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別字



【導言】解碼波娃

西蒙波娃《形影不離》
麥田出版,2023年8月。
SHARE

    文/西爾薇.勒龐─德.波娃
    *獲授權轉載自《形影不離》(麥田出版,2023年8月)

    九歲的西蒙.德.波娃是安德林蝶西(Adeline Desir)天主教學校的學生,旁邊座位坐著一個棕色短髮的女生,比她大幾天,名叫伊莉莎白.拉科因,小名扎扎。這名小女生自然、活潑、天不怕地不怕,在這片因循傳統的氛圍中顯得突出。下學年開學,扎扎沒來上學。世界陰沉下來,沉鬱地令人難以忍受。突然,這個輟學的小女孩又回來了,帶來陽光、歡樂和幸福。她的聰穎和各種天分吸引著西蒙.德.波娃,她崇拜她,被她折服。她們兩個爭著全班第一名的位置,也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倒不是由於西蒙.德.波娃的家庭不幸福,她深愛年紀輕輕的母親,崇拜父親,妹妹也乖巧順從;而是,對她這個十歲的小女孩來說,這是第一次心裡翻江倒海。她對扎扎的感情如此熱烈,仰慕著她,生怕讓她不高興。處於感情脆弱的童年,她當然不了解這種早熟的啟發,這也是令我們身為見證的讀者最動容的。和扎扎兩個人長長的私密談話,在她眼裡是無價的。喔!她們的教育緊框著她們,不容親近,所以兩人一直以敬語(您)相稱,雖然有這種矜持隔閡,西蒙.德.波娃從來沒有像這樣和人交心過。灼熱她的心、令她讚嘆又狂喜的這份情感,保守地稱為「友誼」的這個情感,雖未言明,不是「愛」又是什麼呢?她很快就明白扎扎對她並沒有相同的情愫,也沒料想到她付出的感情如此之深,但和愛的絢麗火花相比,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扎扎差一個月就滿二十二歲的那天,突然病逝。這突如其來的噩耗縈繞西蒙.德.波娃一輩子。很長一段時間,她的好友回到她的夢裡,粉紅色闊邊草帽下一張蠟黃的臉,帶著譴責看著她。想要抹去這空虛和遺忘,只有一個方法:文學的魔法。在不同的題材之中、在未出版的青少年時期創作的小說中、在短篇小說集《當靈性超越一切》(Quand prime le spirituel)、在一九五四年得到龔固爾獎的《名士風流》(Les Mandarins)最終還是刪除的一個段落中,西蒙.德.波娃已經四度嘗試讓扎扎在筆下重生,卻是徒勞。得到龔固爾獎的一九五四年,她又做了第五次嘗試,寫下一本小說,一直未付梓,也就是現今終於出版的《形影不離》。這最後一次以虛構形式的嘗試雖未讓她滿意,卻讓她有了一個根本的改變──轉而朝向文學創作前進。一九五八年,她把扎扎生死的這段故事寫進自傳作品裡,那就是《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

    西蒙.德.波娃自己並不滿意但珍藏的這本小說,其實具有很大價值:面對一個謎團,我們會發出疑問、激起憤怒、試著以各種角度來釐清、期待將會出現的說明和解釋。扎扎的死還是存著一部分疑團,西蒙.德.波娃在一九五四和一九五八年兩次書寫透露出的真相並無法拼補完全。在本書中她是第一次把她們的堅貞友誼平鋪攤開。同是像愛一般謎樣的友情,曾讓蒙田針對他和拉波哀西 之間的關係寫下這樣一句:「因為是你,因為是我。」小說中的安德蕾就是現實中的扎扎,第一人稱敘述者則是她的好友席樂薇。這兩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不管在本書中或是在現實生活裡,都肩並肩面對所有發生的事,席樂薇經由這份友誼的各種面向敘述所發生的事件,藉由對比的技巧揭開頑強的含糊曖昧。

    選擇虛構小說的形式,得以自由地改變時序、做調整,這是必須解碼釐清的。小說人物的姓名、地點、家庭狀況與事實稍有出入。安德蕾.卡拉名字其實是伊莉莎白.拉科因,席樂薇.勒芭居則是西蒙.德.波娃。卡拉家(在《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裡是馬畢家)有七個孩子,其中只有一個男孩,事實上拉科因家有九個孩子,六女三男。西蒙.德.波娃只有一個妹妹,書中的席樂薇則有兩個妹妹。書中的雅蝶萊伊中學其實是位於聖日耳曼德沛區亞伯街(Saint-Germain-des-Prés, rue Jacob)上的安德林蝶西天主教學校;就是在這所學校裡,修女老師們形容這兩個小女孩「形影不離」。這個形容詞連結了事實和虛構,便成為這本小說的書名。書中的巴斯卡.布龍代其實是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裡是帕迭爾),父親早逝,和同住母親非常親近,姊姊也不似書中艾瑪的形象。書中席樂薇度假的薩德納克小城事實上是位於利慕贊地區(Limousin)的梅西尼亞可小城(Meyrignac),至於安德蕾度假的貝塔里莊園,指的是坎尼班(Gagnepan),伊莉莎白.拉科因一家在朗德地區(Landes)的度假屋(他們家還有另一棟度假屋在歐巴丹〔Haubardin〕),西蒙.德.波娃曾去小住過兩次。扎扎死後就葬在那裡,在聖邦德龍(Saint-Pandelon)。

    扎扎的死因是什麼呢?

    根據冷冰冰的客觀科學因素,她死於病毒性腦炎。然而,是什麼樣早就扎根的致命連環枷鎖,緊緊框住她整個生命,終至使她衰弱、身心俱疲、絕望、瘋狂、死亡?西蒙.德.波娃一定會這樣回答:扎扎的死,是因為她與眾不同。人們殺死了她,她的死是一個「精神謀殺」。

    扎扎之所以死,是因為她試著做自己,人們告訴她這種企圖是壞的。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她出生在一個狂熱天主教布爾喬亞家庭,她的家庭固守傳統,身為女性,職責就是忘卻自己、犧牲自己、調整自己配合大環境。因為扎扎與眾不同,無法「調整自己配合大環境」──這個陰森恐怖的字眼意味著塞進一個預先製好的模子,就像一堆蜂巢裡的其中一個,尺寸超過範圍的就被壓縮、碾碎、像瑕疵品一樣被丟棄。扎扎不知如何擠進這模子,因此她的與眾不同被搗碎。這就是罪刑,是謀殺。西蒙.德.波娃帶著驚恐回憶一次在坎尼班看到他們照全家福的場景,九個孩子按照年齡站成一排,六個女生穿著相同的藍色塔夫綢洋裝,戴著一模一樣的草帽,插著一朵矢車菊。扎扎的位置就是在那裡,永遠不會改變,她的定位就是拉科因家的二女兒。年輕的西蒙.德.波娃悍然拒絕這個影像。不,扎扎不是這個「二女兒」,她是「獨一無二」的。她的家庭信條否定所有未經允許的自由思想,他們差遣她不停東奔西跑,落入「社會義務」的圈套。四周圍繞著一家子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朋友、龐大家族,扎扎忙於家事、交際、來訪、團體活動,沒有一分鐘是留給自己,從來沒有獨自一個人,也不能單獨和好朋友在一起,她不屬於自己,他們不讓她有任何私人時間拉小提琴、讀書,連獨處的權利也不被容許。每年夏天在貝塔里(坎尼班)的度假對她來說是地獄,她感到窒息,多麼想逃脫時時刻刻身處群體中的痛苦──這讓人想到某些宗教團體的集體苦修。想逃脫的欲望如此強烈,乃至於讓她以斧頭自殘,以逃避一次特別難忍的差事。在這個階級裡,不容許特立獨行,存在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他人。她曾說:「媽媽從不為自己做什麼,她的一生就是奉獻。」在這種束縛傳統耳濡目染之下,所有的個人主義思想都胎死腹中。而這正是波娃最無法接受的,也就是她在這本小說裡揭露的,我們可以把這個揭露視為哲學議題,因為這事關人的生存狀況。承認主體性的絕對價值是西蒙.德.波娃的中心思想,也是她的作品想表達的,這主體性指的不是某個個體,個體只是一堆樣品中的一個號碼,它指的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性,引用紀德的話,就是每個人成為「最無法取代的生物體」,意識到當下立即的存在,「愛我們不會見到第二次的事物」。這是波娃無法撼動的信念,最初的哲學省思也支持著她:絕對的意義是在凡間、塵世,體現在我們唯一且獨一無二的生命裡。我們不難明白在扎扎的生命裡,這個掙扎具有崇高的意義。

    這齣悲劇造成的原因是什麼呢?好幾條線纏繞在一起,扭絞成結,幾個原因昭然若揭:扎扎對母親的崇敬與愛,一旦破碎就令她遍體鱗傷。扎扎對母親的深愛,是一種嫉妒的、不幸的愛。她的狂熱遭遇母親某種冷漠,這家裡排行第二的女兒,淹沒在一堆兒女之間,只不過是孩子群的其中一個。拉科因太太手段高明,孩子們吵鬧時並不高壓制止,表現開明溫柔,其實是把鐵腕藏到重要的時刻才施展。一個女兒家注定的出路,不是結婚就是進修女院,完全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和感覺決定命運。由家庭出面安排相親,湊合婚事,以相親對象的觀念想法、宗教傾向、社交地位、經濟狀況來挑選,而且必須屬於同階層才通婚。扎扎十五歲就第一次遭過到家裡這種致命的信條,她對貝爾納的愛被切斷,兩人被硬生生分開,二十歲又發生第二次,她又受到同樣的威脅。她選擇了不同階級的巴斯卡.布龍代,希望和他結婚,這些言行脫序的危險舉動不見容於家族。扎扎的悲劇是在她最深層的心裡,因為她心底隱藏一個和自己對抗的敵人:她沒有勇氣質疑她所珍愛的神聖秩序,以致受此懲罰而死。甚至母親的責備令她喪失自信心、不想活下去的時刻,她都只是吞忍內省,幾乎認為判她罪刑的法官才是對的。拉科因太太施加的壓力令人覺得矛盾,我們在其中看見因循守舊這塊大牌子上的一條裂縫:她自己年輕時也被母親所迫,違背心意投入了一場婚姻。她必須「調整自己配合大環境」──這個恐怖的字眼又出現了,必須否定自己,成為一個掌控生死的惡母,維持碾碎齒輪繼續運行下去。她那從容自信的外表之下,掩藏了什麼樣的挫折感和怨恨呢?

    虔誠、靈性至上這個大帽子狠狠地壓在扎扎的生命之上。她生長的環境處處充滿濃濃的宗教氛圍。她身處一個激進天主教大家庭,父親是「大家庭家長同盟」的主席,母親在聖多瑪塔干教區備受尊崇,一個哥哥當神父,還有一個姊姊是修女。每年全家都去聖地露德朝聖。西蒙.德.波娃在書中揭露,所謂的「靈性至上」,就是「蒼白無瑕」,就是騙局,以超自然的光暈遮蓋塵世間階級的概念。當然,營造騙局的人是第一個被蒙騙的。隨時隨地只要搬出宗教,就可漂白一切。卡拉先生在扎扎死後說:「我們只是上帝手中的工具。」扎扎屈服了,因為她把一般只不過是個方便、正統做法的天主教義全然內化,她那超乎常人的特質又一次背叛了她。儘管她也窺出所處階級那「假道學」的虛偽、謊言、自私,許多思想和行為充滿盤算和斤斤計較,完全違背福音書的精神,她一時動搖的信仰卻堅持了下去。但是她苦於內心世界的放逐、周遭親友的不理解、她的孤立,從來沒有一刻得以獨處的她,飽受生存的孤獨。她對精神靈修的堅持,只是讓她忍受身心的苦修,遭受折磨,被內心的矛盾衝突逼到絕境。那是因為,對她來說,信仰並非對很多人來說的以上帝之名便宜行事、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解釋、自圓其說、逃避責任,她的信仰是面對那沉默的、隱晦的、隱藏的上帝,提出痛苦的詢問。她是自己的劊子手,兩邊撕裂:該順服、盲從、屈服、忘記自己,像她母親耳提面命的那樣做嗎?或是該不服從、反抗、訴求於自己的天賦和才能,像她好朋友鼓勵的那樣做?上帝的旨意是什麼呢?祂期望她怎麼做呢?

    縈繞不去的罪惡感消磨了她的勃勃生氣。和席樂薇相反,安德蕾/扎扎對性的知識相當充足。卡拉太太在她十五歲的時候,就以露骨、幾乎殘暴的方式告訴她婚姻的赤裸,不掩飾地說:「就是痛苦的一刻,咬咬牙就過了。」扎扎自己的經驗卻推翻了這個荒蕪的說詞,她嘗過性的魔力和迷惑,她和小男朋友貝爾納的擁吻並非柏拉圖式的。她嘲笑周圍處女小姐們對性的無知,不屑虛偽的衛道學「洗白」、否定、隱藏肉體赤裸裸的欲望。但同時間,她自知難以對抗誘惑,她熱烈的欲望、沸騰的個性、肉體之愛都被極端的嚴謹所扼殺,連最小的欲望她都擔心是個罪惡,肉體的罪惡。悔恨、害怕、罪惡感啃噬著她,這種自我判決更加重了她對自己的否定、對虛無的偏好,以及令人擔憂的自殘傾向。母親和巴斯卡說服她訂婚時間拖太長的危險,她儘管萬般不願,還是屈從,答應放逐到英國。這最後一個殘酷的束縛終於將她推向悲劇的結尾。扎扎被所有這些衝突四分五裂而亡。

    在這本書裡,好朋友席樂薇的角色只是扶襯出安德蕾。如同研究西蒙.德.波娃的專家艾琳.樂卡─塔柏(Éliane Lecarme-Tabone)所言,波娃自己的回憶很少出現,我們對她的生活、內心糾葛、女性意識解放的心路歷程一無所知,尤其是知識分子和正統保守思想之間基本的對立──也就是《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一書的主軸──在本書裡只是草草帶過。儘管如此,我們很快就明瞭她在安德蕾的階級氛圍裡是被惡眼相對、難以接受的。卡拉家經濟情況寬裕,而她自己原本高階布爾喬亞的家庭卻在一九一四年大戰後破產、社會地位降低。在貝塔里度假時,日常生活中不乏半遮半掩的羞辱:她的髮型、衣著被指指點點,安德蕾不聲不響地在她衣櫥裡掛了一件漂亮的洋裝。還不僅如此,卡拉太太提防著她,警戒這個誤入歧途、進索邦大學繼續高等教育、將來會有一份職業賺錢自立的女孩。在廚房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席樂薇對驚詫無比的扎扎坦白之前對她的感情,這一切標示了這兩個女孩之間關係的轉折點。從這個轉折點之後,扎扎的愛一發不可收拾。席樂薇面前出現一個無垠的世界,而安德蕾走向死亡。但是席樂薇/西蒙.德.波娃讓安德蕾重生了,以溫柔和尊敬令她重生,以文學的優雅方式還她公道。我禁不住想特別指出,《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四個章節各自的結尾字剛好是:「扎扎」「將會敘述」「死亡」「她的死亡」。西蒙.德.波娃心懷罪惡感,因為某方面來說,獨自活下來就是個錯誤,代價就是扎扎。在她未出版的筆記裡,她甚至形容她獨自活下來,而扎扎被犧牲了。但對我們來說,她這本小說不就恰恰是以文字完成這份神聖任務:與時間對抗、與遺忘對抗、與死亡對抗、「掌握此時此刻的絕對存在與這將永遠持續的永恆」?

    ©Jean MEUNIER/AFP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透光

    別字

    第六十七期
    <   
       >

    別字

    第六十七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透光
    • 毫無節制的早晨──詩三首
    • 小暴力【六】
    • 七月熱夜
    • 浮間舟渡──記大久保詩會
    • 小暴力【五】
    • 小暴力【四】
    • 鯨骨──詩三首
    • 我們可曾一度是我們?談博爾赫斯的時間
    • 小暴力【三】
    • 椿鏽【上】
    • 毫無節制的早晨──詩三首
    • 小暴力【六】
    • 七月熱夜
    • 浮間舟渡──記大久保詩會
    • 小暴力【五】
    • 小暴力【四】
    • 鯨骨──詩三首
    • 我們可曾一度是我們?談博爾赫斯的時間
    • 小暴力【三】
    • 椿鏽【上】
    轉注
    • 想像藝術家──讀張煒森《浮白》
    • 【導言】解碼波娃
    • 筆記簿【四】
    • 【推薦序】鄒芷茵《小食部》
    • 緣起‧在地性‧改編──關於「21世紀香港推理書目」
    • 筆記簿【三】
    • Cine Fan夏日國際電影節2023:回顧經典、思考現實
    • 懸置時間,借遊戲反思命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 筆記簿【二】
    • 噢燙捐,或靠詩考──序唐捐詩集
    • 想像藝術家──讀張煒森《浮白》
    • 【導言】解碼波娃
    • 筆記簿【四】
    • 【推薦序】鄒芷茵《小食部》
    • 緣起‧在地性‧改編──關於「21世紀香港推理書目」
    • 筆記簿【三】
    • Cine Fan夏日國際電影節2023:回顧經典、思考現實
    • 懸置時間,借遊戲反思命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 筆記簿【二】
    • 噢燙捐,或靠詩考──序唐捐詩集
    小詩潮
    • 我的愛人,如己──詩三首
    • 荒原
    • 呼叫外星人──詩三首
    • 囚徒
    • 別說美麗的話──詩三首
    • 我的愛人,如己──詩三首
    • 荒原
    • 呼叫外星人──詩三首
    • 囚徒
    • 別說美麗的話──詩三首

    透光


    毫無節制的早晨──詩三首

    洪慧
    著有詩集:《最後,調酒師便在Salsa裡失蹤》、《借火》。
    SHARE

      舊詩

      我在朋友的詩裡讀到
      自己,相信的靈魂

      我們無法挽回的舊日
      所有人你都能愛
      所有人,你都不能愛

      我們尚未知道
      人類,和每個時代的人類一樣
      會完整失去一個詞語
      像火機,和自,拍之類

      甚至,從此用上壓抑的語氣
      去形容一次
      又一次,
      清洗香港街道,的
      垃圾車

      02/04/2023

      因此

      他甚至把情人的頭髮
      畫成
      草的顏色

      有何不可呢?

      毫無節制的早晨
      把天空也燒成了
      粉紅色的
      陶瓷

      26/06/2023

      我想

      我自然是屬於文學的
      在最美妙的句式
      裡面,層層包裹的
      朱古力流心

      縱然,我每天都推敲著
      商業公函的
      價錢
      千金散盡

      仁義道德

      02/07/2023

      轉注


      想像藝術家──讀張煒森《浮白》

      李海燕
      本科主修英國文學,及後修讀環球商業及藝術行政碩士課程。曾任職出版及廣告界,現為講師、編輯、評論、獨立製作人;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視覺藝術、舞蹈)及顧問(評論、2016-2022年)及。論文及評論文章散見於港、澳、台、德刊物及網媒。
      SHARE

        讀著《浮白》我想到Peter Sloterdijk在Rules for the Human Park一文中提到,部分2500年前寫下的哲學文章到今天仍為人所知,有賴其「以文會友」的能力(its capacity to make friends by means of a text)(Sloterdijk 接下來在文中狠批書寫、教化和人道主義的糾纏不清,那與本文無關)。

        如果說《浮白》藉文字會友,成為讀者朋友的可不是作者,而是他書寫的對象/夥伴:藝術家余偉聯、勞麗麗和張子軒。張煒森以三人的創作意念、創作素材以及藝術呈現為起點,以多種文體,包括評論、短篇小說、報導、散文,拓寬觀看作品的可能性;而我讀到的更多是藝術家其人的輪廓:余偉聯跳脫、勞麗麗沉實,張子軒輕盈。未知是否受到作者與三人相處的時間和深度影響,還是策略地以篇幅和文體來引導想像,分配予余、勞及張的內容,在量度和書寫力度上有明顯的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從頭讀起,到末段便生起了一陣頭重腳輕之感。其實也不是甚麼大問題。

        張煒森在首篇文章〈藝評對評藝〉詰問藝評為何,為著作的探索打開了序幕。短篇小說〈今宵多珍重〉以女主角雅詩的不辭而別開始。直到重遇前的一年半內,男主角生活如常,但也在不起眼處作出了改變。雅詩,是Arts嗎?要說明是大寫A的那位。作者對藝術以及他一度選擇了的藝評人角色,是否也處於遠近之間的拉扯?

        容許我再度後設地猜想〈牛與鬼〉中的朗弗和斯西,不就是Fran和Cis——Francis 余偉聯?孩童時代最怕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是他嗎?一直謹記外婆訓示的他,與〈鹿特丹餐廳〉內穿了太大的鞋子的他,與在鹿特丹穿上蛙鞋作繪畫表演的他,是否同一人?

        從〈光與沒有光的所在〉到〈如常〉,張煒森先以「褪色」切入分析張子軒畫作對光的處理,再創新一個主角從不現身的失蹤者的故事,消失作為日常,消失才是如常,是後2019年畫家、評論人、讀者的共同生活境況。勞麗麗的部分「擬聲詞」分三個篇章:〈伊莉亞森與娜塔荊的凝視〉、〈冰川〉,資料含量重,特別是〈候鳥〉一篇,讀起來有種冷靜的距離感,也許「沉實」的印象因此而起。

        如果張煒森是藝評人,他目光停留之處是作品、可《浮白》的側寫提供了認識藝術家本人的線索的話,我想到一個問題:藝術家在作品以外,有沒有「身分」?當然,所有人都活在一張嚴密的關係網之中,所謂自我也需要對應他人的角度才成立;我們也一般相信藝術家的生活與作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同時,我們接受社會上的其他身分之間的毫不相干,例如躺在牙醫的診療室椅子上的我祈求他只動用醫學知識儘快完成而不要讓他對將來的憂慮令他手震;或者政客一旦露出真面目,多麼的令人厭惡。我們期望的藝術家身分與作品之間的有/無關連,是否出於我們對的藝術的想像,或痴想?

        小詩潮


        我的愛人,如己──詩三首

        李文靜
        1998年夏季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相信詩的偶然大於必然。正在平凡日常中尋找初生的語言。
        SHARE

          戀愛

          電影開場前
          從剪票員手上接過
          餘生的票根
          便摸黑尋找自己的座位
          你剛好落在旁邊
          序號在掌心相連一如星座誕生
          在沒有神的黑暗裡
          走進螢幕
          說我們的對白

          愛人如己

          相愛的兩個人
          總是做著相同的事:
          耳機,吸管,外套,夢和愛

          而我現在獨自行走
          (以你的雙腳)
          在初春嗅到雨水的甜淨
          (以你的鼻)
          聽一隻珠頸斑鳩在雨中飛起
          (以你的耳)
          說溫暖的話偶爾
          也有惡毒的腹語
          (以你的嘴)
          倚靠著夜讀書寫字
          (以你的眼和手)

          夜深時翻閱自己的聖經
          熟讀第一條戒律:
          我的愛人,如己。

          晚禱

          我就站在這裡
          與山脈、溪流、落日
          遠方教堂的鐘聲
          讓一顆稻穗飽滿
          我學習作物成熟的姿態
          那就是低頭
          背負永遠年輕的時間
          以我每日的死亡
          面向大地,換來新生的禱告
          直到我的站立
          成為麥田裡唯一金黃的坐標
          等你向我走來
          領走我的一日、三餐、四季
          我就站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