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文學被更多人認識或接受,我一直認為「導讀」或「解讀」類的書籍往往是最好的引路人——前提是書不但要寫得好而且要寫得「好看」。我還記得大學時借了一本台大葉慶炳老師所著的《晚鳴軒愛讀詩》給一位就讀職校的朋友,書中介紹的都是古典詩,朋友看完後和我說:「要是我們國文老師上課也那麼有趣,我上課就不會打瞌睡了。」
後來我碰到一本對我影響更大的導讀類書籍,就是詩人羅青的《從徐志摩到余光中》。雖然我是讀中文系,但在那個年代,整個大學階段,課上只有「文學批評」一科有介紹過新詩,而且也就只是兩三首而已;到畢業後,對新詩,總感覺詩裡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放在一起我就不知道它在說什麼,更遑論欣賞了。《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就是一本讓我開竅的書,書中用細讀的方式解析了許多首詩,那時我才開始明白什麼是新詩,特別是在語言方面的運用。
最近讀到廖偉棠的新著《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以下簡稱《玫瑰》),也是本寫得好又好看的書,我自掏腰包買了幾本,打算送給我幾位有興趣讀詩的朋友。
作為一個教詩也寫詩的人,我經常被問到幾個問題:「詩是什麼?」、「怎樣才算是詩?」或者「這首詩寫得好不好?」有時費了許多唇舌,聽者仍一臉茫然。這一點也不奇怪,我過去在大學裡教新詩,往往要等到學期進行了一半,就是第七個星期時,學生才大致摸索到「新詩」是什麼,三言兩語如何能說得清楚?同時也常要面對批評:「新詩不如古詩」,或是「新詩就是分行的散文」,這樣的意見有時甚至來自大學內的同事們。
《玫瑰》一書原本也是來自一個現代詩課程,後來再擴寫而結集成書,有較長的篇幅可以從淺入深,談到詩的各個層面。書一開始就「以十個最常見到的對新詩的質疑來展開,來拉近讀者跟新詩之間的距離」,再「分別用二十個層面,四十講去解剖,所謂的現代詩從哪裡來?它是怎樣的存在?它將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帶向怎樣的境界?」在《玫瑰》這本書中談論到形式方面的音樂性、押韻、分行、格律、語言,也談到詩的寫作手法如象徵、跳躍、對位、敘事觀點、時間和空間的運用等等,再深入到情感、思想、哲理、時代、流派、態度以及詩人的地域等等,而且像是反擊以上論點似的,最後一篇〈尋找詩意的路上〉還提出了「無解的詩意」,不但如其所說,從各個角度去剖析「詩」和「詩意」,而且對我上面所說的問題和質疑,等於都提出了詳盡而有說服力的解答。
就在昨天,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說自己喜歡讀詩,但不知有誰的詩寫得好,也不知自己是否讀懂了,要我推介幾位詩人的作品給她。我馬上就把《玫瑰》推薦給她,告訴她書裡介紹了幾十位詩人的作品,請她自己讀完此書後,喜歡誰的詩就找誰的詩集去看。我打算以後凡再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就直接用這種方法解決,省下我許多功夫。
就如這本書書背上如此介紹:「是一部最淺白親近人的詩歌導覽手冊,也是現代詩創作的入門書。」出版社以他們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為這本書作的市場定位,把目標讀者設定在還新詩門外或剛踏入門內的讀者,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認為,會喜歡閱讀這本書的讀者群應該不限於此。比如我,也一樣讀得津津有味,而且溫故知新。所謂「溫故」是書中談及的新詩的各個面向對我並不陌生,每個論題我甚至也可以說上一套我自己的看法,而「知新」則是書中引述的每首詩未必我都讀過,甚至書中引述的詩人居然也有一兩位是我從前未知的,比如「小冰」。
之前也聽過電腦可以寫詩,本書第14篇則介紹了微軟人工智能詩人小冰及「它」寫的〈到了你我撒手的時候〉,廖偉棠在解析這首詩還連結了傳統「詩言志」的討論:「人工智能有沒有志?問出這個問題,其實就觸及到我們對虛擬精神的認識,在小冰的詩裡,某些很獨特的句子,我覺得恰恰就來自於它的某種志,而這個志是一個初生之犢的志向//……它的覺醒就來自於它對自己非人身份的覺醒。」人工智能都能寫詩了,這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我看了幾篇之後,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讀書策略——我先翻到詩作,自己讀一讀,想一想自己對此詩有何感受和看法,然後再去看廖偉棠寫的文字,去發現自己和廖偉棠看法相同與相異之處。這就是我所說的「溫故知新」了。
溫故知新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樂趣,而讀這本書還另有一個樂趣:把它當散文看。
我知道廖偉棠詩寫得多,也讀得多,但以前並不知道他感受如此細膩。比如說第25篇〈初心總是被背叛的那一個嗎〉談西班牙詩人洛爾迦兩首詩,這兩首詩都寫得不複雜,但讀起來總覺得裡面有很多東西,讓人「欲辯已忘言」,廖偉棠一邊說「這首詩幾乎是不可解釋的」,但另一邊他又用了極優美的文字去闡釋,而那些闡釋是要一個感受非常細膩的人才能想得出來,比如他闡釋〈半個月亮〉中的一段文字:「月亮在河上面移動,接著他寫的是它的倒影。當然了半個月亮是像一把鐮刀一樣的。詩人沒有直接說月亮像鐮刀,而是說他在收割著河水的顫動,河水的顫動,晚上你是不太看得出來的,但是如果有月亮的倒影在上面,你就能看出那種輕微的顫動,當升起來的水波滅下去,就像被那把鐮刀劃過去了一樣。……」又如解析〈啞孩子〉中的一段文字:「……這樣一個過程,很像我們對聲音最簡單的一種理解,就像看著醫院測的心電圖,或者對宇宙中某些綿延不絕的聲音的理解,都可以通過這麼一個很視覺的形象,來所謂的『聽到』。……」
再舉一例,廖偉棠在書中介紹了日本一位行腳僧詩人種田山頭火的一首俳句「滑倒跌倒,山也寂靜」。這樣兩句,大部分人可能看一眼就過去了,在書中廖偉棠用了將近兩頁的文字來詮釋這首詩,我看了後覺得驚訝甚至佩服,我自己就不會想那麼多,我在這裡只抄錄其中幾句「……但在這裡就有一種悲傷的情味在裡面了。這位身世孤零的種田山頭火,他發現這一刻只有群山為他屏息,為他寂靜,當然他是非常自如的一個人,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即使是孤零零在田野中中趕路的人跌倒了,也會有山為他寂靜,為他驚訝,為他憐憫。……」(《玫瑰》第148、149頁)
或者是因為好的詩人讀詩往往比其他的人看得更深入,心思更細密,想得更多更遠,還有說詩時敘述詩人的生平及一些逸事,還有廖偉棠對各種事物的意見和觀感,比如社會、教育、婚姻……等等。
因為如此,在讀此書時,得到的是雙重的樂趣。事實上,如果光看這本書的目錄,實在想不到它是一本「詩歌導覽手冊」,更容易以為它是一本富於詩意的散文集,而每篇的篇目,就像是一行詩句,且讓我舉幾個例子:〈被滅火機撲熄的少年〉、〈沒有活路的地方,有時陽光一閃而過〉、〈我們是不是慢慢變成了防風林〉、〈潮濕暮色裡,你的父親必將回來〉……。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提及的是,一向在中國和台灣語境中少被談及的香港詩,在《玫瑰》中得到了多一些的篇幅——廖偉棠在書中,介紹了西西、也斯、飲江、淮遠和邱剛健的詩,還有他自己寫的幾首關於香港的詩。我自己以前也在文章裡說過,香港詩「傳播」不出去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香港詩的美學獨樹一格,與中國、台灣大不相同,而美學口味是需要學習的,或者說是需要「翻譯」的,把台灣詩、中國大陸詩介紹給香港讀者的書和文章很多,但把香港詩介紹給中國台灣讀者、大陸讀者則少之又少,我希望日後還有多些機會看到,特別是在這類導讀的書籍中。
廖偉棠在引用譯詩後面都註明了譯者名字,這也是我要贊賞的:翻譯絕不等於原作,一首譯詩是原者及譯者共同的成品,如由另一位譯者譯同一首詩,可能面貌就完全不同,所以標出譯者名,不但是對譯者的尊重,同時也是學術上的誠實,可惜不是每位作者都注意到這個地方,我希望日後每位作者都自動自覺遵行這個作法。
據我所知,本書出書計畫中原本還包含了對策蘭、孟浪和高銀三位詩人作品的解讀,可惜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抽走了,我由衷希望如果本書銷路好再版的話,可以把這三篇加上去,那就是讀者之福了﹗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七月特別企劃──熱夜
港臺連線,五首灼手詩配五篇燙故事
我很痛苦你知道嗎?
她說。
我很痛苦你知道嗎?
她又說了一次。
大半夜的聽到這種話,感覺不太妙。我抬頭看看,原來電視裡是個女鬼。穿古裝的,看起來劇情大概是某個作惡多端的男人,不知道怎樣被誘騙來到(布景很爛的)荒郊野外,從前被他欺凌而死的女鬼從樹下現身,準備復仇。當然也不能排除他們之間有過複雜的一段情,畢竟這話聽起來埋怨比憎恨多一點。
我一定要殺死你。她又加碼。我看這男的應該能再騙她一次,當了鬼也一樣,聽她講話就知道。
仔細看看她的臉,這女鬼有點眼熟,跟我後面那個長得好像。
……什麼?後面的什麼?腦袋裡不知道從哪冒出這麼一句。額頭一滴汗滾落,掉在湯碗裡。這就是為什麼人千萬不可以編什麼鬼故事,念頭只要一動,晚上就睡不著覺了。以前我也想過一個場景,房間角落有個女鬼,披著頭髮,也不幹麼,從早到晚就站那裡,睡覺也在,醒來也在,像個衣帽架一樣,一舉一動都在她的視線裡。透過她頭髮的縫隙,還稍微可以看到她的眼睛。結果連續好幾天都半夜驚醒,盯著角落看。所以說我怕死了娃娃那類的東西,眼神一動也不動的。
我挖了一口碗裡的滷肉飯,在這之前我在哪裡,做了什麼,完全想不起來。三更半夜的我在這吃滷肉飯幹麼?可能是在做夢吧,夢裡的人真的會問自己是不是在夢裡嗎?
不過這家店很不錯,點滷肉飯就送貢丸湯。
點滷肉飯就送貢丸湯?
哪有那麼好的事?那至少現在可以確定是在做夢了。
不然就是在地獄,有一種說法,說地獄是一個長得跟人間很像的地方,只在一些小地方,有微微的偏差,不仔細看就看不出來。多小的地方呢?小到可能只是一個念頭。
我回頭看,沒有什麼女鬼,只有少少幾個人吃完了在看電視。
不是有一款很有名的恐怖遊戲嗎,詳細情況我也不太清楚,總之是在某個古宅裡的第一人稱解謎遊戲,有個女幽靈神出鬼沒,一下吹熄蠟燭,一下弄倒東西。說到第一人稱恐怖遊戲,根本是恐怖界的 ASMR 吧?就是那種能透過耳機把你腦子搞得一團糟的東西。過程中,玩家會聽到身後傳來一些聲音或看到一點影子,轉頭看又什麼都沒有。後來有高手破解了程式,解鎖攝影機鏡頭,可以在不轉頭的情況下,看到主角背後的視角。結果看到了什麼,不難想像。
也有可能是什麼岔出去的平行宇宙之類的,這種空想理論要多少有多少。不管是哪一種,其實最困難的,反倒是醒來之後,你怎麼重新相信這就是真實的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律當成假的,但以真實的態度去經歷它。有些宗教主張整個世界只是一場幻象,如果我是虔誠信徒,大概會去殺幾個人試試看吧。開玩笑的啦。
總之要是真有個女鬼在我背後,老婆應該早就幫我處理了吧,她在這方面很有一套。但我哪來的老婆啊?
來到要種花的地方,我拿起鏟子開始挖。
來的路上,我也做做樣子看了車窗的倒影,果然還是沒有。但首先這就不合理,如果我怎樣也看不到,又是怎麼知道誰長得像誰?既然能去演連續劇,應該長得還不錯。
話說回來老婆還真有帶我去催眠過,催眠師是一位俠氣的大姊。為什麼是催眠?因為催眠只是個幌子,她還有別的本事。什麼本事我已經忘了,現在只記得她嗓門很大,說了一句:「人家女鬼也是會挑人的!」搞錯重點了吧?真正要處理的事,到現在也搞不清楚到底有沒有作用。但為什麼有種受到斥責同時又被鼓勵到了的感覺?
我挖著挖著,挖著這個待會要拿來種花的地方,挖到一個人深就可以了喔。挖到後來底下的土開始有液體快速滲出來,天太黑也看不出什麼顏色,耳邊傳來窸窣聲,像有人講話,有東西掉落在磁磚地板,眼角看到不知誰的影子晃動,身後好像有根衣帽架站著,液體逐漸淹到耳際,這時候要爬出去已經太晚了。
醒來的時候,看看枕邊,老婆的側臉安安靜靜放著,夜燈勾出輪廓,美得像個瓷娃娃。我盯著房間角落看,跟平常沒什麼不一樣。想去廚房吃根冰棒,我小心跨過她。連接廚房的是一條細細的走廊,開了燈,但燈沒亮,廚房的燈常在開開關關,容易壞。摸黑走進去。走廊一側是窗子,不至於黑得不見五指,小時候經過這裡,常常自己嚇自己。
正要打開冰箱,肩膀被拍了一下,據說晚上被拍肩不能回頭,我嚴守戒律,像個虔誠信徒,但身後一隻手從我臉旁伸出來,掌上盛著一朵紅花。給我的嗎?是啊,正是我想種的那種花,鮮紅又熾熱,黑暗裡發著光,我接過來,兩手捧著,像捧著一顆新鮮的心臟,撲通撲通跳動,明明那麼溫暖,總不能說是夢了吧。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世上再也沒有人能像我倆當初那樣幸福。──維吉尼亞.吳爾芙
每次讀曹疏影的詩,我腦海中總忍不住浮現吳爾芙的身影,並不是指她倆有何相似之處,然而某種靈性──對於苦痛之寬容──對幸福片羽的追緬──總教我忍不住腦海中浮現吳爾芙臨別前所寫下的這一句話──
「世上再也沒有人能像我倆當初那樣幸福。」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是一部穿梭了好幾年時空,最終如閃閃發光的銀色太空梭般,降臨在你我面前的詩集。若是你同我一樣鍾愛曹疏影的《金雪》,讀《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時,也許你也會感到某種悵然若失又奮身撲火的情緒。現實的巨大,生活(存)的苦楚,皆在詩人那如獨挑華燈、轉悠街角的孤寡人的詩句之間,輕輕地被承接住,被某一股對於「幸福為何物」的詰問與追求溫柔地雙手捧住,因而有了去處,如這首短短的〈小時間〉:
美麗的動物們
走來走去
倚在自己
那濕粉之光的深處
它們不屑於掌控這世界
泥濘裡伸出的手
有天空裡伸來的另一隻
接住它了
在以「小」開頭的一些短詩中,我們可以明白詩人已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紀元──相對於宏大的、雄性的、陽剛的大事件,曹疏影動用了繁雜如花蕊的細節的複眼,去觀看凝視窺探那相對於大時光之內的小凹陷,大光耀之下的小陰影,以及,身為女性,相對於大母體之外的小女身,如我們讀〈在太古〉:
在太古,我喜愛那些背後看去像機器人的女人,
也喜愛那些背後看去,絲綢一般的男人,
他們不該走在英皇道、Jusco、珀翠餐廳,
他們應該走在羅馬、布拉格、布魯克林。。
而我心中的人群走在西伯利亞,
全世界停駛的心臟,像凍在湖裡的小鳥
有自星空垂落而來的、醜陋的繩子,
接走機器人和絲綢,接走
本不應屬於這裡的事物。
身為母親,身為女人,身為詩人,曹疏影對自己內在的母性展開大規模的辯證與詰疑,譬如〈金乳〉一詩中,嚎啕的嬰兒與旁觀著撕扯心肺的母親之間的對話:
嬰兒哭出雪崩
尖叫逆心
我駕大雪團
撲望——
不救她吧,
累了就睡了
雪雲陡,
我是她小村莊裡
一隻母獸出逃
(下略)
「雪」在曹疏影的詩中時時可見,雪是創世,是乾淨之德,是冰冷的考驗,也是救贖之道。從「金雪」到「金乳」,那個曾經燦笑著在高原上奔跑的少女,成為風雪裡意欲逃亡的母親。雪是她哺以育嬰之物,曹疏影從不歌頌乳房,相反地,她將自身的母性減到最低限度,低得恍若一頭獸,嬰兒有其自生自轉的小宇宙,比起虛弱的母體,嬰兒更能扮演太初之初的無邪的救贖者。而詩人所仰盼的,有時就是這樣的救贖──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她的小舌尖
時時救我
打撈我
(下略)
乳之芯
她鑽嬰兒淵
用甜蜜
索取甜蜜
世界的敗壞
可止於此
那些自我詆毀的
可止於此
愚鈍於積習的、
狂人、與受虐
虐待他人的
可止於此
烏鴉傳遞
止於此
不見自己的
明白自己
(下略)
把哺育的主導權交付予嬰孩,曹疏影彷彿倒逆著寫下人類對於母性的關懷,那些偉大的、磅礡的、無私奉獻的、血流成河的,全不在她的詩裡,她的詩這麼乾淨這麼誠實,純粹地寫下了生而為人,母與子,惡與善,卑微與強壯,並非全都是按照著現世既有的規律運作,這一些詩像是〈母親節〉(光能給人類提供的幻覺/初初都能提供給我/給一個年輕的/小母親)、〈詩〉(孩子畫了滿屋的火車,等我回家看。/還畫了一首詩,「初初的詩啊」,他舉著給我看。/我蹲下來,世界就停在那樣的一首詩裡了,/彩色的,旋轉的,無可纏繞的,/沒有什麼不值得這樣。)、〈海〉(千百萬年前的叢林/紀元更迭如蝶翼撲閃/時間令我脆弱/但只是令她無畏),她將孩子舉在宇宙的核心,擁有創世的巨能,而她自願做一個脆弱的小母親,時時想著讀書,遊戲,甚至逃跑──這全然顛覆母能序列的自剖,在詩人筆下成為再自然不過的家常,教我們都要在她的詩裡重新明白過自己一次。
曹疏影第一本詩集《金雪》
至於幸福──幸福何等僥倖,脆弱如旛蝶,這部詩集中多的是離別淚,少的是相聚歡,那些城市裡街道邊偶見閃現的天光雲霞,莫不是日常裡分分秒的離人血──抗爭的血,戰士的血,黑夜的血,兇手的血。曾經信奉過的命運女神,如今也老了落入俗套裡(〈命運女神如今也老了〉)。但就是因為幸福如此稀薄,每一刻被詩環繞的當下,都彌足珍貴如金箔,就像這部詩集中我非常心愛的一首詩,對於生存本質的逼視與美,堪比里爾克的〈秋日〉──
〈太陽稀少,幸福亦然〉
太陽稀少,幸福亦然。
我坐聽飛機的轟鳴聲,想著Gainsbourg 這兩句歌。
那些坐在鋼琴前吸菸、有著悲劇性格的男人很美。
秋暮的天色很美。
人們在紛紛把自己點亮,當他們感覺到夜晚,便總是懷疑自己無甚光芒。
其實他們都很美,本來不需要
那樣特意堅忍,特意成熟。
他們著意選擇別人走過的路的樣子,難免讓人心痛。
他們受了欺負刻意崛起的樣子,也讓人心痛。
我給你看一朵花,它的悲傷涼如水
而它從不為死亡去準備。
你的美也是這樣的,你的孤獨
也是這樣的。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