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期封面專題:有些人喜歡詩:辛波絲卡

Filed under: 字花活動 — Editor at 1:16 pm on Wednesday, May 16, 2012

 

有些人喜歡詩:辛波絲卡
啟首語
/ 羅樂敏

 

對於一位看透死亡、甚至不忘拿墓誌銘來幽自己一默的詩人,真讓我們連悼念她也得戰戰兢兢,生怕她在天之靈溫柔地嘲笑我們過份嚴肅認真地談論她,畢竟我們只是緊隨其後步向死亡的「路人」。我們甚至可以推想,從一隻六足交疊的蟲屍想到人類不比萬物的生死榮枯更為重要的辛波絲卡,實不願有任何鋪張的讚美,並把她推成舉世無雙的重要詩人——但毫無疑問的是,她的詩往往帶我們重新進入日常生活,挖掘微瑣之事的奧秘,或許我們更應勾勒自身的生活和閱讀的軌跡去告訴她:謝謝妳的詩讓我們踮起了腳尖,視線剛好越過遮擋生活的牆壁。

在波蘭工作和生活的林蔚昀以漢語直接接觸波蘭文裡的辛波絲卡,向我們展示未曾曝光的中譯詩句,同時帶領我們踏上她和辛波絲卡在人生際遇裡交錯的腳蹤。個人經歷和閱讀的歷程交疊相融,成為選譯的底曲,我們不但讀到熟悉的辛波絲卡,也聯想到譯者在異鄉中跟詩句不謀而合的偶然和機遇。

彭礪青和俞若玫則展現了兩個閱讀脈絡裡辛波絲卡的「日常」,前者把她的詩對照了波蘭二戰前後的詩歌環境,突出她的詩的日常性;後者遊走於辛波絲卡的幽默感、她機敏的詩句和香港昏昧的現實環境,肯定辛詩從沉重而來的輕巧,將穿透幽明,抵抗日常的荒謬。

詩人私密的閱讀經驗將告訴我們辛波絲卡如何像分散的投影,落在不同詩人的身上,卻又同歸於一。被詩人鴻鴻譽為「海邊的辛波絲卡」,且能在「從雅俗不忌的微不足道事物中,見出永恆真理」的隱匿,看到辛波絲卡的自我早已消失不見,卻成為一種藏在世界背後的聲音;葉英傑自言受辛波絲卡影響甚深,道出她的精鍊和偉大;閱讀之外,鍾國強更願意用翻譯去展現了辛波絲卡在漢語中的另一面貌,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可能性。

或許,如果真有強烈的悲哀,我們不懂得辛波絲卡。懂她的人自會在她墓前莞爾一笑,獻上一枝花,默念她的〈天空〉:

分為天與地——
這並非思索整體的
合宜方式。
只不過讓我繼續生活
在一較明確的地址,
讓找我的人可以
迅速找到我。
我的特徵是
狂喜與絕望。

37期專題:呻窮

Filed under: 特集啟首 — Editor at 1:08 pm on Wednesday, May 16, 2012

呻窮
啟首語
/  安東尼

第一次知道「窮」,大概是小學寫生字,老師想必是從最簡單的金錢角度解釋這個價值觀,但那時身無分文的我,為甚麼沒想到把這個字安放到自己身上,已經沒有印象。也不記得要多大,只是成長中一旦有了這一種窮的自覺,便猶如中了解不開的惡意程式,它不影響電腦運作,只是以不斷提醒你已經中毒的方式來進行騷擾,並在朋輩間不斷流傳,久而久之,大家便開始誤以為不過是多安了一個防毒軟件。

身為藝術工作者,魂游大概也感受到病毒的蔓延,無奈於應對父母、朋友關於她工作和收入的疑團。文中流露的安貧樂道姿態,並非對生活的困乏視而不見,只是通過家書的自述,作者重新發現/肯定了在貧富二元以外的基本生活,城市感染的,不過是無意義的惡意程式。

李維怡的故事中,處處可見城市以金錢為上的貧富觀念,自覺娶不起香港老婆的世華到內地相睇;眾所周知卻每天發生的非法迫遷手段,與財力成正比的安居權利。被剝削者的生活,陰魂不散地填滿了一次又一次不得不作的前景糢糊的抉擇,並非為了過好一點,只是讓日子不至於太差。

五十年代的香港誕生不少關心基層的作品,可對已經「看」得太多的我們來說,大概只像千遍一律的城市佈景,人物都成了素材。阿修的文章道出了作品背後另一道縱向風景。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殘酷異境成為了路標,把作家引進了「貧窮的前夜」,戰爭前後的作品轉向,正是他們自省、更生過程,絕非當下一刻的感時憂懷。

對許煜來說,窮,是一種不能滿足的狀態,在通過布魯賽爾的列車上,乘客借用語言的隔閡,嘗試創造一個斷絕記憶的遊戲,但早已消逝的幸福回憶卻已像沿途風景早早埋伏在車窗外,遊戲短路,理性的目標倒頭來嘲笑乘客當下的空虛、貧乏。

倒瀉籮字——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課程先導體驗營

Filed under: 字花活動 — Editor at 2:54 pm on Friday, May 4, 2012

從小開始,認字學字,在中文課學習了一大堆詞語運用、修辭技巧、寫作手法,然而這些方法有多能幫助我們創作呢?在考完公開試的夏天,一起倒掉籮裡發了霉的沉悶字粒,洗刷乾淨,重新尋找創作靈感。

由浸會大學文學院主辦、《字花》團隊協力的「倒瀉籮字——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課程先導體驗營」,由《字花》編輯設計活潑有趣的節目,並找來年輕作家謝傲霜,跨媒體創作人阿三等擔任導師,以小組形式帶領學生,透過互動遊戲,結合文字創作、劇場元素及主題聯想等,刺激學生的創作思維,亦會有與雙語創作相關的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打破對使用陌生語言創作而產生的恐懼感。同時,在是次體驗營中,每組學生均需完成一份集體創作之作品,主辦單位亦找來年輕人喜愛的作家可洛點評作品,並由音樂創作人黃衍仁與林森,為作品即席譜曲,並與學生一起進行表演,展開一段音樂與文字對話的演出。

精彩內容包括:
‧結合創作、劇場及其他互動遊戲,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
‧作家主講的雙語創作講座
‧音樂人即場與參加者的創作產生互動,以音樂與文學對話

講座嘉賓:李智良、陳麗娟
作品點評:可洛
音樂創作及演出:黃衍仁、林森
小組導師:李日康、阿三、洪慧、洪曉嫻、馬麗芬、鄭家駒、黎曜銘、謝傲霜、關洛瑤

日期:6月30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1時至晚上9時
地點:浸會大學善衡校園蒙民偉廣場
對象:應屆中學畢業生
名額:100名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請即下載並填妥報名表格,連同300字個人簡介、學生證副本,電郵: zihua2m@yahoo.com.hk,或郵寄至:九龍鑽石山大有街2 – 4號旺景工業大樓13D
查詢:3107 7922 / zihua2m@yahoo.com.hk)。

(Read on …)

〈香港藝術家模擬文憑試〉 假試真做 | 開闊考試邊界

Filed under: 其他活動 — Editor at 3:28 pm on Wednesday, May 2, 2012


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視覺藝術科及中國語文科公開試已經展開,新的制度、課程及評核方法都為應屆考生和老師帶來各種的焦慮及困惑,例如:視覺藝術科評審方法備受爭議、2010 年考評專家小組集體辭職抗議教育局官員粗暴干預考評局工作,以量化形式評核作品。視覺形式表達主題卷中,考生在沒有作品背景資料下要「吹水」作答、報考視藝文憑試考生人數為 4510 人,比 2009/10 年修讀人數 6602 人減少 2092 人、而中國語文科閱讀理解部分引用《文匯報》前副總編輯曾敏之的文章《橋》,考生須分析其文革感想和愛國情懷,對年輕考生來說是否充遙不可及? 但這只是少部份人的問題嗎?還是跟本土創意群體的建立以及整體的公民文化及美感素質有關的事情?作為參與公開試的過來人,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公開試又是否曾影响到你?

藝術家作為在社會中具備靈活態度又不斷省思的個體,對此事可以如何關注?

召集藝術界朋友參與模擬文憑考試
我們的計劃希望以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召集藝術界朋友以行動關注香港的藝術教育,邀請藝術家、作家、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等參與一次藝術家模擬文憑考試,作答真實的考題。目的是,一方面更具體地理解考生的狀況,也希望大眾,尤其考生及老師,可從藝術家的親身展述,開動對是次考試、對藝術展現得到更廣闊、更多層次的想像及討論。

評審團由街坊、學生及不同屆別的朋友組成,答卷將不記名公開展出
是次模擬試評分機制將以評審討論及互評的方式取代一貫的考試評分準則。評審團將由街坊、學生及不同屆別的朋友組成,答卷將作公開展出。希望創意社群能以最擅長的方法,回應事件,用創意打開刻板視界,提供豐富的可能。

在考試制度內的學生與老師可能無所適從,但作為藝術界的一份子,我們關注藝術教育的發展,並希望藉此反映藝術界及文學界對藝術教育的意見。避免學生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服膺於考試制度、依賴評審制度,以致刻板地創作,甚或失去對藝術及文字的興趣。期望未來的香港藝術教育能真正緊扣藝術人口的建立,以及對整體公民的文化素質有真正的提昇!

考試日期: 二零一二年五月廿六日(星期六)
試場: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九龍聯合道 135 號

考試時間:
中文科:
(卷一) 閱讀能力(1 小時 15 分) | 上午九時至十時十五分/下午二時至三時十五分
(卷二) 寫作能力(1 小時 30 分) | 上午十一時至十二時三十分/下午四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

視藝科:
視覺藝術視覺形式表達主題(4 小時) |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

網上登記表格
(登記後,主辦方稍後會電郵考生編號作確認)

主辦:活化廳
合作伙伴:香港文學館工作室
場地贊助: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媒體伙伴: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