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工人文學獎講座

Filed under: 字花活動 — Editor at 10:36 pm on Saturday, August 21, 2010

講座:工作時遊戲,遊戲時工作──抵抗還是新的控制?
日期:8月23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
地點:葵涌葵芳邨葵仁樓地下1號(街工互助幼兒中心)
講者:高俊傑、蘇耀昌
主辦:《字花》、第五屆工人文學獎籌委會

我們通常認為工作違反人性,遊戲釋放身心,兩者為對立關係。隨住社會變遷,電腦漸漸成為年青一代的工作必需品,娛樂時間愈來愈被工作時間侵蝕,工作與遊戲的界線彷彿愈見模糊。在電腦應用甚為普及的今天,勞工面對的處境跟以前有否不同?結合工作的遊戲,是另一重的剝削,還是潛在的抵抗?重新認識兩者的關係,可以為傳統的工作倫理帶來甚麼新的想像和可能性?

* * * * *

勞動.文字:工人文學
日期:9月25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6時
地點:序言書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樓)
講者:陳智德、江瓊珠
第五屆工人文學獎籌委會、字花合辦

如果感到「工人文學」這個文類距離我們太遠,大概是幾十年前中國大陸那些「紅色經典」所散發的教條而陳腐的氣味。但除此以外,種種切實關於勞動者,關於工作狀況的書寫其實一直都持續進行。特別在近幾年,民工文學、打工文學之於內地;移民工、外藉傭工的書寫之於台灣,都引起很大的迴響。「工人文學」,在兩地是最逼近大眾生存狀況的書寫。

近月最低工資立法引起的討論與迴響,各行業大大小小的工潮之際,工人文學獎也在停辦了二十六年後重新出發、上路。在文學的層面,我們如何拉近書寫與勞動的距離?藉此機會,我們又如何重新想像、觸發、生產各種形式的工人文學?而在香港本土的出版、文學史上,又有甚麼先行者的資源、討論可以參考?為了共同體而寫作,可以是工人文學的意義所在嗎?

「筆可能」寫作教育計劃 中學教師工作坊

Filed under: 字花活動 — Editor at 5:48 pm on Tuesday, August 3, 2010

自教統局推行教育改革,中學的中文科課程加重了創意寫作成份,寫作班遂成了不可或缺的外來養份。中學教師需要有趣的方法吸引學生寫作,然而傳統訓練未必足以應付。「何鴻毅家族基金」與《字花》合辦的中學生免費教育計劃「筆可能」踏入第三屆,開課前特地舉辦中學教師工作坊,通過座談及示範,與在職教師交流寫作教學經驗,並從教授寫作的方法及理念入手,分享如何透過寫作活動及遊戲刺激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揮創意。

第一場
時間:8月22日(星期日)3pm-5pm
地點:油麻地 kubrick
主持:高俊傑
嘉賓:可洛、呂永佳

第二場
時間:9月4日(星期六)3pm-5pm
地點:油麻地 kubrick
主持:梁雅媛
嘉賓:高俊傑、譚穎詩

主辦:何鴻毅家族基金、字花

查詢及留座:2135 7038 陳先生 / 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利民生活 x 字花:利民新詩募集運動

Filed under: 字花活動 — Editor at 10:24 pm on Monday, August 2, 2010

懂寫或愛寫的,便來。

當然,最好你沒有被發展主義蒙頭, 欣賞唐樓多過大型屋苑,翻過簡.雅各布斯,對理想的街道生活有點憧憬,看過《歲月神偷》但感覺不太對味,也懂得分辨倫敦跟安特衛普。

我們圖以此項目擴大新詩文學對生活的滲透與影響,刺激思考,反思何謂好生活。創作題材以便利庶民的生活條件為主題,題目可自訂,每篇稿件總行數以6行以內為限。

截稿日期:8月7日

主辦單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承辦單位:字花

評選辦法:由承辦單位跟主辦單位共同派員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之。
徵選及獎勵辦法:優作2名,每款稿件將製作成「利民生活」項目短袖衛衣,贈給永利街居民是為紀念。另設入圍佳作10名,作品將被放於「利民生活」多媒體藝術主題展內展出。

格式:電腦打字,A4版面16pt新細明體

投稿:請將作品連同作者姓名及聯絡資料電郵至 laymanlife@gmail.com

聯絡:6492 8064 梁東

注意事項:
(一) 參選作品須以中文書寫及未曾得獎或在任何報刊、雜誌、網站等媒體發表,且不得同時參加其他文學獎項競賽。

(二) 參選作品如有不符規定或抄襲、冒名頂替情事者,即取消資格,主辦單位並保有法律追訴權。

(三) 入圍作品將另行通知。

(四) 參選者對評審委員會之決議不得有異議 。
 


 
關於利民生活

有人說,永利街已死。

多虧那部電影,永利街多了從外面進來觀光和拍照的人。有時候,一支長鏡伸到人家的窗邊,咔嚓一聲拍完便走。街坊說,這挺擾人的。於是,走廊上只剩下貓,喜歡到陽台上乘涼的長者都躲起來了。以前,永利街的店總打開門口做生意的,現在免煩於是都關門了。

「以前天台上面有天台屋,人人都會整個露台,街邊可以透爐煮飯,又可以行去隔籬檯夾餸。」老街坊都喜歡憶舊,但這不是我們辦「利民生活」的原因。

名字沒有挖苦或諷刺的意思,就算今天有人認為永利街不能再住人下去,策展團隊裏面每人卻確信,當年的街道設計與建築特色都是便利居民的。

「利民生活」是一個關於永利街的多面向展覽,内容包括在長春社進行的主體相片展覽、以人文精神及鄰舍關係為主題的不插電迷你音樂會、免費贈閱報紙《利民生活報》。此外,我們還跟文學雜誌《字花》共同舉辦以「利民生活」為題的新詩募集運動,以及跟本土品牌Fungus手作皮革小物,圖以另一種形式紀念昔日在永利街成行成市的印刷工業。

沒有人住的不是城市。同樣,沒有人行走的不能算作為一條街道。高舉保育的旗幟也許是相對輕鬆的,但在此以前我們必須先問自己:在這個發展主義當道的城市,永利街作為舊社區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居住空間?相比與地面生活割裂的大型屋苑,強調簡約實用的唐樓建築、街道裡的社區網絡,又可以給予我們怎樣的生活啟示?

永利街的故事,不只限與那條街,而是一個小社區;這也不單止屬於一代人的故事,甚至不只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故事。隨著「利民生活」的啟動,這個如何可以得到好生活的討論,其實才剛開始。

「利民生活」策展人
梁東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