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書展】賣甚麼?首推「文學五十擊」!且看下文的第一回選書:
謝曉虹《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西西、韓麗珠傾心推薦,香港作家謝曉虹首本長篇小說。繼《好黑》之後,再次以文字凝結成獨特的視野與感官,帶讀者深陷想像與現實之間的泥沼,是人性與慾望的診斷書,也是為十年來的香港寫的一則寓言,一闋輓歌。
《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
《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猶如色彩斑斕的驕傲遊行,邀請了所有願意擁抱同志、書寫同志與同志前行的人加入參與這趟旅程。《同志詩選》分為七大部分,根據一個人成長階段作為展現同志族群在不同階段的各種臉譜。我們所有人其實共住同一屋簷下,如書裡收錄孫梓評的詩,「而我(以及我們)/拒絕讓黑統治/夜,當星星慢慢亮起來/原可能空白的心/紛紛,違背傳統/生下彩虹:/許多同信念的小孩」。
馬尼尼為《幫我換藥》
久居台灣的大馬詩人所著第四本詩集,〈幫我換藥〉節錄了六十八首從一八至一九年的詩作,主題圍繞她與一子三貓居住在台北裡的老公寓的生活和反思。鍾文音說過馬尼尼為的詩兼備對事物的真誠熱愛與冷眼旁觀,融滙著一冷一熱的情感,配以她為詩所作的黑白具象畫作,每一句都透出於台北介乎獨居與群居的遊離思緒。馬尼尼為從新手媽媽的角色畢業,著有〈我很想抱怨我的小孩〉、〈在台北老公寓生小孩很難〉以詩作麻醉自己育兒的苦與樂,生動而貼地的筆觸和生活經驗總能讓一眾讀者會心微笑。
淮遠《特種乘客》
五十後詩人淮遠本年度新作〈特種乘客〉收錄了七十九首最近四年的詩作,亦特別編入四首年少時的詩作來呼應兩個時代的抗爭運動變遷。筆觸銳利似劍,淮遠的文字如薑越老越辣,刺入剖開社會的光怪陸離,讀著讀著,兩三年前寫下的詩與時下社會狀況不謀而合,竟讓人心裡泛起陣陣沉重的哀思。猶其〈卷四:特種乘客〉的詩皆就反修例運動而寫,抒情而敍事,寫實的詩又是病態社會的寫照。淮遠的風骨,銀髮族的不屈,悼念著荒誕城市的大小事。
李婉薇《少即是多》
短篇小說的「創作天書」,富教授「文學創作」經驗的李婉薇,以十個關鍵詞為框架,通過二十篇中外優秀短篇作品,淺白分析寫作短篇小說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既可作為以後解讀短篇小說的工具,亦有助新手作者尋到寫作的要訣。少即是多,就是短篇小說的美學。
葉輝《甕中樹》
葉輝散文集,1989年初版,2003年再版,封面是智海的設計。文字如枝葉生長,超越時地限制,也斯的序說:「葉輝寫荔枝角、寫上海街、筲箕灣那些舊樓,那些舊書店、那些老影院,像不像一個個舊甕?寫後巷的風景,牆上的裂紋,親切得確像手上紋理。」
陳滅《單聲道》
世界衝向毀滅,如何打撈時間的幽靈?抗世詩人陳滅,在《低保真》之前,先有《單聲道》。陳滅自言這詩集是為了「紀念無形」:「如果記憶、消逝的時空,與理念、詩歌,具有相近的特質的話,許是接近單聲道的特質。」
黃怡《林葉的四季》
董啟章撰文推介,年紀輕輕的黃怡第三本小說,以「林葉式」的方法思索城市裡的大自然,天馬行空的腦袋把日常事物串連起來,例如林葉會問魚翅進口到香港拿甚麼護照?在人工與異化的石屎環境中,思索自己與物與人與城的關係。
鍾玲玲《玫瑰念珠/2018》
香港重要作家鍾玲玲於抵達七十歲之齡的作品,重寫上世紀九十年代舊作《玫瑰念珠》。此書是對個人、家族以至香港歷史的反芻及念記。以強烈的文字風格書寫有關家族、生命、愛、命運之種種命題,綻發強靭的生命力。中文大學教授黃念欣:「此前的語言是滾動、細碎而精美的念珠,這次是串連起來了。」
周漢輝《光隱於塵》
文藝復興獎純文學得獎作,周漢輝繼長鏡頭後闊別多年的新詩集,視角分流,焦距疊加,由在地日常,汩汩流入信仰與生死,與生命中的悲喜交接,如在晨禱中尋找救贖。「你飛下,救生氣墊已脹起/像當初山早備一潭深水/為救你從崖邊失足墜落/沉浮於一座山的心軟處」(〈守山人〉)
洪慧《借火》
「我是燃燒瓶,一個想要粉身碎骨的燃燒瓶。」激進詩人洪慧在二〇一八年的怒火,蔓延到今天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足以燎原。〈燃燒瓶〉寫於沒有燃燒彈的二〇一六年,詩藝的錘煉寫出未來的洞見。
岑文勁《以硯的容量》
不能忽視的打工詩人岑文勁,在工廠謀生的他,同時是雜誌《工人文藝》編輯,這本詩集取材自打工生活所見所感,平實親切,匯聚勞動階層的點滴心緒,草根味濃又不失幽默巧妙。
溫健騮《帝鄉》
《帝鄉》是復刻再版的詩集,作者溫健騮1944年出生,1976年去世,留學台灣期間開始創作,1968年被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畫,以英文詩集《苦綠集》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在美期間,受社運浪潮衝激,詩風一變,《帝鄉》正見證著他獨特風格的形成。楊牧欣賞溫健餾迪倫・湯瑪斯(Dylan Thomas)式的音色,曾撰悼詩向《帝鄉》致敬。與前期的古典美相比,這些詩無疑更剛健鋒利:他把一塊石頭給我看。/我說:「這是石頭。」/他說:「石頭。」/他把一截喬木的枝椏給我看。/我說:「這是樹枝。」/他說:「樹枝。」/他把一杯鮮紅的血給我看。/我說:「這是鮮血。」/他說:「顏色。」/我說:「這是鮮血。」/他說:「顏色。」(〈和一個越戰美軍的對話〉)
《尼加拉瓜詩集》
“Viva La Poesia”、「詩歌萬歲」,這句話響遍在尼加拉瓜國的每一處。對當地人而言,詩是人類良知的表現。因此他們的詩比起精煉與規律,更是以一種清新與誠懇動人心弦。
陳曦靜《漫遊者》
陳曦靜出過兩本小說集,今年出散文集,細述飲食日常、童年回憶、異國行旅,她自稱為「夾縫人」的生活紀錄,「討價還價的生存狀態總吸引著我」。
王良和《來娣的命根》
王良和繼《魚咒》和《破地獄》後,第三本小說集《來娣的命根》的點題作依然「重口味」,但這口味當然不是重在血肉模糊的表層,而是深入家庭、父權、女性命運的幢幢暗影,總是潛伏,等待吞噬,正如篇中一段形容:「夜色來勢洶洶,窗外河邊,萬家燈火,越發明亮,金燦燦如睡蓮開在天上、人間、水底,不知深藏的根泥黑污污的蔓至何處。」所謂「命根」,就是既重要又脆弱如幻影飄萍的,但篇末以痴呆老父的遺忘作結,又未嘗不是生命之為執著與原諒一體的真諦。自序說書名本來叫《電梯考古》,同名作品從一場博物館困lift經歷發展到生死古今的考掘:為什麼有恐懼,有七情六慾?「人的內心,原來是寂寞、荒涼的沙漠,新月低懸,衰草明滅。」然而脫困後,還是要投赴生之犒賞,箇中幽默,來得揮灑自如。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簡單點說吧,在足不出戶的苦悶日子,好書可不只是解悶而已。第三批嚴選文學出版,港台名家新手匯集!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廖偉棠寫給香港的情書,「除了在暑假帶孩子回港一個月體會抗爭之烈,我作為詩人能做的就是盡自己全力去寫好一首首詩。」最新詩集《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收錄詩作精選百餘首,面對暴政惡法,詩人的方法就是奮筆疾書,描畫思想獨立的旗幟,「堅持擁抱樹葉、海浪、每一座島」。
流俗地
黎紫書最新長篇,訴說盲女銀霞,以無明之眼穿梭黑暗抵達光明的故事,王德威稱之為「視覺的廢墟」。這也是黎紫書終於敢以小說家自居之作,除了主角被拋進隨時萬劫不復的險境,在寫實的框架下,眾生流轉,一體多面——作者也在走鋼線。
黑日
黃耀明、廖偉棠、馬世芳聯合推薦,韓麗珠最新散文集,歷時八個月的書寫,作為見證著反修例運動的危城日記。「即使城市遍地磚瓦,依然有暴政者無法拿走的溫柔。」
劉宸君心繫著山,靈魂亦消亡於山。這本書彙集台灣山友劉辰君彌留前的遊記、詩、給親友的書信書信與日記雜文等,紀錄生命終結前的點滴。即使全書難免被作者對盡頭的凝視所籠罩,他還是以行者的姿態走出來了。但他是行走的人,同時是夢者。他跟隨,檢視,然後發現,自己只能辨認最接近的事物,如掌紋,或愛人的後頸。山是完整的,道路是堅定的,但宸君所擁有的,就是對碎裂,對完整的不可能的敏感,這敏感與他的年輕對比,簡直過於巨大。
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
劉克襄以書信體的方式,娓娓述說著十五篇遭遇。獨特的自然書寫文筆平實易讀,內容誠懇動人,是作者和台灣這塊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對話。
傍晚五點十五分
詩人夏夏首部散文集。傍晚五點十五分,是夏夏家開始準備晚餐的重要時刻。她以小說《百年孤寂》中的「邦迪亞上校」來形容中風失智後記憶有如跳針的父親,每隔幾分鐘對話便重啟一次,生活像原地打轉⋯⋯看似平凡的散文集,卻貼近生活的現實面向。
野豬渡河
馬華作家張貴興的雨林書寫,充滿暴烈的婆羅洲砂拉越,斑斕絢麗的人物場景敘事被譽為當代華文文學藝術美學巔峰之作。張揉合地方傳說,在魔幻與寫實之間,看見被異族侵略的村落當中的人性。
人皮刺繡
這是一本關於「受傷」的小說,香港作家韓麗珠串連起四個亮麗故事,刻劃被情慾、謊言和傷痛包裹的人生。愛與痛的交織,歷經傷痛後的覺悟,選擇暴露傷口,靜下來療癒自己,沉澱出人生自豪的圖騰。這是情愛中矛盾的本質。
拾香紀
有幾多本香港文學出到第十六版?陳慧說:「一九九七年六月,我在香港,城市的躁動沿著地表傳了給我,我坐立不安,張口卻無言。」主角十香,在九七大限前死去,但與黃碧雲《失城》的慘烈不同,香港的故事仍能在追憶中重生,「原來,回憶,就是,愛」。
烏亮如夜
麥樹堅睽違七年的中篇小說結集。小說圍繞偷渡來港的陳松修與施山遠,擔任仵作、夜更的士司機,當中結合香港歷史、都市傳說、人性觀察等題材,糅合現實與虛構,思考人性、死亡、命運等命題。
微喜重行
相比起《烈佬傳》,《微喜重行》注目度較低,但黃碧雲的解剖之刀轉向自身,一樣有血有肉。早期作品〈其後〉已涉及兄妹情,今次貫注整本書的回憶和懷念,就像寫給哥哥的一封遺書。
不可能的家
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詩組推薦獎,游靜中英對照詩集,寫性別,寫身份,寫政治場域。游走在你我之間,喚醒時代與本土意識。游靜獨特的斷句方式及「跨語際寫作」的嘗試,營造出有趣的幽默效果。
自由之夏
璇筠第二本詩集,在2017年出版,今年加上全新設計的書套和新詩作,與更(不)自由的大家揮汗見面。詩人梁璇筠與昔日的學生藝術家黃曉楓以詩畫為介,互相走進對方的世界。畫作像二創一樣隨詩篇而衍生出線條、顏色和形狀,跨媒體的表達方式印證了詩意的過渡傳承,值得大家細味。
你在——校園貓的故事
《微塵記》作者張婉雯又有貓作,貓奴必看!作者在大學教書時,與三代校園貓相遇相處的故事,穿插因貓而引發的聯想與自省,亦縷述她爭取動物權益的經歷,觀照都市以及人對流浪貓狗的冷暖,寫貓也寫人。小思老師序:「讀一本講貓的書,讀得那麼沉重,真要命!」
地圖集
香港回歸之年面世的虛實交織之作,副題「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正正矛盾地道出歷史再現的權力關係。董啟章認為香港百多年殖民地歷史,便是地圖在幾個關鍵年份的一次次塗抹改寫。書中51篇文字,有理論挖掘,有神話詮釋,有街道鉤沉,更預言未來,例如〈赤蠟角空港〉中的新機場成為避難所。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第二屆出版雙年獎「文學及小說」組得獎作品,鍾國強第八本詩集,誌記母親、書寫草木,以明亮文字排解憂鬱。最後一章書寫我城風雲色變,詩人著意追問的不止於詩的技藝,而是詩對公理和正義的追尋何在?新詩愛好者、入門者必讀之選!
琉璃脆
羅貴祥、曹疏影、陳智德攜手推介。都說美好的東西脆弱易碎。難道邪惡醜陋的,卻能倖免?詩人小西面對流轉不定的時代,詩是修行、覺悟,也是深情的陪伴。願以此書獻給所有在這個時代受傷的靈魂。
食字餐桌
學者鄒芷茵從多種常見的食物出發,牽繫讀過的書及個人回憶,介紹食物的歷史及個人反思,最後又回到味蕾上,已是層次更豐厚的享受。
看小說
西西看小說,同一般讀者看小說,最大的分別,就是無窮無盡的好奇心。不用潛得太深,跟住西西在故事之海游來游去就足夠有趣。
我的玩具
《我的玩具》其實也可以叫作《我的玩》,玩的心態、眼界,比實體重要多了,更何況書中很多都不是慣常理解的玩具,除了西西自家出品的毛公仔,還包括擺設、文具、家具、容器,和兒時記憶,例如毽子、烏篷船。像我們一般人,西西也會因為忍不住旅行時買了擺著好看的事物而後悔,但西西的賞玩卻超出了消費,本身就像一場古今中外的遊歷,比如從哥德與魔鬼的木偶,說到茂瑙的經典默片,把玩希臘的仿古瓶,卻從「星空,非常希臘」這句詩聊起來。她提到一種雙面枕,剛好縫製的莊子缺枕頭,就給他躺臥,畢竟莊子也是穿梭於現實與夢幻的雙面人。「玩玩具,從來就是一種教育。」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