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莉黃選書
張亦絢《性意思史》(木馬文化,2019)
48歲的張亦絢寫出了最貼近18-25這段年紀,最貼近少女的心境。她說書是寫給少女的/ 為少女寫的,但她只不過為了捍衛一種立場而已,就是「我有權說任何你們不說的事情」。性也許是手段也可以是享樂,但在它的背後有種深度,也許是不快樂、受害、「性的暴力」的。但不變的是,性在人一生裡必然牽繞著「很多他人」,就算只在精神層面的性也好。所以必然要談到許多與人的關係、自觀的角度。我們都回想一下自己的性意思史,在自我全然坦露與羞恥之間,性與性的界線是何時竪起的。
的確今天寫的無論是情慾、成長或性認同,只要作家堅定她說故事的口吻了,沒有人有特權去阻止她。落實到個人身上,這就是言論自由的體現。看想看的書、說想說的想法、交想交的對象。
張的好看在於這,寫「坐理髮廳椅子上都能快快看完」的文字,講大家未必想聽的故事。她很悍,很爽快。爭取自由這件事,不該輪給別人做嘛。
徐振輔《馴羊記》 (時報,2021)
作者讀台大昆蟲系加地理碩士,寫作實績碩果累累。平時愛冒險探究宗教傳說和雪豹的神秘影子。在白雪飄茫的青藏高原遠想神話,在另一本日人所寫《馴羊記》窺看喇嘛和藏人在歷史之後、文革之前的生活。敍事清新自然又富含哲思,讀得慢慢娓娓道來地遊走在高原岩壁間。作者文筆又好,不高傲也不焦急,心神態度都放得極為謙遜。
好看,是真的好看,交插在瑪洛兄弟、今日的藏行紀錄、往日的口述風雲記事、尋豹、神話、傳說、遊牧心情、風景繪製和回憶追溯之間⋯⋯難以歸納。
前篇,作者提到從台北棄城巿不顧毅然到青海,為的不過在茫然中到遠處重尋,甚而執迷於,現代人早不信賴的說故事的藝術,於是作者在路上遇到的新人舊人,故事都再以一種說書的技法,細膩富想像力地重述在讀者面前,一次又一次重返當時。就連偶遇的老人戲子,說到藏戲失傳的幾個名目,也是數一就有一世界觀。作者頭腦間的資料庫,非常厚實。
文中提起的野生動物、大小地名、儀式名稱、物件、山河谷地之名,皆因對藏文化的迷人陌生更須逐一筆記下來,立即或留待稍候搜索資料,一一補充西遊的脈絡,更覺得神奇,在文化的崇偉之前下跪,在藏門前彎身的體感。
黃怡《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聯合文學,2021)
黃怡的專欄短文兼具詼諧與老練目光。打從底子裡的樂觀,人間情總有失笑處。但我在想要不要是香港文化薰陶下的讀者才明白她。這就是閱讀門檻/取眾的問題了。浪漫得要死,貼地得要死,通通是俚語與語氣句,讀一讀用嘴巴讀出來最過癮。看得很開心。
王定國《神來的時候》 (印刻,2019)
中篇集裡<訪友未遇>一文可謂上乘。故事道來幽微不黏膩,幽蘭低吟的情愫果如其名,如花香迷濛引人。寫男的惆惘,女的蒼茫,現實加壓的紅線細細連成一夜的信,最後落在「笨蛋才喜歡沙灘」的妙語愛意裡。
娓娓動聽的情語人人愛聽,但悲劇性質的人生卻不是個個愛嘗。王定國寫女人的老練口氣時而有女性作家黃碧雲的鋒利,不過作為中生代男性作家而言,作為對他人生命臆想猜測,仍是略顯驕傲而同情過猶不及。
量地喫風選書
艾莉絲・孟若《好女人的心意》(木馬文化,2015)
這是我的第六本孟若。
平常讀小說,場景與時間多半是在一條線上的,大不了截斷、倒敘、閃爍呼應,但讀她的小說,你看不到她的卡榫螺絲,看不懂她的架構轉場,跟著她的時間軸與場景前進有時簡直像螃蟹橫行,看似一堆不相干的人物與細節,像是我不懂湯頭裡怎麼會有鞋帶、甘蔗與老鼠尾巴,但最後留在心上那個鉤子或稱餘韻後味,實在讓我每次放下書只會重複同一句:怎麼可以這麼天才?
沒有序沒有後記,說教指數真正是零,無意救贖或重建任何秩序。
像是精神分析的大師,自己透明如玻璃鏡面,於是所有的光都打在角色身上,於是她能寫那些身上沒有什麼光芒、看似不大值得寫的風景人物,並連刻劃底層人物常見的自覺或收斂的悲憫氣味都沒有,絲毫。
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時報,2021)
讀的時候,一直想起創傷文學的missed nature:拒絕被描述、失語、碎片、侵擾﹙intrusion﹚、混亂的時序。這些質地令我迷戀。
仔細想,大概再沒有一種文體比詩更適合承載創傷了吧?介紹裡總說這是詩人的第一部小說,但就像讀完一整本哀戚卻又非常、非常美的長詩,不是因為他的行文斷句,而是他觀看、連結、隱喻、回憶的方式。
「與其說我講的是故事,不如說我在描述船難――碎片漂浮,終於得到屬於它的地位。」
偶爾能在文學獎得獎感言裡看到這樣的話,求神拜佛、許願還願,彷彿是用怎樣的「幸」去交換那樣的天啟靈光。對,交換。
這麼說不大妥當,但讀到好幾處我忍不住想,是那樣的痛楚使他有了詩人的眼睛嗎?在殘酷、死境、幽暗之處,都生出美。
讀到很多處,想要停下來呼吸。再給自己更長的停頓,可能就會哭。
裡頭美麗的句子太多了,也多被引用。僅偷一句短短的作結:
「唯有受苦之物發出的聲音才能讓你一頭栽入。」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貓頭鷹,2016)
這樣的書,平常的我是不會拿起來讀的——又厚,又充斥著共產、烏托邦、主義、自由這類字眼,但在友人的大力推薦下,便也半信半疑地打開了。
作者將自己寫作的文體稱為「聲音小說」,「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拼貼許多聲音…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
引她寫在前頭的「參與者筆記」:「我總是對普通小人物的生活驚嘆不已,樂此不疲地探究無邊無際、數不勝數的人性真相……歷史只關心事實,把情感屏除在外。人的情感是不會被納入歷史的。然而,我是以一雙人道主義的眼睛去看世界的,而不是歷史學家的眼睛。我只對人感到好奇。」
這些故事遇到她真幸運,被溫柔地接住。大部分的小說總得有些企圖,有些營造,但書裡用的全是編織、拼貼。明明是訪談,但她一定問很好的問題﹙都被剪掉了﹚,裡頭的人們又太會講故事,讓人完全沒辦法跟文本保持距離。有時候讀兩章就要放下來,把壓在胸口的氣吐出來。讀完以後,連著幾天,禱告的時候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隨來選書
艾倫‧萊特曼《G先生》(商周,2013)
喜歡G先生的原因,是想進入另一個世界,忘記真實。
其實沒有什麼新東西,甚至帶你進入二元論。就像《愛因斯坦的夢》,G先生以同樣豐富的科學知識講述了宇宙是如何被創造出來,書中每章都涉及設計宇宙時要考慮的時間、空間、物質,也引入哲學和宗教。
對物理迷和無神論者來說,我覺得它比《愛因斯坦的夢》更好消化,它提出許多我經歷過卻沒想過的觀點,給了讀者一幅higher than that的畫面,很容易接二連三看下去,會感覺到一些說不出來的東西,如自由意志、善惡等等一些最基本和真實的問題。因為這位G先生其實是God。
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香港文學館,2021)
我少看香港新作者的書,但它的確是觸動了我。這本書看似是與他人無關的生命片段,但看著看著就陷入了,關於苦,病,無常,命運等等,很多精簡沉重的文字記載。
疾病,摯愛離世,社會觀察這些很容易寫得陳腔煽情,但作者沒有太多詩意的雕琢,選擇將哀痛好好安放,在處理生活和時代的複雜性方面盡量採取她可能的形式,用「心」捕捉了一種生命狀態。讀著像在旁觀她的痛,讀完後內心有說不出的觸動。或許是當一個人有了若干歷練,寫出來的都會變得寧靜。讓我不住思考自己到底每日在做什麼,甚至生起一絲堅強。
奈吉爾.巴利《天真的人類學家 小泥屋筆記》(商周,2001)
本書的精采在於開放幽默,揭開大眾對人類學家既定的探險家形象,更像個天真無知的觀光客。書中描述作者第一次到非洲田野的心路歷程,由機場入境開始寫起,慢慢在原始世界迷失自己的文化認知,最後完全融入,返回英國甚至無法適應(例如吃飯是為了果腹,看到菜單再無法下決定)。過程妙趣橫生,讀來像小說/報導文學/遊記,又像一本田野洗禮日記。書中提到:沒有任何一個多瓦悠人會理會天真的人類學家所提的蠢笨問題。歐美白人在非洲只是「自以為是地倍受注目」。
從被研究者眼中的「他者」,到返回英國自我評價為「他者」,某程度上,這小書絕對比其他人類學著作更真誠實在,是輕鬆有趣的人類學入門。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在布拉格長長的瓦茨拉夫廣場上,曾經發表過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宣言,曾經有過納粹統治下的閱兵和遊行,曾經有蘇聯坦克的橫行碾壓,也曾經有年輕學生的抗議自焚。而在1989年末的布拉格,人們聚集在這裡,用手中鑰匙串的叮噹聲,驅趕著行將就木的捷克共產黨。
By Josef Koudelka
哈維爾和公民論壇的參與者們,連續數日在廣場一側大樓的陽台上發表演講,忽然間後從窗簾後走出一個戴著大眼鏡的短髮女士,瑪爾塔.庫碧索娃Marta Kubišová被哈維爾推了出來。她曾經在捷克人的視野中消失了20多年,「是她!」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她的名字——但是人們記得她那堅毅的眼神,更記得她獨特的粗獷的聲線,以及那首被官方封禁了20年,被譽為捷克第二國歌的瑪爾塔的祈禱(Modlitba pro martu)。
庫碧索娃的出現令廣場沸騰了,人們知道她將再展歌喉,而這國家也不再萬馬齊喑了,民眾呼喊著「瑪爾塔萬歲,瑪爾塔萬歲」呼喚著那首歌的主人公,和他們失去太久的自由。
廣場萬人一下子靜默下來,庫碧索娃在無伴奏之下,展開歌喉,有人高舉著V字手默默聆聽,有人默默拭淚,他們還記得那祈禱。
願和平永駐吾土
讓憎恨、妒火、怨懟、恐懼和爭執消弭
消弭
那些被奪走的 終將歸來
烏雲慢慢散去
人們播下的種子終於收穫
讓我的祈禱來訴說
訴說被悲憤所焚燒煎熬的心
訴說被嚴霜所灼的傷花
願和平永駐吾土
歷史上,音樂與革命運動似乎難以言說的神奇紐帶,極權的野心越大、觸手越長,人們的記憶和思念就越深。這首承載捷克人歷史傷痛的歌,還有庫碧索娃堅毅的眼神從來沒有從捷克人心中被抹殺。
1968年,新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杜布切克上台,他的改革舉措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他首次提出了「人性化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概念。放寬媒體審查、擴大報刊言論和人民參政的權利。相對民主和自由的氣息在捷克社會中彌散開來,然而這種改革是不見容於蘇聯的。
「布拉格之春」僅僅維持了短短7個月,便在蘇聯坦克的轟鳴肆虐中戛然而止。1968年8月21日,蘇聯領導的華約軍隊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已經是國民歌手的庫碧索娃,在這種氣氛下,迅速錄製了捷克語版本的「Hey Jude」、「瑪爾塔的祈禱」。
布拉格列儂墻前,張泰格攝
「Hey Jude」後來成為電影版「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背景音樂。看著軍車在布拉格招搖過市,捷克人欲哭無淚,捷克語版本的「Hey Jude」安慰的並不是原作品中無助的孩子,而是失去國土、失去尊嚴、茫然無助的捷克斯洛伐克國民。
「瑪爾塔的祈禱」則是一首旋律簡單卻寓意深厚的歌,歌詞裡期盼和平、平息仇恨,以及對民族命運自決渴望的意味引發了無數捷克人的共鳴,成為了「布拉格之春」的輓歌。在布拉格抗爭的街頭,有民眾叫住她,告訴她這首歌是如此優美、打動人心。「我們會再聽到這首歌嗎?」——沒人知道。
毫不意外的,這首歌被迅速封殺,作詞者被迫移民,作曲人被迫辭職。庫碧索娃本人,則因為幾張莫須有的裸照,在事業的巔峰,在26歲的時候,失去了歌唱的舞台。當然也有官媒記者拿著寫好的「悔過書」找到庫碧索娃,讓她「講道理一些」,只要簽個字,聲明支持政府,就可以回到舞台唱歌。她沒有妥協,那些年她沒有把自己的姓名簽在任何文件上,除了那篇凸顯捷克知識分子良心的「七七憲章」。
正如當時的哈維爾要被迫去啤酒廠滾木桶,Marta「轉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去餵小牛。她說當時自己並沒有因為被封殺而痛苦,因為她覺得俄國人不久就會離開捷克。「當時不只是我,所有人都覺得俄國人最多兩年就會走了。」結果兩年又兩年,人們足足等待了兩年的十倍。「本來以為這一切就像一場流感,哪裡想到是血流不止的煎熬。」布拉格的春天一瞬間便被西伯利亞的冷風長久的冰封起來。
她的第一任丈夫和米蘭昆德拉等捷克知識分子一樣選擇離開,庫碧索娃卻沒有走,她的理由輕描淡寫:「走了就看不到家鄉的山,吃不到好吃的的三明治了。」
與那些同是被官方封殺的作家、哲學家、藝術家的交往,成了漫長苦悶生活中唯一的慰藉。作為「七七憲章」的簽署人之一,庫碧索娃也正式成為了「敵對分子」。庫碧索娃之後的工作是組裝塑膠盒子、組裝玩具,然後成了公寓樓的文員,那些年她去到哪家工廠,哪裡就會被當局騷擾、警告。翻開國家安全部門給自己開立的厚厚的文檔,她發現自己自1976年已經被秘密警察所監視,她的鄰居也被招募成為了監視者,甚至她的第二任丈夫也成為官方延攬的對象。「七七憲章」的發言人或病逝、或身陷囹圄的情況下,庫碧索娃更擔負下了發言人的職位,當然等待她的是連串的審訊和如影隨形的跟蹤。
有記者曾經回憶開車接劉曉波訪問的時候,劉特意要求司機等待後面監視的國安。不過那時候倔強的庫碧索娃卻沒有這麼和氣,她會在人來熙往的布拉格地鐵裡,突然跳出車廂,對著裡面手足無措的警察拍手大笑。——這是她漫長被監視生涯中僅有的娛樂。
「這一切屈辱都是值得的,這會讓人更堅強。有那一瞬能夠自由呼吸,這會讓人們更如饑似渴地去爭取自由。」庫碧索娃如此回憶道。從布拉格之春,熬過漫漫西伯利亞之冬,走到了天鵝絨革命的11月,這一個自然更替,竟然有21年。庫碧索娃從未想過自己會再次歌唱,直到他被哈維爾等人簇擁走出陽台。「我對自己說,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一個歌手會這樣重返舞台。」
1989庫碧索娃和哈維爾。(https://www.kubisova.cz/)
一週之後,捷克政府放棄權利,結束一黨專政。一個月之後,庫碧索娃的好友、她女兒的教父,瓦茨拉夫哈維爾當選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帶著抹不去的天賦嗓音,庫碧索娃在47歲的年紀復出,回到了捷克歌壇,在她的演唱會上民眾給她獻上了21朵玫瑰花,寓意著21個拒絕與權力同流合污的春秋。她自己的回憶卻是輕描淡寫:「21年,我如同經歷了一場失憶,幾乎連歌詞都忘光了。」她並非捷克歷史的主角,她也從無意做一個英雄,卻更像歷史映畫中繞樑三日如影隨形的背景音。
2017年,庫碧索娃舉行了退休前最後的巡迴演唱會。為了聽她的演唱會,筆者從布拉格搭了三個小時火車到了一個很小的城市Hradec králové,聽眾裡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她按照慣例最後唱了那首歌。前奏響起,我身邊的老阿姨便雙手合十,一動不動地沉靜的聽著,祈禱著。等候一個偶像等到一個政權倒台,頗有一點「山無陵,天地合」的浪漫,捷克人是幸運的。
後記:關於捷克前總統哈維爾的電影《HAVEL》上映了,庫碧索娃再次出山為好友獻唱此歌。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香港中上環拾異一二
/飲江
(一)
東街在西街之東
西街在東街之西
摩羅上街在摩羅下街之上
摩羅下街在摩羅上街之下
(二)
「信耶穌得水牛」
耶穌說
「我就是永生
我就是水牛」
「信耶穌得永生
得水牛」
河出圖
洛出書
聖人則之
聖人皆在太平山街
福德宮
睇公仔書
耶穌說
「你是聖人
由我則之
ok?
可好?」
「why not?
點解唔得呢?」
天上有聲音說。
天何言哉?
天上有聲音說
「我何曾這樣說過?」
耶穌如是說
後記:
既然東街在西街之東/西街在東街之西;摩羅上街在摩羅下街之上/摩羅下街在摩羅上街之下。河出圖,自然洛出書。信耶穌得永生,點解唔可以得水牛呢?既得永生,且得水牛。堅道的啟示,太平山街的智慧。聖人則之。然則,聖人皆在嬉戲中則之。你唔係街童/街坊,你係唔會明嘅。或者你要到七十歲仲係街童或街坊,你先會明嘅。
但,明又點吖?
摩羅下街曾經在摩羅上街之下,現在非是。
堅道浸信會當年有霓虹燈廣告:「信耶穌得永生」。偶見「信耶穌得水牛」,因霓虹燈部份筆畫燈管損壞之故。是為街坊美談。
現在非是。
每個人都曾經是聖人,
現在非是。
每個人都曾經是街坊,
現在非是。
作者簡介
飲江,顛顛蠢蠢…阿媽真係咁話
廣場——致李志
/無花
今天
又一個廣場被沒收
是不是未來所有公開的
鐵齒、咬牙
只能淪為房事淪為
為彼此馬賽克
所有親密或背叛的夜
和唯一的太陽
又一個廣場
被歷史沒收
還在樂園的孩子
是不是為了不再跌倒而
乖乖立著
(紅色氣球,天空有個恆在的紅色氣球)
又一個今天
昨日死去的人是不是還在同一個廣場
為自己補上
最後一槍
平面的日子又翻過一夜
你的愛
仍藏在我微微曲張的靜脈
(我們的夜,沒有流血)
我看著
你將魚缸打破
只為讓水
離開受苦受困受難的
魚群
作者簡介
無花,七字輩惡靈,新山與星島之間遷徙。
情緒是魔,偏執是鬼。我從魔與鬼手中偷詩。
對,我是慣犯。
雪
/池荒懸
為政治犯選書的工作暫停了
剛剛又另一個政黨解散
吶喊的朋友,都在國外
對於這一切,怎樣訴說呢
在骨裡,你感到比積雪
更寥寂。雪
被你再次捧在手裡
把雪球帶回來
窗外檸檬黃、魚肚白
都沒有形狀,直至
入眠前的嬰兒藍
你便同時觀賞天上的大海
這時她醒過來
提醒你不要忘記論文
看了看,她還未是你的妻子
雪卻已從書桌上融化了
親吻她。說些
將會永遠忘掉的情話
入眠。日夜顛倒。
顛倒。醒來。國慶日。
作者簡介
池荒懸,香港詩人。著有詩集《海灘像停擺的鐘一樣寧靜》及《連花開的聲音都沒有》。
公路進行曲
/陳怡安
起點尚未成熟
難以體諒窮途末路
儘管把電台轉到最大聲吧
飛車的少年
讓耳邊風呼嘯而過
一頁路樹
被翻動地飛快
公路上沒有劇情
只有不論因果關係
喋喋不休的敘事
在抵達你之前,我經過
水田謹守著格律
被小徑頓挫
我要組裝一個方向盤不配喇叭
圓潤的嗓音朗誦,
平 上 去
且繼續,我和我的大綱琴
踩住延音鍵
滑過的路口全黏在一起
不論雨晴我打開車窗前兩只節拍器
將週日下午前往你,
定速為行板
地球轉身,來到落日的位置
燈光尋找失物
告示牌上此地無銀
夜晚就要滿潮
一間家庭餐廳淹沒在轉角
駛過的來路不明
在抵達你之前,我停住
看成群的斑馬線
小遷徙
身處的世界已經換幕
我僅是坐著
在等待中,風景則到處奔走
為遙遠的能夠相遇
密謀驚喜
天窗現在裝滿星星
從加油站偷來一把手槍
私奔萬事俱備,準備好了嗎?
等潮水鬆動一只錨
紅燈闔上眼皮
我會按下播放鍵
公路上沒有主角
但我願意為你成為很好的臨演
無人能夠永恆移動
我抵抗了與自身等重的摩擦力
才來到這裡
作者簡介
陳怡安,主觀文學,旁觀世界。東華大學華文所就讀中,出版有詩集《安好》。
青山露台
/宋子江
新居露台直面蒼翠
孤墳怨出春風
山後烏鴉醞釀煙霞
一棵禿樹勉力挽留黃昏
酸苦入侵草木清香
鄰居又煎了幾帖藥方?
倒下一碗破碎的字
熬出一啖濃縮的詩?
嘴唇從杯沿嗦取心癮
是果香還是杏味?
無法捨棄家常的甘香
只是再也沒有選擇
前臂挌在燙暖的鐵欄
潮氣窒息毛孔
風景焦慮針織皮膚
害怕留下還是離開?
救護車鳴笛駛過青山
拖著生命遠去
晾衣竹綻放記憶的耳朵
抵抗不自由的廣播
作者簡介
宋子江,詩人,譯者,《聲韻詩刊》主編。
滾——記於冬至夜
/驚雷
這天,有人準時
在三點正滾出公司(多留一秒也是一種虛耗)
終於趕及感受天黑前的白晝
K說:這不是因為冬大過年,而只是為了符合勞工條例
——多數人滾,少數人留守
有人在三點半的車廂閉氣,然後
被擠壓成一坨卑弱的紙糊
放任自己與陌生的
乘客黏在一起(成為豆豉鯪魚是甚麼感覺的呢?)
——更多被役使的人滾進四點、五點和六點的車廂
滾!所有人都將滾出他們視野之外(對某些人而言只是逃脫)
於是有人強忍雙腿肌肉劇痛、一夜無眠的呵欠
從幽閉處蹣跚地步向光明
但依舊無法感受母親生產時的十級陣痛
看!那些貢丸和墨魚丸在雞湯裡載浮載沉
寫於2021年冬至晚上
作者簡介
驚雷,香港九十後年輕詩人,筆名驚雷,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一年級學生,現職中學教師。喜愛看日月升沉、看雨陣下的倒影、聽雨點打落樹葉的聲音。獲第十一屆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獎2020等大專新詩組獎項。作品散見於《聲韻詩刊》、《自由副刊》等港、臺兩地文刊。
深淵
/亨攸
也許世界本沒有光
生存在黑夜邊廓裡
直到月出現 賦與窗簾意義
是隔絕月光 或迎來黑暗
安靜 靜看黑暗深淵
人的所在地 我的故鄉
那裡將迎來 第一束光
指頭般大的球 足夠我用
用於生存 用於安樂 用於洩慾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 不相信因果輪迴
不相信神愛我們 或者一天祂們彰顯
光的慈悲 噢 不 是憐憫 像畜生的卑微
應該如何拒絕 忽視剩餘的
重新躺上床 思考月的想法
安靜 靜看黑暗深淵
我不懂艱深的詞藻 讀不會對話內容
留下徬徨的眼睛繼續尋找
收集被打碎的月光 它離不開自己的軌跡
我也是 後來有人發明燈泡
月亮原來能被裝進比人還小的球體
我也是 被困在肚子 地球 和骨灰龕
像服刑 直到後來放棄了
又到後來 有人宣揚地獄和天堂的概念
我猜它們或者是死後的牢獄
把人分類 返回屬於他們的監房
繼續生存 像被欺騙的小孩
一顆糖果便把自己賣掉
這次你賣掉的是死後世界
或許 你再買張贖罪券 求個安心
起碼一生都不必內疚 其他的
死後再討論吧
在路上漫步的人 於你
花兒不再美麗 絆腳的小石
不再煩人 這些是某某為你設下的
所有的花兒備受祝福 教凋零的如何是好
是忘記澆花 還是他不喜歡你
既然一切結局已定形
我們將不會感受到 因小石而發現的花
抑或只是一位盲人 跌倒便跌倒
是的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步一步把自己飼養成畜生
你安靜 靜看黑暗深淵
底下沒有甚麼
作者簡介
亨攸,大專生。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