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說家董啟章在我2020年3月出版的第六本詩集《致美好的灰色》序言開篇寫道:「總覺得詩玲有莊子之風」。我確實挺喜歡老莊思想,無為不羈的睿智很是迷人,能遇見讀破自己的同時代讀者,不可不謂小確幸。「有些詩人不追求在空間上擁有眾多讀者,他們設想中的擁有眾多讀者,是時間意義上的,是漸次發生的,許多讀者在時間流逝中到來,在未來出現,但這些讀者總是以某種深刻的方式,單獨地到來,一個接一個地出現」,美國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在2020年諾貝爾獎演講辭中如此說道。誠然,無論作者是否在世,作品與讀者之間能有緣靠近,惺惺相惜,就像木星合土星一樣是難得一遇的甜蜜了。
在2014至2020年這七年間出版了八本書,包括一本水墨畫集(《野生的心:郭詩玲水墨畫集》)和七本詩集(《我走在我之上》《穿著防彈衣的我們怎麼擁抱》《當你靈感塞車》《得不到你時得到你》《肉與肉的相遇》《致美好的灰色》《說好不攪拌》),在同年作者之中該算是多的了(質量就不談了,反正我的要求是過得了自己這個老闆這關就好),也獲得一群既愛惜後輩又不嫌棄直白拙詩的作家與學者的專序推薦(感謝董啟章、鴻鴻、向陽、林蔚昀、吉井忍、廖赤陽、衣若芬、魏月萍、游俊豪、宋耕、楊彬彬、陳佳君、蔡寶龍等老師抬愛),受邀擔任「2019臺北詩歌節」的「國際詩人」,正想在這趟追夢路上緩緩歇歇,就在2020歲末收到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網刊《別字》「詩人自道」欄目的邀稿電郵,因此不得不暫且從酒池肉林抽離出來,分享粗淺詩想。到過香港兩次,遊走過序言書室、田園書屋、藝鵠等書店,也有幸擁有幾位購買我每本詩集的香港讀者,當然還有許多令人景仰的文化人,以及心癢的美食(蛋撻、鴛鴦……),加上從小到大看過的無數香港連續劇和電影,心甘情願背負這別具意義的稿債。
我生長於馬來西亞半島最南端的城市,即柔佛州新山市,與新加坡之間僅隔著一道海峽,從新山的寬柔中小學畢業後,就越過海峽之上一公里的新柔長堤,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修讀中文系,之後也定居工作於新加坡了。和許許多多在中學就開始投稿寫作的早慧詩人相比,我算是遲到了,到了大學才開始愛上閱讀,出來社會工作體會各式人情冷暖後才開始寫作,從文多詩少到詩多文少,特別鍾愛詩的簡潔與留白。不過遲到好過沒到,書籍真是可愛的寶物,打算和它談一輩子的戀愛。至於寫作嘛,就隨緣,想寫就寫,不拔苗,不助長,水到渠成。
古往今來,新馬產出眾多優秀詩人與作家,值得讀者關注。若有興趣而不熟悉,不妨考慮先從選集慢慢瞭解,再擇心儀的作者往深處讀去,有名的未必是你的菜,無名的未必就遜色,或許只是蒙塵明珠,還是得自己逐字讀讀看。像收錄我一首小詩<三等老人>的《華文文學百年選‧馬華卷2:小說、新詩》(臺北:九歌出版社,2019),就是其中一本詩選。聽過一種說法,指新馬終年如夏,大家都靜不下心來閱讀寫作,故而缺乏世界級作家;也有另一種風土學上的說法,認為新馬只是季節單調而非內容單調,季節單調雖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史觀,卻有助於透視人生;這些層出不窮的見解還真是挺有意思。常看雲,一雲一世界,飄動與心動共振齊鳴;大熱天,小熱天,陰天,小雨天,大雨天,細品幽微日常之道。有的新馬文友「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說再怎麼努力都比不上華文世界的作者,也許我神經比較大條,從未有此顧慮。寫作嘛,保持真摯的心最重要,語言還是其次,所謂真善美,「真」排首位啊,一味求美豈不捨本逐末。當然讀者少難免影響新馬寫作氛圍(誰不想用多餘的時間攢錢或享受),我也再次拜神經大條所賜,自己開心書寫就好,用打工存下的積蓄獨立出版,賣一本也好,十本也罷,每本都是賺到,畢竟沒人有義務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讀詩不多,常被詩外的世界吸引,畫畫,練字,刻章,教泳,健身,種菜,烹煮,學吉他,還有許多有的沒的,玩得不亦樂乎,體會各種事物蘊含的詩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唐]司空圖《詩品》),餘情未了遂成詩。就像在游泳之中領略浮沉,在畫畫與刻章之中學習留白,在練字與健身之中鍛煉意志,在種植之中觀察榮枯,在炊飪之中平衡調味,在琴弦之中感懷音律,這些流淌的詩意都是美麗的河,融合心緒情念,或深或淺,灌注著一首又一首的詩。「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閒;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因閒適得野趣,情感的表達也得以如應用程式般時時更新,免於抄襲自己的窘境,「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南宋]陸游<示子遹>)。
「奥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也是不可能的」,近來這句出自德國哲學家西奥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的名言總是敲打著我。「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二戰中在波蘭所設的集中暨滅絕營之一,死者約110萬,這四個字換成各種慘絕人寰的境遇,都能心碎地成立,像在大海飄泊無家可歸的難民、遭遇不公不義的良民、在臭酒肉朱門外的飢民、終日活在歧視恐懼下的邊緣族群等等,都是現今人類仍解決不了的難題,仍無法熟成的心智造成的結果,儘管科技發達得不得了;詩人為此走筆舉步維艱,總負有倖存者的罪惡感。我在2020年8月出版的第七本詩集《說好不攪拌》有首詩叫<恰恰>:「武器先進/文明後退」,多希望沒有靈魂再受傷。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種菜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光芒萬丈的名利場,寫詩是一件奢侈的事。彷彿有未來的人兒都在大廈打轉,沒未來的都在海邊流連。職是之故,所以我種菜,所以我看海,所以我寫詩,不想在奄奄彌留之際才渴舔這種奢侈的滋味。浪擲時光,也許才是最尊重時間的方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看看能不能把心餵飽腫脹如駱駝。
這篇文章可能讀起來囉哩八嗦散散碎碎,因為是不才的我在各個時空兜兜轉轉腦袋跳針的情境下完成的,真是抱歉,不過或可視作我詩風的體現吧(狡辯之王哦耶)。「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唐]白居易<簡簡吟>),凡美好終究支離破碎,散碎的東西雖不能「大塊」朵頤,然而「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子》),「謔浪笑敖,中心是悼」(《詩經》),若不渾噩狂癲微言碎語,難免屈原式縱身一跳。
2020年12月22日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大概是幾年前,我第一次見到枯毫是在觀塘某工廠大廈的一個房間。房間是楊彪出錢租的。幾個朋友們曾在那裡搞過詩會,看邱剛健的電影《唐朝豪放女》。枯毫就在其中一次詩會當中。他在中大應是讀古典文學居多,他的新詩極具個人風格。其詩題材多與政治時事有關,又能結合愛情發揮,而且語調壓抑,同時文白莊諧,風格多變,是極有潛力而優秀的詩人。
〈街祭〉
現在開始糧食配給
在野餐的季節
叉燒必備鴨肉又時令
幾炷清香釘在半顆蘋果上計時
放題,排隊入座,需要計時
燒衣
天降橫財
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
樂土樂土,腳底之下
這是我第一首讀到的枯毫作品。這裡寫的是群鬼在鬼門關開的鬼節來人間享用祭品,但其用語用字卻令人聯想到香港的限時自助餐。花費高昂的價錢,吃的食物卻只是包裝成美食的次貨:「叉燒必備鴨肉又時令」。叉燒鴨肉只不過是常見的燒臘,卻被奉為「必備」、「時令」。「計時」、「放題」,將本來鬼氣森森,令人不敢亂講說話的鬼節,變成了日常情節。事實上,香港人也真的是活在地獄裡面,天天都是鬼節。政治環境不必說了,工時又超長,工作壓力大,貧富懸殊又數一數二,人生並無一絲半毫的希望。不少人最真切的願望就是「天降橫財」,中六合彩頭獎。做鬼也真確實比人好,每年定期天降橫財,不論你表現如何,鬼門關一開,便人人燒衣給你,「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詩歌最後一句「樂土樂土,腳底之下」,語言節奏似有戲擬詩經之意。腳底之下的地獄,對香港人來說確實是樂土,人死而為鬼,便再無任何社會工作經濟壓力。這首詩糅合了各種不同的語感,長句、短詞、停頓、日常用語、詩經。題材上既是傳統習俗新解,又能反映社會文化。可以說,枯毫在這首詩作中展現絕大潛力。
另一首詩〈菩薩蠻〉有詩句:「菩薩/果是野蠻」,化用詞牌名稱:一切習俗理念法律其實是排他而野蠻的,一旦試圖改變體制,體制便以懲罰威嚇民眾。
〈但我不能牽你〉
核彈都唔割——大人如是說
但我不能牽你
不能互相留下
輕捏手指的壓印
昨夜寫過遺書的筆
不妨各執一端?
至少傳來
大海那樣的脈搏
你也知道
你也必然知道
衝鋒陷陣之野
滿腹冒汗
沒更多來年可憶
但我不能牽你
鐵和血不是你的索引
直至蘑菇雲下
我們脫下皮肉相見
吧。
這首詩講的是反送中運動時人們投入抗爭時的複雜心情。詩中展現的情感極有層次,恐懼、懷疑、不捨、無力、盼望、克制、愛慕。「大人如是說」,這種懷疑語氣表明發語者並不是大人,或者起碼不以大人這個社會身份自居。事實上,年青一代對香港社會的奉獻和犧牲,早已超越了現今已為大人的香港人。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白先勇改為三年,但三年也真是太多了。一朝半晚的政治和人道災難已經足夠有餘,更何況是持續不斷的逼害?多少人就像詩中角色,每次示威遊行之前都抱著被捕被殺被失蹤的覺悟,預先寫下遺書。人們在一場又一場抗爭當中建立深厚的友誼或者是愛情。蔣光慈有「革命+戀愛」的小說模式,枯毫的處理更好更純粹更深情。「但我不能牽你」,這不是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思路,這是面對愛情時才會有的思前想後,猶豫卻步。一個人敢於「衝鋒陷陣」,不是不怕死,也會「滿腹冒汗」,但面對戀人卻怯於前行。同一時間,他又深知局勢日益惡化,若不鼓勇前行表達愛意,可能再「沒更多來年可憶」。甚或乎即使鼓勇前行,也依然「沒更多來年可憶」。他只能將這份愛意深深埋藏,直至有天,香港人以核爆般的成功取回我們的未來,那時他才願意在「蘑菇雲下」,展露愛意,「脫下皮肉相見」。其愛慕的深情、徘徊,投身抗爭的義無反顧,在在都顯示詩中角色就在事件的漩渦當中,有血有肉,絕非幾句口號式詩作,或者是作壁上觀旁聽生活的詩作可比擬。僅憑此兩首,枯毫已是不愧於香港詩人四字。年青詩人四字,可以休矣。
〈蕃茄炒蛋〉
廚子多勞
貪一杯新釀的高粱過冬
一夢過了人世
而日出前自必醒來
廚子也務農的
接起多餘的雞蛋
灶邊有蕃茄
正可一炒寧神
蛋不必拌勻
調味是三指抓起的鹽
蕃茄去蒂斜切
沒有農藥
樂予鳥蟲分甘
下油
打出漩渦
勺底蝕得光滑
茄片平鋪
紅如冠狀病毒
惟猛火不能消毒只會焦苦
緣鑊邊傾下黃泉
黃泉裡有泡沬
遇熱成牢
囚自如的空氣
拋鑊拋不散
趁炒燶前上碟
落蔥花只用蔥白
也像溪錢
悼念一切沒出生過的
蕃茄與蛋緊纏
合葬廚子口中
形態永垂
呷口平靜的啤酒*
又遙想了華夏五千年一遍
「哼」
樂無頭緒
*摘自也斯《啤酒館》末句
這是另一首值得討論的作品。我並不是說這首詩如何完美,恰恰相反,這首作品有其好處亦有其短處。此詩最大問題在於前半段頗為囉唆,前戲太長。值得慶幸是枯毫的寫法並不意圖將平淡變成大巧若拙,他只是試圖細緻地寫一個廚子如何蕃茄炒蛋。由「廚子多勞」到「打出漩渦」絕大部分都是無法構成歧義的句子,直至「紅如冠狀病毒」全詩才有了著落。這首詩與疫情有關,寫的是每天都被死亡陰影威脅著的生活。於是「落蔥花」就聯想到「撒溪錢」。無論是新冠肺炎又好,武漢肺炎又好,反正這場疫症起源於中國也是殆無異議。疫症之後,各種封鎖消息,推卸責任,草菅人命。不單中國政府如此,香港政府的抗疫政策也是後知後覺,拒不封關。在這個背景下,香港人除了戴好口罩,自求多福,實在無太多自救之法。「呷口平靜的啤酒」,此句好處並不是因為引自也斯。我們要配合詩歌第四句來看:「而日出前自必醒來」。由此可知,這蕃茄炒蛋其實是早餐。早餐配啤酒,也未必是醉生夢死,再加上第二句「貪一杯新釀的高粱過冬」,廚子就是晚上喝高粱早晨喝啤酒,心有煩擾。全詩最後三句的心事正是好處所在。「又遙想了華夏五千年一遍」,又字表示,中國究竟為何會淪落到如斯田地,這個問題已經在廚子心中想過了千百遍。早餐的蕃茄配啤酒大概也不是第一次。「哼」這字自成一句,下得極好,盡見其不屑、冷笑、憤恨之情。「樂無頭緒」更佳。前一句才是憤怒,後一句卻下一個「樂」字。那就是說,幸好我想不通這個問題,反正這個問題也不是我一個廚子能解決的。進一步言,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就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譬如李文亮。再更進一步言,中國淪落至此,香港人本無責任,「樂無頭緒」可謂絕好。因此這首前半段雖囉唆,其後卻漸入佳境,廚子的思維既有層次,其玩世不恭的形象亦非常突出,其好處可謂大大蓋過了前段的不足。可以說這首詩所寫的抗疫日常,令香港詩歌的「生活化」有了新穎的詮釋。
枯毫對於字詞語言極為敏感。不獨〈街祭〉,這種探索是貫穿其詩歌風格的。譬如在〈限敘令〉中便有這樣的詩句:
記招話,禁「傘」而應作「수」否則票控
問署長字散何以敘
曰:「唔鳩……鳩知!」
此處以「수」作「傘」諷刺政府的政策吹毛求疵,更兼指政府以言、以文入罪,就連文字上的「傘」也因為字詞結構而票控。「問署長字散何以敘」,此句則是文言語法。政府既留難文字,詩人便以文字回應。末句署長的回應「唔鳩……鳩知!」則以廣東粗口入詩,以顯當權者的理屈詞窮。 白話文言俗語雜用紛呈,是可見枯毫不只題材廣泛,亦用力於語言探索。
〈吸煙者〉是我最喜歡的作品,收於枯毫的「詩人自道」〈古與今的拉扯〉。
〈吸煙者〉
我懷念你
爬到煙囪吸你的遺體
全詩寥寥兩句,毫無廢話。枯毫自言「想要寫出像〈一代人〉那樣精簡而力量無窮的作品」,因此才有〈吸煙者〉。顧城的〈一代人〉從題目到詩句,皆有所指。題目三字飽含辛酸,首句詩雖屬過渡句,亦巧妙地將黑夜、黑色和瞳孔扣連。末句承上而落,展現了人類渴望扭轉命運的決心。要說〈吸煙者〉達到〈一代人〉自是過譽,但其好處亦不容低估。題目乍看似是香煙,但配合第二句可知此煙乃是遺體火化後所產生的煙。所以這首其實是悼亡詩。因為二人生死永隔,再難相見。瞻仰遺容也並不算是見過最後一面,要確切看見對方灰飛煙滅,消散於茫茫天空,那才算是最後一面。二人的關係,是戰友是情人是親人,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哪怕千辛萬苦,甘冒奇險,也要爬上焚化爐,一睹遺體。一睹遺體也不夠,還要盡力將對方化成煙的遺體吸進自己的身體,以慰思念之情。在對方永遠消失前,將煙吸進自己體內,煙在呼吸系統裡走一遍才回歸冥冥。此詩極為深情,抒情之法別出心裁,篇幅短而層次多,是枯毫的力作。即使是置於悼亡詩這個類別,亦必定是不可多得的作品。枯毫的題材頗為廣泛,而且選取的角度在之前的香港詩裡亦罕見。〈末日前〉寫的是流產的舊情人。〈少年與刀,與遠行〉以打機寫香港前途與香港少年的心境,可與陳子謙的〈十七歲的野比大雄〉對讀。〈需要找出曾共赴黃泉的人〉寫的是反送中運動多宗荒謬離奇的死亡,都是值得細讀的作品。諸君有意,亦當可再作發揮。
枯毫詩作:
需要找出曾共赴黃泉的人
維新——詩四首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每當隊伍中有人受到巨大的傷害
都會有人領頭
大家圍成一圈
用概念安慰彼此
因為同伴的離去
總令我們想到人類受苦的極限
未來並不可知 如上一秒
你才轉身避開對手 奮力一躍
又或許 你只是騎著單車在馬路上
在隊伍末端休息
那是毫不重要的動作
然而所謂不幸仍如影隨形
如運動員傷病之不可免
我不是你但依然明白
競技過程對生命的浪費
在每一個路口
你都有逃走的機會
走進以乘數歸納的家居中 走進
樹的比喻
一再聆聽戰損品的自白
她們會突然回過神來
詢問你剛才去了哪裡
你會說你當上了志工
在海邊清理風災過後的街道
考古般的現場讓你想到後代
街燈只是人造之物
貓頭人身的雕像是想像力的明證
你欠缺照明 只好憑著燭影
在泥濘中 清理出那條單車徑來
痛苦難當
在受傷的一瞬 痛苦
難當
你墮進了另一條人造的支流
比你資深的人全部都在
他們都不能直視你
這樣一個新鮮的人 如此
執忍 但無法規避命運
那不就是生命的本質嗎?
你想起你愛過的人
他們都愛這樣說
縱然他們無法生育 無法
與你走進泥濘 沉迷幻象 陳義過高
但你只是一名運動員 生命
冒受試探 或然率最終催生所有意外
而你仍騎著單車 在時間之流中 甚至試圖
放開雙手 即使搖搖欲墜
亦從沒逃走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