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火車進站到奔跑的人
1.
1896年1月25日,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間咖啡館裡,放映了一部黑白無聲短片,《火車進站》,這部時間長度不到一分鐘的紀錄片,常被錯認為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其實在此之前,盧米埃兄弟已製作了《工廠大門》並且已經放映過,就像電影世界裡諸多的誤傳與真相,《火車進站》的名氣就是比《工廠大門》響亮很多。
這部50秒的無聲電影展現了一輛火車駛進拉西奥塔站的情景,跟盧米埃兄弟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一樣,同樣是由單一的、不加修飾的視角來描繪日常生活,觀眾看見的,就是火車進站,乘客下車、上車。
有趣的是當天咖啡館裡觀眾的反應,他們看著火車朝他們衝來,都顯得驚慌失措,紛紛尖叫著奔往室外。報導或許經過渲染,以成就電影啟始的傳奇。不過,在攝影術只以硬照形式存在的時代,連續運動的畫面帶來的驚人逼真感覺,不難想像會令觀眾恐慌,甚至驚悚。其時已製作過好幾齣短片的盧米埃兄弟掌握到竅門,他們將攝影機放在非常接近到站火車的平台,列車從遠距離點到站,最終穿過屏幕下方,感覺就像壓在觀眾的身上,非常具戲劇性。
有著啟始意義的《火車進站》,多少帶出了電影的特性;框裡的世界無限大且真實無比,它的美學體現在攝影上,而移動、運動,則成為電影的重要屬性。Move / Movie。
修習電影的人,多少都會知道以上種種,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沒想起,就是忘了要讓電影裡面的東西動起來。
2.
電影裡常常出現奔跑的人,經典之一是《四百擊》裡的安坦,他從教導所逃出來,後面是追趕抓捕他的人,於是安坦沒命的跑,一直跑一直跑,最後跑到海灘上,前面只有茫茫大海。安坦有被抓回去嗎?他最後跑去哪裡?不知道。然而多年之後,我們仍然記得奔跑的安坦,我們仍然記掛安坦。去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世界上最爛的人》裡的茱莉,她無比混亂,真的好爛,但她卻能朝著自己的心意奔去,沒有踟躕沒有猶疑,她跑得真好看。
難忘的奔跑場面太多,位列心中十大的,肯定有《柔道龍虎榜》。小夢在地下賭場桌上抱走司徒寶剛輸掉的鈔票,轉身就跑,司徒寶只得緊跟在她身後,二人走到街上,在漫天飛舞的紙鈔中奔跑著,我們第一次看見司徒寶臉上溫暖的笑容。這個狼狽不堪、總是在擦汗,彷彿一直都在宿醉中的司徒寶,在奔跑中展露出他的愜意,我們的心情竟也被帶動起來了。
奔跑就能帶動觀眾的情緒嗎?好像是,也好像不是。
更多的是故事不知如何說下去,只好叫主角跑起來。好像《Revolutionary Road》(台譯《真愛旅程》港譯《浮生路》),Frank得悉妻子自行在家墮胎失血過多死亡,Frank除了哭叫,這戲實在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演下去,於是導演讓他在街上奔跑。就只是跑。當然這不是唯一跑了也沒啥用的例子,但很多時候,導演編劇就是愛推角色去跑,彷彿只要跑起來,就好像可以傳達角色的感情。
知名影評網站「爛蕃茄」,在三年前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他們重看了Tom Cruise主演的電影。工作人員拿碼表實測湯哥在每部電影裡的奔跑時間,再以六分鐘一英哩的速率換算,得出湯哥在這些電影裡的奔跑距離,答案是他一共跑了8.1公里。湯哥真的超愛跑,他的奔跑,確實帶動了緊張刺激,不過,只此而已,觀眾在離場後,不見得就會惦掛著那些角色,更談不上感情上的連結。
不錯是動起來了,觀眾眼花繚亂,可是,心沒在動。
3.
很多時候,編劇不是不知道要寫什麼,而是不理解或忘了電影的屬性。從火車進站到電影裡奔跑的人,唯一不變的是總要有一些什麼動起來。不過,讓角色動起來之前,先找到能讓他願意為之奔赴的人與事物吧。不錯,內在優先於外在。讓角色的心跳動,找出他的嚮往,觸碰他的脆弱;然後,逼迫他,催趕他,讓他跑起來,一直跑進觀眾的心坎裡。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舊詩
我在朋友的詩裡讀到
自己,相信的靈魂
我們無法挽回的舊日
所有人你都能愛
所有人,你都不能愛
我們尚未知道
人類,和每個時代的人類一樣
會完整失去一個詞語
像火機,和自,拍之類
甚至,從此用上壓抑的語氣
去形容一次
又一次,
清洗香港街道,的
垃圾車
02/04/2023
✦
因此
他甚至把情人的頭髮
畫成
草的顏色
有何不可呢?
毫無節制的早晨
把天空也燒成了
粉紅色的
陶瓷
26/06/2023
✦
我想
我自然是屬於文學的
在最美妙的句式
裡面,層層包裹的
朱古力流心
縱然,我每天都推敲著
商業公函的
價錢
千金散盡
仁義道德
02/07/2023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讀著《浮白》我想到Peter Sloterdijk在Rules for the Human Park一文中提到,部分2500年前寫下的哲學文章到今天仍為人所知,有賴其「以文會友」的能力(its capacity to make friends by means of a text)(Sloterdijk 接下來在文中狠批書寫、教化和人道主義的糾纏不清,那與本文無關)。
如果說《浮白》藉文字會友,成為讀者朋友的可不是作者,而是他書寫的對象/夥伴:藝術家余偉聯、勞麗麗和張子軒。張煒森以三人的創作意念、創作素材以及藝術呈現為起點,以多種文體,包括評論、短篇小說、報導、散文,拓寬觀看作品的可能性;而我讀到的更多是藝術家其人的輪廓:余偉聯跳脫、勞麗麗沉實,張子軒輕盈。未知是否受到作者與三人相處的時間和深度影響,還是策略地以篇幅和文體來引導想像,分配予余、勞及張的內容,在量度和書寫力度上有明顯的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從頭讀起,到末段便生起了一陣頭重腳輕之感。其實也不是甚麼大問題。
張煒森在首篇文章〈藝評對評藝〉詰問藝評為何,為著作的探索打開了序幕。短篇小說〈今宵多珍重〉以女主角雅詩的不辭而別開始。直到重遇前的一年半內,男主角生活如常,但也在不起眼處作出了改變。雅詩,是Arts嗎?要說明是大寫A的那位。作者對藝術以及他一度選擇了的藝評人角色,是否也處於遠近之間的拉扯?
容許我再度後設地猜想〈牛與鬼〉中的朗弗和斯西,不就是Fran和Cis——Francis 余偉聯?孩童時代最怕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是他嗎?一直謹記外婆訓示的他,與〈鹿特丹餐廳〉內穿了太大的鞋子的他,與在鹿特丹穿上蛙鞋作繪畫表演的他,是否同一人?
從〈光與沒有光的所在〉到〈如常〉,張煒森先以「褪色」切入分析張子軒畫作對光的處理,再創新一個主角從不現身的失蹤者的故事,消失作為日常,消失才是如常,是後2019年畫家、評論人、讀者的共同生活境況。勞麗麗的部分「擬聲詞」分三個篇章:〈伊莉亞森與娜塔荊的凝視〉、〈冰川〉,資料含量重,特別是〈候鳥〉一篇,讀起來有種冷靜的距離感,也許「沉實」的印象因此而起。
如果張煒森是藝評人,他目光停留之處是作品、可《浮白》的側寫提供了認識藝術家本人的線索的話,我想到一個問題:藝術家在作品以外,有沒有「身分」?當然,所有人都活在一張嚴密的關係網之中,所謂自我也需要對應他人的角度才成立;我們也一般相信藝術家的生活與作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同時,我們接受社會上的其他身分之間的毫不相干,例如躺在牙醫的診療室椅子上的我祈求他只動用醫學知識儘快完成而不要讓他對將來的憂慮令他手震;或者政客一旦露出真面目,多麼的令人厭惡。我們期望的藝術家身分與作品之間的有/無關連,是否出於我們對的藝術的想像,或痴想?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
戀愛
電影開場前
從剪票員手上接過
餘生的票根
便摸黑尋找自己的座位
你剛好落在旁邊
序號在掌心相連一如星座誕生
在沒有神的黑暗裡
走進螢幕
說我們的對白
✦
愛人如己
相愛的兩個人
總是做著相同的事:
耳機,吸管,外套,夢和愛
而我現在獨自行走
(以你的雙腳)
在初春嗅到雨水的甜淨
(以你的鼻)
聽一隻珠頸斑鳩在雨中飛起
(以你的耳)
說溫暖的話偶爾
也有惡毒的腹語
(以你的嘴)
倚靠著夜讀書寫字
(以你的眼和手)
夜深時翻閱自己的聖經
熟讀第一條戒律:
我的愛人,如己。
✦
晚禱
我就站在這裡
與山脈、溪流、落日
遠方教堂的鐘聲
讓一顆稻穗飽滿
我學習作物成熟的姿態
那就是低頭
背負永遠年輕的時間
以我每日的死亡
面向大地,換來新生的禱告
直到我的站立
成為麥田裡唯一金黃的坐標
等你向我走來
領走我的一日、三餐、四季
我就站在這裡
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產生沒有意義的文字組合。