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香港

序言書室.樂文書店.田園書屋.Kubrick.榆林書店.城邦書店.誠品書店.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天地圖書.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Perthland Limited.中華書局
** 如想購買《字花》過刊,可向銅鑼灣樂文書店、序言書室及 kubrick 查詢

 

澳門
邊度有書

 

新加坡
草根書室.Books Actually

 

台灣
誠品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唐山書店.無論如河書店.小小書房.詩生活.閱樂書店.清大水木書苑.新竹或者書店.台北浮光書店.桃園嫏環書屋.桃園新星巷弄書屋.台東晃晃書店

 

網上
博客來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友善書業

 

友善事業的社員書店均接受顧客的客訂,社員實體書店面名單連結資訊:https://goo.gl/o5GG5w


電子版

讀冊生活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讀墨Kono電子雜誌


香港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查詢:2150 2100 (黃發心小姐)


台灣代理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松柏街65號5樓(2012年更新)

查詢:02-2254-2899 (潘治嘉)

購買《字花》


訂閱《字花》,立刻成為持證訂戶,即可享受一系列優惠禮遇,並收到最新會員通訊,緊貼水煮魚文化的文學活動和書訊﹗

《字花》持證訂戶優惠禮遇包括:
1. MOViE MOViE | Life is Art 盛夏藝術祭
持證購買節目正價戲票,可享9折優惠。
2. 影意志 | 「獨立焦點」正價戲票9折
持證購買節目戲票,可享9折優惠。
3. ifva |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4. 鮮浪潮 | 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
訂戶可優先獲贈特定場次戲票(數量有限)。
5. 牧羊少年咖啡館 
訂戶可獲贈餐飲現金卷。
(太子白楊街分店、葵芳分店、沙田分店及將軍澳分店)

*節目詳情請留意有關機構消息。
*如優惠有任何爭議,水煮魚文化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按此直接訂閱。

電子版

你亦可到「首尚文化電子書店」購買:

App Store
Google Play

訂閱字花

私隱聲明

敬請仔細閱讀此私隱聲明,以了解閣下在瀏覽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時,我們如何處理閣下所提供的資料。

  1. 資料的蒐集及使用互聯網資料

    當閣下瀏覽本網站時,本網站不會蒐集一般的互聯網資料,包括閣下的互聯網協定位址以及閣下瀏覽本互聯網的日期和時間。

  2. 閣下提供的資料

    當閣下瀏覽我們的網站時,閣下可能會因不同目的,向本網站提供資料,例如向我們查詢。閣下可向我們提供部分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聯絡號碼或電郵地址。一般而言,我們只會利用蒐集自閣下的資料用於閣下提供該等資料的目的。

  3. 資料保留期

    一切經由本網站蒐集的資料會在完成蒐集目的後立即銷毀。

  4. 對第三方作出披露

    除法庭命令,本網站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我們會要求執法機關提供書面解釋其蒐集個人資料的目的、為何該資料對調查有關及不披露該資料如何影響調查。在法律容許下,本網站會通知閣下有關法庭命令。

  5. 直接促銷

    除獲閣下同意,否則本網站不會利用所收集的閣下個人資料作推廣用途。如將來不欲收取本網站的推廣資料或訊息,或欲查閱及修正閣下的資料,閣下可電郵至 info@zihua.org.hk 提出。

  6. 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路

    本網站可能提供接駁第三方網站的鏈結。請閣下務必留意,當閣下連結至第三方營運商的網站時,該等營運商可同時蒐集閣下的個人資料(包括通過使用cookies產生的資料)。本網站毋須就該等人士如何蒐集、使用或披露閣下的資料負責,故此在閣下向該等人士提供閣下的個人資料時,閣下應熟悉該等人士的私隱權政策。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字花」及「別字」)是一個多媒體的文學創作平台,內容和資訊的真確性由創作者承擔,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網站內容內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故此,讀者於此接受並承認信賴任何「資料」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

網站文章中的超連結或會導引讀者至有些人認為是具攻擊性或不適當的網站,本網站對這些超連結內容所涉及之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著作權歸屬,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客戶於網上購買本網站的產品及服務時,所使用的網上付款系統並不一定在本網站內進行,客戶使用本網站以外的網上付款系統時,必須理解及明白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所列明的使用政策及私隱條款等資料。本網站的私隱條款將不適用於所有網上付款系統網站內。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一切文章的版權均歸作者所有。

如需在出版刊物上引用、轉載,請先與本網站聯絡(info@zihua.org.hk),否則不得使用及轉載。

如需在網絡上引用、轉載,只需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4月19日

條款

地址
荔枝角青山道479及479A號麗昌工廠大廈3字樓3042室
電話
2135 7038
傳真
3460 3497
水煮魚文化製作 Facebook
字花 Facebook
字花 Instagram

聯絡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水煮魚」)為已註冊的香港慈善機構,亦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文學組織,自2006年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文學雜誌《字花》,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兩岸三地,並成功引起年輕讀者對香港文學的關注和創作風潮。近年也舉辦多種文學推廣活動,包括中學及公眾創意寫作坊、書節、多媒體朗誦會等。

誠邀你與我們同路,請捐款支持以下工作:

  • 印刷、製作、獨立發行書刊
  • 文學藝術活動推廣
  • 寫作教育
  • 跨界別創作
  • 編輯、作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栽培
  • 日常營運

請按以下連結,輸入你欲捐贈之款項,透過Paypal捐款。

你每分支持,都將讓美麗的、打動人心的文字走得更遠。

支持我們


我們長期需要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協助編輯、美術、活動助理、行政等工作,並付出你無限的精力和熱望,一同創造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如你想加入水煮魚文化或《字花》團隊,請把個人履歷及過往作品傳至 recruit@zihua.org.hk ,註明你希望加入的職位。

若感情投意合,我們會回覆你。勉強無謂,行動最實際﹗快來吧﹗

加入我們

各期年份
出版年份
活動年份

別字



自首

西坡農

我是一名剛剛考完文憑試的中學生。我素來愛好寫作,每逢有感於時事奇聞,便會奮筆疾書,以抒胷臆,以諷時事,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SHARE

    老人院的工作令他的心情矛盾齟齬:他竟用自己的青春來伺候這幫骯髒的老人--多麼愚蠢的初衷。

    「我認罪。但是我只是幫兇。窮兇極惡的主犯是上一輩人。」

    他坐在審訊室裡非常冷靜的自首了。他談吐的冷靜加上他臉容的蒼白,把原已冷清的審訊室顯得寒意瘮人。斗室裡的大光檯燈把他本已慘白的臉照成死灰:那張瘦削得不成樣子的臉,好像只剩了一層皮緊貼在他的臉上;他更像一條斷氣已久的死屍,連臉上的毛孔都好像閉合了;更別提他那微弱得難以察覺的氣息。這沉沉死氣像是在宣告,他不過是白圬塗抹出來廉價雕像,或是靈堂燭淚滴成的陪葬人俑。

    刑警細細的端詳了他眼前的犯人一番,然後才緩緩把卷宗攤在桌上,不緩不速的開始審訊:

    「第一高等學校二級榮譽畢業,東京大學法學系學生——明明是天之驕子——怎麼不好好讀到畢業,反而去了安老院做護工,還做出這種事來。」

    「東京大學是日本的第一學府,我這種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混了進去也很難挨到畢業。」

    「老人院呢?怎麼混到那種地方去了?」刑警繼續偵問下去。

    他沉默了一番,屋內氣氛又回復死寂,靜得連他低頭時骨節挪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辨。接著他站了起來,走向牆邊,仰起頭來,透過氣窗的生鏽柵欄的間隙向外望去。窗外的天空也像他那張褪色的臉一般慘白,好像把平時靛藍的血氣統統流乾流淨,剩下一堆枯肉,一堆枯蠟,一堆了無生機的白雲凝滯在天上;也像一灘煮得過稠的漿糊,黏住了這點時間以及這個世代。十三年前的一個上午,也像這天一樣陽光黯淡,重重雲霧遮擋住了他的視線,他才踏出家門半步,就像踏進了一灘糨糊裏,進退不得,膠著在人生的分叉口:學位膨脹,連一紙文憑都欠奉的他怎能找工糊口;膳宿、水電、煤氣……各種雜費漿糊一樣封住他的五官七竅,令他難以喘息;幾經艱難找到的看護工作,儘管與夢寐以求的優差相差甚遠,但也算漿糊鍋裡的一個氣泡,一點容他呼吸的生氣。

    良久,他才回過神來坐下交代去安老院的因由及院中往事。

    陰雨的潑墨把庭院的灰石路渲染得發烏;把青翠的苔蘚點綴成石階前墨綠的羅氈;再在西邊的小池洗筆。池水烏蒙,只見往來翕忽的水波以及零星半角的紅鱗,卻不見魚的蹤影。如此清幽的格局使他覺得這裡一定不凡。不錯,接他面試的職員說,院裡的住客多是些想安享晚年的達官貴人。大概是看中這裡遠離市廛而且格局清幽罷。

    他跟著職員順著門廊走去面試室,沿途的老人多在對弈、運動、聊天,樂也融融,絲毫暮氣都沒有。

    這氣氛使他鬆了一口氣,更慶幸自己將要面對的「衣食父母」應該不難伺候,還感嘆天無絕人之路。透過漿糊中的一點氣泡,他看到了一線生機。抱著感恩的心情,他想自己應該盡心照顧他們,因為這幫曾經顯赫一時的人,已從權力的高峰滑落到低谷,樹倒猢猻散,護工們是唯一肯照顧他們的人了。這時高中學的孟子章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突然浮現在他的腦裡,他便以此作為日後工作的目標以及座右銘了。

    「面試時,這句古語博得考官的青睞,還讚我學識淵博,竟然懂得中國人的古語。十三年的看護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然而,白天融洽的氣氛去到晚上卻變得截然不同。由於地處偏遠,看護們就住在這安老院的宿舍裡。他終於看到了安老院的真面貌。不甘寂寞的舊時權貴,到了晚上都在獨自回憶昔日的輝煌。捉象棋的老伯原是國會的議員,他在鏡子裡找棋伴,於是劈劈啪啪的棋子起落聲徹夜不絕於耳;贏了碁子便高呼那些他帶領通過的法案名稱,或是神氣的說「某某三郎,這次到我將你一軍了」;像是把舊日國會裡與政敵的對弈棋局,喧鬧紛爭統統帶回了他的身邊。或者他會聽到黑白片妻離子別的對白,或是唱片機你儂我儂的唱聲……一切一切對他來說都像是唱針在他耳鼓上來回劃過般痛苦。但真正噩耗的聲音是門廊盡頭一位議員前妻發出的尖叫聲,據說議員先生為了攀上權力的階梯,不惜把太太當作籌碼,以她的身體作政治謝禮;那樣的羞辱也許在她腦海裡難以磨滅,她大概不會覺得孤獨,因為她滿眼滿床都是那些曾經咬噬過她的人的幻影。種種聒噪使他沒有一晚能安穩入睡。他覺得自己實在是愚蠢,竟輕易的被白天的假像騙了;更覺得可憐,竟困在這鬼地方裡無處可去;他轉為埋怨上蒼,漿糊鍋裡的氣泡竟然只容他張嘴呼吸,然而手手腳腳還膠著在鍋裡,不得動彈,連帶五官七竅都飽受煎熬。他連呼吸都覺得痛苦,老人院裡的空氣彌漫著他們賴以維生的藥膏藥水味,也許那是他們塗抹在身上的防腐劑,再混合地面牆身的消毒藥水,儼如殮房裡屍體用的福爾馬林。既然他們年輕時連枕邊的妻子都能出賣,內心腐朽至此,又哪裡還值得我去憐憫尊重他們,他想,心中更浮出一絲報復的動機來。

    於是,他在白天偷偷捉弄他們。興許在打掃時,順手牽羊帶走一隻「將軍」;或是偷偷把電視機、唱片機的電線剪斷;可是對於議員夫人,這位受害人,他卻施以憐憫,在床邊放一包薰衣草,好使她能安然入夢。那天夜裡,他再也聽不到那些折磨人的聒噪,碁子聲、喧嘩聲變成了拍床拍桌的怒吼。他想到那老議員鑽床鑽桌,翻箱倒櫃找那粒「將軍」的樣子便覺得滑稽,更沾沾自喜,覺得終究還是自己將了他一軍。他不禁在被窩中發笑起來,又馬上用被子蒙起頭來,生怕別人聽見。後半夜,終於靜了下來,但是黯然傳來議員夫人如怨似訴的抽泣聲。他驚覺得自己和議員夫人所怨恨的人有何分別?——大家都是用盡自己的職權來方便自己,玩弄敵人。他覺得自己既違背了自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初衷,又墮落得像那個找碁子的議員般;覺得自己很卑鄙,很污穢,於是慚愧的哭了起來。

    老人院的工作令他的心情矛盾齟齬:他竟用自己的青春來伺候這幫骯髒的老人--多麼愚蠢的初衷。

    抱著這些念頭,他日漸抑鬱,臉也因而開始變得蒼白,大概是自己快被煮融,漸漸融入那鍋慘白的漿糊了罷。

    他開始每天在池邊打掃落葉,靜聽魚游,因為只有看著水面上自己白皚皚的倒影,他才覺得自己還有清白之身。也在池邊,他重遇這個改變他一生的人,也被他再一次改變自己的生命。

    他眼前這位老人,頭髮蒼白稀疏,老人斑佈滿兩腮,甚至在鷹嘴鼻上也有零星幾點;只有那雙三角狀的小眼依然精神閃爍,殘留著昔日的威嚴——使他畢生難忘。推他輪椅的護工下工之後告訴他,那位先生是新來的金澤先生,從前是高等學校的校長,可惜近年三次中風又有阿茲海默症,才來了這裡。

    他見到昔日的「恩人」竟成了一個挨在輪椅上,留著口水,依賴護工的垂死老人,不禁傷感起來;但是,想起昔日他倆千絲萬縷的故事,他心中又竊喜起來,感恩報應不爽。不過想到自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他還是希望讓他度過一個安穩晚年,只要他不要再重蹈覆轍。

    半夜,他赫然醒來,感到溫柔的五指在他的小腿上起伏,鋼琴師般靈活熟悉的指法,讓他馬上認出這是金澤,他喝了一聲:「金澤先生,你不能再這樣了。」

    「你當年還不是憑此才能苟且畢業。」

    聽到這句,他不禁坐在床上哭了起來,原來自己一早已非清白,他真該慶幸這鍋漿糊把他熬回清白,讓他在這裡贖回昔日的罪過。但回想過來,他發覺自己不是元兇,歸根結底還是金澤的誘使。

    金澤當年是他文學課的老師;那時金澤只是科主任。其中一份要呈分至公開試的校本評估,要賞析批評中國的古文,他選了孟子,就是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老字,一詞多義,使他頭昏腦脹,迫於無奈他需要老師幫忙。

    「評估試題寫明是老師不能協助的,除非你用你最寶貴的事作籌碼來交換罷。」

    話音未落,金澤的手已像彈鋼琴般在他黑色的制服上走動,更說:「我的手已在籌碼上了。」

    為了成績,為了將來,他不能拒絕。他更在痛苦之中認識了那句古語的意思。他的四體都染上了血,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初生的赤子,但那鏽紅的血卻是他出賣赤誠的罪證,他第一次覺得血是如此的腥臭,好像這個赤子自出娘胎已是腐敗不堪。赤子覺得亟需一張入學證書來包裹自己,來作自己的遮羞布。

    其實他知道很多金澤批改出來的優異功課都有同樣的經歷;不少女同學曾跟他說過金澤與她們的山盟海誓,但結果盟誓只能用女孩墮樓後的血泊來見證了。赤子於是覺得與她們留著一脈的血,甚至有為她們報復的心。但是,一張推薦他入東大的信變成了赤子的遮羞布,遮掩了他報復的赤誠之心。於是,赤子的血跟著女孩的血泊一同流乾,使他變成一個蒼白的人,沒有血肉的人,為一紙文書出賣血性的人。

    一紙空文只能充作赤子嬰孩時的裹身布,卻不能把他撫育成人。競爭激烈的東大,容不下沒有真材實料的人。他希望故技重施,但只換來教授的勃然大怒:

    「這個國家已經腐敗到此嗎?霞關、國會、法院,現在難道連最高學府都要腐敗淪落嗎?我不容許你玷污這個知識的殿堂。你自己選擇去路罷,你可以申請退學,或讓我按紀律處分把你轟出去。」

    「我離開了東大,才來到了這個安老院,這個漿糊鍋,才淪落至此。這一切都是因為你而起。」他一字一頓的沉重的告訴金澤。

    金澤聽了之後有些動容,半帶悔意,似乎突然老了許多:他的頭髮在風中凌亂得像被人胡亂剃過,嘴唇緊緊抿著像是深陷進嘴裏,那銳利的雙眼頹靡了,像是老眊渾濁了一般。金澤不發一言,用盡力氣艱難的推動輪椅自己回房去。

    但是翌日拂曉時分,那熟悉的掌紋依舊撩醒了他。他覺得忍無可忍,但這次他沒有拒絕,而是建議上天臺去:「金澤先生,那裡風景好些。」

    金澤吸血鬼一般啃噬著他,但是他的血已經流乾,一點一點注入那幾張毫無用處的推薦信,一滴一滴被這安老院裡的噩夢抽乾,這才成就他今日的蒼白。

    他不屑望金澤一眼,他遠眺過去,天空已漸呈魚肚白,卻絲毫沒有魚鱗的耀光——像這個沒有一點希望的國家——不過是一鍋濃稠的漿糊;這裡邊縈繞著國會的政治勾當,熬煮著教育制度裡的渣滓。但上一代煮成的一塌糊塗更滲進了年輕人的前途——他天天還在這安老院裡的尖叫噩夢中苟且偷生,但這一切都是因為金澤誘使而起。

    他覺得是時候了,在這個金澤最無助的時候,他理應反擊。於是他便趁金澤沉醉在春思裡不能自拔時,把他抽起來扔下樓去;他終結了金澤的春夢,也砸裂了那口大鍋。但他一想,自己出賣了自己,也因啞忍出賣了同學的鮮血,如今更手染鮮血,自己半身都融入了漿糊之中、罪惡之中,又談什麼清白?於是他決定自首:

    「我認罪,我要為自己贖罪,更要指證上一代人的罪。」

    別字各期目錄
    目錄 對焦

    別字

    第一期
    <   
       >

    別字

    第一期

    「別字」一名,不僅意指某種形式上

    的別冊,更寄望另闢網絡傳播門徑,

    拓寬文學場域,連結更多文字力量。

    對焦
    • 【劇透!慎入】當追看電視變成瀏覽劇集……
    • 【劇透!慎入】水泥交錯的美女佛像
    • 【劇透!慎入】從日本時代劇穿越到我家的物品
    • 【劇透!慎入】當追看電視變成瀏覽劇集……
    • 【劇透!慎入】水泥交錯的美女佛像
    • 【劇透!慎入】從日本時代劇穿越到我家的物品
    轉注
    • 龐大而細緻的責任──「胡晴舫×李維怡:人間之所在」對談摘錄
    • 觀察她的觀察──曾倩瑜個展「無意駐足」
    • Ashbery作為動詞——再見詩人約翰.阿什貝利
    • 如何從學生成長為作家——港台青年作家對談
    • 矛盾中創作──「普羅小眾:文藝復興生活節」開幕側記
    • 願賭不如讀書——2017諾貝爾文學獎前瞻
    • 龐大而細緻的責任──「胡晴舫×李維怡:人間之所在」對談摘錄
    • 觀察她的觀察──曾倩瑜個展「無意駐足」
    • Ashbery作為動詞——再見詩人約翰.阿什貝利
    • 如何從學生成長為作家——港台青年作家對談
    • 矛盾中創作──「普羅小眾:文藝復興生活節」開幕側記
    • 願賭不如讀書——2017諾貝爾文學獎前瞻
    透光
    • 人的詞性
    • 跟塔索說再見
    • 對面海
    • 無人終止
    • 在答答答答的時間裡
    • 為太爺覓寶地
    • 明叔
    • 關於L
    • 自首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饑荒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少女的餐桌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榴槤心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婆婆的權杖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麵包與鹹魚
    • 人的詞性
    • 跟塔索說再見
    • 對面海
    • 無人終止
    • 在答答答答的時間裡
    • 為太爺覓寶地
    • 明叔
    • 關於L
    • 自首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饑荒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少女的餐桌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榴槤心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婆婆的權杖
    • 【「饞」言──中學生極短篇】麵包與鹹魚

    對焦


    面對紛紜現象,尋找解析距離。
    時光所聚,焦點成形。
    今期「劇透!慎入」可以說是「煲劇者之歌」。
    頌歌也好輓歌也好,煲劇,總帶我們在時代和人心之間,穿越過。

    【劇透!慎入】當追看電視變成瀏覽劇集……

    陳嘉銘
    文化苦力,現為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全職講師,任教流行文化,電影歷史與美學,城市分析,以及動物與現代社會等學科。
    SHARE

      「瀏覽」一詞,有「博覽」之意,形容量多,而「瀏」就更是如隨浪慢慢飄浮的意思,很有寫意享受的感覺。

      我一直想問我媽一個問題:「當年,媽妳有因為看周潤發而心動嗎?」

      可以想像,我問這個問題時,面上一定掛著如丫嘴奸笑的Emoji表情,只為博我媽臉紅尷尬。

      因為,我成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除了讀書,就是追劇;然而當年卻沒有「家長指引」的政府宣傳,我就此無論如何緊追電視——主要還是無綫劇集,隨我媽看電視的情緒而大上大落。我暗裡知道,我媽愛周潤發多於梁朝偉、劉青雲或劉德華,因為無論後三者如何在《新紥師兄》或《獵鷹》飾演陽光警察,都不及周潤發在《蘇乞兒》演落難人物的歷盡滄桑、《笑傲江湖》演令狐沖的逍遙無慮,甚至在《新紥師兄續集》演內地親人的憨厚老實……而每逢劇集有發哥,都是正面人物,形象亦尤其成熟,討人喜愛。

      當然,我媽那一輩歷經香港起飛,同代姊妹大都做過工廠,挨過在生產線上穿膠花剪線頭;她告訴我,如此工作日子,比我讀書更刻板,也唯靠下班後即趕回家,與阿姨舅父一家八口,迫在黃大仙公屋幾十呎單位追看劇集為上。那些日子,我不會明白,更不曾目擊周潤發在七十年代,如何早已靠《上海灘》和《網中人》等等,打入各位少男少女心扉。

      我媽說,當時因為看電視,出了「電視撈飯」和「追劇」說法,的確有因——那是在幾十呎廳中放電視,一家八口食飯,未必有桌可依,就一人一手捧飯碗,如緊貼螢光幕「撈電視汁」;至於要把看劇說成「追劇」,因為當年沒有錄影機,更當然沒有今天的互聯網myTV SUPER,那如果錯過節目,就真的如一世遺憾,所以假若工廠加班,要到臨近七時才離開的話,那就真如喪屍奔命,追車回家,為的就是看劇集,是故一語「追劇」,幽默貼切!

      很多年前我已打算擱置問我媽「周潤發有否令她心動」的問題,但後來讀了文化研究,尤其在英國伯明翰學派的討論裡,就有說觀眾看電視,形同一次又一次「充權」,即如日常生活本來就是如我媽的工廠女工,卻唯靠看電視聽情歌等等的流行文化消費,可以感受自己真箇投入,變成主角!其中研究的表表者,舉例就有美國八十年代後起的Janice Radway,她的Reading the Romance雖然以女性閱讀愛情小說習慣為研究題材,但當中對女性——尤其所謂「家庭主婦」,在煩瑣家務之後,如何閉門讀小說,為俊男美女的愛情故事幻想,著實是對現實的刻板生活,甚至是淡得乏味的婚姻,潤飾慰藉。

      Radway的說法有意思,也刺激到同類女性如何消費流行文化的研究,是故英國倫敦大學的Charlotte Brunsdon真的把說法,用在看電視上,由伯明翰學說一直延伸及今日煲劇文化,盡在著作The Feminist, the Housewife, and the Soap Opera深入分析。其中發現,原來女性愛電視(肥皂)劇,是因為在男高女低的主流性別層級裡,女的時常位處弱勢,也就唯靠看劇集,一方面力捧俊男主角,同時更認同而想像自己就如獨立能幹女主角,從中得到歡愉。

      如此研究討論,令我想向我媽「翻舊帳」,更想要求身邊女性友人坦白從寬,向她們探問為何一代又一代,會追看黎明、羅嘉良、陶大宇、歐陽震華、林峯、古天樂、黎耀祥、吳卓羲、王浩信及陳展鵬等等的原由!

      不過,最近一次開口探問,是在去年我所任教「名人、明星與香港流行文化」的課上,我竟被同學們狂笑!當中有人大聲說:「現在誰看TVB啊?」

      我自慚形穢,卻強裝鎮定,續說:「我應該改問,大家為何看金秀賢、宋仲基及孔劉嘛?」全場即時鼓掌,但我知掌聲不歸我,而是送給韓劇,讓當下青年學生不用經歷工廠、婚姻……就早已對何謂「暖男」有感覺、有衝動,甚至有幻想。

      而更重要的分別,是看劇集而感受「暖男」,已是浪漫得不用心急的一個過程——姑勿論少男少女從來著急求愛,可來到看電視的消費習慣上,那已不是我媽一輩,從工廠生產線跑出來,就要如喪屍狂奔,惟恐遲一秒,就是地暗天昏。因為今日看劇,懶理是越洋台劇日劇韓劇美劇……都可以在網上瀏覽,隨時欣賞,莫論時間與劇情,毫不閃失!


      幾年前再讀歐美文化研究,就可見看電視習慣,不再僅有英國美國的藍本,卻有如Soap Operas and Telenovelas in the Digital Age: Global Industries and New Audiences一類的專集,有不同性別、種族、地區的人,說著在新媒體下的多元多面煲劇行為與想像。英語世界以一個“Surf”字形容在網上如滑浪的讀網或看劇行為,本來已經非常貼切,然而中文翻譯更見精緻,是「瀏覽」一詞,有「博覽」之意,形容量多,而「瀏」就更是如隨浪慢慢飄浮的意思,很有寫意享受的感覺。如此一說,真的比對出前人與當下看電視習慣的轉化。

      畢竟,我媽一輩前人,要「追」,而任得主角或劇情如何動人,都只是稍縱即逝的即時播映節目,錯過了就一去不返;今日男女看劇,卻是「瀏」,因為沒有甚麼會是一去不返,你都可以在網上一再翻看。前者,雖有學說謂之充權,卻始終被動;可是後者卻是主動隨心,而更像由觀眾主宰觀賞習慣——還未計及你可以在網上發表評論,形同專家剖析劇情。

      我媽曾說:「有了錄影機讓大家不用趕回家看電視!」但今天當錄影機甚至數碼錄影也被淘汰之後,我媽不會上網的一輩,又要再奔跑回家,才可看到電視劇集。我知道,在電視的消費文化裡,總有轉化、落差,以及不同年代觀眾的對照,讓所謂「看電視」——如何「追」,如何「瀏」,以至如何令人快慰,其實比屏幕上的劇情都精彩。是故,我還是打消了追問我媽那老問題──尤其當我知道她今日竟然會看孔劉,一個年紀比她少二、三十年的男演員(還要只說韓文)而動容的時候……我知道,曾經有人提出的所謂「電視已死」之說,根本站不住腳,因為電視仍如活物,激活觀眾年輕情緒基因。

      二零一七年七月廿四日

      轉注


      資訊如流,言論輾轉衍變。
      接通明暗,激活注解空間。

      龐大而細緻的責任──「胡晴舫×李維怡:人間之所在」對談摘錄

      字花編輯室
      SHARE

        編按:如此時代,做一個人,何德何能?翻開《字花》67期專題「人間條件」,就像展開一幅當世畫卷。客席專題編輯胡晴舫,與十位作家,攜手探討現今人類與周遭環境的關係,質問生於危機重重的世界,「人」之為「人」是甚麼,並嘗試通過文學以輕馭重,在如此沉重的思考下灑落前行。在專題出街後,我們再舉行了一次特備對談「人間之所在」,我們邀請了專題策劃胡晴舫和其中一位專題作家李維怡,談談編輯和寫作的概念,討論更多觀察、理解和行動的可能,分享人間洞見。

        2017年6月10日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藝鵠Aco

        胡:胡晴舫
        李:李維怡
        關:關天林

        【城市、人工與自然】

        關:最初為甚麼會想到人間條件這個題目?

        胡:我會講人間是因為我個人的寫作。

          我過去挺愛大都市,然後我就慢慢發現,人世的居住環境雖然看似愈來愈發達,團結感卻愈來愈艱困。可能是我老了吧,年青的時候我所喜歡的日新月異的挑戰,對我來講已經愈來愈困難。每天早上起來,開始推上去,又怕它下來,然後想了起來,發現又是這樣,於是再推上去。我在想:人類的文明到底要往哪裡去?

        大家可能已經忘記了,香港的確是國際大都市,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他者,所有國際大都市,倫敦、紐約、東京、香港,其實都站在人類文明的最前線。

          記得我在日本的時候,常看日本的老片,黑澤明等人當年拍的社會情景,如果你知道那段歷史,你會發現這些導演有很強烈的批判,並不溫和。背後的社會脈絡就是人工,人造成的環境。戰爭是人造成,並不是大自然,社會條件的不公平都是人造成的;人世就是人工的大自然,每一個念頭,每一塊磚,每一條街道,我們這樣互動的關係,都是由我們主觀來作共同決定。我回到重住過的香港,就想到要從我們人,去看待我們與環境的關係,與自然和別人的關係,去討論這些事情。那我又為甚麼牽連到香港?大家可能已經忘記了,香港的確是國際大都市,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他者,所有國際大都市,倫敦、紐約、東京、香港,其實都站在人類文明的最前線。這是一個很大的實驗,這麼多人,在這麼一個環境裡面,所有事情都由我們人類去決定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共存,怎麼活下去?我們生長出一大堆智慧、理想,終究是為了要追求人類的幸福吧。

        關:維怡也會對自然和人工的對立有所關注嗎?你怎樣看香港的城市環境?

        李:我是在城市長大的,我先住北京,然後在香港長大,又因為我以前的男朋友是台灣人,在台灣混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我自己比較喜歡鄉郊,可是從我開始念書我就知道,只要我在大自然的地方就很快睡著,甚麼事也做不到,所以只好搬出來。

          城市的確是人匯集的地方,我以前在一個舊的城市長大,每天跟很多人交往,那個交往並不是很熟絡的,你要自己去跟熟悉程度不同的人交往,知道他們有不同的信念、生活意義。現在的香港很多小孩從小在家裡長大,跟他最親近的人其實是一個下人,那他怎麼學習跟不同的人交往?我覺得這種狀態已談不上熟悉或冷漠,兩種都不是,他根本沒有辦法分辨。還有互聯網,互聯網就是一個可以跟人交往的地方,也可以認識到很多知識,可是它有辦法把你引導到某個黑點去,每天都看到很多人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那些內容,其實是你喜歡甚麼,就會把那個東西直接推到你主頁的上頭,結果就是每一天在一個同溫層裡面不斷加強對這個世界已有的理解,它已經完全破壞了這個城市應該有的或者人應該有的方向,如果我們還習慣每一天這樣是很可怕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弱小,商業世界很龐大,可以把你弄到一個自我感覺很良好的地方。

          城市對我來說還有一個不安感,這不安感是來自城市不能分層。人的基本需要,像你每天身上的衣服,手上的錶,你用的所有物件,是從哪裡來的?從血汗工廠來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沒辦法知道身上有多少東西是從那種地方來。城市沒有辦法,它必須要剝削其他的,大自然、鄉郊,而且當它被侵犯的時候,就要搶地。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弱小,商業世界很龐大,可以把你弄到一個自我感覺很良好的地方。我們必須要逃避那些廣告、那種慾望,才能去找到一種聯繫。城市裡面的人如何更好地共存,我覺得這是我們現在需要處理的一個難題。

        胡:你說到這裡,我也想起台灣有個畫家,他畫了一個雨林,畫的非常精密,非常漂亮,然後他在上面畫一個NIKE的logo。我們穿的NIKE是用橡膠做的,這幅畫就是說:「你們城市人就是把有生命的東西變成沒有生命,你們身上的東西都是死的,為了要讓我們這個人活著。」

          我回到香港也很驚訝,為甚麼經過十年,連基本的垃圾分類都還沒有做到,大家對自己使用的能源、與大自然的關係、生產系統這些人間條件的概念都沒有改變。我們今日活在這個小籠子,吹著冷氣,可是我們畢竟還是要離開這個籠子,我們待會可能要喝茶吃飯,還要用甚麼東西,晚上要睡覺,繼續呼吸空氣,各方面的東西,表面上好像不存在了。其實我剛才所說的「人間條件」不光是社會上的分級制度,還包括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例如維多利亞港,要填到甚麼時候?

        甚麼也跟政治有關,導致很多東西沒辦法更細緻的去面對。剛剛說的那個網絡也是一樣,其實我覺得網絡是比較人工的環境,它反映了所有的人性與對話的不容易,即是一個鏡子,black mirror。

          另外,其實我對中華文化有種迷惘,就是很多東西很容易就會選擇變成一種政治。我沒有說政治不重要,因為政治的確是眾人之事,它一定要討論,而且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參與,這是非常重要、龐大的責任,但我很驚訝為甚麼所有事情最終都推上政治,然後政治又沒有解決,結果變成政黨的事,變成八卦新聞,這個社會該守護或者該思考的文明價值卻沒有討論。社會共識並不代表政治共識,我不認為政治上應該有共識,社會共識就是這個社會共同商議怎樣的價值然後再往這邊前進。甚麼也跟政治有關,導致很多東西沒辦法更細緻的去面對。剛剛說的那個網絡也是一樣,其實我覺得網絡是比較人工的環境,它反映了所有的人性與對話的不容易,即是一個鏡子,black mirror。

        【政治化,與重拾城市生活的可能】

        關:由城市的分層扯到政治了,可否再談談政治化與城市生活的具體關係,到底是那個具體細節出現了問題?

        胡: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身邊有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開始會到菜市場買菜,自己做飯,開始養小貓小狗,思考說他們跟大自然的關係。我覺得非常好,其實有機生活對我來說,就是回到最基本,整理生活的基點,然後就知道怎樣過日子。這些年青人每天在想他要怎樣過他的日子,每一個月還安排他跟鄰里的關係,我就想他跟每一個人關係的遠近他可以調整,可是,談話的時候他們會跳到說本土,然後說港獨,我覺得跳躍太快了。香港還有很多層,年青人去菜市場買菜,他在乎他呼吸的空氣,他在乎他的在地,他愛他的香港,但一下子就跳到另一處,然後就停了下來。討論生活的光譜其實是很細的,我還是覺得政治解釋在最後面才反映出光彩,在前有很多人的生活隱線,講公共利益之前,還有很多需要考慮。

        李:胡老師舉的例子很好,可怕的是你問一下你口中說的那些小孩子,中間很可能有好幾個會說本土就是港獨。

          但另一方面,我們社會可能還不夠政治化。不是只有搶奪政權才是勝利,政治每一天都在我們身邊,有一個說法:「只有兩個人,就會有權力。」用社會科學的說法,power在英文來說並沒有一定的負面意義,在中文,變成「權力」以後就有很大的負面意義,就是兩個人相處會有不同的力量。當然這個並沒有這麼簡單,比如說一個父母他要愛孩子就會想:「你要去讀大學你才會幸福。」這種想法的力量一定比「呀!我要選擇我自己的生活。」大,一定是大人的力量比小孩大。這是政治呀!可是小孩也沒有辦法,他不知道其他的路,而大人也不知道怎樣幫他。我最近跟我的小學同學見面,就都在講孩子,他們也不覺得應該這樣延續,卻別無他法,這就是社會的權力給你的一個方面,即使你覺得這樣不好,可是它已經在你已有的選擇裡面選擇了最好的。

        我覺得太容易過分的簡化是人間墮落的一個條件。

          現在香港很奇怪,把鄉土、農業耕種、愛護動物,跟本土還有港獨拉在一起,因為涉及到土地發展和高鐡吧,因為有很多年青人開始會對大城市有反感,或者是某一種壓迫的反感令他們找到了自然或是社會運動。本來是很好的事情,突然間就被政治化了,沒有了考慮的空間。又例如,網上常常說中國人到別的地方沒有公德心等等,但台灣遊客和香港遊客在別的地方的聲名也不見得很好,尤其是香港人,那你會覺得那些人能代表你嗎?不能的話那為甚麼你看到不好的中國人你會覺得他能代表整個中國呢?我覺得太容易過分的簡化是人間墮落的一個條件。

        關:似乎這種太容易簡化跟網絡世界有關,在網絡有很多聲音,變化得很快,沒有時間去證實那些真相,沒有時間去思考。

        胡:網絡有一樣東西很重要,他直接改變了人的認知方法,你只看到所有同溫層的人,你按過讚所以它就一直推東西給你。我覺得網絡的確會做成焦慮,但我覺得沒有甚麼好壞,它令資訊沒有被埋沒,資訊不會壟斷。任何東西發展的時候一定有一些副作用,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就在想那些副作用怎樣能夠被修正。網絡令我們認知到自己的不一樣,因為我們彼此的channel不一樣。以前在台灣,我們讀同一套教科書,聽同一套廣播,看電視台也是,不會像現在不知道應該看哪一家電視台,而小孩子可能小時候就自己去GOOGLE東西。其實只有我們認知不一樣,才導致我們會互相爭論。你去看病,醫生就會說:「你眼睛發紅呀那個嘴唇乾燥你就是生病。」你就會GOOGLE然後說:「不是啊醫生,我GOOGLE找的,我並不是感冒,你確定你開的藥是對的嗎?」醫生再跟你講吃這個藥就好,你也可以說:「根據我GOOGLE來的,這個藥有副作用,你應該開給我另一個新藥。」當這個時代是反威權的,當唯一知道的威權也可以脫離,我們還可以怎麼樣去共存?我們如何在彼此邏輯上不太認同的狀況下還可以住在同一棟樓裡?

        人之所以為人,是看星星的那個動作。

          再把話講回來一點,為甚麼我會把這些,擺在《字花》去追尋問題的答案?我們台灣人經歷過很痛苦的互相對立、藍綠對抗,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代已經很痛苦的知道不能這樣,不能讓這些很簡單的政治綁架,然後互相交戰。我們在閱讀那些偉大的作品的時候,會想到在我們之前,有多少人,文人、哲學家,他們就在怎樣的狀況下去書寫那一刻,並且總會回到某一個原點。文學還是很厲害,它回到最初的原點,超越紛爭紛擾,那些我喜歡的詩人也好哲學家也好文學家也好,他們回到最基本的生活,他們知道怎麼活在這世界上,為了讓人,不只我,也包括你或他,所有人都活得好。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喜歡的小說家詩人哲學家就像天上的星星,我覺得很失落很落寞的時候就抬頭看星星,但因為我們城市有光害,看不到星星,所以我就看書(笑)。我今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抬頭看一看星星,我知道他們都會跳過中文,講一種很純粹的語言,純粹的語言真的會有撫慰的作用。我不知道李老師是不是這樣。

        李:我長大以後覺得,我小時候的朋友不是同學,而是死去的人。閱讀不同的東西好像跨越時空,你也會想到如果你在那個時空會怎樣。我媽會買一些書放在家,她也沒有讓我去看。因為我全家都是新移民,所以我們每一年都要去排一條很長很長很長的隊去做那個居民登記,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不發號碼,甚麼地方都不可以去,幸好沒有手機,所以就只好看書,就把家裡的那些書拿過去,要不然就會悶死了。我媽太邪惡了,她買了一些甚麼Oliver Twist的書,一來看很久,二來那些孤兒的書就是讓你一個小孩子覺得很可怕(笑),只好跟著爸媽,培養了一種孤獨時間的情緒。我覺得這書重要的地方是它把一些不同的處境給好好的講出來,我以後是念社會科學的,我覺得社會科學所有理解的源頭也是從這裡。也其實應該是這樣的。專門分科把世界分成不同的東西,人文科學只有一種,社會科學給了我另外一種鏡子讓我回頭看文學。科學也是一種不同的方法去看這個世界,愛因斯坦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就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可是我們現在的那個學習就把我們從那種對於世界的好奇中剝奪出來。我不敢這麼樂觀,我覺得那種文學要求的精緻跟耐性是現在大家被訓練出來的東西,到底還會不會有人打開一本書呢?如果打開一本書是一種文青的感覺,那這個人可能會打開的,可是他能不能把它看完了?我本身是慢慢一步一步的看社會,可是除了文本的力量之外,我還是覺得需要像《字花》這樣一個抒發的地方,然後有不同的朋友辦不同的活動,把藝術,把需要去理解的東西,推廣出去。

        【文學與人間的連結】

        胡:我是蠻樂觀耶!我有一本書《機械時代》寫過,大概二十多歲已經聽過「文學已死」,那時候剛從文學系畢業,就這樣被人家說你念的東西已經「GONE」。那時候只有寫東西才能表達我們的美學或者作為感知世界的一種方法,現在很多人靠消費去表達自己,當然,這也可以形成某種詩意,但一個人對生活的那種感知是沒有那麼容易被訓練出來的,我們人生都有挫折,而我相信每個人的挫折都會加強他感官的纖細度。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一帆風順,我們有時總會問:「我是誰?為甚麼我這樣倒楣?為甚麼大家都好好的就是我覺得我甚麼都不順?」我講那個抬頭看星星的隱喻,是想說人之所以為人,是看星星的那個動作。他如果不回去讀舊的文章,他也不會去創造新的文本。或者說,現在也沒有人要讀小說了,可是有人很會拍電影,那電影對我來說也可以是一種文學的存在,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法。其實只要我們不停止溝通,文學也不會完全消失,它可能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

        一個人對生活的那種感知是沒有那麼容易被訓練出來的

        李:我看到有某一種類型的書寫,尤其是在這個標榜自己、大家都只意識到自己的年代,會比較喜歡講個人的感覺。我很同意他們這種自我表達,可是只看到自己倒楣,其實倒楣的大有人在,他們是沒有辦法呼吸的一大群人,這些人的故事又怎樣呢?我發現香港的年青人都喜歡同溫層,大家都是在衣食無憂的狀況之下生活,然後就自我表達,那當然有共鳴,因為一樣,因為差不多嘛,可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然後寫那些比你倒楣的人的故事,可能就比較難了。大家有沒有興趣去透過文學來了解自己的、跟自己差不多環境的人,以及以外的其他人,我覺得是一個大挑戰。我希望呼籲,其實我們可以透過文學去理解跟你完全不一樣的故事,或是跟你背景差不多的生活。

        關:我們不知不覺也談到文學的意義,我剛才想到,比如說看書這動作,文學是一件比較孤獨的事情,無論你是在創作或者是閱讀,作為讀者或是作者,還有就是討論愈來愈難,因為周邊的世界實在太熱鬧了,尤其在城市裡,很難做到孤獨地思考或反省,尋找共鳴,透過一些作品去了解別人的世界。我在想文學的地位好像不斷的下降,書店愈來愈少,實體書已經沒有那麼多人買或看。現在的作者應該寫甚麼?應該怎樣寫?讀者的心態又應該有怎樣的裝備?像你剛才說對讀者的要求肯定是愈來愈高,他不能只安於尋找一個同溫層的共鳴,開始要以擴大自己世界的心態來看待文學。

        李:我覺得自己的文學經歷是比較奇怪的,不知道為甚麼原因,小時候會看那種二十世紀末的小說,而且是歐洲小說,大一點才去學中國文學,就是從詩經開始,因為中學念文學,有系統的學到現代文學,可是現代文學我是跟那些歐洲小說去串連的。對我來說這個很重要,因為它讓我對於過去隱藏的個體對世界的感覺、不同人的反應、不同的時空有感知,知道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唯一的一個,世界其實很大,它不只是你眼前的這個世界,不只是你身邊那些東西,不是你每天看到的那些事情,這個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點,是讓人可以產生同理心的基本條件。我不是說念文學的人才有同理心,可是我的同理心應該很大部份是從這裡來的。

          當一個人這東西其實蠻重要,要不然你沒辦法感知到你周圍的人到底是怎樣的。最近有一個經驗蠻可怕,就是大家一起念一篇小說,其實小說裡面有非常細緻的人跟事件的關係,一些心理的反應,大家念的時候卻只在看情節的推演,反正就是非常粗疏的閱讀,我心裡一直在流汗。這幾年我一直在當文學獎的評審,我其實每一次看都覺得很遺憾,為甚麼呢?就是非常多情節,但對人的描寫完全是欠奉的,對人的反應也非常典型,像電視劇一樣,他文筆還是蠻好的,所以我就覺得有一點可怕,或者有一些人寫得很細緻,可是他沒辦法選擇,好像寫了一整篇日記,然後日記就變成他的小說。他沒辦法思考他周圍的世界,他只是有辦法把它很好的表述下來。

        胡:我從來都不覺得應該要要求讀者或是期待讀者,我覺得期待是放在作者身上的。因為我在下筆的時候通常都會假設我的讀者非常聰明,畢竟我們活在一個GOOGLE時代嘛,你隨便寫一個東西總會有人說:「不是喔,根據GOOGLE不是這樣子喔!」

        寫作然後被閱讀,就是人類被connect的一種方法。

          我一直覺得我對文學這件事情真的很隨緣,它要死要生沒有差,說難聽一點地球是要毀滅的。有些人說甚麼寫東西是千秋萬世的事業,我有時候會相信,有時候會想說:「千秋?千秋以後人類還在不在我不知道。」你也知道,以我們互相毀滅的速度,應該是不在的。為甚麼要求是在作者?在這樣一個資訊流動的時代,如果你真的要當一個作者,我們面對著甚麼讀者?這樣講好了,文學跟臉書的差別在哪裡?臉書真的就是自我抒發,你如果變成一個作者,意思是有人要讀你的,因為寫作應和閱讀兩個一起完成,沒有這個完成的動作就沒有傳遞,沒有連結。回到一直在說連結connection這個問題,寫作然後被閱讀,就是人類被connect的一種方法。如果作者要去連結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他必須說服這個有被connected、被con-Facebook,然後可以跟朋友去喝咖啡,還可以去旅行,在那個蒙羅麗莎畫像前面拍selfie的人說:「我有話要跟你講,可不可以聽一下。」

          對現在的創作者來講,這個動作是比較艱難的,像我這一代台灣的寫作者常常被罵沒出息,因為上一輩像是我老師王文興,他一寫就是全華人世界都要閱讀,那時候冷戰,中國沒開放,每次全世界要讀中國文學就必須要去台灣讀我們的作品,可是現在中國就是中國,他可以讀那個很棒的那個蘇童啊,很棒的那個閻連科啊甚麼的,他幹嘛要閱讀我們的……我沒有說我們的不好,駱以軍很棒,童偉格也很棒,就是說他有別的選擇,讀者選擇愈來愈多的時候,他勢必也是愈來愈孤獨的,而且我真心覺得寫作這件事情我不是為了真的一定要connect啊。我真的是一個悲觀的人,人家不一定要理你講的話啊。

        關:我覺得你的悲觀某程度上也是一種樂觀,就是不會想那麼多,不會期待甚麼會有很多人看。最後我也想談一談具體的作品,比如說維怡在這一期《字花》也有一篇小說,雖然還沒有完整的刊登出來,因為太長了,只有上部份。這個故事很特別,它的主角是受了傷的工人,從高空中墮下,一個南亞裔的工人剛剛好在他下面,替他死去了。這是很特別的一個開頭,小說的主要部份就是他受了傷以後怎樣繼續生活,要等待工傷賠償,跟家庭的關係又有了一些變化。那我就覺得這跟剛才說的文學打開世界,了解一下自己不太熟悉的或是去擴大自己的同理心有關。

        透光


        鑿夜生火,鋒芒無分先後,
        發掘創作新視角。

        人的詞性

        余文翰
        寫作者,評論人,愛詩。
        SHARE

          「在謙卑的單車上騎行是月光的虛無主義默許的

          關於那些矯正了一切的路徑你還沒有說

          貼著標語的欄桿迅速老去,像季節裡隱匿的花瓣,夜之雲手」

          打開報紙提醒自己不能過早相信

          這個世界,看似巧環解不開你的

          心事在詞語不想象詞語的城市中

          吐一口氣再仔細擦拭的玻璃櫥窗

          鈴聲漂浮在胃裡的電話

          歷史,等待出閘的分身

          你從他這個年紀的行雲間取出閃電

          與瘋長的野地辯論過。夤夜從邊界刮來的風

          是不是仍然驕傲的磐石,張開了進退不得的口

          在謙卑的單車上騎行是月光的虛無主義默許的

          關於那些矯正了一切的路徑你還沒有說

          貼著標語的欄桿迅速老去,像季節裡隱匿的花瓣,夜之雲手

          被打斷的雪。誰在集體幻覺之外敲門,在嗶一聲之後

          留下我們未曾生活過的不敗之身。不過是

          大海一聲苦笑就能打翻的船。像甲板上的魚鱗閃耀

          身體,交換移動的遠處。直到故事結尾

          才想好的題目,像是清晨醒來的頭髮

          把每條街每個過客捋一捋就不覺得荒蕪

          她把他留下的襯衫一遍遍洗過像白紙

          有人、有人、有人從到訪者的口音穿過

          川流、川流、川流,被剪去的名稱作城市鏤空的花紋

          屏幕亮了眼睛暗了,有如

          鏡子的背面硬幣的背面三點鐘的背面隱喻的背面

          寂寞一翻身,飛鳥進入天空的背面

          沒有預兆,我們染上灰塵就像浮標

          放不下海的心事。想不到如今流行靠岸

          貝殼,到處追趕的人著迷過了

          停運。

          至少向歷史的乘客說明了

          不是迎風就會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