時代脈博和社會現況,具有廣闊的文化及視野;並確保年輕人的角度、想法、藝術風格在審批員群體中得到足夠反映和足夠理解。
4. 藝發局應尊重申請者的藝術目標及理念,理解,不要將「在巿場自立」的迷思強加於意在創作嚴肅文學及藝術作品、意在提供超越巿場邏輯的文化藝術工作者身上。
5. 藝發局在審批雜誌申請時,應考慮雜誌的長遠發展。
發起人:《字花》編輯
鄧小樺、鄧正健、陳志華、張歷君、郭詩詠、陳子謙、高俊傑、江康泉
聯署人: (排名不分先後)
杜家祁(浸會大學中文系兼職講師)
金佩瑋(公民起動成員)
黃慧貞(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
李歐梵(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羅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何翹楚(市民)
黃念欣(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王貽興(作家)
鄭衍偉(台灣劇作家)
趙彥寧(大學教師,台灣)
洪永起(記者)
歐陽應霽(作家)
吳君沛(學生)
黃美蘭
文於天(浸大中文本科)
翁弦尉(作家)
張嘉雯
陳思潔(台灣讀者)
王思涵(台灣學生)
Amanda Tam(書店負責人)
Raymond Chan(在職人士)
王璞(紐約大學在讀博士生)
洪碩鴻(台灣學生)
楊學德(漫畫人)
郭梓祺(中學教師)
劉美兒(作家,書店人)
呂永佳(作家)
陳澤蕾(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導師)
周育龍
吳鑑軒(台灣大學生)
關天林
陳智德(作家)
潘國靈(作家)
Mok Sio Chong(Macao)
林雅芝(出版社宣傳人員)
林瑞濤(電台節目助理)
劉芷韻(詩人)
李智良(作家)
葉芷華(學生)
Bach Lau(浸會大學學生)
周嘉鵬(學生)
梁淑雯(學生)
Cammi Tsoi(在職人士)
吳國鈞(市民)
黎雅姿(學生)
甘欣庭(在職人士)
羅貴祥(浸會大學英文系教授)
彭礪青(詩人)
鄭曦暉(電台節目主持)
王善誌(市民)
洪藹婷(學生)
蕭巧珊(學生)
李浩榮(學生)
潘詩韻(文化工作者)
朱仙依(市民)
鄭政恆(作家)
鄺可怡(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鄒芷茵
李嘉隆
韓潔瑤
朗天(作家)
湯詠淇(學生)
周天派(大馬創作者)
張婷敏(學生)
Amanda Hsu(Researcher)
謝偉雄
John Chan(學生)
黎詠恩(學生)
周玉華(文學愛好者)
何倩彤(藝術工作者)
李向昇
張樂天
楊申意
陳慕柔(讀者)
袁子桓(學生)
利敏(設計工作者)
曹疏影(詩人)
Anthony Siu
林越慧(文字愛好者)
廖偉棠(詩人)
Ida Leung(傳媒工作者)
Karen So(F6 Student)
陳家永
鄒卓明
Kathy Kuk
彭健怡
程展緯 and 張薇(夫妻)
劉國健(設計師/音樂人)
Kathy Luk(公關)
黃茂林(詩人)
KK Kwok
陳紫珊(農人)
華瑋
陳冰冰
黃慧琦(學生)
蔡明俊(學生)
張雋熙(學生)
張志華(平民)
關超然(律師)
黃家玉
周澄(中大學生)
袁智仁(科大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
龍俊宇(在職人士)
林森(學生哥)
莫璧渝(在職人士,香港)
黃嘉敏(中學中文科老師)
阿p(獨立音樂人)
簡書恒(台灣學生)
李亭漁
梁家文(Graphic Designer)
陳浩勤(學生)
饒嘉宜(學生)
Shion
陳學(學生)
張子軒(學生)
陳李才(研究助理,《字花》讀者,愛寫作的人)
Karen Hon(文字工作者)
是詩(學生)
Alston Wong(市民)
李維怡(藝術工作者)
張曉冬(記者)
Niko Hung(學生)
Kaden Lau(學生)
羅婉禎(讀者)
黃庭婧(學生)
Andy Hung(學生)
廖淑嫺(中學教師)
Kenny Zee(Undergraduate Student)
李亮儀
鄺思穎(記者)
Gigi Wong(市民)
黃洛(學生)
Vanessa Yip(在職人士)
葉蔭聰(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授課導師)
鄧樂敏(學生)
Wu Cheuk-pan(graphic designer)
徐岱靈(記者)
洪曉嫻(中大學生)
Kow Lau(Designer)
Hamlet Au Yeung(巿民)
陳嘉銘(中大學生報總編輯)
Wong Pui Sze(從事本土創作)
陳潤思
陳學風
何偉恩(廣告公關)
黃嘉琪(學生)
Lau Pen(Editor)
丁珍珍(芝加哥大學博士生)
Ng Sio Leng
梁穎思(學生)
陳雅君
梁永達(中學教師)
廖芷敏(學生)
王秀文(學生)
陳豐銘(理工學生)
黃俊邦(香港獨立媒體編輯)
Tobi
李家敏(理工學生)
莫乃光(市民)
Shek Mei Ting
Kent Siew(Musician/Engineer)
黃衍仁
張彥子(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一年級生)
蔡芷筠(藝術教育工作者)
智海(漫畫家)
Fong Sin Man Jun(student)
龔偉森
Mandy K
鄭健業(自由藝術工作者)
Bo Leung(design student)
阮傑誠(讀者)
郭詠怡(社工)
John Wu(香港市民)
鄧建華(嶺南大學社會學二年生)
Carmen Lam
葉楓(記者)
蔡昭東(中文科教師)
謝馥盈(無業)
羅裕仁(香港市民)
Anthorea Li
Tammy Lau(半無業青年)
Nelson Tam(網上電台工作者)
Terry Narcissan
Son Lee(市民)
樹熊(碩士學生)
迪光(平平無奇的市民)
鄭佩群(中大學生)
程浩然(青年人雜誌編輯/攝影師)
曹文(香港市民)
Bam’bino Benice(普通市民)
黎健強(普通市民)
Kelvin Leung(student)
區佩芬(傳媒工作者)
陳孜孜(學生)
王可賢(香港市民)
李北蟬(研究生)
陳亮文(香港市民)
鄭紫盈(在職人士,中文系畢業生)
Irene TT Lam(藝術行政人員)
潘宇軒(中大社工系研究助理)
陳亮程
馬鳳欣
徐詠殷
雷浩文
饒雙宜
Gini Wan(在職人士)
曾安芙(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學生)
司徒楚瑩
Cheung Kwok Wai(Arts Administrator)
顏純鉤(天地圖書總編輯)
鄭依依(記者)
施城威
馮永揚(香港市民)
Luka Wong(文化工作者)
Sin Ka Yue(學生)
劉秀群(藝術行政)
Chan Yuk Fan
古家杰(惜花人)
鄭國政(藝術工作者)
蔡琇莹(市民)
小田 Lai Ka Chun Abraham
黃文儀(研究助理)
沈寶莉(研究生)
Jayne
Malka(市民)
莊耀洸
余振雄(教會傳道)
呂文珊
洪思行
潘敏聰(中學教師)
祝雅妍(編輯)
謝旭雯(字花讀者)
吳國偉(大公神學工作室)
蔡小瀅(香港市民)
Law Wai Yat(學生)
陳敏儀(教育界)
樊善標(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林菁怡(愛文字的人)
朱健滔(市民)
Eileen Leung
陳健衡(學生+讀者)
Evans Yu(學生)
方哲翰(學生)
TRE(rapper)
銘予
吳小白
李琬璣(文字愛好者)
Karen Pui
Wong Chun Yu(學生)
張天雅
徐子君(美國讀者)
游靜(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徐海靈
Tsang Hing Ling
盧穎琳(學生)
Lam Tsz Yan(學生)
Kwok Kai Wan(愛《字花》的家庭主婦)
黃海濤(大學教師)
招詠芝(市民)
黃卓謙(學生)
Maschera(在職人士)
邵善怡(學生)
Momo
嚴敬豪(學生)
郭嘉佳(學生)
馬國明(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嶺南》總編輯)
鄭穎敏(準騎行者)
葉愛蓮(作家)
王浩安(學生)
Connie Leung
Douglas Lui(student)
鄭匡翹(嶺南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生)
莊仁傑(作家)
Chapman Cheng(student)
Sarah Fung
嚴尚民
黎彼得
Brian Lam(讀者)
四維出世(電影學人)
Eugenia Cheung
吳澤君(學生)
陳靜雯(讀者)
鄭琛蘊(學生)
潘治嘉(出版社編輯)
簡溢雅
梁文道
Ho Ka Ying(student)
林雅莉(研究生)
許先施(記者)
鍾思明
Becky So
Ginny
Tiffin Shing(比較文學系畢業生)
Yoko(designer + illustrator)
Chak(product designer)
Stepheny Wong
Choi Shuk Ting
Choi Shuk Wah
Pearl Pun(大學生+動畫及漫畫研究者)
區華欣(藝術工作者)
陳芳芳
Bop Chung
彭嘉瑜(學生)
林莊麗(嶺南文化研究系學生)
羅永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麥錦儀(社工)
何韻珊
陳暉健(中文大學中文系學生)
郭冠聰(讀者)
Smartie Lee(傳媒工作者/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生)
Gary Fu(產品設計)
Wong Yu Yu(student)
Wines Chan
黃超華(學生)
Wong Tsz Yan
Franky
Quncy Lau
Chan Kuen
黃子祥(中大中文系學生)
黃皓琳(大學生)
陳小望(中學教師)
Takken Chun(學生)
May Tam
李廣冀(中醫師)
劉婉萍(學生)
Fan Cheuk Hong(student)
Audrey Lily
周貝家(平面設計師)
余靜韻(中學生)
曾詩琦(中學生)
Ho Loy(閑人)
陳焯炘
黃創筠(理大學生)
蕭嘉裕
梁嘉麗
沈眠(書寫者)
危令敦(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祁正(學生)
榴槤(Designer/Illustrator)
吳偉欣(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助理)
陳家樑(學生)
鄭瑞琴(大學講師)
Kim Lam
Kwan Siu Tung(學生)
Amy Ma(student)
Kelly Yu
余敏欽(香港大學歷史系)
史思明
于逸堯
Winson Cheung(學生)
Cheun Man Wah
伍婉文(中化科老師)
Tsui Lai Mei Lammy
Zhang Ka Ip
Lorraine
Bao Li
袁學浩(一個默默耕文的學生)
Cecilia Leung(學生)
Jane Chan
|
謝曉虹(作家,《字花》發起人之一)
韓麗珠(作家)
袁兆昌(出版人)
馮美華(藝術工作者)
何慶基(藝術工作者)
陳雲(作家)
董啟章(作家)
陳寧(作家)
李照興(作家)
彭麗君(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戴遠雄(研究生)
周立民
洪磬(社會人類學研究生)
Wong Siu Fung Daniel
楊小柔
麥榮浩(廣州「八十年代劇團」團長、詩人)
胡露茜(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兼任講師)
陳士齊(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講師)
雷永錫(協會統籌員)
河西(青年學者)
譚棨禧(巿民)
Helen Tao(學生)
Christine Mok(學生)
Zhen Zou
麥海珊(活動影像/聲音藝術家,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
邱小香(中學中文教師、圖書館主任)
Jess Lau
Jake Ku(市民)
Kenji Wan
林君諭(學生)
Cherrie Tang(在職人士)
Ken Chort
王嵐(在職人士)
阿三(藝術教育工作者)
Leo Cheng(在職人士)
謝傲霜(作家)
阿寬(圖書館助理)
Tiana 天藍(學生)
張文華(大學生)
Jacqueline Lee(學生)
Kin Ho(學生)
鍾夢婷(學生)
Alehx Lai(在職人士)
Belinda Kwan(文字/文學愛好者, 在職人士)
陳倩玉(學生)
Lam Hiu Ching
熊一豆
宋思進(市民)
陸穎魚(詩人)
司徒薇(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
Bee Wong(在職人士)
梁頌明
梅悅欣
灰明(學生)
Fianne Lee(香港市民)
林嘉鴻
謝思穎(在職人士)
施國遜(在職人士)
李凱婷(學生)
丸仔(Live Performance Artist and Art Workshop Facilitator)
姚菲菲(內地在港學生)
黃秉怡(在職人士)
張婉雯(寫作人,語文導師,動物權益關注者)
陳芷青(在職人士)
李紹基(文學科教師)
鄭威鵬
Wing Lam(在職人仕)
孫得欽
Denis Lee
楊華慶(藝文界)
Laka Ka
夏明慧
Chelsea Cheung(學生)
LY Kok-wei(teacher)
陳歡(創意書院)
張善怡
張志聰
麥震東(插畫家)
李嘉穎(學生)
Ng Mingho(Student)
俞若玫(作家)
何鳳儀(記者)
湯禎兆(作家)
Martin Ng(學生)
Lui Yim Ka(大學生)
Adrian(文字工作者)
謝健民(Loft Stage)
Christy Lee(學生)
劉婉婷(學生)
黃勺嫚(學生)
Phyllis Wong(Student)
Arko Chan(在職人士)
胡詠樺(學生)
張煒業(學生)
Leslies Au(學生)
Sierra Tse(藝術工作者)
梁葉漢(在職人士)
陳凱儀(學生)
大雄(腦作人)
葉煥鈴(學生)
區惠蓮(出版人)
鄭潔心(學生)
Angela Hui(在職人士)
黃思存(在職人士)
陳麗娟(文字工作者)
Sun Winston (研究員)
曾健德
Siumou Chow(市民)
Angel Lee
李立敏(井言)(學生、讀者)
陳碧珊(學生)
陳婉婷(學生)
Kimmy Ku(學生)
吳煬梓(中學教師)
Winny Nagai
Lau Lo(學生)
Wong Pui Kei(在職人士)
蘇良恩(市民)
Tommy CHAN(Student)
王翠怡
莊國禮(學生)
林卓怡(學生)
Martin(無業遊民)
吳穎湘(市民)
何麗紅(學生)
莫智傑(學生)
Vicky Leong
Chung Pui
紫鵑(台灣)
梁偉詩(香港)
陳浪濤(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講師)
Helen Chu(在職人士)
Koren Chan
張小鳴
Dirty Press
黃凱婷(學生)
Iceberg Ho(學生)
郭天健(中學教師)
劉善童(學生)
卓家祺(市民)
Chiu Chin Ta(學生)
Sherlock Lam(學生)
余江河(碩士學生、教師)
Sukiya Yuen(大學生)
Hawkins Ho(student)
梁傑城(體藝人)
Lam Mei Yi(housewife)
潘曉彤(學生)
王楚翹(學生)
黃天微(書店店員)
莊依琪(學生)
Wong Ki Yan(學生)
胡麗蕊(學生)
馬浩偉(學生)
Jolie Lau
謝子英
Pip Lee Mung Yan
陳婕寧(學生)
君([不被社會重視的] 副學士生)
Lam King Shing(大學生)
茄(學生)
林淼(學生)
黃菁汶(學生)
李憬然(字花讀者)
關詠欣(學生)
譚穎詩(學生)
李偉儀(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
鄭鎮潮
Nathaniel Yuen(Student)
Amon Tse(student)
Kwan Ka Hei(student)
賀卓恆(社工學生)
容景怡(學生)
陸中鈺(學生)
鄭脆絲(讀者)
銘兒王子
鄧淑敏(文化藝術推動者)
鍾璧如(學生)
藍寶石(讀者)
Tamwan(student)
楊靜慧 (學生)
鄧慧怡(學生)
Joyce Lee(學生)
Joey Leung(part-time student)
Tsang Yip Chun
Shek H. S.
黃麗施(學生)
余穎欣(藝術愛好者)
徐泳欣(學生)
Lui Oi Lam(student)
Paul Mak(讀者)
王駿昇(學生)
李嘉雯(美術設計)
Karen Ho(行政人員)
Edric Young
葉英傑(詩人)
羅樂敏(研究生)
杜遜寧(學生)
梁柏堅(編輯)
鄭國石(市民)
黃惠如(學生)
陳芊憓(學生)
何明潼(學生)
Eugenia Law(Chinese major student, aim to publish our own cultural magazine too)
Karena Chan(學生)
白雙全(藝術家)
Rosanne(學生)
Grace Chong(市民)
潘建肇(文字工作者)
陳泓臻(台灣讀者)
Eureka(市民)
阮馨儀(台灣讀者、碩士研究生)
蘇湘
陸加鈺(藝術系學生)
陳澤民(香港特別行政區公民)
Alice Chan(只是一個對香港未來仍然心存希望的小市民)
陳靜雯(學生)
fayyu(設計工作者)
張穎恒(同是天涯淪落人)
陳煒(普通市民)
安東尼(市民)
花苑(藝術工作者)
黃笑瑜(學生)
潘茵婷
Fiona Tsoi(學生)
Karen cheung(學生)
Ava Yu(學生)
Lungkit Yu(student)
Kila Cheung(designer)
蕭曉華(文字工作者)
陳綺雯(學生)
Pat Lo
Gigi Ip
鄭亘良(市民)
Enzo Cheng
Hilda Chan(art administrator)
梁偉洛(作家)
Chan Tsz Ki(student)
Ng Lai Cheng(澳門人)
Harry Leung(student)
陳顯俊(中文教師)
Asther Lam(student)
Vistacang Ho(在職人士)
Victor Chow(讀者)
Joyce Yim(中學生)
Mabel Wong(student)
Sibyl Chan(學生)
Rene Kwan(學生)
余育奇(學生)
Hung Wai Yee(magazine editor)
陳銘匡(講師)
Gladys Lam(student)
吳漢曦(市民)
趙欣珮(中學教師)
曾頌雯(學生)
夏原(居住在澳門的字花讀者)
洛謀(詩人)
心雪
許夢芸(學生)
白皚瑩(市民)
陳雅屏(市民)
黃瀞嬅(學生)
梁振嶽(學生)
黃英琦(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
Coie Li(學生)
李潔茵(市民)
Jo Lee(字花讀者)
梁耀成
鄧淖凝
梁俊希(讀者)
鍾世安(學生)
葉佳(讀者)
Benny Au(graphic designer)
John Chan(學生)
靳民知(讀者)
李安欣(學生)
莫韻兒(學生)
Chun Young
李雨夢(學生)
Cleo Chen(讀者)
Miki(學生)
黃愛倫(市民)
陳珮欣(讀者)
黃志敏(學生)
廖本勤(文化研究畢業生)
Alan To(巿民)
劉家吉(上班族)
謝海勤(學生)
林倩如(學生)
Mboii Cheung(普通市民)
馮思敏(學生)
Iris Chan
Mai(設計師/文學愛好者)
庾嘉慧(視覺藝術系學生)
Cheng Ka Yan(student)
陳瑩瑩(中文大學宗教研究系三年級學生)
Nadia Chung
Katy(from Australia)
Louis Tsao
Lee Miu Yui(student)
容樂其(香港公民)
陳銳敏(學生,在職人士)
林藹雲(獨立媒體編輯)
何俊傑(只有中五文學水平的人)
廖信茵(讀者)
黃媛華(傳媒工作者)
潘藹婷(藝術行政)
李芷諾
GTO Tang(動漫畫研究者)
Wong Ka Son
蔡卓陽
Hung Chi Yan
Lau Yui Sam
璇筠(詩人)
唐睿(作家)
|
:
相關文章:《字花》被藝發局削資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