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手持剪刀,「唰唰」幾下,將女人幾近及腰的長髮剪下,如瀑布殞落,與其他人的頭髮混雜在一起,無法辨認自己的輪廓。
「夠短了嗎?」沙啞而低沉的聲音在女人耳邊迴盪,她沒戴眼鏡,鏡中人通紅的眼眸無從遮掩,她感受到自己肩膊位置仍有頭髮,搖搖頭:「可以再短一點。」男人猶豫,每一刀都更為謹慎,他知道「短一點」是顧客和理髮師之間永遠無法理順的語境。平日的他不太理會,剪刀會領著他的手遊走,頭髮短了總會再長,不少人幾個月前懊悔剪太短,幾個月後又再頂著一頭長髮來埋怨天氣熱。可是今天的他,想更謹慎一點,他是屋邨樓下的小小髮型師,理髮是他的興趣和生計,但未升格至專業和夢想,可是在那麼一剎那,他克制剪刀的狂舞,只是專注地、慢慢地、剪下半寸又半寸。
「我想剪短。」女人低語。沒關係,其實這一刻的她不介意被擺佈,一如命運也播弄了她不少。理髮師可以再隨心一點,崩壞的髮型,壞掉的人。反正頭髮剪了會再長,比那些走了不回的人更忠誠,更有安全感。
剪完,像一個冬菇頭,女生的惡夢,女人看起來二十多歲,只是添了三十歲的滄桑與憔悴,她還是看不清鏡中自己的模樣。「不如剪埋蔭?」她過去不曾有瀏海,嫌刺眼,也不願打理。中分黑長直二十六年,直到男人離開時染了層霧灰,像韓國明星一樣的鬈髮,亮眼得使她眼皮發痛,女人才覺悟,兩人分道揚鑣的根源,是頭髮無法糾纏。
男人溫熱的手指握著女人額前一小撮頭髮,「空氣瀏海?現在流行。」女人點點頭。他輕輕拉著那細幼的髮絲,連剪刀都變得乖順,如小雞啄米。「閉上眼睛。」他走到女人側邊,輕輕拭去落在臉上的碎髮,手指卻無意劃過眼下的淚溝,還有淚痕。
女人眼皮輕顫,未乾透的眼淚會黏著不少頭髮,她應該要先擦乾眼淚再來。
「染髮嗎?」男人問,染髮有優惠,而且……女人無所謂:「甚麼顏色好看?」我適合甚麼髮色?男人取出樣板簿,上半是需要漂染的,下半不用。女人眼花撩亂,她不善抉擇,讀書時做選擇題會錯,長大後選男人也錯。她以後想成為被選擇的一方,沒有期望,不用追逐,好的都是天賜,不好也可以盡情埋怨。
男人替她調配了一隻啡紅色,不用漂,「第一次染,唔洗太誇張。」任何改變都不用太極端,走一步,會預見多三步路,但一下子奔到懸崖,或者走到過去的背面,人會被困死。男人沒有多言,女人應該也聽不進耳,只見她坐得端正,眼睛已經微微眯起,任由男人微微使勁,拉扯她的頭髮。
「你要和我角力。」女人回過神,在男人拉扯時儘量維持頭部不動,角力有點痛,但這樣才能上色,原來人不能一味順從。
被膠膜包裹頭部,女人坐著坐著便睡著了,頭微微晃動,萬有引力驅使它下墜,直到突然失重,睡眠泡泡給一下刺破,女人神智歸位。眼前的鏡子映照男人朦朧不清的背影,在跟後方一位客人討論髮型,女人心虛:還好沒被看見,但其實客人前方,也有一面鏡子,看背影的時候,他們都正大光明。
睡醒了嗎?「可以洗頭了。」男人的嘴角微微揚起,女人小心地從椅子走下來,她看不清路,滿地都是頭髮,軟軟的,有人腳踏七色彩雲,原來是三千煩惱絲編織的夢,但她跟著男人走,他在的地方就是路。「這裡有一級。」男人甚至沒有回頭,只是腳下力度加重,台階挨了一道,悶哼一聲,下一刻卻迎來溫柔的步。
女人以前只到過速剪店,沒曾在髮型屋洗頭,仰躺,身體僵硬,眼底是迷濛的燈光,嘩啦一聲,頭髮上的大片染料給緩緩沖拭。
男人的手托起她的後腦,女人自行維持姿勢,形狀順從、神經繃緊。她聽見男人的聲音:「放鬆。」放鬆?她嘗試鬆了肩膀,頸和頭仍在較勁。「放鬆⋯⋯」男人又重複一遍,聲線隱匿的晦暗情緒被水流沖散,「挨落嚟。」交給我。女人心念一動,緩緩抽空力度,縫合最後的空隙。後腦落在他的手的瞬間,眼底漾起星光。感受到女人頭部的重量,接住她的謹慎,顫抖的不安,男人繼續替她洗頭,動作輕柔。額角、眉尖、耳廓、耳背、後頸,半寸半寸地挪動,力度微微加重,從擦拭到按壓。女人不解,太陽穴被按摩的瞬間,她再度僵硬,「放鬆。不會跌的。」男人的聲音仍是低沉的,像來自深海的人魚之聲。後頸緩緩靠下去,男人指腹輕揉,很繃緊,為甚麼呢?他沒有看女人的眼睛,否則他會知道,她眼底的星空早已一同墜落,落成海面的𥻘光,如果她再放鬆,會沉淪。
洗完頭,回到座位,強烈的熱風蒸發了溫潤的夢。「短髮很快吹乾。」女人微笑,「平日記得吹瀏海。」男人提醒,又用直髮夾,夾了內彎和瀏海。她是適合長髮的,只是過去那一把不適合,男人有預感,再過幾個月,她都不會再來,或許以後也不會。
「你覺得怎樣?」男人把女人的碎髮繞到耳後(鏡中緣,霧裡花),「要戴眼鏡看看嗎?」女人戴起眼鏡,有點認不得自己,「都可以。」除了髮型,其他都可以。「我戴眼鏡還是不戴眼鏡比較好?」男人正在收拾桌面,停住動作,認真地看著鏡內的女人,和自己。「都可以。」是你的話。
女人付錢後,脫下眼鏡,「那我不戴吧。」要戴眼識人。但女人覺得,有些人,適合成為星辰與海,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不遲不早,剛好擁抱過彼此的剪影。
「那路上小心。」男人的叮囑,在女人朦朧的視野裡隨霧氣升騰,化成美麗的泡沫。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三個字有六種排序
七個字有五千零四十種排序
十誡只有一種排序
終於我打亂字母,自此
取消聖名
受洗的記號從此隱匿
雞啼後我甚麼都不會承認
十字架和長鎗並不可怕
只是厭惡你們沾沾自喜
譬如模仿上帝微笑,勾出
小丑的唇角
譬如組裝空虛的詞彙,扮演全善
如葡萄味藥水聲稱甜蜜
「主賜給我平安喜樂和恩寵,所以
你也可以得救!」
如果你的臉是上帝
我寧願皺成疤痕
「你要以信德作盾牌,以真理作腰帶,
以公義作內衣,以和平的福音作鞋履。」
你如此堅定地說
儘管真理和公義我們尚未談及
除了上帝和亞里路亞,你只是緘默
「你必須以真誠讚美上主,但是
不可赤身,墮入亞當厄娃的羞恥。」
最後禱告落入沉默,節錄
我在聖經失語,念珠
斷裂,以及
禱聲裡我從未聽見自己
我期待你扮演上帝,期待
被宣判以上詩句褻瀆神聖
儘管上帝從來
無法被書寫
註:耶穌被釘那天,雞啼前,伯多祿三次聲稱不認識耶穌。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完全站在詩人這邊,理解詩人追求完美和絕對的自由,加一星。沒有策蘭的丁點鏡頭,扣一星⋯⋯」這是我去年看完電影《巴赫曼:沙漠之旅 Ingeborg Bachmann – Reise in die Wüste》(2023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作品)之後寫的短評,當時我在豆瓣上只給它打了三星。
奧地利著名女詩人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作品中譯本,之前長期匱乏,只有一本韓瑞祥選編的《巴赫曼作品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短篇小說為主,詩並不多,印量也很少,直到2022年才有了詩選《所有的橋都孤獨》(李雙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而一般中文讀者對巴赫曼的了解,基本上來自《心的歲月:策蘭、巴赫曼書信集》(王家新、芮虎譯,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我們都知道她是大詩人保羅·策蘭的情人,兩人的愛情傳奇,早就在策蘭的各種傳記裡提及,是二十世紀下半葉著名的文學情緣,不亞於二十世紀初里爾克、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克三人的糾葛。
2023年,很明顯是因為英格博格·巴赫曼去世五十週年,版權公有,簡體出版界一下子出版了她的許多中譯,包括詩集《大熊座的呼喚》(徐遲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長篇小說《馬利納》的三個中譯本,以及赫尔穆特·伯蒂格的《我們互訴黑暗之語:英格博格·巴赫曼與保羅·策蘭的相戀往事》(李雙志譯,廣西師大出版社)這本貌似八卦實際上很學術的研究著作。
在《巴赫曼:沙漠之旅》的豆瓣頁面上,除了我還有別的評論者表達了對策蘭缺席的不忿——現在我的觀點有些許改變,導演瑪加蕾特·馮·特羅塔肯定是故意為之,要從世人賦予詩人巴赫曼「策蘭的偉大愛人」(沃夫岡·埃梅里希《策蘭傳》裡下的定義)這一刻板印象中把她拯救出來。但糾枉必須過正這一思路並沒有貫徹全片,巴赫曼的其他情人(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德國作曲家漢斯·亨策、奧地利劇作家阿道夫·歐佩爾等)依然佔了極大篇幅,即使影片最後安排了巴赫曼消費了幾個北非小青年,也說明不了甚麼她的獨立性,尤其是電影幾乎沒有觸及巴赫曼的創作思考,就變成了另一種文藝八卦片。
「把這種痛苦帶到市場上,給世間增加這些,真叫人厭惡,這些書讓人作嘔。這是種甚麼樣的執念,對這些陰暗之物的執念,其中一切都是悲傷的,這些大開本讓它們更加悲傷。」假如她還活著,沒有在1973年死於火災,巴赫曼在長篇《馬利納》裡的這番話有可能成為她對自己相關出版物和電影的詛咒。
而她的遺作《馬利納》本身也成為一個悲劇。一方面是讀者熱衷於從中尋找巴赫曼與策蘭之間的情愛秘密;另一方面也許因為寫作當時巴赫曼在策蘭之死帶來的震驚中不能自拔——1970年4月當她在羅馬得知策蘭自沉塞納河的死訊時,她放聲痛哭了兩小時,此後在1971年完成了《馬利納》,小說裡的「我」的愛人「伊萬」就是策蘭的化身。不過,小說出版的時候,公眾領域裡這段戀情還幾乎不為人知,「但是閱讀《馬利納》的話,了解內情的人就能第一次猜測到,巴赫曼與策蘭的關係到底有多深。這部小說裡有這樣一個層次,她在這個層次上延續著和策蘭的文學對話,在他死後也不斷絕。」赫尔穆特·伯蒂格的斷言是正確的。
也不能怪讀者的索隱癖,《馬利納》是一部難以卒讀的作品,不只是因為意識流寫法的晦澀,更因為巴赫曼的情緒沉溺不可自拔,她就像策蘭把自己溺於塞納河一樣把小說溺於無邊無際的絮語和臆想裡,一團亂麻的情感關係中偶爾會出現這樣動人而矛盾的誓言:「讓太陽和所有其他星星轉動的不是甚麼物理公式,只要伊萬在我身邊,我一個人就能撼動它們,那不僅是為我,不僅是為他,也是為了其他人,我必須說,我必須講出來,很快就沒有甚麼會擾亂我的記憶了。除了伊萬與我的故事,它永遠不會被講述,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故事,沒有九十九次的愛和奧匈臥室里傳來的驚天動地的秘密。」
而她對伊萬的「指認」也洩露了某些寫作秘密:「他讓輔音再次堅固並又可以理解了,他把元音打開,讓它們再次飽滿,他讓詞語再次回到我的嘴唇,他重建起早已被破壞的聯結,讓我從問題中解脫,因此我不會離開他一丁點,我將我們相同而響亮的名字首字母並排、疊交,我們用它為寫下的小紙條署名,然後,當我們的名字結合在一起時,我們便可以再次從第一個詞語開始,小心地,讓這個世界重拾榮耀⋯⋯」由此可見,世人對策蘭巴赫曼愛情神話的打造,也有巴赫曼的認可參與其中。
不如我們就從此回到詩吧,作為詩人的巴赫曼比傷逝的未亡人巴赫曼要強悍很多。之前我們津津樂道策蘭和巴赫曼的情詩裡皆有對他們未來命運的一語成讖,詩讖既是某種神秘主義的表現,也是詩人的自我暗示,總之都叫人驚艷又戰慄。策蘭的且不說,就在巴赫曼的詩就不乏諸如「我看見蠑螈/穿過每道火焰。/沒有恐懼追捕它,沒有東西讓它疼痛。」「若所有罐子都碎裂,/罐中淚水還遺留甚麼?/下面是滿是火焰的縫隙,/是待弈的火舌。」「用手中澄清的水,/從暗啞的災炎中取它的供物。」這樣對自己終局的預言。更有同時寫到她和策蘭的暗示,也許他們早就對自己靈魂所寄寓的元素達成共識:
「地底有條河,
燒焦骨骼。
一場大火要到來,
一條河要淹過大地。
我們將成為見證。」
——〈一座島嶼的歌〉
不過,《大熊座的呼喚》這個詩合集譯本,讓我們看到更多在「一語成讖」之前,詩人巴赫曼的力量。原來她早期的詩已經大氣、獨立,充滿了一個詩人君臨二戰後破碎天下的野心,而去到她與策蘭交匯之際的《被暫緩執行的時間》時期諸作,毫不讓於策蘭的光芒,呈獻出〈告別英格蘭〉、〈三月裡的星〉、〈橋〉、〈夜間飛行〉等充滿了古典歐洲的神秘主義氣魄的作品,讓人想起荷爾德林和艾興多夫。當然也有像與〈死亡賦格〉呼應的〈在晨曦中〉:
「我們兩人又把手放入火中,
你為久貯之夜的葡萄酒,
我為不識榨汁器的清晨泉。
大師的風箱正等候,我們信賴他。
⋯⋯
他又在淚水的鍋爐中烹鉛,
⋯⋯
我卻已在愛中料及
這一刻,碎片為我
落入火焰,它將為我化鉛,
它曾是鉛。而鉛彈後面站著
睜獨眼,瞄得精准,瘦削的我,
派遣它迎接早晨。」
這裡鑄造鉛彈的「大師」無疑讓人想起策蘭的「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他的眼睛是藍色的/他用鉛彈打你打得可準」,只不過作為贖罪者/奧地利納粹黨員的女兒的巴赫曼,沒有作為猶太倖存者的策蘭那麼絕望。也許這種分別,成為了日後她們之間始終無法逾越的鴻溝。策蘭需要每一個德語人的懺悔和共情,但即使是巴赫曼也做不到,更何況海德格爾了。
〈正午初至〉更赤裸,但她也提醒「別往裡看得太深」,正午是極黑的至暗時刻,一如她說「幽暗的黑絮/雪般覆蓋你的面容」(〈訴說晦暗〉),與策蘭的關係使她必須矛盾處理這個題材,黑雪呼應了策蘭的早期詩〈黑色雪片〉:「當飄雪篩著/你父親的骨灰,馬蹄踢出/雪松之歌⋯⋯」
人世冥漠,並不在乎兩個詩人的驚心動魄。在策蘭去世快一年後,他妻子吉賽爾寫給巴赫曼的信裡提及:一個負責整理研究策蘭的學者,獲得的資金比策蘭一輩子寫詩獲得的多得多。這是普遍現象,全世界亦然,其時詩人遺孀靠賣畫艱難維持和十五歲兒子的生活——此後這個學者和他的兩名助手,用了二十年才出版了策蘭研究的第一卷。
兩年多後,1973年10月17日,巴赫曼也離開了。她在詩中充當過女巫、祭司、情人這些角色,但她留給我們的最終形象依舊是那遊戲於火的蠑螈——一個詩人殘酷但是獨一無二的命運體認。「帶我去塞納河畔,我們將長久地注視,直到我倆變成一對小魚,並重新認識對方。」(巴赫曼致策蘭信)——儘管我更渴望她這一願望成真。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