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救拔焰口餓鬼經》有云,佛陀的弟子阿難修行期間,遇見一餓鬼,形狀恐怖,喉細如針,口中有火,飲食瞬間盡成飛灰鐵汁。
近年初涉佛學,口腹之慾大減,加上每周三次高強度體能訓練,實在吃不得──食很好:會貪戀、會怠懶;食很多:會跑不動、跳不高、會盲腸炎。這裡有人脾虛胃弱,那裡有人三餐不繼。總之,世上有一群注定與華麗餐桌無緣的人。因此,閱讀鄒芷茵《食字餐桌》,我思考的是:除了視之為「飲食誌」(見郭詩詠語),像我這樣一種掃興的讀者,該如何細味本書?
首當肯定的,是《食字餐桌》拿捏素材自有功夫,自成風格,如〈租房與炒蛋〉一篇:「從廚房走往書房,喚張家安(筆者按: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主角)買皮蛋,我不是歸人,是個租客」,多情中見幽默。另一篇談到劉以鬯的〈對倒〉,結語「今天不回家」則一語相關,既各表初衷,也是時代歌聲。
民國奇僧李叔同有空谷迴音之說。後來,葉問打過生命中最後一套拳,想起了李叔同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多年以後,王家衞借銀幕上絕代美男子之口,再一次告訴我們,有燈就有人。浪奔浪流,是之謂也。《食字餐桌》打通核心外圍與內圍的,並非單純對文史材料的博聞強記,而是對香港文學文化論述的念茲在茲。書中不少篇章,如〈不列顛的傾城麵包〉、〈詩意的霉香〉等,說是以「殖民地」為關鍵詞也並不為過。尤其讀到〈奶茶說不清〉一篇,當中的中西交匯、華洋雜處、隨機應變,更直接令讀者連繫上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雖然,也斯的是小說──敘述性的虛構文類──而《食字餐桌》更傾向於抒情的非虛構散文,但借用也斯的說法:政治正確的、五四以來的大歷史三部曲筆法,早已叫人吃撐。香港故事既然難說,何妨一變再變。《食字餐桌》中一篇篇高朋滿座、游走公共知識與私密回憶的地道散文,屬於但不應限於「飲食散文」,同時應該納入香港文學文化和身份論述的書寫系列觀之。
〈奶茶說不清〉中思考外來與本土、多元或單一的辯證思路,固然繼承香港故事與食事並談的脈絡,有跡可尋。但《食字餐桌》更大的貢獻,在於以食事叩問戰爭記憶,書寫出一種以日常(飲食)刺破日常(幻象)的深度。《食字餐桌》中援引最多的並非方太、鼎爺等近二十年來食譜,而是兩戰前後的文獻。作者總有能耐於空際轉身,從歐洲知名麵粉品牌,談到一戰前略帶優生學意味的湯馬士醫生的激進餐單(〈卡夫卡、白雪公主與蘋果批〉),還有太宰治那瓶捱得過二戰,捱不過戰後蕭條的東京釀造麥芽威士忌Tomy’s(〈甘黨文豪:夏目潄石和太宰治〉)。〈《安妮日記》的密室薯仔〉是全書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作者質疑重光後出世的父親為何擁有「打仗食樹皮」的戰爭記憶。父親沒回答,但作者隱約留下了尾巴:戰爭總會完結,如常吃喝成為回歸正常人生的最便宜的路徑,然而,災難予人的創傷,卻從不輕易斷尾。我們透過杯盤狼藉,選擇與現實保持距離,把更遠方的戰爭、把與我們同步進行的歷史,輕視為無關痛癢的新聞。但是,《食字餐桌》告訴我們,那些戰爭的有毒瓦斯和流彈碎片已經無時無刻潛伏於齒頷吻舌,在宰割俎上肉的食物政治之間,隨時叫人梗喉刺骨。
食不言,寢不語。入睡前放不下心頭,注定夢到內河,這點我早已知曉,只是沒有想過,一邊進食,一邊抒情,咀嚼竟如同吟誦。於我而言,《食字餐桌》是一部悼亡經。
*刊於《字花》第81期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葉梓誦的《吉索德》書評,提及那本小說所引述的一個故事:西藏僧侶以電腦呼喚神的九十億個名字,數完後,繁星就會逐顆熄滅。
是的,故事作為世界,也作為媒介,總會引出或無可避免連結著其他說故事的聲音。故事本身的存在很脆弱,但回歸混雜,泯泯然於眾生,它有某種秘密傳遞的力量。
就只在乎你讀不讀。
你可以說是傳音入密,其實人人都聽到,但你與它有對話嗎?你會想想怎樣用自己的聲音延續、擴大那傳遞嗎?
這五篇書評,各有其對話風格。曾繁裕評《博士淪落人》,從「博士」的失格挖入「淪落人」的血肉,充滿偽善神話的現代體制,餵養著的都是淪落人。雯彬在納博科夫其人其書的周遭,點畫出一些明暗,比《黑暗中的笑聲》本身更重要的,是書寫的意義。葉梓誦一開始就帶著某種理論觀照,既然《吉索德》已走在挪移、拼貼的路上,較開闊的討論其實只是一種忠於原著。黃潤宇評《雨必將落下》直指「幻覺」的內核,形成氛圍,技法、節奏只是籠罩其中的氣候指標,清晰,而又保持隱密。李日康從「掃興的讀者」出發,注定切出不一樣的肌理和味道,同時又等於把《食字餐桌》的秘密食材重新烹調,令你覺得陌異又期待。
當你覺得好像聽到了書裡的聲音,抓住了沒有隨故事終結的甚麼部分,不必著急,它對你來說代表著甚麼?即使大如一個世界,你也可以重新捏塑它,小如一顆星的話,就想像它在星空中的位置、傳遞給你的時間吧。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絕境練習(只示範一次)
這不是逃生指南,這僅僅是當你無法改變絕境,而又不想完全停頓下來時的建議。做點甚麼吧,保持運動吧,趁還有力氣。
(一)問自己,如果自己寫了一篇關於絕境的作品,它有甚麼命名的可能性?例如〈掘頭路——小絕境考〉、〈絕境宗師〉、〈追憶絕境年華〉……直至絕境過去。
(二)學一下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的主人翁,鑽進地下,思考嚴肅的課題,比如自由、罪、道德,有望成為厭世的專家或精神分裂的學者。既然不是人人有地下室,《行人隧道手記》、《地鐵手記》也是可以的。
(三)正如楊嘉仁〈窮盡的夜晚〉所說的,視網膜就是無邊無際的畫紙。做過夢,看過書,就放眼看看吧,即使是在長夜的最深處,也可以觀察,觀察那個尖尖的,盡頭。
(四)誠實一點好嗎?白水〈零件〉說,破碎更完整。但我們偏不承認自己已然七零八落。接受沒甚麼不好,過不了關,找幫忙,或者,幫忙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是自身難保的。
法國詩人皮埃爾‧勒韋迪(Pierre Rererdy)有一首詩叫〈一切都是黑暗〉:
一切都是黑暗
風兒歌唱著吹過
樹木顫抖著動物都已死去
再也沒有人活著
看吧星星停止閃爍
地球不再旋轉
一顆頭傾斜著
它的髮拂拭著黑暗
最後一座鐘樓還佇立在那裡夜半鐘聲響起
所以,最後一個建議,敲響自己的喪鐘吧,我們早就身陷絕境。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日安憂鬰
唔係你同我打招呼
我就會睬你架
日安抑鬱
係囉係囉
日安抑鬱
你好
你好
我會食藥架啦
我會準時食藥架啦
謝謝你
我都係
我都係
不如我地
重又開始啦
我係茉麗葉
我叫羅密歐
我跟咗你咁多個埠頭
咁多條街
我梗係知道啦
蝦球
我等咗你
好幾個世紀了
亞娣
唔係就係你囉
我食藥
你食藥
我哋約定
準時食藥
好嗎
好
我哋準時食藥
佢哋就會好番架嘞
當全城械鬥
文字還可以
感人的時候
我愛你我食藥
同佢地好唔好番
有乜關係呢
你食藥你愛我
同全城械鬥
有乜啦掕
日安憂鬱
日安抑鬰
唔好怪嗰啲和合散啦
當年唔係就係你
寫在我身上詩句
教我夢中憂鬱起來嗎
「欲迴天地入扁舟」?
不,是「如何携手
穿越憂鬰的邊界」
「永憶江湖歸白髮」
吖嘛
唔係囉
唔係就係囉
所以呢
所以呢
日安憂鬱
日安抑鬱
(2002年2月2日)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台南總有種舒暢的空氣,矮小的樓房,天空顯得很大,心情也稍為輕鬆。走進有百年歷史的前台南州廳古蹟,現在是台灣首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館內有不同的展覽室、會議廳和特藏室等,連廁格內亦有廁所文學展。
一樓展覽室D門楣懸着一塊耀眼的霓虹招牌,內裡展出的正是《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展覽由 國立台灣文學館和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展期由本年1月17日至5月24日。 展場到處都是熟悉的港式陳設:茶餐廳、街道照片、大押、樓上書店。場地雖然不大,展出的藏書卻彌足珍貴,伴隨一個個文學小故事,可觀性很高。
展覽劃分為五區,由香港開埠以來說起,按時序展出各個時期的文學大事及展品,如1928至1937年「香港新文藝大爆炸」時期的文學雜誌,當中最有象徵意義的要數梁之盤於三十年代以家族生意梁國英藥局資助出版的雜誌《紅豆》(1935),此書成為當時不少文青的重要據地,如李育中、柳木下,也有遠方作家路易士、林庚等的作品,較可惜的是梁之盤27歲便英年早逝,現今亦甚少人提及他和《紅豆》。
其他珍貴的藏書有現代主義先驅代表馬朗主編的《文藝新潮》創刊號(1956)、劉以鬯的《酒徒》(1963)和《李維陵畫集》(1975),也有主辦單位向中大圖書館借展的舒巷城《太陽下山了》(1962),這書後來於1984年由廣州花城出版社選印,但因當時「太陽」為毛澤東的象徵而有所忌諱,改以《港島大街的背後》一名發行,到1999年才再以本名出版。另外也展出西西《我城》(1979)的初版,旁邊更擺放1975年於《快報》連載的剪報正本,每張都有西西手繪插圖,那是連書都未能全部收錄的畫作,非常珍貴,亦見收藏者的細密心思。
另一區則展出金庸的《神鵰俠侶》(1959)單行本以及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1957),前者為鄺拾記報局初版,兩書皆由私人收藏家借出,非常稀有。同區亦有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的三毫子小說,當時電視仍未普及,普羅大眾喜以三毫子小說作消遣讀物,因其便宜、量產,是當時主流娛樂之一,著名作家如劉以鬯、李維陵等人也寫過三毫子小說。
場內亦播放香港電台《小說家族》及《寫意空間》的香港文學影視改編片段,例如1987年李碧華的《男燒衣》、也斯的〈李大嬸的袋表〉、1997年《酒徒》、2000年〈尋找阿藍〉等等,合共10部改編作品輪流放映。
擺放在展覽最後的是《香港文學大系》,就像是整個展覽的濃縮,這項計劃邀請香港本地的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及整理二十世紀的香港文學作品。1919至1949年的第一輯《大系》已經出版,而收錄1950至1969年的第二輯繼續由商務印書館負責出版,相關的編印工作已經展開。
如展覽簡介文案所說:「……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台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場內設立的電子連儂牆正正是台灣對香港人呼聲的支持,艱難時刻有此小驚喜,只能由衷地致謝。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